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撒切爾夫人與鄧小平在香港問題上的博弈
書名: 美女總統(總理)私人檔案作者名: 唐博輝本章字數: 4413字更新時間: 2015-04-19 01:00:16
1981年9月底,葉劍英委員長宣布了中國政府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對港政策雖然與對臺政策有所不同,但在許多基本政策上是相通的。鄧小平和其他中央領導人決定依照對臺政策的路子,加快制定具體的對港政策。1982年1月10日,鄧小平在接見一位海外朋友時說道:“‘九條’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1982年1月底,英國副外交大臣兼掌璽大臣艾金斯訪問中國。中國政府明確對他表示,中國將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但保持香港的繁榮;香港繼續保持自由港和商業、金融中心的地位。
1982年4月上旬,英國前首相希思作為民間使者,為進一步了解中國政府關于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政策,專程訪問中國。鄧小平與希思打過很多年的交道,特意接見了這一位老朋友。希思回顧了1974年5月毛澤東同他會見談到香港問題時的情景,試探性的對鄧小平問道:“那次你也在座,當時毛主席和周總理說,反正要到1997年,還早呢,還是讓年輕人去管吧。現在離1997年只有15年的時間了,你是如何考慮在這期間處理這個問題?”
鄧小平說,香港的主權是中國的,包括“新界”,即整個香港。過去是不平等條約造成的,現在實際上是廢除的問題。他十分誠懇地告訴希思:“我們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如中國到時不收回香港,我們這些領導人誰也交不了賬。”
鄧小平還向老朋友透露:中國政府已經確定了解決香港問題的政策,這些政策與中國對臺灣的“九條”方針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同時他還詢問希思,英國是否同意按中國的這種思路來協商解決香港問題。除此之外,他還請希思把中國的這種考慮轉告撒切爾夫人。
雄心勃勃的撒切爾夫人登上英國首相寶座后,推行強硬的內外政策,以使英國重新振興,被稱為“鐵女人”與“冷戰專家”的撒切爾夫人,自然也醞釀了解決香港前途問題的方案。撒切爾夫人對自己的外號并不惱火,相反還非常高興地說:“這是他們對我的最好贊揚。他們說對了,英國需要一個鐵女人。”
1982年9月24日上午9點,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了來訪的撒切爾夫人。中方陪同會見的有外交部長黃華、副部長章文晉、中國駐英大使柯華。英方陪同會見的有香港新任總督尤德、首相首席私人秘書巴特勒、駐華大使柯利達。會談原定時間一個半小時,但實際上整整延長了50分鐘,足見雙方較量的激烈程度。
會談開始前,鄧小平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道:“香港不是馬爾維納斯,中國不是阿根廷。”
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見面的“寒暄”場景也顯得頗為微妙,撒切爾夫人對鄧小平說:“我作為現任首相訪華,看到你很高興。”鄧小平說:“是呀!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幾個,但我認識的現在都下臺了。歡迎你來呀。”兩位領導人先聊了一下輕松的話題。他們說起在倫敦住了幾十年的馬克思,撒切爾夫人說,馬克思寫了一部《資本論》,可他恰恰最缺資本!
會談進入正題后,撒切爾夫人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方案,擺出強硬姿態,打出“三個條約有效”和“維護香港繁榮穩定離不開英國”這兩張牌,堅持三個條約必須遵守。她甚至恐嚇著對鄧小平說道:“如果中國收回香港,就會給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要想繼續維持香港的繁榮,就必須繼續由英國來管理它。”
鄧小平寸步不讓,絲毫不管撒切爾夫人的這一套說辭,他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此外,鄧小平還再三重申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不承認19世紀三個不平等條約的一貫立場。
收回香港,是全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鄧小平強調的說道:“如果1997年不收回香港,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無法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鄧小平還對撒切爾夫人說:“在不遲于一兩年的時間內,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決策。中國宣布這個決策,從大的方面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輿論面前會得到好評。”至于中國為什么還要等一兩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則是希望在這段時間里同香港各界人士廣泛交換意見,聽取英國政府對中國政府提出的建議,以便制定中國在15年中和15年后的方針政策。
針對香港的繁榮離不開英國管理的觀點,鄧小平說:“保持香港的繁榮,我們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但這不是說,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必須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才能實現。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于中國收回香港后,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于香港的政策。”
撒切爾夫人自然不肯妥協,連連拋出一系列的問題,其代表性的問題就是中國1997年收回香港,香港會不會發生波動?鄧小平淡淡的回答說:“小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他還告訴撒切爾夫人:“中國政府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還考慮了我們不愿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么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作出決策。”
激烈交鋒后,兩位領導人商量會談公報問題。鄧小平建議會談能達成這樣一個協議,即“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徑開始進行香港問題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在這個基礎上磋商解決今后15年怎樣過渡得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辦的問題”。但是撒切爾夫人卻堅決不同意,特別是拒絕以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為前提。經過一陣爭執,雙方同意發表一個不作任何實質性承諾的會談公報。
會談結束后,撒切爾夫人顯然被鄧小平極其堅定而嚴密的話所震撼,以至于神思恍惚,在大會堂門外的臺階上頗為狼狽的摔了一跤。
下午,撒切爾夫人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在向記者宣讀聲明時,她的聲音一時變得嘶啞,但她仍然堅持念完全文只有83字的聲明。撒切爾夫人做夢也都沒有沒有想到鄧小平如此強硬。回去之后,她還私下對駐華大使柯利達說:“哎喲,這個鄧小平可真殘酷啊!”
從此,香港問題談判陷入僵局。
1982年年底,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中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次年6月,全國人大六屆一次會議將要召開。如果到那時中英談判仍然處于僵持狀態,中方就可能通過全國人大,單獨宣布自己的對港政策。
談判出現僵局,不僅中國政府和廣大港人著急,英國領導人也焦急不安。1983年1月28日,撒切爾夫人就召集了政府高層官員和港督尤德開會,專門討論香港問題。在會上撒切爾夫人提出,在談判無進展的情況下,應在香港發展民主體制,使它能在短期內獲得獨立或自治。同時她還提議在香港搞全民公決。但與會者都不贊成首相的設想。
3月7日,撒切爾夫人在同柯利達和尤德商討對策時,柯利達贊成由撒切爾夫人寫一封信給中國總理,表示只在香港的管理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她愿意就主權問題“考慮”向英國議會“提出建議”。但信中并沒有痛快地承諾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而且還附加了一大堆條件。
從英方來信中,鄧小平看出了對手立場的微妙變化,并以自己的靈活姿態積極回應,準備與英國代表舉行正式談判,解開主權問題上的死結。
在6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兩會期間,鄧小平會見兩會的港澳人士。他在談到中方在主權問題上的靈活策略時說:“我們考慮到若要英方在承認中國對香港主權的先決條件下進行談判,英國方面認為‘有失面子’,因此,‘要給英國人下臺階’。”他還指出,如果先談“1997年后”怎么辦的問題,就可以避開主權問題的障礙。而“1997年后”的問題談好了,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問題也就沒什么可談了。
從7月中旬開始的第一輪會談到9月下旬的第4輪會談前后,英方軟硬兼施,會場內外互相配合,大打所謂的“民意”、“經濟”兩張牌。于是,會談未取得任何成果,卻又觸發了更為兇猛的金融動蕩。
為此,中國政府和各界人士以及香港民眾、輿論界和各愛國團體紛紛進行反擊,發表大量文章,組織各種活動,一致批評英國的做法。中國領導人更加明確表示了對香港前途的態度。8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會見一個日本代表團時宣布,中國政府將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日期。
會談再次面臨危機,英國前首相希思深感憂慮,他專門飛到北京,會見中國領導人,打算為打破談判僵局貢獻一點力量。9月10日,鄧小平又一次會見了希思。兩位老朋友親切地寒暄了一番。當話題轉到香港問題時,鄧小平對英國政府在當時談判中的做法極為不滿。他斬釘截鐵地宣布:想用主權來換治權是行不通的。在新的會談中,我希望不要再糾纏在治權問題上。不要搞成中國單方面發表聲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聯合發表聲明。聯合聲明的方式對兩家都好,不是說哪一家更好,特別是涉及到中英長期的關系。”
鄧小平還告誡著說道:“在香港問題上,我希望撒切爾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態度,不要把路走絕了。如果英方不改變態度,中國就不得不在1984年9月單方面公布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政策。”
希思見鄧小平的態度極為強硬,連連表示自己會把這番話轉告撒切爾夫人,并勸撒切爾夫人改變以主權換治權的做法。
迫于形勢,英國政府在第4輪會談后開始考慮采取措施穩定香港經濟,并準備在談判中實行退卻。
英國外交大臣杰弗里·豪1984年4月中旬訪華。他在會見鄧小平時提出,9月只能作為協議草簽的期限,而不是最后批準生效的時間。鄧小平問,草簽以后為什么不馬上正式簽字?杰弗里·豪回答,議會九、十月份要休假,11月才能復會,所以只能到年底以前簽字。雙方于是確定9月底草簽并公布協議,年底前正式簽字。
中英雙方經過22輪的談判,直到9月才落下帷幕。1984年9月26日上午10點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大廳,兩國代表團舉行了莊嚴的聯合聲明草簽儀式。
聲明草簽幾天后,北京舉行了規模空前盛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慶典。10月3日,鄧小平在大會堂會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全體成員時欣喜地說:“你們這么多人回來觀禮,我非常高興,我看香港一定有希望。這次回來觀禮的,各行各業各界人士都有,各種不同政治觀點的人也都來了。這說明大家都贊成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贊成中英兩國政府所達成的協議的內容。”在談話中,他再次表示,他愿意活到1997年,親眼看到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
入冬的北京寒氣襲人。然而,人民大會堂內卻春意盎然,觥籌交錯,笑聲朗朗。這是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等中英雙方有關人士參加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簽字的一個場面。550萬香港市民、13億中國人和全球無數雙眼睛,從衛星轉播的電視熒屏上,觀看到了1984年12月19日下午5時30分中英關系發展史上最光輝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