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此典出自《漢書·食貨志上》:“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嘗責者矣?!?

西漢時期,有個人叫晁錯(公元前200年~前154年),潁川人。他聰明好學,學識淵博,被稱為“智囊”。文帝非常信任他,任他為太子家令。

文帝后期,官僚、地主、商人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廣大農民被迫逃亡,生活非常困苦。為了維護漢王朝的統治,晁錯上書漢文帝,主張打擊商人投機倒把的行為,限制官僚、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提出注重糧食、發展農業生產的建議。這就是著名的《論貴粟疏》。

晁錯在《論貴粟疏》中寫道:“農夫一家平均五口人,其中應服徭役的壯男至少有兩人,一年里有幾個月不能在自己的田地上勞動。一家人齊心協力種田也超不過一百畝,收獲也超不過一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采伐薪柴、給官府服徭役等等,一年到頭忙個不停。春天,不能躲避風塵;夏天,不能躲避炎熱;秋天,不能躲避陰雨;冬天,不能躲避嚴寒,一年四季,哪有喘息的機會呢?另外,還有其他的耗費,如送往迎來、吊死喪、問疾病、養育孤兒幼童也包括在內。他們不但勤苦至極,而且還要承受水災和急征賦稅的剝削。如此沉重的賦稅,不分時間地征收,而且變化無常,早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又改變了。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有糧食的只好半價出賣,沒有糧食的只好借那種取一還二的高利貸。到頭來他們無可奈何,不得不賣掉田宅、子孫來還債?!?

楚王好細腰

“楚王好細腰”這個故事勸誡人們,只依靠個人的好惡去提倡、宣揚某種事物,往往會造成意想不到的惡果。從下面的人來說,不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而是逢迎上面的好惡,一味盲從,也不會有好結果。

此典出自《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這段話意思是說:

從前,楚靈王喜歡纖細的腰身。因此,朝中大臣,都害怕腰肥體胖,失去寵信,所以就不敢多吃飯,把“一日三餐”減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穿衣服的時候,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帶束緊。就這樣時間長了,一個個餓得頭昏眼花,扶住墻壁才能站立起來。

一年之后,滿朝文武都成了面黃肌瘦的廢物了。

定于一尊

“定于一尊”指思想、學術、道德等以一個有最高權威的人做唯一的標準。

此典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全國,稱為始皇帝。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又設了縣。他還統一了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建馳道,實現車同軌、書同文。這些舉措,對鞏固秦王朝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歷史上是一大進步,但也遭到了一些守舊的讀書人的反對。

公元前213年,秦王朝又增加了四個郡。為了祝賀,在咸陽宮里開了個慶祝會。

大臣們都爭相向秦始皇敬酒,表示祝賀。大臣稱贊秦統一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自古以來所有君王都沒干過的偉大事業。

這時,有位叫淳于越的儒生對秦始皇說:周王實行分封制,周朝享受了八百多年的天下。如今皇帝統一天下,但是自己的子弟和功臣連一塊土地都沒有,這是不行的。不論干什么,不把古人當老師最終都會失敗的。秦始皇見發生了爭吵,就征求其他大臣的意見。丞相李斯說:五帝的事業各不相同,三代的制度也不一樣,不能照搬照抄。以前列國散亂,諸侯混戰,一些讀書人假造圣賢,托古說教,以古否今。

如今天下統一,制度統一,舉國上下定于一尊,只要注意法令,勸導農民只要專心干活就行了。如果拿古書來對照新法,造謠生事,毀謗朝廷,國家還成何體統。為此,李斯建議,除了秦國的歷史和那些有用的書如醫藥、占卜、種樹、法令等外,其余的詩、書、百家言論,都要全部燒毀。

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建議,因此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

多難興邦

“多難興邦”指國家歷經困難,反可促使上下團結奮斗,使國勢興盛起來。

此典出自《左傳·昭公四年》:“或多難以固其國,啟(開)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春秋時,晉、楚兩國曾相互朝見。公元前538年,楚靈王派大臣椒舉到晉國去,希望借晉國的勢力讓其他諸侯擁護楚國。

晉平公想自己稱霸,害怕其他國家強大,所以他不想答應楚國的請求。晉國大臣司馬侯對晉平公說:晉、楚兩國的霸業只有靠上天的幫助,而不是可以彼此爭奪就能得到的,君王還是答應楚國的請求才好。晉平公說:晉國有三條可以免于危險,還有誰能和我們匹敵呢?

我們國家地勢險阻又多產馬匹,齊國、楚國又多禍難,有這三條,我們怎么會不成功呢?

司馬侯回答說:依仗著地勢險要和馬匹多而對鄰國幸災樂禍,這是三條危險。四岳、三涂、陽城、太室、荊山、中南,都是九州中的險要地帶,它們并不屬于一姓所有。冀州的北部,是出產馬的地方,并沒有新興的國家。憑借著地勢險要和馬匹多,是不能鞏固自己的,自古以來就是這樣。而往往是多有禍難而鞏固了國家,開辟了疆土;因為沒有禍難而喪失了國家,丟掉了疆土。

晉平公認為司馬侯的分析十分有道理,便答應了楚國的請求。

飛龍失乘

這則典故表明:慎到的政治思想是反對賢治,提倡法治,而主張勢治。

此典出自《慎子·內篇》:“飛龍乘云,騰蛇游霧,云罷霧霽,而龍蛇與、同矣——則失其所乘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飛龍駕云,騰蛇穿霧。等到云氣沒有了,霧也消失了,那些龍和蛇就和蚯蚓、螞蟻一樣不足道了——這是因為它們失掉了所賴以生存的條件。

分崩離析

“分崩離析”用來形容國家或團體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此典出自《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冉求、季路在魯國大夫季孫氏手下任家臣。季孫氏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權力,準備去攻打魯國的屬國顓臾。于是冉求、季路為此去請教孔子。

孔子說:“冉求,你知道顓臾是我們魯國生死存亡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求辯論道:“顓臾城池牢固,而且離季孫的封地費地非常近,如果現在不把它攻打下來,將來一定會給子孫后代留下禍害?!笨鬃雍懿桓吲d地說:“我最討厭的是不說自己貪得無厭的人,卻一定要找借口去侵犯別人。我聽說過,無論是諸侯、大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如果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便不會傾危?!笨鬃佑指嬲]冉求道:“像你們這樣做,其結果必然是:‘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冉求、季路聽了孔子的這番話,紛紛點頭稱是。

各自為政

“各自為政”用來表示各人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顧全大局,也不與別人配合協作。

此典出自《左傳·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公元前607年,鄭國侵犯宋國,宋文公任命大夫華元為主帥率領宋軍進行應戰。開戰前,華元為了鼓勵將士,殺羊進行慰勞,并親自分賞。沒想到卻忘記了賞給為他駕車的車夫羊斟。為此,羊斟懷恨在心。

等到戰斗開始,羊斟對華元說:“前日賞羊的時候是由你做主,想分給誰就分給誰;今天駕車就由我做主,想把車駕往何處就去何處?!闭f完,羊斟駕著馬車長驅直入鄭軍的陣地。于是鄭軍就把他們團團圍住,華元寡不敵眾,只好乖乖地當了俘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新津县| 贵港市| 上思县| 乌苏市| 海兴县| 彰化市| 曲麻莱县| 安康市| 娄烦县| 东乡| 颍上县| 文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万州区| 白水县| 泰来县| 辽阳县| 丹江口市| 高平市| 涿鹿县| 阿图什市| 肥乡县| 娱乐| 南丰县| 神池县| 大竹县| 阿巴嘎旗| 顺义区| 唐海县| 林周县| 莲花县| 清原| 安阳市| 牡丹江市| 商南县| 紫阳县| 临西县| 铁岭市| 巧家县| 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