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弘一法師雜記(4)
- 弘一法師(全集)
- 李叔同
- 3494字
- 2015-04-08 08:49:26
問:今世傳戒,皆聚集數百人,并以一月為期,是佛制否?答:佛世,凡受戒者,由剃發和尚為請九僧,即可授之;是一人別授也。此土唐代雖有多人共受者,亦止一二十人耳。至于近代,惟欲熱鬧門庭,遂乃聚集多眾;故藕益大師嘗斥之云:隨時皆可入道,何須臘八及四月八。難緣方許三人,豈容多眾至百千眾也。至于受戒之時,不足半日即可授了,何須多日。且近代一月聚集多眾者,亦只令受戒者,助作水陸經阡及其他佛事等,終日忙迫,罕有余暇。受戒之事,了無關系;斯更不忍言矣。故受戒決不須多日。所最要者,和尚于受前受后,應負教導之責耳。唐義凈三藏云:豈有欲受之時,非常勞倦。亦既得已,戒不關懷,不誦戒經,不披律典。虛沽法伍,自損損他;若此之流,成滅法者!藕益大師云:“夫比丘戒者,乃是出世宏規,僧寶由斯建立。貴在受后修學行持,非可僅以登壇塞責而已;是故誘誨獎勸宜在事先,研究討明功須五夏。而后代師匠,多事美觀。遂以平時開導之法,混入登壇秉授之次;又受時雖似殷重,受后便謂畢功。顛倒差訛,莫此為甚。
問:今世傳戒,有戒元、戒魁等名,未知何解?答:此于受戒之前,令受戒者出資獲得;與清季時,捐納功名無異。非因戒德優劣而分也。此為陋習,最宜革除。問:末世受戒,未能如法,決不得戒。未識更依何方便,而能獲得比丘戒耶?答:藕益大師云:“末世欲得凈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鄙w指依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所立之占察懺法而言也。按占察經云:“(先示懺法大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凈僧眾,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學發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凈已(禮懺七日之后,每晨以身口意三輪三擲,皆純善者,即名得清凈相)。其未出家者,應當剃發,被服法衣,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為師證。一心立愿稱辯戒相。先說菩薩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菩薩律儀三種戒聚。所謂攝律儀戒(五、八、十具等)、攝善法戒、攝化眾生戒。自誓受之,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為比丘、比丘尼?!惫逝阂娲髱熡?5歲退為沙彌,遂專心禮占察懺法,至47歲正月初一日,乃獲清凈輪相,得比丘戒。以前:
約有戒論退為出家優婆塞,成時、性旦并受長期八戒。約無戒論自誓受三皈五戒。長期八戒,菩薩戒少分。授比丘戒緣,第四心境相應?;蛐牟划斁?、或境不稱心、或心境俱不相應;并非法故。問:若已破四重戒者,猶得再受比丘戒耶?
答:在家之人,或破五戒、八戒中四重。出家之人,或破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戒中四重;并名邊罪。若依小乘律,不得重受。若依梵網經,雖通懺悔,須以得見相好為期。今依占察經阡法,則以得清凈輪相為期也。占察經云:“未來之時,若在家、若出家眾生等,欲求受清凈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即是邊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懺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可應受。”
問:古代禪宗大德,居山之時,則以三條篾、一把鋤為清凈自活。領眾之時,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為清規;皆與律制相背,是何故耶?
答:古代禪宗大德,嚴凈毗尼,宏范三界者,如遠公、智者等是也。其次,則舍微細戒,唯護四重;但決不敢自稱比丘、不敢輕視律學。唯自愧未能兼修,以為漸德耳。昔有人問壽昌禪師云:
“佛制比丘不得掘地損傷草木。今何自耕自種?”答云:“我輩只是悟得佛心,堪傳佛意,指示當機,令識心性耳。若以正法格之,僅可稱剃發居士,何敢當比丘之名耶?”又問:“設令今時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師將何以視之?”答云:設使果有此人,當敬如佛,待以師禮?!蔽逸叿遣粸橐?,實未能也。又紫柏大師,生平一粥一飯,別無雜食。脅不著席四十余年,猶以未能持微細戒,故終不敢為人授沙彌戒及比丘戒。必不得已則授五戒法耳。嗟乎!從上諸祖,敬視律學如此,豈敢輕之,若輕律者,定屬邪見,非真實宗匠也。
上列十章,未依次第;又以匆促撰錄,或有文義未妥之處,俟后修正可也。
木輪相《不殺》
能示宿世所作善惡業種差別。輪相有三種差別:一觀善惡種子有無;二觀善惡業力強弱;三遍示三世受報差別。
共十輪。書十善十惡之名。一面書善,一面書惡,令使相對。則余兩面皆空;故使善惡有現有不現也。
占時用初二:初輪念相應否(二皆有、不再擲;或再擲)。次輪,唯取前相應者問,不符再擲。
菩薩戒自誓受,依瑜伽羯磨(先羯磨,后戒相)。比丘及比丘尼戒羯磨同上(菩薩一,比丘二)。年未滿,似亦應依前羯磨受;年滿時,仍依前羯磨受。行法第一、先灑凈一增加(楞嚴咒繞壇)。禮懺七日后,擲三業(最好用九個,閉目三擲后再看)。
征辨學律義八則
問:我等受戒未能如法,將何以自解耶?若云受戒未能如法決定不得戒者,有何明文作證耶?答:今先解釋不得戒義:
一.結界成就(作法界)。二.有能秉法僧(真實比丘),得比丘戒緣依羯磨錄。三.僧數滿足(十人、五人,戒凈解明)。四.界內盡集和合(非別眾)。五.有羯磨教法(如法誦作)。六.資緣具足(三衣及缽)。
以上六緣,若闕一者,即不得戒。今則悉闕,故不得戒義,可以決定無疑。沙彌戒于師授前,應在僧中作單白羯磨;故前五緣皆同,亦應判為不得。
問:既知未能得比丘戒,應有何妥善之辦法耶?答:今據拙見,擬定辦法,分為二事:
一勸令禮占察懺儀,求得比丘戒。藕益大師云:“末世欲得凈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贝髱熂匆来朔ǘ帽惹鸾湟?。此事易知,今不詳述。
二于未得戒以前,為護法心,維持現狀,不令斷絕。令已受而未得者,學習比丘律。此事頗有疑問。后之辨釋,皆約此也。
以上所言二事,第一為根本之辦法;第二為維持現狀之辦法。此二事應同時并行,不可或缺。若唯有第二而無第一,則永遠無真實比丘出現。若唯有第一而無第二,則過渡時代之現狀不能維持;故須二事同時并行,乃為宜也。
問:非比丘,學比丘律,可有圣教作證耶?將答此問,先須解釋非比丘三字。非比丘三類:一約沙彌(此非問者本意所在)。二約已受沙彌、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問者本意在此。以下答文,皆約此辨釋。文中亦有時指前后二類者,為是兼明,非正意也)。三約未曾受沙彌、比丘戒者。
答:若欲覓求律中有制未得戒者必須學比丘律之明文,乃不可能之事;但可引文以證非比丘而學比丘律無有賊住之過失。又可引文以證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雖在僧中聞正式作羯磨者亦不成賊??;依此義判:已受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或亦可以學比丘律。即在僧中聞正式作羯磨者,亦似無大礙也。
問:前云非比丘而學比丘律,無賊住過,有何文以為證耶?
答:靈芝律師資持記云:“問:‘私習秉唱,未具忽聞;及未受前,曾披經律,因讀羯磨了知言義,成障戒否(即賊?。俊穑骸疁是昂笪?,并論僧中正作,詐竊成障。安有讀文而成障戒。’古來高僧,多有在俗先披大藏。今時信士,多亦如之;若皆障戒,無乃太急。學者詳之。”又羯磨云:“二者,有人不得滿數應訶;謂若欲受大戒人?!膘`芝律師濟緣記釋云:“謂沙彌受戒,或曾披律,或復重來,曉達如非。旁無訶者,所為不輕,聽自訶止。”曾披律者,既可求受大戒,足證無有賊住過矣。
問:前云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雌在僧中聞正式作羯磨者亦不成賊住,此言尤足令人駭異。有何明文以為證耶?
答:羯磨云:“三者,不得滿數不得訶者,……白衣……”南山律祖疏云:“前十三難,有過障戒。此好白衣,受十具戒,雖并心凈,不妨加法參差不成,仍本名故?!苯癜福何业纫咽芙涠蝗绶ú坏媒湔?,即屬此類;雖于僧中聞作羯磨,亦僅判為不得滿數不得訶。決不云成賊住難,以無詐竊心故,而云此好白衣也。
問:已受而不得戒之白衣,若聞僧中正式作羯磨而無賊住難者,何以說戒羯磨時遣沙彌出耶?
答:靈芝律師資持記云:“說戒遣未具者,恐生輕易,不論障戒;且如大尼亦遣,豈慮障戒耶?”
問:既不得沙彌、比丘戒,不堪為人世福田,虛消信施,罪果難逃耶?
答:南山律祖行事鈔云:“善見:檀越請比丘、沙彌雖未受具,亦人比丘數。涅檗:乃至未受十戒亦得受請?!膘`芝律師資持記釋云:“論約法同(沙彌),經聽形同(出家優婆塞);無非皆為解脫出家,即堪受供。”故知不為解脫出家,雖是比丘,亦應云虛消信施。若為解脫出家,雖優婆塞,亦堪為人世福田。
問:當來真實比丘出現,如法傳戒,即皆成為真實比丘,不須復云維持現狀。當其時,若有未受比丘戒者,仍可引據前例而先學比丘律耶?
答:前文曾云:“為護法心,維持現狀不令斷絕,令已受而未得者學習比丘律。”因引諸文曲為證明。余蓋欲于過渡時代,勉強維持,冀延一線之傳也。若當來皆成真實比丘,不須復立維持現狀。即應依通途軌則,慎重其事。凡有未受比丘戒者,不須令其輒學律也。豈惟當來,即以現在而論,若未經受戒者,亦不須學。惟有已受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乃可令其學律;若如是者,庶幾無大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