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趣味故事(8)
- 科技軼聞趣事(科學知識大課堂)
- 李楠 金昌海 崔今淑
- 5470字
- 2015-04-20 10:41:31
1849年9月14日,他出生于俄國中部梁贊鎮一個窮教區的牧師之家,家境貧寒。為了全家生計,父親除做牧師公務外,還得在田間地頭勞動;母親除料理家務外,還時常當富貴之家的傭人。巴甫洛夫從小就在勤勞、正直、性格開朗的父母的熏陶下,養成了勤勞這一他終身受益的好習慣。同時,自幼的艱辛錘煉了他強健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以致他在其后極端艱難、繁忙的工作中能應付自如,活到87歲。他成為著名科學家后,還經常懷著感激之情回憶他的父親——他一生道路上不僅僅是在學習上的第一位啟蒙老師。1870年,中學未畢業的巴甫洛夫就以優異成績考入彼得堡大學博物系生理學部。異常勤奮使他獲得學校的獎學金。正是由于這點為數不多的獎學金,才維持了他在學校的最低生活。1877年,巴甫洛夫自費去德國進修一年。回國后,他應俄國著名醫學家彼·鮑特金教授之邀,在鮑特金的診所里用浴室改建的簡陋的實驗室里工作,直到1890年。正是巴甫洛夫這10多年的勤奮工作,使他為自己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巴甫洛夫的勤奮持續了一生。甚至在他逝世前6天——1936年2月21日,他還以87歲的高齡在草擬1936年的工作計劃,這時他已是一個肝病病人!
巴甫洛夫的一生并非一帆風順。家庭貧困,經濟拮據,甚至結婚后為了節省開支把夫人送到在鄉下的姐姐家住,競選彼得堡大學生理學教授時的失敗,晚年的肝病肺炎,都沒能阻止這位科學巨人向前邁進。
巴甫洛夫鵲起于19世紀90年代。1890年,他被任命為軍事醫學院藥理學教授,1895年又轉為醫學院任生理學教授,還先后被選為托姆斯克大學和華沙大學的藥理學教授。他1897年出版的《關于主要消化腺工作講義》一書引起了世界性的矚目,成了生理學研究的指南著作。
他于1891年起兼任新成立的實驗醫學研究所生理學部主任,他和這個實驗室的聲譽達到這種程度:不少學者寧愿不要報酬也要到他的實驗室工作,先后到300多位生理學家和醫學家到過這里工作。
巴甫洛夫是動物和人類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立者。他1927年出版的《大腦兩半球工作講義》這一不朽名著被世界各國譯介,1949年被譯成中文。
巴甫洛夫的工作得到過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及革命政權的幫助和支持。1921年1月24日,列寧簽署了一項旨在保證他和同事順利進行科研的決議;1923年他的另一部浸透幾十年研究心血的著作《二十年來對動物進行高級神經活動的客觀研究的實驗》,也是在這種幫助和支持下才出版的。十月革命后的這些歲月,蘇維埃政權百廢待興,經濟相當困難,但對科技的重視和對科技人員的愛護卻沒打折扣,這充分體現出列寧的遠見卓識。
巴甫洛夫臨終前不久,給有志于獻身科學的青年寫了一封信,向青年提了三點要求:循序漸進、謙虛、熱情。這也許比他的科學遺產更加重要,比蘇聯政府于他去世后在他家鄉建的陳列館、紀念碑或者1949年在他誕生100周年發行的紀念郵票更加永垂不朽。
失蹤的新郎
1871年,愛迪生24歲。這一年的圣誕節,他要舉行隆重的婚禮。
平時的愛迪生,從來不注意自己的外表,衣服經常全是褶子,有的還被酸腐蝕出洞,皮鞋極少上油,手上常被化學物品染得五顏六色,頭發有時也很零亂。
圣誕節這天早上起來,要做新郎官的愛迪生就把自己“包裝”一番。他把頭發打扮得油光發亮,衣服“煥然一新”,皮鞋也擦得锃亮。這時,一位朋友走了進來,看到愛迪生打扮得與平日判若兩人,并在房間里不停地、焦急地來回踱步,便問他出了什么事。愛迪生回答說:“我今天穿這身新衣服要去辦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忘了是什么事。”朋友安慰他說:“不要著急,慢慢想想。”愛迪生又來回踱步幾分鐘之后,忽然高興得大叫起來:“哦,我想起來了,今天我要去舉行婚禮!”
下午兩點,婚禮剛剛完畢,愛迪生就偷偷溜進了他的實驗室。原來,這段時間他正在改進電報機,他要研究一種自動電報機,即使在結婚這一天他也放心不下他的電報機。一些客人要和他交談,于是到處找他,但卻不知道他到哪兒去了。直到晚上十點多,還沒找到。只好派專人再去尋找,最后終于在晚上12點才在實驗室里找到——他旁若無人,正在那里擺弄著他的電報機。
為什么愛迪生在結婚這天還放心不下他的電報機呢?這是他癡迷于試驗的結果。在舉行婚禮的時候,他的注意力仍在電報機上,他突然想到了解決自動電報機設計的方法,怕時間久了忘記,于是悄悄告訴新娘子,他要到實驗室去一下。新娘子想到他不會耽誤太久,就同意了,沒想到他一去就是十來個鐘頭。
愛迪生只受過三年(一說三個月)正規教育,他之所以成為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全靠他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的筆記本有300多本,每本200頁;為了研制出實用的白熾燈,試過6 000多種金屬材料和1 600多種非金屬材料,在確認竹絲經碳化可作這種燈的燈絲之后,便派人到世界各地采回6 000多種竹子樣品回國,最后確定采用日本八幡產的竹子作燈絲;為了試制一種新蓄電池,他用了9 000多種材料,失敗了5萬多次……這些都是他癡迷于科學研究發明的點滴故事。
對發明的癡迷和善于利用集體智慧使他得到發明大王的美譽。在他難以準確計數的發明中,實用白熾燈和它的一套完整的供電系統、活動電影機、錄音機是他的“三大發明”。
1862年,15歲的愛迪生做了一件見義勇為的大事。他在火車來臨的千鈞一發之際,救下了一位后來才知道是車站站長的兒子的小孩,站長為了表達他的感激之情,教他學習收發電報的技術。從此,他開始交上好運。這使人自然聯想起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一個人具有許多細小優良的素質,最終都可能成為幸運的機會。”
愛迪生的第一個妻子在年輕時不幸去世,因此他結過兩次婚,兩個妻子都給他生了三個孩子。他的成功有一半也應歸于他的非常有教養的第二個妻子。著名的編輯兼工程師托馬斯·柯默福特·馬丁曾在書中披露,愛迪生“沒有什么其他愛好,從來不參加什么運動和娛樂,連生活上起碼的衛生要求也完全不顧”,多虧他妻子“把照料愛迪生當作自己的一個生活目的。要不然,他由于這種馬馬虎虎的生活習慣,就得早死好多年……”
在婚禮那天“失蹤”的新郎還不止愛迪生一個,就在愛迪生結婚之前22年即1849年5月末,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也出現過類似的一幕。客人們都等著巴斯德和該大學校長的女兒瑪麗舉行婚禮,但卻不見巴斯德。一位熟悉他的朋友終于在實驗室里找到了他。朋友責怪他說:“新娘和朋友們都等急了,你怎么還不去?”巴斯德回答說:“你瘋了嗎?我的朋友,你想讓我的實驗中途停下來嗎?不,我得做完今天的實驗再去參加婚禮。”他硬是等到研究晶體的實驗取得圓滿結果后,才去舉行婚禮。好在瑪麗很了解這位一見鐘情后相愛的化學教授,并沒有責怪他。29歲的新郎巴斯德高興地對她說:“我像愛我的化學結晶體那樣愛你!”
科學家們正是靠著不斷的投入和癡迷,才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就,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
一座“嘲笑無知”的建筑
近年,英國溫澤市市政府大廳游人如織——人們是來參觀這座名副其實的“嘲笑無知的建筑”的。
早在17世紀,著名的建筑師克里斯托·萊伊恩受命設計了溫澤市市政府大廳。他應用工程力學的理論知識和多年的實踐經驗,巧妙地設計出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撐的大廳天花板。經過一年多的施工,大廳完成。市政府權威人士進行工程驗收時,卻說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廳的安全,責令萊伊恩再多加幾根柱子。萊伊恩自信只用一根堅固的柱子足以保障大廳安全,便據理力爭,并列舉了相關的實例。不料,他的爭辯惹惱了市政官員,險些被送上法庭。無奈,萊伊恩為了應付這些“權威人士”,只好在大廳內增加了四根柱子。
300多年過去了,市政府官員換了一任又一任,但一直未發現有什么異常,大廳的天花板至今也未出現任何險情。直到20世紀末,市政府準備修繕大廳的天花板時,才發現萊伊恩原來是個“弄虛作假”的高手。
原來,萊伊恩增加的4根柱子,實際上根本沒有與天花板接觸,只不過是為了應付這些愚昧無知的“權威人士”,裝裝樣子糊弄他們而已。
這個300多年一直未被發現的“秘密”經當地新聞媒體曝光后,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國建筑專家的興趣,一些游客也慕名而來,想親睹這座“嘲笑無知的建筑”。當地政府對他們的“前任”的失誤也不加任何掩飾,在21世紀到來之際特意將大廳作為一個旅游景點對外開放,并專門招聘了幾位年輕的姑娘做解說員,向游人介紹大廳的建筑歷史和發現其中“秘密”的過程,旨在引導人們崇尚科學,相信科學。
萊伊恩德“冤案”也從此“平反”。
第一的故事
對現代人來說,從簡單的電燈泡到復雜的電腦,早已司空見慣了。一些現代人難以想象的是,發明這“簡單的”電燈,竟用了78年(1800~1878),被稱為“偉大的發明”;而將它改進成現代形式,則又用了近50年!
是的,看著別人的發明發現,有時感到并不“偉大”,而是很平常、很簡單——“我都能做出來!”,就是持這種看法的人的口頭禪。是的,當別人做出來之后,事情就變得“簡單”了,“不簡單”的是“第一個”。愛迪生之前,許多人都想做“第一個”電燈,但都沒做出實用的“第一個”。“第一個”只有一個——愛迪生1878年做出的那個。
下面就是一些“第一個”的故事。
看著螃蟹那張牙舞爪、丑陋無比的形態,也許你不敢去吃它,如果你不知道它可以吃的話。歷史上肯定有一位“第一個”吃它的英雄——只不過他的姓名沒有記載。于是,人們常將那些敢于冒險做“第一個”的人,叫做“吃螃蟹的英雄”。
不過,第一位吃西紅柿的英雄卻有記載。
西紅柿又名番茄,原來生長在中南美洲墨西哥和秘魯等地的叢林之中。由于它形態嬌艷,所以十分惹人喜愛。觀賞可以,卻不敢吃它,因為當地人都懷疑它紅紅的顏色“不正常”,很可能“有毒”,還給它取了一個惡名“狼桃”。
到了16世紀,英國有一個公爵到南美洲旅行,就順便帶了幾株回國,送給伊麗莎白女王,種植在皇家花園供人觀賞。從此,也就有人把西紅柿作為禮品贈送給朋友,但仍然沒有誰敢嘗它一口。
直到18世紀,它被傳到法國時,一位法國畫家卻甘愿勇敢地冒生命危險,決心嘗一嘗它的滋味,驗證它是否確實“有毒”。這位畫家在吃西紅柿之前,就作好了“充分”的準備,把衣服換成新的,囑咐家人作好他可能死去的準備。他吃完西紅柿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死亡。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半天過去了,一天過去了……他還是安然無恙——西紅柿沒毒。
他后來告訴人們,西紅柿的味道略酸且甜,很好吃。他首先吃西紅柿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這位畫家不是以他的畫,而是以他的這個“第一”成為轟動歐洲的英雄的。從此,西紅柿更加廣泛地傳播開來,不過這時已主要不是作為觀賞品,而作為食品。由于這位英雄,今天人們才得以品嘗西紅柿的美味。
第三個“第一”是亞歷山大的故事。公元前333年的冬天,馬其頓的將軍亞歷山大率軍進入亞洲一個叫果底姆(Gordium)城的地方。那里有一輛著名的戰車,被一根山茱萸樹皮編成的繩索牢牢拴住。當地人說,要是有人想取得統治世界的王位,他就必須把這個繩結解開。
由于“世界的王位”的誘惑,許多聰明、強悍的勇士都來碰過運氣,結果都鎩羽而歸。因為繩結盤旋纏繞、錯綜復雜,繩頭也被隱藏在結的里面。亞歷山大對此也有濃厚的興趣,也希望打開它,但嘗試了幾個月,都失敗了。終于有一天,他果斷地抽出了利劍,一劍把繩結砍成兩半,繩結被“解”開了。
這個“第一”是采用新的規則:不保持繩的完整。這個著名的故事告訴我們,當一種方法不能奏效時,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另立一個“規則”,也許這時就會柳暗花明。其實,發明新“規則”也并不“簡單”,否則,為什么在亞歷山大之前那么多人就沒想出來呢?
沒有想出來的還不只一個,當年譏笑、貶低哥倫布的大臣們就是。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率領的航船到達美洲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小島,這一天被視為他發現美洲大陸的日子。1493年,他返回西班牙,受到群眾的歡迎和王室的優待,但也遭到一些貴族、大臣的貶低、妒忌。
在一次宴會上,有人大聲說:“這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坐船一直往西行,誰都能達到目的地。”哥倫布沉默著,等那些七嘴八舌諷刺、挖苦、貶低者最得意的時候,突然拿出一個雞蛋來,說:“誰能把它小頭朝下立起來?”也許這些人對這突如其來的怪問題沒有思想準備,大家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正在他們亂作一團的時候,哥倫布拿起雞蛋,尖頭朝下,輕輕一磕,蛋殼尖頭頂部被磕破了一點,蛋穩穩地立在桌上。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不過有人很快發出“噓噓”聲,說:“雞蛋打破了,不算數!”“尊敬的先生們,我并沒講不能打破一點兒啊!”哥倫布說,“讓一個雞蛋立起來,本來就很簡單,但你們卻說不可能。當別人做出來時,你們又說這么簡單,不算數,先生們,冷嘲熱諷掩蓋不了自己的愚蠢和無能!”這時,那些自以為聰明、貶低哥倫布的人無言以對了。
這第四個故事中有兩個“第一”。這里我們順便談及哥倫布的身世。原來,人們以為他出生在意大利的熱那亞,其實這是不對的。20世紀80年代,葡萄牙歷史學家馬斯卡雷尼亞斯·巴雷托經過14年的研究后出的《哥倫布——葡萄牙國王唐·若奧二世的間諜》一書中說,哥倫布生于葡萄牙南部阿連特茹地區的庫巴鎮。但愿這本書提供的信息是準確的。
通過以上“第一個”的故事,我們認識到,凡事都是開頭難,有人開了頭,仿效很容易。
我們不能像諷刺哥倫布的王公、大臣那樣,貶低別人和別人的科學成就,而是老老實實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自己也可能變成“第一個”。
蔑視簡單平凡是人生的大敵,是科研的大敵。出生在英國多塞特郡,死于倫敦的醫學家西德納姆(1624~1689)認為:“只有意志薄弱者才會蔑視平凡簡單的東西。”這話對我們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