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更堅定才能更從容(2)

慧忠禪師醒來后,弟子便把丹霞禪師來訪的經(jīng)過告訴他,并把自己與禪師之間的對話大肆吹噓了一番。他本以為師父會夸獎他,誰知道,慧忠禪師聽了之后,狠狠地批評了他,并打了他20棒,最后將他逐出了山門。

丹霞禪師聽說此事后,由衷地佩服慧忠禪師:“真不愧為南陽第一禪師啊!”

修行的人,是絕對不能逞口舌之爭的。禪沒有成見,當(dāng)贊美的時候贊美,當(dāng)批評的時候批評。

到處賣弄自己,對事物卻一知半解的人,是沒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正所謂滿瓶子的水是沒有響聲的,只有半瓶子的水才會發(fā)出響動,所以,要學(xué)會謙虛,學(xué)會躬行。

讀書學(xué)到的多是知識,儒家說:“記問之學(xué)不足為人師”,因為不是你自己領(lǐng)悟的。智慧是由定來的,不是外來的,要養(yǎng)。心清凈到一定的程度才產(chǎn)生智慧,因定生慧。內(nèi)不動心,外不著相,內(nèi)外是二,二都沒有就是一,才能達到一真法界。如仍有內(nèi)外,仍在十法界中。眾生要懂得養(yǎng)智養(yǎng)慧,炫耀是愚鈍,只有真正得到大智慧才能成為一屆英才。

定力才是真功夫

生死雖然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參透。如果一個人有從容面對生死的定力,那他一定會有大作為。處變不驚已經(jīng)值得驚嘆和贊揚,臨生死而不變色則一定是定力的真功夫。

弘一法師也曾就生死定慧與信徒和大眾交流過,他先問了一個最直接的問題來引導(dǎo)大眾:“如果在生死交關(guān)的時候,你有什么辦法呢?這是一個嚴(yán)肅的問題,也是修行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問題。黃泉路上無老少,人人都應(yīng)警惕,有充分準(zhǔn)備,臨時就不會慌張。平時要作工夫,這一天到來就能派上用場。”

禪宗如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縱然有定功,如大限來臨心不亂,看他定功的深淺程度可以升天,但出不了三界。宗門大德,晚課都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經(jīng)》。平常把這一句佛號念好,到臨終時,阿彌陀佛必來接引。幸勿臨渴掘井,等病苦現(xiàn)前才找?guī)孜煌拗睿Ч苄。譄o濟于事。可能隨業(yè)力亂撞到三途,三途容易進去,但很難出來。

生死不是問題的終結(jié)所在,而是一種心智的成長和定慧。這需要漸行漸悟。學(xué)徒修禪也是如此。

一日,弟子問禪師:“師父,怎樣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清凈呢?”

禪師微微一笑道:“有個人聽了算命的話,說他眉頭發(fā)光,當(dāng)天就能成為富人,于是他就直接走到了人家的銀樓里,當(dāng)著人家的面去拿錢柜里的金銀財寶,結(jié)果被人抓起來送到官府。縣太爺問他‘你怎么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拿別人的東西呢?’那人回答道‘我只看到了錢,沒有看見其他人!’”

禪師接著說:“在有禪心的人眼里,看到的都是塵埃!”

弟子又追問道:“那怎么才能成佛呢?”

禪師厲聲道:“你在外云游,在廟宇與深山行走,可曾找到你的安身之處?如果只會攀山涉水的走來走去,那只不過在浪費草鞋而已,就等著閻王跟你收草鞋錢吧!”

弟子不依不饒地又問:“那怎么才能成佛呢?”

禪師撫掌大笑道:“好!意志堅定的人將你踏破的草鞋扔掉,光著腳行走,沒有任何的束縛,沒有任何的煩惱。不必為草鞋破了磨腳而擔(dān)心,不必為了草鞋錢而擔(dān)心;意志不堅定的人,心里掛念的太多,憂慮太多,心里都被裝滿了,千門萬戶都封鎖了,還安什么身,立什么命!”

弟子看了看自己的草鞋,靈光一閃,頓悟了。

定力不僅僅是堅強的意志,還是一種化險為夷的能力,是一種潛在的處變不驚的心智。心智的最高境界是能參透生死,坦然面對。一個有著強大定力的人,已經(jīng)將一切盡收眼底,在這種心境下,無論風(fēng)云如何變幻,他都能夠怡然自得。

認(rèn)清事情的根本

聰明人遇到問題會先沉靜下來,總結(jié)和反思。愚鈍的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yīng)就是情緒浮躁,然后發(fā)泄情緒。有些時候,問題恰恰出在自己身上。所以人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要以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問題,先反思自己,這樣既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又有利于自己的成長。

弘一法師在說法時曾舉過一個例子:“照鏡子看見鼻子上有一墨點,很討厭,擦鏡子一定沒有用。外面的如同鏡子,境界是緣,引起了心中的好惡是非。如回光返照,觀察自心,即能覺悟。”

修道的人知道是非好惡是內(nèi)心起了分別,外面并沒有是非好惡。萬法平等,萬法如一,無高下之分。是我們起了錯覺,才有善惡是非。

有些時候,我們無法開悟不是外界環(huán)境的原因,而是因為沒有認(rèn)清自身,釋迦牟尼為了讓弟子開悟、自省自身,也曾借馬喻人開示弟子。

一天,釋迦牟尼在精舍中靜坐,出去化緣的弟子先后回到了精舍,他們一個個神態(tài)安詳,精神抖擻。回來的弟子在水池邊洗去身上的塵土后,到精舍等待佛陀開示。

佛陀結(jié)金剛座,等所有的弟子都回來之后,慈祥地說:“世界上有四種馬:第一種馬在主人為他配上馬鞍、套上轡頭后,能日行千里,而且能根據(jù)主人揚起的馬鞭影猜測出主人的意思,自行變換速度和方位,這種能夠明察秋毫的馬被人們視為第一等良馬;第二種馬雖然不能根據(jù)馬鞭影猜測出主人的意圖,但是可以在馬鞭抽到馬尾時會意,然后奔馳飛躍,反映雖然不及第一種馬靈活,但是也很靈敏、矯健善走,也算得上是好馬;第三種馬不論主人怎么鞭打它,都不能會意主人的意思,反應(yīng)遲鈍,直到主人忍無可忍,開始使用暴力,它才明白主人的意思,然后順著主人的命令奔馳,這種馬是后知后覺的庸馬;第四種馬比前一種反映還要遲鈍,甚至有點冥頑不化,直至主人盛怒之下,它才如夢方醒,放足狂奔,這是愚劣無知的駑馬。”

講到這里,佛陀突然停了下來,然后溫和地看著精舍里的弟子們,他發(fā)現(xiàn)弟子都在聚精會神地聽,于是微笑著繼續(xù)說:“這四種馬其實就是四種眾生,第一種人聽聞世間有無常變異的現(xiàn)象、生命有隕落生滅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奮起精進,努力創(chuàng)造嶄新的生命。這好比第一等良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用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后才追悔莫及。第二種人看到世間的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常變化,能夠及時醒悟,并及時鞭策自己,絲毫不敢懈怠。這好比第二等好馬,鞭子才打到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馳騁。第三種人要比前兩種人遲鈍,當(dāng)他們看到自己身邊的人經(jīng)歷死亡的煎熬、肉身破滅,目睹骨肉分離的痛苦,經(jīng)歷顛沛困頓的人生,才開始恐怖驚懼,善待生命。這好比第三等庸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膚之痛,才能翻然省悟。第四種人最愚鈍,只有當(dāng)自己被病魔糾纏,四大離散,如風(fēng)前殘燭的時候,才悔恨當(dāng)初沒有及時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這好比第四等駑馬,受到徹骨徹髓的劇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為時過晚了。”聽了佛陀的開示,弟子們早已開悟,于是各個閉目冥想,自省自身。

認(rèn)清事情的本因是人的境界的一種開悟,心若開悟,其意便隨行隨動,其行也將隨之而變,鴻鵠之志也需要配以翱翔的能力和智慧才能得以施展。

心永遠(yuǎn)是定的

如果心永遠(yuǎn)是定的,人就永遠(yuǎn)是理性的,他的智慧也就時刻為他服務(wù)。如果心念被打擾,就像石塊落入水中,必然引起內(nèi)心的層層漣漪,當(dāng)情緒迷了心竅,一切紛擾就會紛至沓來。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弘一法師在對善友說法的時候也曾提到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思己過,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

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幡蓋簇?fù)硐慊üB(yǎng)亦如此。贊嘆亦如此。毀謗亦如此。

修行人對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聽,也不要打聽,不必想知道。古人說:“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時是非多。”凡是對于清凈心有妨礙者,都要遠(yuǎn)離,反之,心就迷了。

口舌是非若起于別人,大多時候我們能清醒地認(rèn)識到。如果口舌是非起于身邊的至親至愛,有時候我們將無法抵擋,那么聽信口舌之后的惡果也只能自己承受。

來看看這樣一位母親對孩子的口舌迷惑吧。一天早上,佛陀與弟子們前往毗舍離城,途中經(jīng)過犁越河畔時,發(fā)現(xiàn)有一艘漁船捕到一條大魚,數(shù)百名漁民們費盡力氣才將大魚拉上來。但是當(dāng)大家看到魚時,不禁目瞪口呆——這條魚身上,竟然長了上百個頭,有的像驢,有的像馬、有的像駱駝、有的像虎、有的像狼、有的像猿猴、有的像狐貍……叫得出名字的、從未見過的,一應(yīng)俱全。

就在眾人錯愕驚慌之時,佛陀安詳?shù)刈叩桨兕^魚身邊,詢問了三次:“你是迦毗黎嗎?”

魚皆答:“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乡市| 南川市| 措美县| 贵港市| 寻甸| 四子王旗| 新安县| 景洪市| 理塘县| 巴塘县| 高尔夫| 富裕县| 徐州市| 潢川县| 永福县| 呈贡县| 聂荣县| 泸西县| 慈利县| 厦门市| 宽城| 永宁县| 醴陵市| 永泰县| 英吉沙县| 台山市| 乌拉特后旗| 三台县| 调兵山市| 博乐市| 阿坝县| 临朐县| 禄劝| 禹城市| 华阴市| 林西县| 丰都县| 彩票| 襄汾县| 靖江市|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