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1)
- 李鴻章全傳 第二部:李鴻章回憶錄
- (美)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
- 2928字
- 2015-04-08 16:10:06
李鴻章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中國人,而且是二十世紀,世界范圍內集多種品質于一身的最獨特的人。他是著名的學者;是在重大戰役中為國效力的戰士;是一位從政三十年多年,為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竭誠服務的杰出政治家;是一個外交成就足以讓他在國際關系史上名列前茅的外交家。
二十世紀的一百年里,產生了許多高學識的學者,一些偉大的將軍,一些能力和成就都卓著的政治家,以及幾個高級別的外交官。但這些人里面沒有一個人的個人造詣能達到李鴻章的高度。鑒于他在所有人類活動領域的盛名,我們應該把這些從他的大量日記中提取出來的回憶錄,當作更好地理解李鴻章這個人物和他從事的事業的珍貴資料。
在對任何人做出評價之時,我們都要考慮其生活的年代和環境。但根據歐洲或西方的標準來評價李鴻章的品質和成就是不公正的。他接受的完全是東方的教育,一直到七十幾歲,他的生命都是在中國度過。他只能通過類似通商口岸等魚目混雜的地方來了解外國文明。作為一個政治家,他要面對的是一群十分保守偏執的人民,這些人還帶著對外國民族的偏見和無知。李鴻章出生并成長于一個富有但門第不顯赫的鄉村家庭。他的父親屬于“士紳”階層,順利通過了科舉考試,但并未就任官職,一心用各種方法幫助兒子進步,為兒子提供求學的機會,讓他做好科舉考試的準備。李鴻章順利通過了所有級別的考試,并在北京的殿試中以優異的成績從兩萬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后來,他就成為了翰林院的一員,翰林院類似于法蘭西學院。
李鴻章因此有理由以自己的成就為傲,也有理由被稱作一個學者。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他一直被他的同胞們贊譽為一流的學者。他的一些散文和詩歌在清王朝有很大的傳播量,也讓他贏得了很多贊賞。他的日記顯示他極其看重自己的文學成就,直到晚年,在致力于處理重大國家事務的時候,他最高的抱負是人民稱自己為桂冠詩人。
在李鴻章青年時期,他所期待的只是文學成就。但政治和軍事生涯注定要粉碎他的愿望,并將他的生命推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軌道上來。太平天國運動是人類歷史上流血最多的武裝反抗活動之一,這場運動在李鴻章的學生時代就開始萌芽。就在他從京城回家接受家鄉授予他的榮譽之時,天平天國運動已經到達了鼎盛時期。李鴻章到達老家時了解到太平天國軍隊的反抗行為一路順暢,戰亂的威脅直指北京。當他看見那個賦予他如此崇高榮譽的王朝正處在日益迫近的危險之中時,忠君報國之情在他的心中澎湃。他立即開始著手組織志愿部隊,騷擾和打擊敵軍后方。他在日記里寫道:“所有人都知道士兵是受人鄙視的,那根據這個老觀念,我就是要放棄最崇高的職業,去做最低賤的事……但現在是寫詩的時候嗎?當戰火和刀劍席卷大地的時候還有誰會在乎那些浪漫故事!”
接下來的四年里,李鴻章積極投身于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戰爭中,他在指導軍隊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天賦。他指揮的軍隊給了叛軍致命的打擊。這個時期,聽他指揮的有組織“常勝軍“的美國士兵華爾將軍,還有在華爾死亡后接任其領導權的戈登將軍。日記中,李鴻章高度贊揚后者,不僅表達了對戈登工作的高度賞識,還對他的長處、短處進行了準確的分析。
由于鎮壓天平天國運動等軍事行動的需要,李鴻章的戎馬生涯持續了一些年。直到1870年,皇帝下令他去天津處理可能導致中法戰爭的暴亂危機,他的軍事生涯才告一段落。他帶著高超的軍事能力和較強的行政能力,以及對當政王朝的一片忠心去上任總督職位。從那之后,他就成了中華民族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將暴亂引發的問題成功解決,給清政府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同時清政府也授予了他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榮譽。除了任命他為直隸總督外,還任命他為國師、武英殿大學士、通商事務大臣以及一等貴族。這些高位顯爵使他成為大清帝國的第一重臣。
接下來的二十五年里,他一直在天津的住處處理各種公務,只偶爾進京拜見慈溪太后。由于顯赫的官位,以及他所居住的地方是靠近帝國首都的港口城市,使得李鴻章有機會接觸到了許多外國人。他在帝國的沿海前哨(天津)為他與世隔絕的君主站崗放哨。作為清政府外務部的實際掌權人,他證明了自己是那些經過訓練的狡猾歐洲外交能手的強勁對手。在精心維護祖國利益的同時,李鴻章總是能夠贏得那些與他進行過談判的外國使節們的信任和尊重。
大概與他同時代的人沒有一個能像他一樣,從外交對手那里得到如此非凡的敬重。在和英國的一次激烈論戰中,他說話非常的坦率直接,就在磋商英國駐華公使托馬斯·韋德爵士提出的條件時,他促使韋德”為了答謝他在商定這件麻煩事中的坦率“,做出了對清政府來說非常重要的讓步。在調停1885年中法兩國沖突的過程中,法國大使在條約中加入了一條放棄所有索取賠償的聲明,以此來”表達對李鴻章閣下愛國智慧的尊敬。“1895年,日本政府拒絕接待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和談使者,首相伊藤博文向清政府表示,如果能派李鴻章前來,他們將以最崇高的敬意接見并款待他,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充分明了李鴻章的品質和能力。在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做準備期間,沙皇親自向清政府傳達了一個個人請求,希望他們能任命李鴻章為特別大使參加加冕禮。曾有人指責李鴻章受到了俄國的過度影響。甚至有人斷言,他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謀取個人私利。這本書的出版將解決所有的類似懷疑,因為它證實李鴻章正確地判斷出了俄國政府的陰謀,他與之相關的行為都是愛國的。
生活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們極力追求官職,以踏上墊腳石得到權利來實現自我價值的國度,如果一個人達到了李鴻章這樣的人生高度,敵人也自然會在同胞中產生。李鴻章的日記里顯示他的敵人數量眾多。但大多數同胞還是把李鴻章看作最好最有能力的政府官員,并且十分敬重他。慶祝他七十大壽時的盛大場面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李鴻章的壽誕大典上皇帝贈送了各種各樣貴重又恰當的禮物。皇太后也在病榻上安排人送給了李總督很多的禮物;很多外國人也把禮物和紀念品鋪天蓋地地送了過去。在這次大典上出現了各種游行儀式,以及中國式的大型宴會。壽誕典禮最后在某個政府官員的演講中達到高潮。這個演講稿是由張之洞書寫,他是清政府中僅次于李總督,最受敬重、最有影響力的人,他跟李鴻章在政治上通常是敵對的。作為中國頌文的一個典范,節選一段應該是很有意思的:--“您完全值得敬佩。您的文學造詣很深,您創立的艦隊很威武,您的洞察力很敏銳,您的愛國精神令人贊嘆,您安排的防御體系是攻不破的……在翰林院里,當我站在您身邊的時候,我感覺自己是多么的渺小,面對轄省內的事務我是多么的無力應付。我們對您有十足的信心,我非常誠摯地想向您學習。與您相比,我就像是一個愚鈍的農民,而您是精英弓箭手;我就像是可憐的老馬,而您是極速戰車。您是百姓的偶像;您沐浴在君主的信任之中,您是偉大的李總督。您是萬眾矚目的焦點。”
雖然在公眾生活中李鴻章是一副嚴肅、無情的形象,并且似乎對人命毫不在乎。他日記中的很多地方卻顯露出了他溫柔的心和悲天憫人的性格。他對母親的孝順最為動人。李鴻章的母親生病和死亡都發生在離李鴻章任職地很遙遠的一個省份,那時李鴻章正在天津忙于處理重大的國事。他呈遞給皇太后很多奏折乞求休假去陪護母親。他在奏折中寫道:“家母現已八十三歲,身體日漸衰弱;思子之情縈繞在心,使病痛加重。臣聞之心急如焚,寢食難安。自同治九年叩別臣母,不見顏色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