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風濕
- 百病外治經典良方
- 王孝成
- 1902字
- 2015-04-14 13:29:34
◆敷貼療方:取干紅辣椒25克,花椒30克。先將花椒加水3000毫升,以文火煎半小時,再入紅辣椒煮軟,取去內籽,將辣椒撕開,貼在患處,共貼3層,以花椒水加熱熏洗1小時左右。每晚1次,連用7日。
◆外敷療方:取新鮮煙葉、高粱酒、松香粉適量。將煙搗爛取汁與松香粉調和,晾干,用時稍加高粱酒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連用7日。
◆熱敷療方:艾葉適量,溪黃草10克,把艾葉放鐵鍋內炒熱,趁熱敷于患處,包扎,每日3次,每次約敷1小時。另外,把艾葉搓成艾條點燃灸患處。每日3次,每處每次灸10分鐘。
◆熱熨療方:透骨消、紅辣蓼、姜黃、香茅各等份搗爛,加米酒炒熱熨痛處,每日3次。
◆熏蒸療方:取陳醋3000毫升,新磚數塊。將磚在爐內燒紅,取出放在醋內浸透,趁熱放在患處關節下熏蒸,同時,用紗布1塊放入醋浸透,包在關節處。為防止熏蒸散熱過快,可用被子包住,并可用磚貼近,以稍感熱燙,隔日1次,連用15次。
◆藥浴療方
1.秦韮18克,威靈仙18克,川芎12克,蔓荊子15克,生姜15克,上藥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煮1小時,用紗布過濾,裝入瓶中備用,使用時,將藥液倒入盆中,加溫水適量,即可入浴盆浸泡。室內保溫,至全身出微汗10分鐘。每晚睡前浴1次,連浴10晚為1個療程。
2.羌活、獨活、防風、五加皮、當歸各80克。水煎洗浴,水溫宜高一些,但不能太高,能忍受為宜,隔日1次,每次15分鐘。
◆藥罐療方
1.常用藥物:杜仲藤、三錢三、五爪風、八角風、抽筋草、臭牡丹、五加皮、雞屎藤、三角風、石菖蒲等,各適量加水煎成藥液,浸煎竹罐用。
2.拔罐部位:拔罐部位依病情辯證施治而定,多在頸、肩、胸、腰、背、髖及上下肌肢肉較多部位,根據病情選取相應的穴位,并取“阿是穴”配合。
3.操作方法:將竹罐投入藥液煮沸5分鐘,用長鑷子撈出竹罐,用凈藥液趁熱迅速吸拔于選定的穴位,5分鐘后取下藥罐,用消毒的三棱針在罐上輕刺1~3針,再將熱竹罐吸拔在針刺部位,15分鐘取下竹罐,如竹罐上有白泡沫多的可多拔2次,每次取罐后,用消毒衛生紙擦干凈罐,最后用熱藥巾濕熱敷于拔罐部上(藥巾為消毒于熱藥液,撈出擰半干即可)。一般2~3日拔罐1次,10次為1個療程。
◆涂擦療方:生川烏1枚,用粗底瓷碗底盛上白酒3毫升,磨汁,外涂于痛處。
◆熱熨療法
1.帶皮生姜500克,松節(去粗皮)200克,帶須蔥白100克,生南星、生草烏、白芷、姜黃、獨活各50克,蒼術、皂角刺、路路通各25克。生姜用粗紙包裹,浸濕,煨熱,打爛如泥(后下),蔥白打爛如漿(后下),余藥研為粗末,放入鐵鍋內,加入適量黃酒,文火加熱,拌至燙手時,再加入蔥白、生姜、拌勻,離火后,裝入自制的布袋內(大小視患部而定),趁熱在患處燙熨。
注意:既要使患部發熱,又不致肌膚燙傷,待溫時,將藥料敷于患處,包扎固定,次日清晨取下,當晚如法再用(但每次需重新加蔥白)。每晚1次,每劑可用10日,10日為1個療程,連續1~3個療程。
2.桃仁、桂枝、紅花、當歸、赤白芍各30克,雞血藤、花椒、伸筋草各20克,熟地黃12克,川芎、地龍、細辛各10克。加水2000毫升,浸泡1日后,煎煮,煎好后,倒入盆內,熱熏患處,先熏后洗,用棉墊覆蓋患處。早晚各1次,每次30~60分鐘,每劑可用3次。
◆貼敷藥膏法:將少量樟腦研粉末,均勻地撒在麝香風濕膏上,然后烘熱,微熱為度,貼在患處,每2日換1次。
◆藥浴療方:鳳仙花、柏子仁、樸硝、木瓜各適量,煎湯洗浴。每日3次。
◆足浴療法
1.威靈仙50克,甘草、松針各50克,水煎取汁,置木盆中,先熏雙足,待溫時足浴,每日1劑1次。
2.伸筋草、五加皮、炒艾葉各30克,地龍、當歸、木瓜、川芎、土元、防風、姜活各30克,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20~30分鐘,每日1劑,連續3~5日。
◆蜂蜇療法:用鑷子輕挾蜂胸,將其腹部末端解除皮膚穴點,讓蜇針刺入皮膚,30分鐘后,將針拔出。蜂蜇部位與數量:依病情循經取穴,適當選用阿是穴,治療從2~5只蜂逐漸依情增減,平均每日數量為25只左右,兒童酌減。14日為1個療程,期間休息數日,可反復多個療程,如2個療程無效時,則停蜂療。
注意事項
1.蜂蜇療法開始前,原則上停用所有中西抗風濕藥物,對癥狀較重病例,則采取漸停用的方法,同時并用蜂蜇療法。
2.治療前先洗凈局部,消毒,初始前先做蜂蜇過敏試驗,即取一側足三里,用一只蜂蜇刺3~5分鐘拔出蜇針,局部紅腫部不超10厘米面積,無明顯全身反應者,翌日可開始治療。
3.在蜂蜇前或后10分鐘,口服蜜糖30~50毫升或少量蜂王漿,可減輕不良反應,提高療效,不良反應較大者可做臨時對癥處理,嚴重者暫停治療。病程短可獲得緩解,病程長請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