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園情》里深情地唱到,“紅樓飛雪,一時英杰,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從此,“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這8個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北大人,都會知道這8個字,但是仔細想來,其中卻蘊含了北大百年的傳統和榮耀。這簡單而又意味深遠的8個字,曾經是、現在是、將來也會是北大人乃至中國人心中最為彌足珍惜的財富。
北京大學在中國近代史后期的發展歷程中一直起著引領潮流、沖鋒陷陣的作用。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時,他著名的宗旨“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也就是后來貫穿北大主線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開辟了一條振興民族教育的全新之路,為北京大學進一步成為全國青年知識分子陣地中的領頭羊,也為北大之后幾十年的恢弘基調奠定了基礎。一百多年來,北大經歷了社會的風雨洗禮,在很多優秀民主積極分子的推動、倡導下,一步步地具有了超越象牙塔的對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從此,“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與“愛國、進步、民主、科學”融會貫通,成為北大獨有的優秀傳統。
在今天,許多人說北大已經不再擁有那樣偉大的歷史傳統之遺產,那種自由、進步、民主的精神正在逐漸走向封閉。但是,這只是被許多表面現象和社會各種風氣潮流掩蓋、曲解的結果。北大可以說是中國最具有獨特風范和靈魂的學府,歷史上多少優秀的學者從這里走出,成為國人的敬仰和自豪;如今則是有更多的青年學子踏著先人的足跡,勇敢、熱情、不懈地追逐著自己的夢想。誰說在和平年代、在社會多元化的年代、在經濟物質主流的年代,就無法有傳統精神的陣地?北大歷經百年滄桑而屹立不倒,依靠的就是其不變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仍將繼續在每一代北大學子身上延續下去。
回想小時候,曾經如何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考入北大,成為這里榮耀的一員,還曾經到過未名湖、博雅塔,渴望也能徜徉在知識與人文的書海中,穿梭于校園的每一條小路,夜晚在湖畔邊思索邊散步,坐在長椅上,靜靜地感受歷史上多少先賢們未曾逝去的吶喊余音。而如今,已身處此地,成為一名北京大學學生的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其內在的、豐富飽蘊的魅力。北大學生自由而不散漫、多思而又嚴謹、沉穩卻飽含激情、獨立而十分堅強。身在北大,歷經日復一日的精神錘煉,更有許許多多的話音暗暗提醒著自己,做一個追求理想與完美,心懷祖國與天下的高尚的人。每一個走出北大的人,身上都帶有一種特殊的精神氣質。那是一種人格的、品質的熏陶,是由外入內、而又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精神魅力。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加以自由之心、容蓄之懷,北大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努力地追隨著、接近著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風,體現得尤其明顯。無論是在社會活動中,還是在學術之海中,每一個北大人都有著寬容、接納、揚棄的精神,在浩瀚的書本課堂和社會課堂中提升著自己的精神境界。清晨的瑯瑯讀書聲,中午時分三角地熱鬧的招新,課堂上嚴謹求實卻又熱情創造的討論,晚上康博思西餐廳眾多的社團討論,未名BBS上暢所欲言的帖子,運動場上的如火激情,更有十佳歌手大賽、十佳主持人大賽、十佳演講比賽、十佳教師評選、十佳社團評選等各種“十佳”,北大為展示優秀的校園文化、每一個人盡情發揮個人的全面才能提供了寬廣的平臺。有多少大學,可以擁有自己的一座大講堂,囊括無數的音樂、舞蹈、戲劇、電影、講座的心靈盛宴;又有多少大學擁有像北大圖書館這樣的知識海洋,海納百川般地容納千家言、萬家說?如果問到北大的精神到底在哪里,北大的精神就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中,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長存在北大人的心中。
學術是北大的生命和成長之源。“大學的重要,在其學術上的生命精神。”學術是北大的不竭動力。將古人先賢的學說加以融會貫通,最后汲取精華,“成一家之言”,這就是學術的意義。課堂是學術最好的發揚之地。無數優秀的老師,次次精彩的講述,在北大讀書實為一種享受。這里有最純粹的學術氣息,引領學生走向知識殿堂中的最深處,體悟到人生智慧的真諦。學到的知識,絕不是膚淺表面的空洞之語,而是融入個人氣質血液的精華。北大不僅是課堂的世界,也十分重視各派各流學術和知識的廣泛傳播。很多學術界的大師都曾來到北大開辦講座,慷慨地將平生所學傳播于北大這片肥沃的求知土壤。那些場場爆滿的課堂,那些即使站著也不甘離去的學生,所展現的,就是北大人的一種執著與不羈。北大的講座可以說成是“知識快餐”,也可以說成是萬花筒、望遠鏡、顯微鏡,看得更全、更遠、更廣,開闊了眼界,也開闊了思維。無論宣者述情述理、聽者見仁見智,但探求智慧與思索人生,是北大人永恒的主題。
北大是一個寬廣的學術大課堂。這不僅是一句口頭的標語,更能在每天的細節之處得以體現,處處都是鮮活的例子。就我親身經歷而言,在劉曉東老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課上,同學討論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雖然一開始許多同學都處在苦苦思考之中而導致有些冷場,但隨著一個接一個的同學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立即變成了暢所欲言的空間。討論是那樣的熱烈,使人不禁想起古希臘廣場上哲人們宣講的澎湃,辯論的機敏,交鋒中的智慧。劉老師也十分平易近人,猶如北大很多和藹的老師一樣,充滿理解和包容地認真聽取同學們的思想果實,不斷地鼓勵,加以稍稍地引導,一心要培養同學們的思維習慣,不急躁不怠慢,極有大師學者的風范。而在課下,圖書館成為了學生們迷戀不舍的去處。即使一天的學習使人身心俱疲,但只要一進入這個身影高大的殿堂,就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促使人去查閱書籍,擴充知識,全身心地投入到書堆中,如饑似渴,仿佛遺世忘我,常怨時間流逝之快,驚嘆知識財富之巨。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之中,怎能不被北大的自由、開放、進步、學術之精神所感染?在人格與素質的無形提升中,又怎能不對這所養育過一代代報國青年的名校心懷感激?
蓬勃多元、異彩紛呈的校園社團文體活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北大的自由之風添加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北大校園活動有著許多自己的品牌,如山鷹社、愛心社等,幾乎包攬了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新的社團也在不斷地增加。團委、學生會組織的各種大型活動每年也不在少數。身處校園,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洋溢澎湃的活動氛圍,仿佛看到思想與創意碰撞出的火花。學子們的青春熱情,不僅是屬于課堂的,更是屬于社會的,社團活動不僅大大豐富了每個人的生活,更使校園形成了穩定、持久的精神氛圍,學子們在校園內的光彩亮麗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基礎,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注定了一生的大有作為;同時,學生的積極行動也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北大人的青春活力、自由進取的精神,必將為社會樹起榜樣。
北大之所以能形成如此令人神往的成長成才的氛圍,就是憑著北大精神,堅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堅持“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這是我們不變的追求。北大遷過校址,有過艱苦的斗爭時期,也有過低谷平淡的時刻,但我所看到的,是前人曾經留下的光輝,與如今高速發展時代的默默堅守,它們共同匯聚成一種感人的精神魅力,不斷提醒一代代北大人應高舉的旗幟,應負起的責任。
(馮曉達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06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