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十月在廈門妙釋寺講
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為說修凈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
修凈土宗者,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云,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常人謂凈土宗惟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凈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愿。
修凈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愿,決定愿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于未來,決不厭倦。因我愿于三惡道中,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眾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愿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
至于讀誦大乘,亦是觀經所說。修凈土法門者,固應誦《阿彌陀經》,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讀誦《普賢行愿品》,回向往生。因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經中說,誦此普賢愿王者,能獲種種利益,臨命終時,此愿不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凈土法門者,常誦讀此《普賢行愿品》,最為適宜也。
至于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為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就以上所說:
第一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將謂凈土法門是小乘、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
復勸常讀《行愿品》,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若發心者,自無此譏評。
至于作慈善事業尤要。因既為佛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關于凈土宗修持法,于諸書皆詳載,無俟贅陳。故惟述應注意者數事,以備諸君參考。
為性常法師掩矣筆示法則
古人掩關皆為專修禪定或念佛,若研究三藏則不限定掩關也。仁者此次掩關,實為難得之機會。應于每日時間,以三分之二專念佛誦經(或默閱,但不可生分別心),以三分之一時間溫習戒本羯磨及習世間文字。因機會難可再得,不于此時專心念佛,以后恐無此勝緣。至于研究等事,在掩關時雖無甚成績,將來出關后,盡可緩緩研究也。
念佛一事,萬不可看得容易,平日學教之人,若令息心念佛,實第一困難之事,但亦不得不勉強而行也。此事至要至要,萬不可輕忽。誦經之事可以如常。又每日須拜佛若干拜,既有功德,亦可運動身體也。念佛時亦宜數數經行,因關中運動太少,食物不宜消化,故宜禮拜經行也。念佛之事,一人甚難行,宜與義俊法師協定課程,二人同時行之,可以互相策勵,不致懈怠中止也。課程大致如下:早粥前念佛,出聲或默念隨意。早粥后稍休息。禮佛誦經。
九時至十一時研究。午飯后休息。二時至四時研究(研究時間每日以四小時為限不可多)。四時半起禮佛誦經。黃昏后專念佛。晚間可以不點燈,惟佛前供琉璃燈可耳。
三年之中,可與義俊法師講戒本及表記羯磨六遍。每半年講一遍。自己既能溫習,亦能令他人得益。昔南山律祖,尚聽律十二遍未嘗厭倦,何況吾等鈍根之人耶?戒本羯磨能十分明了,且記憶不忘,將來出關之后,再學行事鈔等非難事矣。世俗文字略學四書及歷史等。學生字典宜學全部,但若鮮暇,不妨缺略,因此等事,出關之后仍可學習也。若念佛等,出關之后,恐難繼續,惟在關中,能專心也。又在閉關時宜注意者如下。
不可閑談、不晤客人、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寫一紙條交與護關者)。
凡一切事,盡可待出關后再料理也,時機難得,光陰可貴,念之!念之!
余既無道德,又乏學問。今見仁者以誠懇之意,諄諄請求,故略據拙見拉雜書此,以備采擇。
性常關主慧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藥師如來法門大略,如大藥師寺已印行之藥師如來法門略錄所載。
今所述者,為吾人平常修持簡單之課儀。若正式供養法,乃至以五色縷結藥叉神將名字法等,將來擬別輯一卷專載其事,今不述及。
欲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應供藥師如來像。上海佛學書局有石印彩色之像,可以供奉,宜裝入玻璃鏡中。供像之處,不可在臥室。若不得已,在臥室中供奉者,睡眠之時,宜以凈布覆蓋像上。
藥師經,供于幾上。不讀誦時,宜以凈布覆蓋。供佛像之室內,須十分潔凈,每日宜掃地,并常常拂拭幾案。供佛之香,須擇上等有香氣者。供佛之花,須擇開放圓滿者,若稍殘萎,即除去。花瓶之水,宜每日更換。若無鮮花時,可用紙制者代之。
此外如供凈水供食物等,隨各人意。但所供食物,須人可食者乃供之,若未熟之水果及未烹調之蔬菜等皆不可供。
以上所舉之供物,應于禮佛之前預先供好。凡在佛前供物或禮佛時,必須先洗手漱口。此外如能懸幡燃燈尤善,無者亦可。以下略述修持課儀,分為七門。其中禮敬、贊嘆、供養及回向發愿,必須行之。誦經持名持咒,可隨己意,或惟修二法,或僅修一法,皆可。
一.禮敬
十方三寶一拜,或分禮佛、法、僧三拜。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藥師琉璃光如來三拜。此外若欲多拜,或兼禮敬其他佛菩薩者,隨己意增加。
禮敬之時,須至誠恭敬,緩緩拜起。萬不可匆忙。寧可少拜,不可草率。
二.贊嘆禮敬既畢,于佛前長跪合掌,唱贊偈云:歸命滿月界,凈妙琉璃尊,法藥救人天,因中十二愿,慈悲弘誓廣,愿度諸含生,我今申贊揚,志心頭面禮。
上贊偈出藥師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唱贊之時,聲宜遲緩,宜莊重。
三.供養贊嘆既畢,于佛前長跪合掌,唱供養偈云:愿此香花云,遍滿十方界。
——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供養畢,或隨己意增誦懺悔文,或可略之。
四.誦經字音不可訛誤,宜詳考之。誦經時,或跪或立或坐或經行皆可。五.持名先唱贊偈云:藥師如來琉璃光,焰網莊嚴無等倫,無邊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
續云,南無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以后即持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一百八十遍。若欲多念者,隨意。
六.持咒或據經中譯音持念,或別依師學梵文原音持念,皆可。或念全咒一百八十遍。或先念全咒七遍,繼念心咒一百八十遍,后復念全咒七遍。心咒者,即是咒中喳字以下之文。未經密宗阿閣黎傳授,不可結手印。擅結者,有大罪。持咒時,不宜大聲,惟令自己耳中得聞。
持咒時,以坐為正式,或經行亦可。
七.回向發愿
回向與發愿大同,故今并舉。其稍異者,回向須先修功德,再以此功德回向,惟愿如何云云。若先未作功德者,僅可云發愿也。回向發愿,為修持者最切要之事。若不回向,則前所修之功德,無所歸趣。今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回向之愿,各隨己意。凡藥師經中所載者,皆可發之,應詳閱經文,自適其宜可耳。以上所述之修持課儀,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必須至心誠懇,未可潦草塞責。印光老法師云:“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應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一.藥師法門依據藥師經而建立。此土所譯藥師經有四種:
(一)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脫經一卷,即大灌頂神咒經卷十二,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又相傳有劉宋慧簡譯藥師琉璃光經一卷,今已遺失,或云即是東晉所譯之灌頂經。
(二)佛說藥師如來本愿經一卷,隋達摩笈多譯。
(三)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一卷,唐玄奘譯。此即現今流通本所據之譯本。現今流通本與原譯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兩段,一為依東晉譯本補入之八大菩薩名,二為依唐義凈譯本補入神咒及前后文二十余行。
(四)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二卷,唐義凈譯。前數譯惟述藥師佛,此譯復增六佛,故云七佛本愿功德經,此后增加之文甚多。西藏僧眾所讀誦者為此本。
二.修持之法具如經文所載,今且舉四種如下:
(一)持名:經中屢云聞名、持名,因其法最為簡易,其所獲之益亦最為廣大也。今人持名者,皆日消災延壽藥師佛似未盡善,佛名惟舉藥師二字未能具足。佛德惟舉消災延壽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須依據經文,而曰藥師琉璃光如來斯為最瑤善矣。
(二)供養:如香華幡燈等。
(三)誦經:如演說開示書寫等。
(四)持咒:所獲利益廣如經文所載,今且舉十種如下:1.速得成佛,經中屢言之。
2.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入大乘。
3.能得種種戒,又犯戒者還得清凈不墮惡趣。
4.得長壽富饒官位男女等。·
5.得無盡,所受用物無所乏少。
6.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盜賊刑戮諸災難等悉免。
7.轉女成男。
8.產時無苦,生子聰明少病。
9.命終后隨其所愿往生:
(1)人中,得大富貴。
(2)天上,不復更生諸惡趣。
(3)西方極樂世界,有八大菩薩接引。
(4)東方凈琉璃世界。10.在惡趣中暫聞佛名,即生人道、修諸善行、速證菩提。靈感事跡甚多,如舊錄所載,今且舉近事一則如下:泉州承天寺覺圓法師,于未出家時體弱多病,既出家后兩年之內病苦纏綿諸事不順。后得聞藥師如來法門,遂專心誦經持名懺悔,精勤不懈,迄至于今,身體康健,諸事順利。法師近擬編輯藥師圣典匯集,凡經文疏釋及儀軌等,悉搜集之,刊版流布,以報佛恩焉。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今天所講,就是深契時機的藥師如來法門。我近年來,與人談及藥師法門時,所偏注重的有幾樣意思,今且舉出,略說一下。
藥師法門甚為廣大,今所舉出的幾樣,殊不足以包括藥師法門的全體,亦只說是法門之一斑了。
一.維持世法
佛法本以出世間為歸趣,其意義高深,常人每難了解。若藥師法門,不但對于出世間往生成佛的道理屢屢言及,就是最淺近的現代實際的人類生活亦特別注重。如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福壽康寧,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為饒益”等,皆屬于此類。就此可見佛法亦能資助家庭社會的生活,并能維持國家世界的安寧,使人類在這現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無益于人類生活的,聞以上所說藥師法門亦能維持世法,當不至對于佛法再生種種誤解了。
二.輔助戒律
佛法之中,是以戒為根本的,所以佛經說:“若無凈戒,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為難,持戒不犯更為難。今若能依照藥師法門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圓滿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毀犯時,但能至心誠懇持念藥師佛號并禮敬供養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還得清凈,不至再墮落在三惡道中。
三.清凈得福
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凈土宗最為興盛。現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甚多。但修凈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藥師法門,亦有資助決定生西的利益。依藥師經說:“若有眾生能受持八關齋戒,又能聽見藥師佛名,于其臨命終時,有八位大菩薩來接引往西方極樂世界眾寶蓮花之中。”依此看來,藥師雖是東方的佛,而也可以資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獲得決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吾人修凈土宗的,倘能于現在環境的苦樂順逆一切放下,無所掛礙,則固至善。但是切實能夠如此的,千萬人中也難得一二。因為我們是處于凡夫的地位,在這塵世之時,對于身體衣食住處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災人禍,都不能不有所顧慮,倘使身體多病,衣食住處等困難,又或常常遇著天災人禍的危難,皆足為用功辦道的障礙。若欲免除此等障礙,必須兼修藥師法門以為之資助,即可得到藥師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等種種利益也。
四.速得成佛
藥師經,決非專說世間法的。因藥師法門,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門。所以經中屢云:“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得圓滿”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兩種愿心。藥師經云:“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這個意思。前兩句從反面轉說,“無垢濁心”就是智心,“無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說,“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屬悲心。悲智為因,菩提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凡修持藥師法門者,對于以上幾句經文,尤宜特別注意,盡力奉行。
假使不如此,僅僅注意在資養現實人生的事,則惟獲人天福報,與夫出世間之佛法了無關系。若是受戒,也不能得上品圓滿的戒。若是生西,也不能往生上品。
所以我們修持藥師法門的,應該特別注意以上幾句經文,依此發起“悲智”的弘愿。假使如此,則能以出世的精神來做世間的事業,也能得上品圓滿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將來速得成佛可無容疑了。
藥師法門甚為廣大,上所述者,不過是我常對人講的幾樣意思。將來暇時,尚擬依據全部經義,編輯較完備的藥師法門著作,以備諸君參考。
最后,再就持念藥師佛名的方法,略說一下。念佛名時,應依經文,念曰“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可念消災延壽藥師佛。
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一)五戒八戒,當分屬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應發大菩提心。未可獨善一身,偏趣寂滅;雖開遮持犯,不異聲聞。而發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侶,幸其自勉!
(二)皈戒功德,經論廣贊。泛言果報,局在人天;故須勤修凈行,期生彌陀凈土。宋靈芝元照律師所云:一者人道須有始,二者期心必有終。言有始者,即須受戒,專志奉持。今于一切時中,對諸塵境,常憶受體。著衣吃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不可暫忘也。言其終者,謂歸心凈土,決誓往生也。以五濁惡世,末法之時,惑業深纏,慣習難斷。自無道力,何由修證?故釋迦出世五十余年,說無量法。應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因緣雖多,難為造人。惟凈土法門,是修行徑路;故諸經論,偏贊凈土。佛法滅盡,惟無量壽佛經,百年在世。十方勸贊,信不徒然。
(三)受皈戒者,應于出家五眾邊受(出家五眾者,菇芻、菇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然以從大僧受者(大僧者,菇芻、莖芻尼),為通途常例。必無其人,乃依他眾(依成實論及大智度論,皆開自受八戒。靈芝濟緣記云:成智二論,并開自受,文約無師,義兼緣礙。靈峰云:受此八關齋法,須一出家人為作證明。不問大小兩乘五眾,但令畢世不非時食者,便可為師。設數里內決無其人,或可對經像前自誓秉受耳)。
(四)受皈戒者,若依律制,應于師前,一一別受。其有多眾并合一時受者,蓋為難緣;非是通途之制。有部毗柰耶雜事云:如來大師將人涅粲,五百壯士愿受皈戒,時阿難陀作如是念:“彼諸壯士,于世尊處一一別受近事學者,時既淹久,妨廢圓寂,我今宜請與彼一時受其學處。”準斯明文,若無難緣,未可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