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更堅定才能更從容(1)
- 淡定的智慧
- 弘一法師原典 慶裕整理
- 5656字
- 2015-04-08 16:06:09
人生充滿誘惑,金錢、權(quán)勢、美色等等無一不在向我們招手。面對種種誘惑,在選擇之前我們應(yīng)該想好自己要的是什么。目標(biāo)越堅定,步履越從容。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一切事情,無論對錯,只要過去了就不要背負(fù)精神的重?fù)?dān)。坦然地面對困境,人就會更理智;坦率地面對朋友,路就會更開闊;坦誠地面對過去,你就會更睿智。
弘一法師在講解佛遺教經(jīng)的時候曾說:“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
他也曾勸誡世人:“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生活,然而幸福快樂由哪里來呢?絕不是由修福而來,今天的富貴人或高官厚祿者,他們?nèi)杖諣I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臉,并不快樂。修福只能說財用不虞匱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塵。無憂無慮,沒有牽掛,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迷,處世待人接物恰到好處,自然快樂。”
一般來說,做事情和看待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和觀點,決定了人與人內(nèi)心想法的不同。來看看這師徒二人的迥異想法吧:
一天,坦山和尚與徒弟在去某地說法的途中遇到了一條小河,河水雖不大,也不湍急,但因為剛下過大雨,河溝泥濘不堪。
師徒二人正準(zhǔn)備渡河時,后面來了一位穿著得體、體貌端莊的年輕姑娘。姑娘行色匆匆,好像有急事要辦,但是到了河岸邊后卻面露猶豫之色。
看到這一情景,坦山和尚便上前對姑娘說:“施主,貧僧背你過去吧!”
緊跟在他后面的小沙彌聽到坦山和尚的話,心里不解,嘀咕到:“平日里師父教導(dǎo)我們,不能接近女色,為什么今天自己卻犯清規(guī)呢?”
小沙彌本想當(dāng)場問師父,但是又怕惹怒師父,只得忍受九回腸的折磨,悶悶不樂地跟在師父后面。
很多天過去了,小沙彌還在為當(dāng)日師父背姑娘過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終于憋不住了,于是問坦山和尚:“師父,您經(jīng)常教導(dǎo)我們,出家人不可以親近女色,可為什么前些日子,您卻背漂亮的女施主過河呢?”
坦山和尚聽了小沙彌的問話,訝異地回答道:“我背那位女施主過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沒想到你卻把她緊緊背著,到現(xiàn)在都還沒放下來!”
其實,坦山和尚背那位姑娘過河,完全是出于善念。他的心里早就把姑娘的事情放下了,而小沙彌的煩惱,完全是自己找的。所以說人之所以煩惱,之所以不能放下,是因為情執(zhí),放下情執(zhí),才能活得自在。
弘一法師把放下看做一種內(nèi)心境界,放不下便飽受折磨,放得下便能坦然自若。凡事放得下,是因為沒有欲念,內(nèi)心沒有欲念,才能不受憂慮所擾,才能心地坦然,只有心地坦然,才能將一切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你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東西便會在無欲無求中悄然到來。
付出必能碩果累累
因果也即付出與回報,善惡終有報,付出會通過相應(yīng)的形式表達出來。只要你相信因果,并為自己的目標(biāo)而努力,收獲在你付出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注定了。
弘一法師對于因果的見解頗深,他曾給他的善友們講過由于開悟而最終修得正果的一個修行故事:
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檠陀伽者,根機很鈍,其兄教他讀誦上項偈子,經(jīng)過三個月之久都背誦不出來,認(rèn)為不可造就,令其回家,他哭泣不肯去。世尊見到,教他兩句偈,后來他證得羅漢,大開圓解,辯才無礙。世尊說周利檠陀伽前生是一位三藏法師,會講經(jīng)說法,但是吝法,教人總要留一手,所以今生得愚癡報。
周利檠陀伽所學(xué)的兩句偈是:“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生。”教了上一句,下一句又忘了;教了下一句,上一句又忘了。以周尊者之鈍才尚能證到羅漢,我們比他總好一點,若今生不能成就,毋乃太自棄了。
對于世人來說,相信因果并非消極認(rèn)命,而是在確定了目標(biāo)后,將目標(biāo)當(dāng)成一粒種子,想要讓它生根發(fā)芽就要給它施肥澆水,有耕種必有收獲,有付出必有回報。
從佛學(xué)上來說,法是無影無形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想要求得真法,只需潛心修行便是真正的付出。唐朝名相裴休,是一位學(xué)禪的居士,他曾將自己參禪的心得記錄下來并編印成冊。
有一次,他將自己的書籍呈送給黃檗禪師,希望能得到黃檗禪師的指點。黃檗禪師接過之后,隨手往桌上一扔,許久之后才問裴休:“你能夠懂我的意思嗎?”
裴休誠實地回答:“我不懂大師的意思!”
黃檗禪師便開示道:“‘禪’是教外別傳,不設(shè)文字的,你把佛法真理寫在這個上面,是扼殺了佛法的真諦,也失去了悟道的真意,所以我才不看。”裴休聽了以后,對禪更加契入,對黃檗禪師也更加敬重,并作頌贊曰: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
八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jié)勝因,
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示何人?
黃檗禪師看了以后,并沒有任何的評論之意,只道:“心如大海無邊際,口吐紅蓮養(yǎng)病身,自有一雙無事手,不曾只揖等閑人。”真正的佛法需要潛心修行,認(rèn)真領(lǐng)悟,不是通過一些簡單的文字就可以詮釋出來的。
有因必有果,有怎樣的付出必有怎樣的收獲。如果苦修善學(xué),愚鈍之人也能成正果;如果只想詮釋禪佛,必然無法到達真境界。
人生如修佛,如果相信因果,懂得付出,便會修得正果,你的一切苦修將結(jié)出累累碩果!
不受誘惑心境更開闊
一個人要想不受外界誘惑很難,誘惑之所以被稱為誘惑,是因為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旦遇到,沒有清醒的心智,理性的思維,很容易陷入其中。如果想拒絕誘惑,就要把心放得遠一些,把目標(biāo)定的更明確。
弘一法師在講經(jīng)說法時曾提到智者大師的一句話:“世間色、聲、香、味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
他解釋說:“‘色、聲、香、味、觸’是五塵,屬于物質(zhì),再加上一個‘法’,名為六塵,法屬于知識。眼所見者為色,耳所聞?wù)邽槁暎撬嵴邽橄悖嗨鶉L者為味,身所接觸者為觸。這都是外面的環(huán)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貪嗔癡慢。為了追求物欲享受,使人生起愛著,一愛一執(zhí)著,毛病就來了。心被境界所轉(zhuǎn),即是凡夫。”
佛在一切經(jīng)論中,常常提醒我們要修行,行是生活行為,在生活行為中難免發(fā)生很多錯誤,修正錯誤的行為謂之修行。五塵都是虛假的,可以受用,不可以愛著。佛菩薩對五欲六塵亦享受,但不執(zhí)著,沒有愛、取、有,沒有分別執(zhí)著,永遠在定。
佛祖給弟子解釋禪理的時候特別擅長通過故事的形式將晦澀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徒弟們也是百聽不厭。一天,佛祖就給徒弟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皇帝想在皇宮內(nèi)修建一座寺廟,于是派人去找技藝高超的設(shè)計師和工匠,希望能夠把寺廟修建得華美。
被找來的有兩組人,其中一組由京城里有名的設(shè)計師和工匠組成,另一組則是附近寺院里的幾個和尚。皇帝有點犯難了,一個是建筑的行家,一個是最熟悉廟宇的行家,到底誰建的寺廟會更好呢?于是,皇帝決定讓他們公平競爭。
皇帝要求這兩組人在三天之內(nèi),各自去整修一座小寺廟,到時候他會親自驗收。
工匠們向皇帝要了很多顏色的顏料,又要了很多的整修工具;而和尚一組只要了一些抹布和水桶等清潔的工具。
三天之后,皇帝來驗收兩組人員所整修的寺廟。他發(fā)現(xiàn)工匠們所裝修的寺廟,以非常精美的圖案和巧奪天工的手藝將小寺廟裝飾得非常華美,皇帝很滿意地點點頭。
接著,皇帝去看和尚們整修的寺廟。當(dāng)他看到眼前的景象后整個人都呆了,和尚將寺廟內(nèi)所有的東西擦拭得干干凈凈,使其展示出了它們原來的色彩。那天邊多變的云彩、隨風(fēng)搖曳的樹影,甚至是被工匠們裝飾的五顏六色的寺廟,都變成了這座寺廟的一部分,而這座寺廟只是寧靜地接受著這一切。
皇帝在這座寺廟面前站立了許久。當(dāng)然,勝負(fù)也就不言而喻了。
追求外在的浮華是一種誘惑,當(dāng)用心去沉淀的時候,外在的浮華只不過是跳梁小丑一樣的角色,真正有魅力的是那顆至真至純的心。工匠們追求外表的浮華,是想以精湛的手藝取悅于皇上,而和尚們能將心放得更遠,他們沒有拘泥于取悅皇上的庸俗心理,而是將心境放得更遠、更純,所以他們才能將寺廟的本來面目呈現(xiàn)于世人。
這就像人們追求的目標(biāo),越是刻意雕琢離目標(biāo)越遠,只有以一顆淡定的心,一份不受任何誘惑的開闊胸襟去追求,你才能有最終的美好與收獲。
貪愛容易迷惑心智
貪愛會讓人見利忘義,其實這利只是蠅頭小利,根本不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只是沿途誘惑我們的風(fēng)景,所以,即便是再誘人的風(fēng)景我們還是要清醒地趕路,不要為了滿足小小的貪愛之心而荒廢了自己既定的目標(biāo)。
弘一法師在講解七趣經(jīng)文的時候曾經(jīng)這樣對信徒解釋貪愛:“貪愛是餓鬼道之業(yè)因,愚癡是畜生道之業(yè)因。”佛法是什么?佛是覺的意思。法是一切萬法,對一切萬法覺而不迷就是佛法。嗔心一起來就迷了,覺性就喪失了,故稱失佛法之根本。我這次在圣荷西講經(jīng),有人提出學(xué)佛總是進進退退的問題,這是因為在修學(xué)過程中,功夫不夠,沒有得到法喜,古人學(xué)佛,最初五年學(xué)戒,遵照老師的教誨,依照老師指定的課程用功,第一個階段成就,即能得到法喜。精神飽滿,不易疲倦。
俗語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們看古今大德,修學(xué)不疲不厭。吃的是粗茶淡飯,睡眠時間很少,修持不懈,勇猛精進,其精神是由法喜中來的。心里很想修善行,行善事,但被三毒障礙,不能自主。種種惡口之府藏乃是口業(yè)的來源,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時時刻刻要警惕,回光返照,此之謂覺察,也是禪宗的觀照工夫。這種覺察能讓人保持清醒,不是本心。人一旦陷入貪愛,其心智將去,其內(nèi)心也將變得渾濁不清。
貪愛的確容易迷失本心,朱慈目居士,是一個對凈土法門非常有修持的信徒,有一天,他去拜訪佛光禪師,見面后,他問道:“大師,我虔誠的拜佛已經(jīng)有二十年了,但是我感覺最近在持佛號的時候,好像與往常不太一樣。”
佛光禪師問道:“有什么不一樣呢?”
朱慈目居士回答道:“過去我在持佛號的時候,感覺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嘴里不念,心中仍然能感覺到佛聲綿綿不斷,就是不持佛號,那種聲音仍像源泉一樣,會自動在心里流淌。”
佛光禪師說:“這非常好呀!說明你念佛已念到凈念相繼,與佛相應(yīng),找到自我的真心了。”
朱慈目道:“但現(xiàn)在不行了,感覺不到那種聲音了,所以我現(xiàn)在很苦惱,覺得自己的真心不見了。”
佛光禪師疑惑地問道:“真心怎么會不見了呢?”
朱慈目苦惱地說道:“我與佛相應(yīng)的心沒有了,心中佛聲綿綿不斷的凈念消失的無影無蹤,想要找也找不回來了。禪師,我非常痛苦,請您告訴我,我該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禪師笑著說道:“你應(yīng)該知道,真心就在你的身上。”
朱慈目說道:“可我為什么感覺不到了呢?”
佛光禪師說道:“因為你欲念不絕,和貪愛之心打交道,所以真心就離開你了。”
信徒朱慈目聽后,似有所悟。
佛光禪師繼續(xù)說:“正如永嘉大師所說‘君子不見,絕學(xué)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人為什么會迷惑呢?是因為虛妄貪愛覆蓋了真心,迷失了自我。迷惘痛苦并不可怕,只要丟掉心中的欲念和虛妄,就可以重新找回自我。可怕的是丟失了自我,卻不知道悔過,這樣就會一直在錯誤里打轉(zhuǎn),永遠迷失真我。
最精進的智慧
意動則心動,念由心生,心念平和才能智慧過人。越是霸氣十足,越是堅定從容,越應(yīng)該不為外物所擾。心中時刻記著自己的目標(biāo),才是最精進的智慧,才能事業(yè)有成。
弘一法師一直教化世人要心念平和,不張揚,不外顯,即:發(fā)心學(xué)道,如道業(yè)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說,說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毀謗。
“端坐正思惟”這句話不能看呆,六祖大師在《壇經(jīng)》中講“坐禪”并不是打坐,坐是不動,心不動叫坐,對五欲六塵不動心謂之坐。禪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日禪,內(nèi)不動心日坐。
石屋禪師在外云游說法時,碰到了一位青年男子,暢談之下,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兩人一同投宿到一家旅店。
半夜,禪師聽見有人在他的屋子里躡手躡腳地走動,于是問:“天亮了嗎?”
一個青年答道:“還沒有!”
禪師再次開口問道:“你到底是誰?”
對方回答:“小偷。”
石屋禪師道:“喔!你原來是一個小偷,這是第幾次了?”
對方回答:“數(shù)不清了。”
石屋禪師問道:“每偷一次,你會快樂多久?”
“那要看偷到的東西的價值了!”對方回答。
石屋禪師又問道:“那你的快樂能夠持續(xù)多久呢?”
對方回道:“幾天而已,過后仍舊是不快樂。”
石屋禪師說:“哦,原來只是一個鼠賊,為什么不做一次大的呢?”
對方問:“原來我們是同道中人,你一共做了多少次啊?”
石屋禪師回道:“只有一次而已,但讓我終生受用啊!”
對方急忙問:“在哪里偷的,能告訴我嗎?”
禪師突然抓住這個青年的胸口問道:“這個你懂嗎?這個是無窮無盡的寶藏,如果你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他,畢生受用不盡。”
一語驚醒夢中人,青年從此改邪歸正并且拜石屋禪師為師,后來成為了有名的禪者。
很多人就像是故事里的青年一樣,自心本貯藏著無窮無盡的寶藏而不知道,常因圖一時之快,心念一起便誤入歧途。妄失本性的人又怎么能夠得到永遠的快樂呢?又怎么能有真正的收獲呢?
大師教化:真正修行的人最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是否與佛的教誨相應(yīng)。少批評人,少說是非長短。身口意三業(yè),口業(yè)最易犯,往往障礙了自己與大眾的修學(xué)。少發(fā)議論,心中自然清凈慈悲。“無知”即古人所講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實的智慧,在修持方面,永遠精進不退,懈怠墮落都能離開。
不炫耀是大智慧
有些事情,不用解釋,也不用炫耀,成功是屬于你的,美好是屬于你的。如果你擁有著近乎完美的一切,很少有人能不生嫉妒之心。低調(diào)和淡定是心智的成熟,是成長后的大智慧。
弘一法師曾提到翠嚴(yán)禪師韜光養(yǎng)晦的過人智慧: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光埋名,養(yǎng)智養(yǎng)慧;隨動隨靜,忘內(nèi)忘外。
弘一法師將該觀點為大眾解釋說:“與大眾相處或獨處絕不能炫耀自己,顯露自己的才華。要做到韜光養(yǎng)晦,必須如癡如聾。修行人不要知名度,人一出名,嫉妒、障礙、陷害、誹謗全來了。培養(yǎng)自己的真實智慧,智慧靠養(yǎng),不是學(xué)來的。”
逞口舌之快,顯示和炫耀自己,是最愚蠢的做法。有一次,丹霞禪師去拜訪慧忠禪師,不巧的是,慧忠禪師剛好正在小憩,于是丹霞禪師便問慧忠禪師的弟子:“請問,你的師父慧忠禪師在家嗎?”
弟子剛剛領(lǐng)會了一些禪理,想在丹霞禪師前賣弄,于是回答道:“在是在,只是不會客。”
丹霞禪師故作驚訝地說:“啊!你回答得真是太深奧了,我根本就沒有辦法明白。”
弟子聽到丹霞禪師在夸獎自己,于是更加驕傲地說:“就算你有佛眼,也看不到他。”
丹霞禪師笑著說:“年輕有為啊,不愧是龍生龍、鳳生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