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李光耀:創造新加坡奇跡的開拓者
書名: 百位世界杰出的外交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啟示錄)作者名: 畢尚 風華主編本章字數: 2353字更新時間: 2015-04-09 09:22:18
1923年9月16日,李光耀出生在新加坡甘榜爪哇路92號的一個華僑家庭,他的家族已在新加坡居住了一百多年。祖父李云良是一位飽受殖民主義壓迫的老華僑,他決心要讓自己的后代子孫受到教育,日后成為與英國人平起子坐,光宗耀祖的人;父親李清坤是殼牌美孚石油公司的雇員,為了使來到人世的兒子在人生黑暗歷程中受到安慰,給他起名光耀,蘊含“光明普照”之意。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光耀便遠渡重洋,到英國求學。在倫敦,他已經作為一個有左派傾向的民族主義者而受到注意。1950年8月1日,李光耀回到新加坡,港務局的人立即盯住了他。確實,通過抗日戰爭洗禮,通過劍橋大學政治和理論熏陶的李光耀,回來后就渴望登上政治舞臺,雪洗殖民主義者的恥辱。法律也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光耀選擇了以法律為武器的斗爭道路。回國后,他開設了一個律師事務所,積極投入到反殖民運動中去。他斥責“緊急法令”授予英國行政當局為所欲為的權力,組織工人、學生開展反殖民主義和反帝國主義活動,要求廢除“緊急法令”。到1954年李光耀準備成立人民行動黨前,他擔任著一百多個工會的法律顧問。他被認為是一次成功的郵政工人罷工背后的法律智囊,引起公眾的注意,很快成為一個“民族主義領袖”。從李光耀擔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達39年就可以得到證明。
西方輿論把人民行動黨歸結為親共的左翼黨,作為領袖的李光耀基本上否定了這一看法。他表示人民行動黨是一非共的社會主義黨,信奉“非共的民主社會主義”,黨的目標是“用和平與憲法的手段,來實現一個獨立的、民主的、非共的,社會主義的馬來亞”。
人民行動黨成立后,開始影響著新加坡的政治舞臺。1955年,該黨首次參加議會選舉,獲得31個席位,并積極利用議會講壇,為新加坡的徹底自治而奮斗。1959年,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經過艱苦斗爭,迫使英國同意更改憲法。選舉產生的立法議會和新加坡政府。該黨在51個議席中奪得43席,成為獲得執政的第一大黨,黨的主要領導人李光耀出任新加坡地方政府總理,當時他只有35歲。從此,在李光耀的領導下,人民行動黨作為第一大黨和單獨執政的地位沒有動搖過,一直保持到今天。新加坡也是一個多黨制的國家,可是,在人民行動黨威望的頂峰時期,該黨甚至獲得了議會的全部議席,或者僅有一、二個席位被別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所得,這在一個議會制的國家里,實在是一種罕見的政治現象。
1962年,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號召新加坡人民投票支持成立馬來西亞。同年9月,71%的公民對此投了贊成票。翌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布成立,新加坡成為該國的一個州。但是,在這一新國度的地平線上出現了李光耀及人民行動黨預料不到的烏云。在人民行動黨參加競選的過程中,馬來亞極端主義分子挑起了一連串的種族集團騷動,馬來亞民族統一機構領導人甚至宣稱:要把李光耀送進監獄。作為政治家的李光耀,愈來愈為馬來西亞的前途擔憂,覺得新加坡在馬來西亞未能得到公平對待。1965年,李光耀在新年獻詞中警告:如果1964年的錯誤在1965年重犯,馬來西亞很可能由于內部分裂而解體。隨著馬來西亞內部局勢的緊張化,事實終于被李光耀言中。1965年8月9日,李光耀宣布“新加坡為一個民主獨立的主權國家”,并很快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同年9月21日,新加坡共和國成為聯合國的成員國之一。次月,新加坡被接納為英聯邦第二十二個成員。作為新加坡主權國家的締造者,李光耀以第一任中央政府總理的身份出現在世界舞臺上。新加坡開始了一個“改天換地”的時代。
這位總理首先告誡他的國民;新加坡要生存唯一的辦法是“刻苦干練”四字。世界上有好些國家,其中瑞士就是好例子,他們土地不多,多元種族、多種語言,可是他們出產的紡織品卻可以跟“英國蘭開夏”的任何產品相媲美;他們出產的藥品趕得上美國的任何貨色!他們只靠人才、計劃和努力來生存。我絕對不懷疑,只要有計劃、有膽識、有才干以及不斷奮斗,就一定會有收獲和報酬。
精英主義是李光耀治國的重要觀點和策略之一。他堅信人才是新加坡成功的關鍵,特別是新加坡這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小國,假如不以發掘人才為重,把有潛力的人放在適當的位置,新加坡將會有麻煩。他花了十幾年的時間,苦心經營,培養政治上的梯隊,順利完成接班工作。此外,又重視把工作素質和道德品質兼備的人分配到政府部門和法定機構,并大力培養、扶植科技、教育人才。歡迎世界人才定居新加坡,極力搜羅栽培精英人才。贊揚外來人才對新加坡的貢獻,吸納移民解決人才荒,并同私人部門爭搶人才。
作為一個多元語言與多元文化的社會,新加坡各民族之間能成功和諧相處,主要是政府平等對待各種文化所產生的作用。李光耀在新加坡人的文化與價值觀問題上,注重東方傳統的價值觀念,認為儒家思想對解決現代諸問題有極大幫助,他還強調語文與溝通思想的重要關系。在教育上,李光耀的雙語政策,確保了新加坡人能以英語作為各族的共同溝通語,又能同時掌握母語。李的政府積極推行講華語運動,加強華人社會的凝聚力,用華語傳授傳統道德觀念,如儒家思想,恪守五倫奉養父母,維持三代同堂,重視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藉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對于新加坡社會的穩定起了重要作用。
到1990年11月為止,李光耀一直是新加坡唯一的總理。如果把作為任州總理(當時還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州)的時間也計算在內,那么,他在這個崗位上共任職31年。如從該國獨立之日算起,也有整整的25年。
1988年,人民行動黨在議會大選中獲得決定性勝利后(只1個議席被他黨奪去)不久,黨的領導集體決定,選擇第一副總理吳作棟為李光耀的接班人。1990年11月27日,在李光耀67歲生日過后兩個月,他就決定把權力交給第二代領導人。這樣,47歲的第一副總理吳作棟接任他的“政治導師”李光耀的班,成為新加坡歷史上的第二任政府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