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祥地,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源頭之一,也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根據地之一,北大為民族的解放和振興、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在這里,新文化運動的大旗升到了古老神州的上空;中國“民主”與“科學”的長明燈在此點燃;渴望自由解放的身心和使命感使這里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鋒。
每所學校都與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或每一件事務一樣,有著獨特的內涵。而這些特點又是決定某一事物具有某種功能和影響的主要因素。北大的特點曾被著名哲學教授任繼愈先生概括為“老”和“大”。在魯迅先生心中,北大可謂“新”和“堅”。他曾在《我觀北大》中寫道:“惟據近七八年的事實看來,第一,北大是常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雖然中了許多暗箭,背了許多謠言;教授和學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換了,而那向上的精神還是始終一貫,不見得弛懈……第二,北大是常與黑暗勢力抗戰的,即使只有自己。”
北大到底有多老?回顧一下歷史便知。
“1898年,光緒皇帝下詔,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東街和沙灘紅樓等處。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學。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后,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1902年12月,京師大學堂恢復。
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校長。
1916年底,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使得北京大學思想解放,學術繁榮。陳獨秀、李大釗、朱家驊、胡適等一批重要的歷史人物都曾在此時期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魯迅也在此兼講師。北大因而成為開風氣之先的‘新文化運動’中心和多種社會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學是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學教授‘南陳北李’相約分別在南方和北方籌建中國共產黨,陳獨秀當選為第一屆中共中央總書記。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往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再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抗日戰爭勝利后,北京大學于1946年10月在北京正式復校,胡適出任校長,整合了北平大學醫學院、農學院以及北洋工學院在北平的部分師資和學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的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土、建4系合并到清華大學,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學,農學院、醫學院、政法專業等脫離北京大學,或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關院校。院系調整后的北京大學遷校址于原燕京大學校址,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中國各行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從以上簡略的敘述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北大是一座歷史淵源十分久遠的古老大學。她集成和集中了中國古老的優秀文明,許多國學大師都在這里講過學。這種悠久的文明傳統和超然的歷史地位,無疑是使她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和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之一。
再說北大的“大”,不是校舍的大,也不是地盤的大,而是因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產生的思想的“大”。
這是一塊神圣的土地。百余年來這里成長著中國幾代最優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先天下的嚴峻思想、耿直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合,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魅力。
這是一片自由的陣地。從19世紀末葉到如今,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痛苦和追求,都在這里得到集聚和呈現。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者,從這里眺望世界,以堅毅的、頑強的、幾乎是前仆后繼的精神,在這片遼闊的國土上傳播文明的種子。民主與科學已成為這塊陣地不朽的靈魂。
歷史發展的事實表明:蔡元培校長所主張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校指導思想,在北大這塊特殊的土壤上一經播種,便迅速地生根發芽且長生不衰地開花結果,對其他高校和整個社會也產生了影響,使那些擁有先進思想和具備真才實干的人士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并充分施展才能的樂土。北大也正因自身的美好氛圍和卓越的人才優勢,一再創造著頗引以為豪的北大歷史和北大人的形象;并影響著中國高等教育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現在看來,敬愛的蔡元培校長所倡導并親自落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校方針不僅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而且具有其現實的價值,并有很值得發展和弘揚的深遠意義。
北大的厚重歷史賦予其恢弘的包容內涵;而“新”與“堅”則賦予北大朝氣蓬勃的強大生命力和英勇堅韌、頑強斗爭的行為內涵。
這種精神是北大人在艱苦卓絕的奮斗中練就出來的。北大正是有了這些優秀的內涵,才使得“科學與民主”在北大這塊圣地上終于第一次戰勝了愚昧和專制,翻開了中國現代史上輝煌的一頁。從此,她又以其獨有的精神和風度以及對于中國歷史的特殊貢獻而獨步風云,成為中國大學的楷模和驕傲,成為莘莘學子向往的地方。
美麗的湖光塔影伴隨著大師的背影,這正是燕園中最美的圖畫。從沙灘到燕園,從紅樓到未名湖,百年北大伴隨著風雨而前行。北大人那驚天動地的宏偉業績與默默沉潛的學術思索,共同匯聚成一種可歌可泣的壯與美,凝鑄一段夢魂牽繞的不滅的記憶。秉承著這圣地的精神魅力,每一位北大人都深深地知道,于今日之北大與中國,北大人這個名字不僅昭示著一種榮耀,更提醒著一種責任。
與其說我們聚在“一塔湖圖”當中,不如說那“一塔湖圖”見證了我們的成長。不只我們,一代一代的北大人來了又去,不變的是這“一塔湖圖”永恒的云淡風輕,以及深深刻著北大烙印的我們,還有常新的精神。
(蔣茵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07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