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覺悟世間無常(1)
- 靜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 太虛法師
- 5475字
- 2015-04-09 10:25:11
世間萬物都有因緣,都是隨緣生滅,緣起緣生,緣盡緣滅,如大海的波濤,起伏相繼,這相繼無始無終,人在其中只是生滅相繼中的一個因緣。太虛法師早年結下如來智慧緣,16歲出家,從此了悟這世間無常,懂得舍掉執著,安住無常。
“舍”的智慧
凡事不必死執,只需要學會判斷,什么是該堅持的,什么是該放下的,做到該堅持的堅持到底,該放下的不再執著。
舍是放下,放下的是煩惱、是痛苦。想做到放下有兩個要點,一是明白為什么要放下,二是知道怎么放下。
無論富貴貧窮,無論職業年齡,每個人都有痛苦煩惱,每個人的心底都有那么一絲難以斷除的牽扯牽絆。人們不想有這些痛苦煩惱和牽絆,人們想自由自在、想隨心所欲。所以要學會放下。
放下兩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是真的要做到,需要參透煩惱的根源所在,如果要做得徹底,甚至需要修習一生。
太虛法師生長于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一直有佛教救國的思想并堅持不懈的努力。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后,太虛法師從廣州來到南京,發起創立中國佛教會,該佛教會在第二年并入寄禪大師為會長的佛教總會,名為:中華佛教總會。太虛法師為《佛教月刊》的總編輯。并會不久之后,會長寄禪法師圓寂,太虛法師在寄禪法師的追悼會上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他的三大革命的理念被很多人誤解,因此難以推行。但太虛法師沒有因此煩惱,他覺得因緣不到,不必堅持,因此辭去《佛教月刊》總編輯的職務,放下一切繁雜煩惱,入普陀山閉關修行。
凡事都有因果,都講緣分,只有因緣具足,才能順理成章的做到,如果時機不到,因緣不足,甚至對錯自己也難以判斷,遇到障礙的時候就不要死執,死執下去不但事情本身做不好,還會徒增煩惱。這個時候,放下才是智慧。
放下這個理念去普陀山閉關,不堅持必須推行,這也是太虛法師智慧過人之處。
兩年之后,太虛法師法學精進,深有所得,又重新出關去臺灣、日本等地講學,他宣講和平人道,反對戰爭殺戮。
那么我們普通大眾,沒有像太虛法師一樣的智慧,遇到障礙的時候,很少想到要適時地放下,于是煩惱就來了,確實不是我們不想放下,是很難想到要放下。
很多人會想到勇往無前地堅持,以為只有克服這些障礙,做到這件事情,煩惱就解除了,但是如果客觀條件確實不允許的話,你在執著堅持的過程中會得罪很多人、事情也會出很多偏差,最終不但事情沒做成,反而煩惱更多了。之前是一個煩惱,這個煩惱就是這件事兒怎么做不成呀,自己在心里糾結煩惱,這一通折騰之后就不一樣了,事情仍然沒做成,由于堅持的過程中得罪了人,或者出了偏差,你的煩惱就從一個變成了很多個了。
死執必受挫,放下是智慧啊!所以遇到障礙的時候我們不要逞強,先分析一下,這件事到底是不是能有進展,如果能進展,那好啊,找到方法,認真執行就行了。如果確實不具備完成的條件,那就得放下了。
這么說下去,朋友們還是覺得無從做起,為什么?因為我們發現,是不是應該放下,取決于人們自己的判斷,為什么要堅持,為什么要放下,我們需要一個標準。只有明了了這個標準,才能判斷什么是該放下的。
那這個標準時什么呢?這個標準就是學會看透世事。如何看透世事?看透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覺悟。我們這本書會以太虛法師早年讀《八大人覺經》的感悟為啟示,以《八大人覺經》的八個境界順序為導入,細心體會文中故事的意義,參悟文中的道理,你會明了舍什么,怎樣舍。
“得”的自在
舍中有得,得從舍來。舍得才能不受煩惱牽絆,才能自在。舍得是覺悟,是智慧,讓我們跟隨太虛法師的啟示,增長覺悟智慧,獲得真是永恒的自在。
有舍才有得。假設上文中太虛法師不舍掉大眾暫時不接受的理念暫時閉關修行,繼續堅持他的理念,他會得到什么?大家會在短時間內認同并執行他的理念嗎?當然不會,如果會,他就繼續堅持了,他會得到什么呢?得到煩惱啊!
大家不接受他的理念的時候,他一個人連孤軍奮戰的戰場都沒有,去跟大家辯論嗎?辯贏了又如何?大家就能行動起來幫他推行他的理念嗎?當然不能!不但不能,反而會使他的理念、甚至于他自己更難被眾人接受。因為一個人想做什么,不是被脅迫的,不是被一場辯論左右的,而是發自內心的,只有人們從心里面愿意去推行,這個理念才得以推行,時機未到,即便靠自己的辯才贏得一百場辯論也是輸。
太虛法師是證得大智慧的人,所以他不執著,因緣不到,自己就閉關修行去了。這一舍,他舍掉了無限的煩惱,得到了清凈自在,而且在閉關修行中,自己精進了不少,這一舍,把精力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他得到了智慧。
工作生活當中,我們也有不少煩惱,這些煩惱從哪里來呢?都是從人和事當中來,煩惱從是非生起,這煩惱的源頭是是非。
我們也想舍掉這煩惱,但是人們都有貪心,一邊想舍掉煩惱,一邊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這樣的想法能不能實現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樣的想法決不能實現。既想得到想要的東西,又不想有煩惱,這是大貪心啊,貪心是引起煩惱的根本,你舍不下根本,只想讓所有人和事兒滿足自己,這樣的事情即便有一次兩次、十次八次周圍的人和事兒都滿足了你,也不可能一生一世都這樣,何況一次兩次的情況也很少。
要明白,我們要舍掉的不是煩惱,而是貪心。上述這種情況中,煩惱源于貪心,要舍煩惱,就把貪心一起舍掉,斷了煩惱的根源,煩惱就不會來了,你就從是是非非當中解脫出來了,就自在多了。看著別人被是非折磨的煩惱重重,你該從心里慶幸自己的智慧覺悟了。得從舍來,舍中有得,得到的總比舍棄的多。但是要事事能判斷該不該舍,舍掉什么,還需要智慧,這智慧來自于覺悟。有多高的覺悟就有多高的智慧,那么怎么才能轉變成一個有覺悟有智慧,懂得舍得的人呢?接下來的內容,我們會通過太虛法師的啟示逐步幫你認識什么是有覺悟,如何做到有覺悟。
生死無常不必苦執
太虛法師說:“世間的萬事萬物,無不剎那變遷,歷成住壞空而總歸烏有。”既然世間萬物都如此,人的生老病死當然也是如此,這便是無常。我們要舍棄人生天長地久的執迷,覺悟這生死無常的真理。
家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老病死,太虛法師說:“人是幻相而無實體的,人生是剎那剎那變化的。”世間種種都在不斷變化,沒有實體,也沒有永恒。人們往往苦執于某件事不肯放下,苦執于生而懼怕死亡,這些都是痛苦的源泉。
因為死執而生痛苦,因為痛苦而讓內心經受磨難,所以要舍。覺悟世間無常的時候,我們要舍下就是這死執,獲得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
在佛陀的時代,有對夫婦老來得子,而且這是他們唯一的兒子,夫婦倆人當然非常高興。他們對這個孩子百般疼愛、萬般呵護。可是命運弄人,由于這個孩子從小就身體不好,有一年傷風之后怎么也治不好,最后還是離開了人世。
這巨大的打擊讓夫婦兩人都無法接受。因為傷心過度,一年之后老婦人也撒手人寰。從此只剩下老漢一人了。老漢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覺得活下去也沒什么意思了。
恰好有一天佛陀經過這里,他看到老漢的樣子就走過去勸解。老漢一見是佛陀,就急忙請求佛陀讓他的家人復生。
佛陀見此情景只好說道,“既然如此,你一定要用最好的香來貢拜,這樣我才能想辦法讓他們復活。如果你找不到這種香,那我也沒有任何辦法。”
“是什么樣的香啊?就算再困難我也一定找到。”老漢一聽高興地不得了,迫不及待地問佛陀。
佛陀說:“這種香不是什么名貴的香,但是這種香必須是從沒有死過人的人家找來的才可以。我給你三天期限,你必須找到。”
老漢聽完佛陀的話,撒腿就往旁邊的村莊跑,他一秒也不想耽誤,一心想到沒有死過人的人家去找香。
老漢敲開第一戶人家的門問:“你們家死過人嗎?”那家人沒好氣地說:“真是,活了這么大歲數了,眼神不好使了吧,沒看見院子里正在辦喪事呢?”老漢探頭往里一看,趕緊就走了。他敲開第二戶人家的門問:“你們家死過人嗎?”
開門的壯漢對他說:“怎么沒死過呀,我爹娘都是我送的葬,我倒是不想讓他們死,可是年老的死去,小孩子長大,這一代一代不都是這樣嗎?”
老漢聽了丟下門口的壯漢繼續往前走了。
……他敲響了第十戶人家的門,開門的是個瘦小的男孩兒,看樣子最多也就十幾歲。老漢和氣地問:“你爹媽不在家嗎?”小男孩兒咬了咬嘴唇回到道:“他們幾年前就都病死了,我一個人打柴賣柴過日子,有時候還挨餓……”老漢看看了看這可憐的孩子,把兜里的錢和吃的東西放在這個孩子手里一些就搖著頭走了。老漢敲開另外一戶人家的門,問開門的老婆婆:“你們家死過人嗎?”老婆婆疑惑地說:“這……誰家還沒死過人啊,這要是一直活著不就成妖精了嗎?”兩天兩夜下來,老漢已經跑遍了周圍的兩個村子,還沒有找到沒死過人的人家,倒是聽到了很多關于別人的不幸,見到了各種比他更可憐的人……老漢不死心地繼續跑向第三個村子。
三天三夜過去了,老漢兩手空空來找佛陀。佛陀問:“讓你找的香找到了嗎?”“沒有。”老漢誠實地說。“那你想怎么辦?”佛陀問他。“這三天三夜我問了很多人家,但就是沒有沒死過人的人家。”
老漢說著忽然給佛陀跪下了。佛陀問:“你為什么拜我?”老漢說:“雖然沒找到香,但是我心里舒服多了,也知道他們根本就不能復活了。家家戶戶都死過人,很多人都比我更不幸,人就是這么一輩一輩走過來的,是老漢我太傷心、太想念親人才希望他們復活的。不管他們能不能復活,以后我要好好活著,幫助那些可憐的孤兒、沒錢看病的病人……”
佛陀點點頭說:“世間生死無常,變幻萬千,越是苦執越是痛苦,你要看透了這變化、這無常,從痛苦中走出來,做你可以做的事兒。”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經歷,是對靈魂的一場歷練,不必在這種無常中苦執才能擺脫痛苦,勇敢地生活。
正如太虛法師所說,“世間的萬事萬物,無不剎那變遷,歷成住壞空而總歸烏有。好像空中浮云,水上泡影,鏡里空花,暫現即逝,沒有永遠不滅的可能性。”生死也是人間常事,世間生死相繼,哪有一直長存的道理,生者雖然懷念逝去的親人,但也要懂得這個道理,化去心中痛苦,既要祭奠逝者,以表懷念之情,也要從死執中把自己解脫出來,舍掉這死執的障礙,才能脫離悲苦,恢復生活的力量。
富貴無常多幻化
財富如水,流動不息,所以財富、人生富貴,是流動的,積財者要懂得舍財,要知道富貴無常,舍財是避禍,也是種下之后的生財之因。
生死都無常,財富哪有長久之理,但是人們總是希望能有一生一世的富貴。世人多追求財富,然而哪知富貴無常,也不過是這場云煙中的一縷濃煙而已。太虛法師講無常的時候說:“一切好像空中浮云,水上泡影,鏡里空花,暫現即逝,沒有永遠不滅的可能性。
既然富貴無常,那么就不能以一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來決定對待一個人的態度,要知道財富如水,流動變化,你恭敬的是人而不是財,如果以一個人占有財富的多少而對人生分別心,那就是執迷于財富的長久長存了。
在古代西部的一座大山上,曾住著一位高僧和他的幾個徒弟。時常有周圍居住的人,去他們那里上香。有一次,小廟里來了位穿著華麗的貴人,看上去這個人有三十歲左右的年紀,他相貌英俊,但是卻傲氣十足。
上完香之后,這位貴人給這個小廟捐了很多銀兩,說是讓高僧和他的徒弟們修繕廟宇。高僧謝過這位貴人,之后命小和尚們多準備兩個人的齋飯,說要留香客吃飯。
貴人聽了有點納悶,他問高僧:“大師,我來上香并沒有帶隨從,您怎么讓徒弟們多準備兩個人的齋飯呢?”
高僧笑著回答說:“施主有所不知,還有一位同施主一樣年輕有才的香客也要在這里用齋飯。”
貴人聽了恍然大悟:“噢,原來如此啊,不知道是哪位名流啊?一會兒倒要好好聊聊呢。”
高僧聽了也沒說話,只是笑了一下,說了聲失陪就回到禪房參禪去了。
終于到了用齋飯的時間,小和尚把貴人引到用齋的房間,然后端了三份飯菜上來,雖然是素菜素飯,但是看得出是招待貴客的禮儀了。貴人很高興。
這時,高僧領著另外一位施主進來了,貴人見高僧來了,就起身禮貌地迎接高僧。當他看到高僧身后還有一個人的時候,心想:“一定是那位名流也到了吧,他應該也給寺廟捐了很多銀兩吧,不然怎么會和我一樣受到寺廟里這樣高規格的接待呢?”
可是當他向高僧身后迎過去想趕緊打招呼的時候,卻發現跟在高僧身后的是個接近衣衫襤褸的人,他以為這個人是上香走錯了房間,便大聲呵斥說:“嘿,窮小子,上香的大殿在前院呢,這里是香客用齋的房間,趕緊出去吧。”
這個年輕人聽了禮貌謙和地說:“多謝您指點,香早就上過了,我是來這里用齋飯的。”
這時高僧引薦道:“這就是我剛才跟貴人您提起的那位一起用齋的香客--劉公子。”然后高僧安排二人坐下用飯。
只見這個衣衫不整的年輕人從容地坐了下來和他們一起吃飯。貴人怎么也想不通為什么這樣一個窮小子會有資格和他這樣一位有錢有地位的人一起吃飯,于是半責難半羞辱地問:“你這個窮小子給這寺廟捐了多少銀兩啊?你捐的銀兩夠付這齋飯錢的嗎?”
劉公子好像并不在意貴人的羞辱,微笑著回答:“不瞞大貴人,我只給這寺廟捐了身上唯一的一枚錢,而且那還是我一天的飯錢,那枚錢只夠買兩個米糠做的團子,根本買不起這上好的齋飯。”
貴人聽了更加得意了,大聲說道:“那么跟我一起吃飯是你的幸運了,趕快吃吧,下次就不要用這一枚錢到寺廟里來蹭吃喝了,哪天走到我的門口,我讓家人把喂貓狗的剩飯賞你一點,省的煩勞大師和寺里的其他僧人為你忙碌做飯了。”
劉公子聽了也不生氣,只是點點頭說:“那在下就遵命,趕緊吃飯了。”
高僧看著貴人的樣子,聽著他們的談話,輕嘆了口氣也吃起飯來。
飯后,貴人和劉公子分別向高僧道謝,說一些今生有緣能與高僧吃飯深感榮幸之類的話。高僧聽了笑笑說:“兩位施主先不用謝,十年之后貧僧與兩位還有機會共用齋飯,那時候再謝我吧。”高僧說完飄然而去。
貴人看了看身邊的劉公子說:“要不是給大師面子,我這輩子都不會跟你這樣的窮小子一起吃飯,你這叫花子真是掃了我的幸了。”說完恨恨地瞪了劉公子一眼就大步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