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愛國故事(影響青少年一生的中華典故)
- 周治主編
- 3013字
- 2015-04-15 22:32:10
宋文公得知華元被俘,非常惋惜,就用100百輛兵車、400匹馬作為禮物,向鄭軍贖回華元。可是禮物送去一半,華元已經逃回了宋國。結果送去的禮物白白地浪費了。
華元回到宋國后,見到了羊斟。華元問道:“是不是那匹駕車的馬使我當了俘虜?”
羊斟回答說:“不是馬,是趕馬的人?!?
由于華元在宋國深受宋文公的寵愛,羊斟怕遭到陷害,就逃亡到魯國去了。
更令明號
“更令明號”用來說明賢明君主應重新申明號令,以取信于民。
此典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更令明號而信之?!?
楚厲王為了在有緊急事情時以便動員百姓行動,便設警鼓。只要國家有了緊急情況需要百姓行動時,便以擊鼓為號。一次,楚厲王喝醉了酒便擊起鼓來,頓時全城百姓大驚。左右的人急忙告訴楚王說:“千萬不能亂擊警鼓,否則就會造成混亂,失信于民。”可是楚王毫不在乎地說:“我喝醉了酒,擊擊鼓,不過是和大家開個玩笑罷了,這有何妨呢?”百姓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就各自回家去了。
幾個月后,真的有警報了,楚厲王大擊其鼓,可是百姓楚厲王在開玩笑,一個也沒有來。楚厲王所設的警鼓已失信于民,不能號令百姓行動,因此只得“更令明號而信之”。
廣開言路
“廣開言路”這句成語常用來指盡量創(chuàng)造使人們發(fā)表意見的機會。
此典出自《后漢書·來歷傳》:“朝廷廣開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貸。”
東漢安帝時,內侍江京和中堂侍樊豐等人誣告太子劉保謀反。安帝信以為真,打算廢掉太子劉保,為此征求文武大臣的意見。大將軍耿寶等人主張廢掉太子,大臣來歷則認為太子年幼無知,其主要責任不在他,不應廢掉。漢安帝不采納來歷的意見,還是堅持把劉保廢為濟陰王。
來歷見自己的意見沒被采納,便約祋諷等十多個大臣一起到安帝那里去為太子說情。安帝見此情形,便派人拿著詔書去威脅這些大臣說:來歷、祋諷等人不識大體,居然敢和一些小人在一起吵吵嚷嚷,這哪里是對待君主的態(tài)度呢!
朝廷廣開言路的本意是讓大家盡量發(fā)表意見,他們卻把一切責任推給別人。如果誰再堅持己見,就處死誰。來歷由于一再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被罷了官。
國人皆曰可殺
“國人皆曰可殺”形容罪大惡極的人,全國人民都說他該殺。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
戰(zhàn)國時期,一次孟子和齊國國君齊宣王討論關于考察和選拔使用人才的問題。
孟子說:選拔人才,應當拋棄地位觀念和親疏觀念。有時,地位低下的人可能會比地位高的人更有才能,關系疏遠的人可能比關系密切的人更有才能。因此,地位高、同國君關系親近的,并不一定都是賢能的人才。
然而,地位低下、同國君關系不密切的人,往往不容易了解和被認識。所以,在考察一個人是否賢能的時候,需要特別慎重,而不能偏聽極少數人的意見。就拿君王周圍的情況來說吧,如果您的左右都說某人賢能,這個人未必就可以用;如果諸大夫也說這個人賢能,也未必可以用;但如果舉國人民都說這個人賢能,君王再經過考察證實這個人確實賢能,然后才可以委以重任。如果您的左右都說某人不行,您先不要輕信;如果諸大夫也說其人不行,您也先別輕信;如果舉國人民都說這個人不行,大王再經過考察證實這個人確實不行,然后再罷免。如果您左右的人都說某人可殺,您先不要輕信;如果諸大夫也說此人可殺,您也不要輕信;如果舉國人民都說此人可殺,大王經過考察,證明這個人的確該殺,然后再殺他。這樣,殺他的不是大王你個人,而是全國人民了。
黃池大會
這個故事是講越王勾踐養(yǎng)精蓄銳了很多年,終于借黃池大會的機會打敗了吳王夫差。
此典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
六月丙子,越王勾踐伐吳?!瓍峭跻衙耍c晉別,欲伐宋。太宰曰:‘可勝而不能居也?!艘鴼w國。國亡太子,內空,王居外久,士皆罷敝,于是乃使厚幣以與越平?!?
公元前486年,夫差為攻打齊國,動用大量的人工挖掘運河,直通淮河,貫通了長江和淮河兩大流域。如此來就可以利用運河率領水軍從水路攻打齊國了。公元前484年,在艾陵(在山東省泰安縣)打敗齊軍,抓獲齊國的大將國書。齊國的副將高無丕幾乎送命。夫差獲勝,更讓他相信水上進兵的方便。
于是他就征集了比上次更多的民工繼續(xù)挖掘運河,北通沂水,西通濟水。這樣一來,吳兵從吳都坐船,一路可以從運河直上北方,從長江到淮河,再從淮河到泗水、沂水、濟水。巨大的挖掘運河工程完成后,南北水上交通方便了,夫差要做霸主的心愿就可以實現,但是吳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都用得差不多了,如果再出現其他情況,就很難支持了。
周敬王三十八年、吳王夫差十四年、晉定公三十年、齊簡公三年、魯哀公十三年、衛(wèi)出公十一年(公元前482年),夫差與魯哀公、衛(wèi)出公一起到了黃池(衛(wèi)國的地方,在河南省封丘縣西南),派人去請晉定公開會。晉定公不想去。趙鞅勸他說:“夫差這回親自帶著大隊人馬到中原來,氣勢非常強大。他誠心跟咱們挑釁。他派使者來請咱們去開會,這是‘先禮后兵’的意思。如果不去,反而中了他的詭計。我想不如領著大隊人馬上黃池去,無論會發(fā)生什么事,到時候隨機應變?!睍x定公就帶著趙鞅去會見吳王。
到訂盟約時,他們?yōu)闋幋涡?,爭?zhí)了很多天。
次序先后關系重大,誰也不肯讓步,會議陷入了僵局。
正在僵著時候,吳國派人來見夫差,偷偷報告:“越王勾踐派范蠡為大將,親自率兵攻打吳國。太子友、王孫彌庸已經陣亡;大將王子地抵擋不住,退到城里去了。情況非常緊急。請大王趕緊回去。”夫差聽了,心里雖然焦急萬分,卻不露聲色。他說:“咱們不能再跟晉國耗費時間了,你立刻。你把三萬六千士兵準備好,明早就向晉君進攻,逼他訂立盟約?!蓖鯇O雄說:“還是回去要緊。”夫差說:“不這么辦,怎么能回去?。繒x國不敢跟咱們對抗。不把會盟辦完撤兵,趙鞅會來為難咱們?!蓖鯇O雄和伯很佩服吳王隨機應變的能力。
第二天,天剛亮,夫差擊鼓,三萬六千兵打起鼓。趙鞅急忙派人打聽。夫差說:“天子令我主持會盟。晉候不服,非要耽誤時間,你就去對他說,無論答不答應都必須在今天給個答復。”那人回去,告訴晉定公。魯哀公和衛(wèi)出公都在場,趙鞅勸晉定公讓步,但夫差也得讓步,中原諸侯才有面子。晉定公派人對夫差說:“天子既然有令,我們哪敢不聽呢?貴國既然尊重天子,同樣是天子的臣下。這吳王的稱呼就不妥當。
請把王號去了,改稱‘吳公’,我們聽從吳公?!狈虿钣X得他說的有道理,就用“吳公”的名義先“歃血”,晉侯第二個“歃血”,接著魯侯、衛(wèi)侯跟著“歃血”。黃池大會就“圓滿而散”。夫差帶軍從江淮水路回去。
夫差害怕齊國宋國不服,派使者上成周朝見周敬王說:“楚國不尊重天子,闔閭征伐楚國,把他打敗。如今齊國也不尊重天子,只好出兵征伐。托天子洪福,打了勝仗,特向天子奉告。”天子連忙慰勞吳國的使者,捎話給夫差:“伯父輔助王室,我就放心了?!敝芫赐踹€賜給夫差一張大弓和一塊祭肉,以表明承認他為霸主。
吳王在半路上聽到一個壞消息。士兵知道國內打了敗仗,加上遠途勞累,都無心打仗。越國的兵馬經過幾年訓練,強大起來,兩軍交手,吳國的兵馬就被打得七零八落。
夫差問伯:“你不說越國絕不會背叛嗎?現在這是怎么回事了?還不趕緊去跟越王講和求饒!”
于是伯就帶著貴重的禮物來到越國兵營,跪在勾踐面前,央求雙方講和。范蠡對越王說:“吳國不是很快就會滅掉的,不如答應伯,也算報答他從前待咱們的好處。”勾踐答應跟吳國講和,退兵回去了。
這回黃池大會不只給越國一個進攻的機會,還引起了衛(wèi)國和楚國的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