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飛雪,一時英杰,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憶昔長別,陽關千疊,狂歌曾競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約。
燕園情,千千結,問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
——《燕園情》
湖光瀲滟,塔影婆娑;亭立湖心,石船橫臥;石魚翻尾,欲含塔影。岸邊的垂柳輕盈飄逸地抹了個基礎色,從鵝黃嫩綠到深綠,漸漸地養著路人的眼。那些知節氣的花兒,就蘸著這一湖靈氣,將姹紫嫣紅,明黃粉白一系列淡妝濃抹次第潑灑出來,伴著天光云影,山水寫意畫兒般的就在燕園里盡情地揮灑著,渲染著,涌動著精神的潛流。
這,就是北大。風景的北大,精神的北大。而如斯風景,如斯精神,也只能屬于北大。
入燕園求思問學已半載,北大的氣息,北大的韻味于潛移默化中深刻地影響著我。然而,燕園的幽靜,未名的靈澈,博雅的挺秀,圖書館里汗牛充棟的藏書,教學樓內往來的黑發學子、白發教授,以及支撐這一切的北大精魂,我真的了解了嗎?我不禁像每一代北大人一樣,反躬自問:“什么是北大精神?什么是北大的傳統?”
北大,首先是學術的北大,求知的殿堂。百年北大,學術為先。在這里,每一處風景的絢爛,都伴著智慧的結晶。曲折而幽深的線條吸引了北大學子對新思維新知識的探索,路面的高低則振蕩出他們活躍的思想火花及對自由的深刻理解,那湖光塔影鐘亭落霞則讓他們生出詩情與畫意。在這里,教育的是傳統,涌動的是創造。
厲以寧教授曾填詞一首:“溪水清清下石溝,千灣百折不回頭,兼容并蓄終寬闊,若谷虛懷魚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無意卻成洲,一生治學當如此,只計耕耘莫問收。”而北大富有的,就是這種不折不撓的治學態度和寧靜寬松的學術環境。“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是一代代北大人用汗水凝成的治學箴言。這不僅是對學術大師的寫照,也是對北大整體學術氛圍的素描。在教育上,以名師名家為中心;在風氣上,把學問看得比其他都重要;在研究上,又倡導兼容并包,百花齊放。正是這樣的精神,使一代代北大人的求知閃爍著理性的光輝。也正是這樣的學術精神和教育傳統引導著一代代北大人一掃學術上的平庸,不斷開辟一流學術科研和養育人才的新貌。
巍巍上庠,國運所系。北大,從來都不只是北大人的北大;北大,更是中國人的北大。從清末的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后的北京大學校、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北京大學到30年代的北大、抗戰后的北大、新中國成立后的北大、“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的北大、改革開放后的北大,再到新時期面向世界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的北大,北京大學110年厚重而豐富的歷史無時無刻不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這里,不僅孕育了學術的大師,而且也培育了革命的烈士。這里,走出了社會革命的思想家和啟蒙者;這里,走出了中國革命忠誠的戰士;這里,走出了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五四運動開始,一次又一次的學生運動將“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口號塑造成為北大關心社會和民族命運的優良傳統,并將這一堅定的信念融入了北大的精魂。馬寅初校長即這樣概括:“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李大釗烈士便是這樣一位北大人。革命先烈李大釗,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啟迪國民,舍身救國,為了“我理想之中華”奮斗不息。他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是踐行“愛國、進步”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歷史不容忘卻,那些在北大奮斗過的先烈們,正是憑著這一股強勁的精神力量,征服了自己,征服了他人,征服了屬于他們的那個時代。即使是今天,北大和北大人也始終以開闊的視野關心著國運民生。北約炸毀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的噩耗傳來,北大莘莘學子立即上街游行抗議;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號召傳開,北大立即大力發展實業。從北大走出的不計其數的優秀學子更是在各行各業的崗位上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北大,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
北大,也是一個兼容并包的北大。“循‘自由思想’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是蔡元培先生開創性的辦學宗旨,這一精神旨要,上應孔圣人“君子和而不同”之蘊,通韓昌黎《進學解》“兼收并蓄”之意;下達當今盛世,貼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盛況。百年來,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北大精神的靈魂,形成了北大虛懷若谷的胸懷。如泰山不讓土壤,若海河不擇細流,故成就其寬廣和深沉。兼容并包,使北大成為各種學術和思想觀點爭鳴的圣殿,又不斷涌現出一批新論點、新見解、新思路。思想自由之風氣,使北大將陳獨秀和辜鴻銘一并囊括,使北大勇于站在時代的前沿,寬容地接受各種觀點和思想。盡管有些不能為時人完全理解并接受,但是不凡的理念正是締造偉大的搖籃。民主、科學在這里發展,馬克思主義從這里傳揚。我們殷切地期盼,能有更多更好的思想理念從這里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兼容并包,還促使北大向所有有志于學術的人敞開大門,凡天下英才,皆攬而育之。圣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正在這所代表著中國現代教育和學術最高水平的百年名校實踐著,并已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北大,還是與時俱進的北大。與時俱進,使北大始終保持本色,使北大始終涌動著最新鮮的血液,使北大精神得以代代相傳,并能夠常存常新。北大的精神、北大的傳統從來都不是凝固的、凍結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開放著的,緊扣著時代的脈搏的,更是向著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未來的。與時俱進的優良傳統賦予了北大一種開創性的力量,使北大勇于在風起云涌的背景下,站在時代的潮頭浪尖上,為未來的發展指明方向,樹立起新的時代標桿。在倡導風氣、引領潮流上,北大獨領風騷。從五四激昂的吶喊到激光照排的研發,從北大走出的,不僅僅是學術和思想,從這里,更站立起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從沙灘到燕園,從紅樓到未名湖,百年北大伴隨著風雨而前行。北大那驚天動地的宏偉業績與默默沉潛的學術思索,共同匯聚成一種可歌可泣的壯美,凝鑄成一段夢魂縈繞的不滅的記憶。北大的精神,北大的傳統,被一代代北大人不斷的詮釋、呈現,這正是北大日新的生命節奏的體現,也是北大生命存在和升華的一部分。百年北大,人文是她不滅的靈魂,寬容與創新充實著她的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是激勵一代又一代北大學子的最強音。這聲音里內蘊的力量,超越了現實,超越了時代。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斗轉星移,北大已經踏上了第二個百年的漫漫征程。然而,校園總是年輕的,即便是最古老的建筑,里面沉淀著的,也大多是年輕的記憶。而今的北大,已是更強更大,并沿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卓有成效地前進著。展望前程,北大仍是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因循著優秀的精神和傳統,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接下來的路途上,北大將會走得更加堅實、沉穩。
此時,腦海中不禁又回蕩起謝冕教授在《永遠的校園》中深情的話語:
“這真是一塊圣地。數十年來這里成長著中國幾代最優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的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先于天下的嚴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合。這更是一種精神合成的魅力。
這是一片自由的鄉土。從上個世紀末葉到如今,近百年間中國社會的痛苦和追求,都在這里得到集聚和呈現。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陸,這校園中青春的精魂曾為之點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者,從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審度漫漫的封建長夜,以堅毅的、頑強的、幾乎是前仆后繼的精神,在這片落后的國土上傳播文明的種子。”
是的,這就是北大。
(錢璐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07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