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重建古典音樂的藝術家
- 百位世界杰出的藝術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啟示錄)
- 畢尚 風華主編
- 3788字
- 2015-04-08 15:52:53
每一個時期,每一種藝術都有其相反的潮流,但是通常持不同意見的人是落伍者,他們中間很少有偉大的藝術家。但這里要談的,不是一般的反對者,不是一些口出怨言的小作曲家,備戰的理論家,不成功的技巧演奏家,刻薄的批評家和頑固不化的哲學家,而是超越于以上各種人的世界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1833年5月7日,不知道自己未來命運的勃拉姆斯誕生于德國北部的一個城市--漢堡。作為職業樂師的父親與母親的結合,和許多傳奇音樂大師演奏的音樂一樣充滿了戲劇性。有一次演出結束后,勃拉姆斯的父親--約翰·勃拉姆斯偶然認識了一個中年婦女克里斯蒂娜。克里斯蒂娜,長相平平,腳有點瘸,年長約翰17歲。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女人,因做得一手好菜而讓約翰陶醉不已。在一個星期后的幸福的一天,約翰便和克里斯蒂娜步入了婚禮的殿堂。
勃拉姆斯的誕生并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幸運,他們依然住在陰暗的貧民窟里,父母當初結婚時的戲劇性的浪漫情調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則是無窮無盡的磕碰、煩惱和憂愁。童年的勃拉姆斯是貧苦的,但也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個懂得音樂的父親,正是音樂,才使他幼小的心靈有了寄托。為了增加一些家庭收入,他13歲的時候,便開始給夜總會伴奏,后又給劇院演出伴奏,并做了私人教師。這期間,他寫了許多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改編等。這鍛煉了勃拉姆斯的寫作能力,使他接觸到了德國的民間音樂、城市音樂,為其日后的創作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貧窮與不幸往往是孕育天才的沃土,在這塊苦澀的沃土中,勃拉姆斯迅速成長。他沒有進過專門的音樂學校,但是卻認識了一位“專業”的音樂教師馬克森。正是在馬克森嚴格的教導下,勃拉姆斯進步很快。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與鋼琴技能之外,馬克森還介紹了德國古典音樂與德國民間音樂,引導他對巴赫、貝多芬的作品和德國民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勃拉姆斯后來能躋身一流音樂大師之列,馬克森功不可沒。1882年,49歲的勃拉姆斯將他所寫的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獻給了他的長者、教師和朋友馬克森,以示尊敬和懷念。
是的,勃拉姆斯的童年是不幸的,嚴峻的現實生活使他變得很孤僻,沉默寡言,但這絲毫不能阻止他那奮發向上、不甘沉淪的年輕的心。他除了如饑似渴地汲取音樂先輩們的遺產外,還認真研究了但丁、歌德、席勒等文學巨匠的著作,提高了藝術素養。
1853年,20歲的勃拉姆斯離開漢堡,到歐洲各地進行演出,并結識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以及李斯特和舒曼夫婦等人。
“年輕的鷹”,這就是舒曼對勃拉姆斯的愛稱。對于勃拉姆斯的才華,舒曼給了高度的評價:所有的現象告訴我們,他是一個負有使命的人!他的同行歡迎他走上世界的舞臺,在這里,他會遇到痛苦和失望,可是他也會遇到成功和榮譽。我們歡迎這位步伐豪邁的巨人。
舒曼不僅是勃拉姆斯的老師,而且還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但由于過度的緊張和疲勞以及藝術家特有的敏感和多疑使他的健康每況愈下。1854年,舒曼突發精神病并住進醫院,身為學生和朋友的他便義不容辭地擔負起照顧克拉拉及其子女的重擔。
在這時期,克拉拉的美麗、溫柔、嫻淑、文靜深深地打動了勃拉姆斯,愛情的種子在他心底悄然萌發并瘋狂生長。他對克拉拉的愛是熱烈的,是瘋狂的:“你已經使我,并且是每天都使我越來越對愛情、友愛和自我克制的性質感到驚訝。除了思念你,我什么事情也不能做。”天才的音樂家夢寐以求地憧憬著與克拉拉的幸福結合,但與此同時,他又為一種深深的內疚與罪惡感所折磨:
舒曼是他極為愛戴尊敬的恩人、前輩和朋友,他怎能如此不仁不義,乘人之危呢?……他想到了自殺。柏拉圖式的愛情,深深地折磨著勃拉姆斯,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瘋狂的愛。
在克拉拉身上,我們看到了什么是愛,什么是崇高。作為一個比勃拉姆斯大14歲、并且已是7個孩子的母親,她完全理解一個正處在單相思中的年輕人的心理,她也是為了他的前程、他的才華、他的青春而和藹委婉地拒絕了他。
1856年,舒曼辭別了這個可愛的人世。懷著對舒曼的悲痛和對克拉拉難言的感情,勃拉姆斯開始漫無目的地在歐洲游蕩。其間,他開始了為期10年的為舒曼譜寫的一部大合唱《德意志安魂曲》的創作。
19世紀60年代,在德國殘酷的反動統治之下,社會民主思想遭到壓制,知識分子表現了徨的情緒,勃拉姆斯也不例外。他一方面對祖國寄予希望,一方面又退縮到個人的天地里,再加上魏瑪樂派和萊比錫樂派論爭帶給他的痛苦。1862年,勃拉姆斯離開德國,遷居維也納,擔任合唱隊的指導和“音樂之友”協會的交響樂隊指揮。在這期間,他放棄了青年時代的管弦樂和協奏曲的創作,而轉向室內樂、抒情歌曲、合唱曲等方面來,并研究了古典作曲家亨德爾、舒曼的作品和當地的民歌。
勃拉姆斯一生對工作嚴肅認真,嚴肅得似乎過了頭。在普通人看來,他是一個自討煩冗、過分細致的怪物。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要經過仔細推敲。如其《第一交響曲》用了近15年的時間才完成,而他青年時代寫的B大調三重奏則在37年后又重新被改寫一遍。
生活上的勃拉姆斯懶散邋遢,不拘小節,衣服沒有紐扣,不修邊幅,衣服亂扔,性格古怪,說話刻薄。如在一次各界名流聚集的晚會上,勃拉姆斯出言辛辣,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最后,他走到門口,轉身向大家鞠了躬,說:“如果在座的哪一位今天晚上沒有受到我的冒犯,那就請他原諒我的疏忽。”
勃拉姆斯終身未娶,因為他始終忘不了克拉拉,盡管其后有過幾次戀愛的經歷,但每次過后,他都會寫出一部新的不朽的篇章。晚年,勃拉姆斯生活相當優裕,但其內心卻異常孤獨,他選擇了舒曼推崇的“F--A--E”3個音構成的格言“自由--然而--孤獨”作為自己晚年生活的歸宿。
1896年夏,克拉拉去世,勃拉姆斯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柱,極度的哀傷悲痛使他處于崩潰狀態。在給克拉拉圣潔的遺體撒下一把純真的泥土后,他對人們說,自己去另一個世界的日子已經不遠了。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與世長辭。人們把他埋葬在著名的維也納中央公墓他無限景仰的藝術大師貝多芬身旁。
勃拉姆斯生活的年代,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盛行的時代,浪漫主義藝術重視的是自由、運動、激情和不受拘束的表現形式,而古典主義則崇尚秩序、均衡、控制和規范的完美。勃拉姆斯選擇了古典主義的因素,就是要使音樂重返到自己的天國里去。但他的“反潮流”更傾向于用音樂特有的語言去反對當時浪漫主義音樂創作中過多受到的文學制約,以及幻想有余而理性不足的缺點。勃拉姆斯對德國古典音樂傳統的發展,是對過去偉大藝術的一種渴望,一種無法克制的向往,是一種對之進行挽救的欲望,或毋寧說是一種責任。
勃拉姆斯說過:“德意志的統一和巴赫全集的出版,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兩件事”,這就是說德國的統一,更激起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巴赫作為一個古典主義音樂家則更受到了他的推崇。勃拉姆斯的內心有一種“不準落在貝多芬的交響曲造詣之下”
的責任感。這需要說明,對古典主義音樂的創作,并非是要恢復其原來的傳統,或者照搬,而是一方面追尋英雄時代的源泉,另一方面要在浪漫主義盛行的時代重新建立并達到新的高度。可以說,勃拉姆斯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是一位內心擔負著過去、懷著苦味良心的人。或者說,過去和現實之間的分裂,是新的創作和悔恨,由此而來的內在的敏感性,使勃拉姆斯的人生成了哈姆雷特式的人生。
舒曼說過,勃拉姆斯的音樂“表達了我們時代最高的理想”,他的大多數作品都實踐了古典主義的傳統,如他的交響樂,按通常的四樂章結構進行創作,第一章的曲作也和古典格局相近,技巧運用古典主義的復調對位,不設標題等。而在他的鋼琴曲創作中,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不依靠情感的激發去創作音樂,而是通過古典音樂所具有的對樂音給予組織、發展的邏輯性和嚴密性。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勃拉姆斯交響樂中的和聲詞匯、色彩濃郁而且層次豐富的管弦樂音響都是浪漫主義的。勃拉姆斯創作本身表明,重建古典,實際上是為音樂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動力,他只是以貴族式的精神去緬懷過去,去追求古典音樂所特有的善。
勃拉姆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就是他的四部交響樂。可以說,這四部交響樂就是他一生情感心靈的寫照。《第一交響樂》:運用了古典主義音樂傳統的表現手法,復調對位,配以結構密集的和弦,還有音響及配器,表現出了沉重、陰郁、晦澀的個性化情緒。
這可能與他童年及少年時的生活及心情相對應。《第二交響樂》:在嚴肅深沉的潛流上流露出平靜的田園氣息,而第三樂章中的抒情,中庸、優雅的速度及穿插其中的小夜曲,則是一首音樂的詩篇;樂章末,則有爽朗充沛的精神氣質。這應與其青年時的心情相對應。
《第三交響樂》:表現了勃拉姆斯的溫柔、深刻與懷舊。音樂透露出了多種性格,英雄的、抒情的、悲傷的,反映了他內在的矛盾性。很明顯這與舒曼和克拉拉有關,還有當時的社會環境。《第四交響樂》:在這首歌曲中充滿了悲劇氣氛。前三樂章中充滿了生活氣息,而末樂章則表現了嚴峻、肅穆,甚至死亡,這應是勃拉姆斯晚年情感心靈在交響樂中的寫照。
勃拉姆斯是德國古典主義音樂大師中的最后一人,他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漢斯·比羅在搞音樂評論時曾有一個“3B”的概念,其實它是指三人,一是巴赫(Bach),一是貝多芬(Beethoven),而另一個即是勃拉姆斯(Brahms)。事實上,巴赫和貝多芬也是勃拉姆斯名義上的老師和受崇者。由此可見,勃拉姆斯在德國、在歐洲,甚至在世界音樂史上都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