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哲學三 外圓內(nèi)方

為人處事,內(nèi)心定要剛正不阿、秉持原則;外在則要順其自然、通達圓潤。

做事大氣,取舍有度

李嘉誠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董事袍金(年薪)全部歸入長實公司賬上。他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20多年來一直如此。5 000港元的董事袍金,在20世紀80年代初還不及長實公司一個清潔工的年收入。

李嘉誠表現(xiàn)出舍小利、求大利的大商人風范,公司股東對他的崇敬和擁戴就在情理之中了。

他說:“這么多年來,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為我的好朋友,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我是引以為榮的。”商場是競爭異常激烈的“戰(zhàn)場”,但是能做到在生意場上只有對手而無敵人,只有合作而無廝殺,只有禮讓而無潰敗,李嘉誠真可謂是商界之典范。

不少輿論為此觀點推波助瀾,說李嘉誠“小利不取,大利不放”。他每年放棄數(shù)千萬元袍金……

卻獲得公眾股東的一致好感,愛屋及烏,自然也信任長實系股票。甚至李嘉誠購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資者莫不步其后塵,紛紛購入。李嘉誠是大股東和大戶,得大利的當然是李嘉誠。

有公眾股東幫襯,長實系股票被抬高,長實系市值大增,李嘉誠欲辦大事,很容易得到股東大會的通過。對李嘉誠這樣的超級富豪來說,袍金算不得大數(shù),大數(shù)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價值。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誠所持長實、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共12.4億港元——尚未計他的非經(jīng)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年息。

有人說,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唯李嘉誠一類的商界翹楚,才具備經(jīng)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誠又是其中最聰明的人。

凡經(jīng)商,皆是為利,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李嘉誠能不為眼前利益所動……

處處照顧股東和公司的利益。在拜金若神、物欲橫流的商業(yè)社會,李嘉誠能做到這一點,難能可貴。李嘉誠確實舍小利,而牟取大利。他擁金據(jù)銀,卻不大撒銀紙追求奢侈,而拿出不菲的一筆用之于公益,就此一點,更是難能可貴。善待他人,是李嘉誠一貫的處世態(tài)度,即使對競爭對手亦是如此。商場充滿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能做到這一點,不少人認為是不可能的事。

世間上,許多人因為貪圖近利,因小失大;有的人則是只顧眼前,思慮不到未來,也會因小失大!

有一個鄉(xiāng)下人夜晚回家,不慎掉了五毛錢,心有不甘,跑到附近雜貨店,買了一支蠟燭,當蠟燭點完時終于找到了那五毛錢,很是高興,但買支蠟燭卻花了兩塊錢,來回一算反而損失更大!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都常在做這種因小失大的傻事。我們不是常因覺得東西便宜,所以就大量采購,以致用不完而浪費掉?我們不也常看到,人們?yōu)榱藸帋酌腌姇r間,而相互超車,因此而下車大吵,花上更長時間來爭論,因而終日對簿公堂的有之;而因刀劍相向,鑄成大錯,終身遺憾的也不在少數(shù)。我們不也常為了芝麻小事,和多年好友鬧翻,甚至于老死不相往來,卻還洋洋得意的嗎?夫妻之間不也常為了小事冷戰(zhàn)多日,而失掉家居樂趣還不自知嗎?更有甚者,為了雞毛小事,或所謂的面子,賭氣而反目成仇,因而走上離婚一途,進而賠上整個家庭者也大有人在。如果把那些為了小利或貪一時之快,而賠上名譽、生命甚至靈魂的人,都一并算上,那人數(shù)就更多得數(shù)不清了。耶穌說:“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對他有什么益處?”

經(jīng)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這樣,就不太容易會因小失大,反而暢通無阻。

涓涓細流,不將之堵塞,就會成為潰堤的漏洞,后果不堪設(shè)想;星星之火,不把它撲滅,就會成為燎原的大火,結(jié)果可想而知。小時候,生活上的一些小缺點,如果不給予矯正,長大成人以后,也可能成為人格上的大瑕疵。所以說“莫因善小而不為”,積小善才能成為大善;“莫因惡小而為之”,小惡多了,則成為大惡。

一般人容易看到眼前、小利,無法評判未來可能得到的大利。如果能夠考慮得更長遠些、更周全些,要做一個智者,就要會選擇一個合適的利益。“福氣像錢,用之則少,賺之則多。然則有德醫(yī)師,用福治人,以是因緣,其福為增為減?”你準備付出什么?明確了這個目標,行為才可能堅定,人才能變得大氣,才取舍有度。

請教可以讓你少走彎路

李嘉誠說:“長江取名基于長江不釋細流的道理,因為你要有這樣豁達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納細流——沒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長江?”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币馑际钦f每個人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長處。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養(yǎng)成向他人學習的良好習慣,這樣不僅能增長我們的知識,更能讓我們在學到實質(zhì)和經(jīng)驗的同時還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

美國歷屆總統(tǒng)中,最肯虛心求教于他人的,莫過于老羅斯福了。對于他所信任的人,總是毫不懷疑。他每遇到一件事,常常召集與那件事有關(guān)的人員開會,詳細商議。有時為了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參考,甚至發(fā)電報至幾千里以外,去請他所要請教的人前來商議。

而美國早期政界名人路易斯·喬治,治理政務(wù)也以精明周密而聲名遠揚,但是他對于自己的學問還是常感到懷疑。當他做好了財政預算送交議會審核之前,幾乎每天都要和幾位財政專家商議,即使一些極細微的地方,也不肯放棄求教的機會。

在我們的個人成長過程中,自上小學開始,教科書和老師們就列出了許多偉人和成功者的事跡,以鞭策和鼓舞后來之人。因此,我們從小就學會了把成功者的成就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有些人還遵循成功者的模式,以此構(gòu)筑自己的未來。

當然,發(fā)揮成功者的楷模和示范作用,這種做法并沒有什么不好,因為人們總是需要看到成功的“希望”,并以此作為學習的榜樣,鼓舞自己。但如果一切向“成功者”看齊,這可能使有些人墜入一種幻覺當中,他們認為自己也可以成功,而一旦自己難以獲得成功時,就感到命運對自己不公,并責問:“為什么他們可以成功,而我就不能成功呢?”其實,一個人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的組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某一位成功者的成功模式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主客觀條件不同。所以,向人學習也應(yīng)該有選擇性,你不可能學習每一位成功者,也并非所有成功者的經(jīng)驗都值得你去學。你可以學習某人成功的一些方面,但不必全部照搬。而且向成功者學習有時反而可能是失敗的起因,它會讓人失去清醒。

所以,有時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與其時時“以成功者為師”,不如有時看看那些失敗者,研究一些失敗的案例,仔細探究失敗的原因,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警示,讓自己將來不致犯下同樣的錯誤。

有一位企業(yè)家,從創(chuàng)業(yè)開始,就仔細觀察同行以及其他行業(yè)的失敗案例,并分析其原因。他不斷地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因此,他不但創(chuàng)業(yè)順利,而且發(fā)展得迅速穩(wěn)定。他認為,一個企業(yè)的“存在”比“壯大”更重要,首先要“存在”,才可能“壯大”;如果僅僅為了“壯大”而推動“存在”,那就失去了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目的。更何況失敗是一種痛苦的事情,如果多次失敗,就有可能永不再起。所以,“避免失敗”比“追求成功”更重要。

細想一下,這位企業(yè)家的想法不無道理,這也是人們經(jīng)常所說的一種逆向思維。任何失敗都有其原因,不管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不過要了解失敗者的失敗原因不太容易,因為失敗者往往不愿意談?wù)撟约菏〉倪^去,這樣會暴露自己的無能。如果你找到失敗者本人談,他大概也不會告訴你真相,他只會告訴你,他的失敗是因為經(jīng)濟不景氣、朋友拖累、銀行緊縮,或是被出賣、被騙、被倒賬……屬于他個人的能力、判斷、個性上的問題,他是不會告訴你的。何況有些失敗者根本不知道他失敗的原因。因此,要了解失敗的原因,就得多方收集資料,參考專家的分析、同行的看法,至于這位失敗者的個人條件,可從他的朋友那里多加了解。

當資料收集夠了以后,再把它們一條條列出來,仔細分析,并歸納成幾個重點。不過并不是只了解一下就算了,你必須把你所觀察、分析到的東西拿來檢驗自己,和失敗者的一切做個對照比較,如果你的個性、能力以及其他主客觀因素和那位失敗者具有相似之處,那就要提高警覺,弱的地方要加強,不好的地方要改善,這樣你就可以避免犯和那位失敗者同樣的錯誤,成功的幾率自然會大大提高。

除了辦企業(yè)以外,一般做人做事也應(yīng)多以失敗者為師。

在做人方面,看看誰和誰處得不好,誰得罪了誰,誰不受歡迎,參考他們的個性,觀察他們平日的來往和作為,你就可以知道他們做人失敗的原因在哪里,以便自己以后能夠多加注意,使自己做人處事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做事方面,“失敗者”的例子更多,這里所謂的“失敗”包括做得不盡完善的事。如果是工作中的事,主管一般都會在開會時進行檢討,這種檢討有時只是應(yīng)付應(yīng)付,但因為近在身邊,所以不管檢討是不是在“應(yīng)付”,你都會有不錯的收獲。

做人做事都一樣。犯的錯誤少,成功的幾率就高,而要減少錯誤,就要“以失敗者為師”,這種教育可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況且,無論怎樣,多拜人為師,既能滿足對方“好為人師”的優(yōu)越感及虛榮心,而且也能學到知識,使自己得到成長,可收到一箭雙雕的奇效,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向他人尤其是“失敗者”學習,是你進步的“必需品”。

給他人機會即是給自己機會

世人言:“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難”,“前車之鑒,后人之師”。最典型的教訓,莫過于和記黃埔的前大班祈德尊。祈德尊是一個收購企業(yè)的高手猛將,卻不算管理龐大企業(yè)的行家里手。在他的領(lǐng)導下,企業(yè)發(fā)展過速,結(jié)果消化不了,終于把集團拖垮。最終和記黃埔(以下簡稱:和黃)被李嘉誠收購。

當李嘉誠進入和黃出任執(zhí)行董事時,在與董事局主席韋理與眾董事的交談中,眾董事的話中分明含有這層意思:“我們不行,你就行嗎?”

李嘉誠是個喜歡聽反話的人,他特別關(guān)注喝彩聲中的“噓聲”——香港的英商華商,都有人持這種觀點:“李嘉誠是靠匯豐的寵愛,才輕而易舉購得和黃的,但是,他未必就有本事能管理好如此龐大的老牌洋行。”

當時英文《南華早報》和《虎報》的外籍記者,盯住沈弼窮追不舍:為什么要選擇李嘉誠接管和黃?沈弼答道:“長江實業(yè)近年來成績良佳,聲譽又好,而和黃的業(yè)務(wù)脫離1975年的困境踏上軌道后,現(xiàn)在已有一定的成就。匯豐在此時出售和黃股份是順理成章的。”他又說:“匯豐銀行出售其在和黃的股份,將有利于和黃股東長遠的利益。堅信長江實業(yè)將為和黃未來發(fā)展做出極其寶貴的貢獻。”李嘉誠深感肩上擔子沉重。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李嘉誠似乎一把火也沒燒起來。他是個毫無表現(xiàn)欲的人,他總是讓實績來證實自己。

初入和黃的李嘉誠只是執(zhí)行董事,按常規(guī),大股東完全可以凌駕于支薪性質(zhì)的董事局主席之上,而李嘉誠從未在韋理面前流露出“實質(zhì)性老板”的意思。李嘉誠作為控股權(quán)最大的股東……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權(quán),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效力。他沒有這樣做,他的謙讓使眾董事與管理層對他更尊重。他出任董事局主席,是股東大會上由眾股東推選產(chǎn)生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李嘉誠的退讓術(shù),與中國古代道家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董事局為他開支優(yōu)厚的董事袍金,李嘉誠表示不受。他為和黃出公差考察、待客應(yīng)酬,都是自掏腰包,而不在和黃財務(wù)上報賬。

所以有人稱:李氏的精明,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小利全讓,大利不放。李氏的大利,是他持有的股份,公司盈利狀況好,李氏的紅利亦匪淺。李氏不放大利,還表現(xiàn)在他不斷增購和黃股份。令人嘆絕的是,他“鯨吞”和黃的“企圖”,竟未遇到“老和黃洋行”的抵抗……

李嘉誠能較快地獲得眾董事和管理層的好感及信任,是毋庸置疑的。在決策會議上,李嘉誠總是以商議建議的口氣發(fā)言,但實際上,他的建議就是決策——眾人都會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傾向他。韋理大權(quán)旁落,李嘉誠未任董事局主席兼總經(jīng)理,已開始主政。

李嘉誠入主和黃實績?nèi)绾危瑪?shù)據(jù)最能說明問題。李嘉誠入主前的1978財政年度,和黃集團年綜合純利為2.31億港元;入主后的1979年升為3.32億港元;4年后的1983年,純利潤達11.67億港元,是入主時的5倍多;1989年,和黃經(jīng)濟性盈利為30.3億港元,非經(jīng)濟性盈利則達30.5億港元,光純利就是10年前的10多倍。盈利豐厚,股東與員工皆大歡喜。

現(xiàn)在,不再會有人懷疑沈弼“走眼”、李嘉誠“無能”了。李嘉誠很快便獲得了眾董事和管理層的好感和信任。在后來的股東大會上,眾股東一致推選李嘉誠為董事局主席。

一次,李嘉誠在董事會上討論拿多少股份的問題時說:“我們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我主張拿9%的股份。”同時還強調(diào),經(jīng)商不是簡單的1+1那么簡單,你想拿11%

反而發(fā)不了,只有拿9%,財源才會滾滾而來。從這里可以看出,李嘉誠充分考慮合作伙伴利益的經(jīng)營之道,這也是促使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以和為貴共進步,互惠互利同發(fā)展。生意場上,雙方合力一定能辦更大的事情,能為彼此帶來更大的利潤。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合作與共贏是企業(yè)發(fā)展壯大所必需的,給他人機會既是給自己機會,讓他人得利,自己也會得利。以和為貴,互惠互利,是企業(yè)經(jīng)營的更高境界……

謙虛贏得他人的尊重

李嘉誠說:“年輕時我表面謙虛,其實我內(nèi)心很驕傲。為什么驕傲呢?因為同事們?nèi)ネ娴臅r候,我去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日漸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想方設(shè)法地要出人頭地,古時那些讀書人哀嘆:“人不知而慍,不亦君子乎!”可見人不知我,心里會老大不高興,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有才華的人便言語露鋒芒,行動也露鋒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胸無大志,實際上只是他們不肯在言語、行動上露鋒芒而已。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露鋒芒,便要得罪別人,這樣,別人便會成為自己的阻力,成為破壞者。

因此,一個人應(yīng)對自身有較為客觀的評價,實事求是,不貶低自己,也不抬高自己;既能堅持正確的觀點,又能虛心向別人請教。其實,隱藏鋒芒也可理解為我們所講的謙虛一詞。謙虛的人在交際應(yīng)酬場合總是有許多朋友的,只有謙虛的人才能成為社會交往中受歡迎的人。

而鋒芒卻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運用起來應(yīng)該小心翼翼,平時應(yīng)插在劍鞘里。所謂物極必反,過分外露自己的才華容易招致對手的嫉恨和陷害,尤其是做大事業(yè)的人,更應(yīng)該修煉好“藏露”之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清高的人,他們銳氣十足、鋒芒畢露,處事不留余地,待人牛氣沖天,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就會十二分地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人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波折。

其實,隱藏鋒芒也是一項強化自己的學識、才能和修養(yǎng)的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自己處理各種人際關(guān)系的能力與技巧,是放棄個人的虛榮心而踏實走向人生旅途的表現(xiàn)。

孔融的例子就是證明。

孔融是三國時代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早年剛剛踏入仕途,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董卓操縱朝廷廢立時,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結(jié)果由虎賁中郎將左遷為議郎。后來在許昌,孔融又常常發(fā)表議論或?qū)懳恼鹿舫爸S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楊彪因與袁術(shù)有姻親,曹操遷怒于他,打算殺他。孔融知道后,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見曹操,勸說他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稱:“你如果殺了楊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由于孔融的據(jù)理爭辯,楊彪才得免一死。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后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jīng)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zāi)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書加以反對。對于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心中是早有嫉恨的,只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wěn)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不便對他怎么樣。

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統(tǒng)一大業(yè)的前夕,為了排除內(nèi)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別人誣告孔融“欲規(guī)不軌”,又曾與禰衡“跌宕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fā)表的關(guān)于父母子女關(guān)系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世,其妻子兒女也同時遇害。

正如《禮記》中所講:“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即使做出了一點成績,也認為很不夠,因而總是充滿了前進的動力。

謙虛是人的一種修養(yǎng)。凡謙虛之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具有這種氣質(zhì)的人從不盛氣凌人,不以長者自居,不以能人驕人,不以貴人下人,因而人格高雅、尊貴,他人自會感到可親。一般來說,越是見多識廣,越是素養(yǎng)高雅者,就越是謙虛;而越是無知的小人,就越是不知天外有天,而越發(fā)狂妄。

在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好的道德與才能,如果沒有人知道,不僅是在欺騙自己,也是在欺騙別人,更是對自己功績的詆毀。所以,過度的謙虛也并不是一種可取的美德。

在靜默中高高站起

李嘉誠曾給兒子定下三條做事的原則,其中一條就是要低調(diào)。看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如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索羅斯等,無一不是低調(diào)的,即使做善事也從不張揚。

做人寬厚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處世恭謹?shù)皿w能讓大家心情愉快,低調(diào)做人則可以使你在靜默中高高站起,再加上頭腦靈活有智一定會大功可成。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剛留學歸國的博士去郵局辦事,結(jié)果郵局承辦員的態(tài)度非常不好,他氣得半死,回去告訴他一個也在郵政單位做事的主管老友:“替我去告訴他我的身份!并告誡他態(tài)度給我好一些。”朋友苦笑著點點頭。

幾天后,那位年輕博士又到了郵局辦事,且又遇上了那位承辦員,豈料他態(tài)度不但沒變好,反而更加地百般刁難,這回他更來氣了!又去把他那個郵政單位的主管朋友叫來抱怨了一頓:“去告訴那個故意吹毛求疵的員工,再給我提醒他一次我的身份,叫他給我客氣一點。”

兩天之后,他又在郵局碰到了那個員工,果然,這次那個員工不但不再刁難,反而還堆滿了一臉笑容,態(tài)度親切,那個年輕的博士好不得意,回去打電話給他的那個郵政單位的主管朋友,問道:“這次你終于替我好好訓了他一頓。”朋友回答:“不,我沒有替你訓他,不但沒有訓,我還告訴他,你不斷稱贊他做事謹慎、對待顧客態(tài)度良好。”那位年輕的博士驚訝、納悶得說不出話來,朋友接著笑笑說:“很多時候,低姿態(tài)比高姿態(tài)更有用。”

可見,低姿態(tài)往往比高姿態(tài)更能達到目的;謙恭的態(tài)度有時比強硬的態(tài)度更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甚至更能從對方口中學到新東西。很多人常會有一種誤判,覺得自己在氣勢上一定得強壓過別人,這樣才能顯出自己的了不起,但這樣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讓人在背后嗤之以鼻而自己卻渾然不知。

所謂的“強者”,其定義是指“能力強的人”,而不是指“態(tài)度強硬的人”。學會適時地“彎腰”,學會適時地用“理直氣和”來代替“理直氣壯”,必能更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標。

旁敲側(cè)擊勝過當頭一棒

李嘉誠把儒家的情義之道與西方的進取精神極好地融合起來:他外圓內(nèi)方,剛?cè)嵯酀凰匦胖Z、講義氣、寬厚待人;他勤奮堅忍、務(wù)實求進;他把中華文化中的立身、入世之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李嘉誠的成功既可以說是他意志力的勝利,又可以說是他人格的成功。

我們在辦事時,如果能夠找到一位有門路、伶牙俐齒的人才,讓他盡其所能,從中撮合,傳遞信息,論理說情,那應(yīng)該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孟嘗君是齊國的名門貴族,幾度出任相職,是當時齊國政界的實力派。但有一次他與齊閔王意見不合,一氣之下辭去相職回到了私人領(lǐng)地——薛。

這時與薛接鄰的南方大國楚國正待舉兵攻薛。與楚相比,薛不過是彈丸之地,兵力糧草等均不能相比,楚兵一旦到來,薛地后果不堪設(shè)想。

燃眉之急,惟有求救于齊。但孟嘗君剛剛與閔王鬧了意見,沒有面子去求,去了也怕閔王不答應(yīng)。為此他傷透了腦筋,幾乎一籌莫展。

絕路之中老天給他降下了一線希望,齊國大夫淳于髡來薛地拜訪。他是奉齊閔王之命去楚國交涉國事,歸途順便來看望孟嘗君這位名門望族的。孟嘗君高興地親自到城外迎接,并以盛宴款待。

淳于髡善隨機應(yīng)變,常為諸侯效力,與王室也有密切的關(guān)系。威、宣、閔三代齊王都很器重他。齊閔王時代他成了王室的政治顧問,且與孟嘗君本人也有私交。

孟嘗君決心已下,開口直言相求:“我將遭楚國攻擊,危在旦夕,請君助我。”

淳于髡也很干脆:“承蒙不棄,從命就是。”

后人猜測,淳于髡此行,可能是有目的而來,專為朋友解危的,只不過這話需孟嘗君親自當面求他就是了。朋友之交,有許多心照不宣的東西,古來如此。

卻說淳于髡趕回齊國進宮晉見閔王。正面的話題當然是要相告出國履行公務(wù)的結(jié)果,他真正要辦的事情也早已盤算在心。

閔王問道:“楚國的情況如何?”

閔王的話題正投淳于髡的所好,順著這個話題,淳于髡要開始展開攻心術(shù),履行對朋友的承諾了。

“事情很糟。楚國太頑固,自恃強大,滿腦子想以強凌弱;而薛呢,也不自量……”

話題有意識地流動,談到薛,但不露痕跡。

閔王一聽,馬上就問:“薛又怎么樣?”

淳于髡眼見閔王入了圈套,便抓住機會說:

“薛對自己的力量缺乏分析,沒有遠慮,建筑了一座祭拜祖先的寺廟,規(guī)模宏大,卻不問自己是否有保衛(wèi)它的能力。目前楚王出兵攻擊這一寺廟,真不知后果怎樣!所以我說薛不自量,楚也太頑固。”

齊王神情大變:“喔,原來薛有那么大的寺廟?”隨即下令派兵救薛。

守護先祖之寺廟,是國君最大的義務(wù)之一。為了保護祖先寺廟就必須出兵救薛,薛的危機就是齊的危機,在這種危機面前,閔王就完全不再計較與孟嘗君的個人恩怨了。

整個過程,淳于髡沒有提到一句請閔王發(fā)兵救孟嘗君,而是抓住閔王最關(guān)心的問題——也就是最大的弱點,旁敲側(cè)擊,點到痛處,令閔王自己主動發(fā)兵救薛,實際上卻救了孟嘗君。淳于髡的旁敲側(cè)擊、縱橫捭闔之術(shù)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得意不忘形,給自己留有余地

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生意,這就是做人、做事、做生意的鐵定規(guī)律,是立身處世的法寶,是縱橫商場長勝不敗的奧秘。李嘉誠遵循這些規(guī)律行事,因此成為一個舉足輕重,魅力與實力并存的人物。而許多人終其一生都無視這些規(guī)律,那么,他或許可能得意一時,最終卻一事無成,說不定還要栽些大跟頭。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

半中歲月盡幽閑,半里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xiāng)村舍,半山半水田園,

半耕半讀半經(jīng)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

半思后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

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wěn)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只半。

——清代學者李密庵《半半歌》

這首《半半歌》,幾百年來人們對它的評價也是不一而足:有的人說它很中庸和避世,有的人說它體現(xiàn)了一種豁達的哲學境界。不可否認的是,它很值得體味,很有意思,是一種養(yǎng)生的妙法。這種吃飯吃個半飽、飲酒飲到微醺的境界就是半半主義的境界。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命留下一點空隙。留有余地,才會有事后回旋的空間。就像兩車之間的安全距離——一點緩沖的余地,可以隨時調(diào)整自己,進退有據(jù)。

畫家畫一幅畫,一定要把留白算在其中,才是好畫;印書,天地格、左右空白,你不能印滿,總要留一點余地;做衣服,同樣顏色的布料留個一小塊,以防衣服破舊以后,可以拿出來縫補;高貴的家庭,三餐煮飯,總要多煮個一二碗,準備隨時有不速之客來訪。做人之道,就是話不可講滿,事不可做絕,錢不可賺盡。

真話固然重要,然而如果說過頭了,容易傷害別人的自尊心。每個人都有希望得到別人信任和贊賞的心理。話重復得過多,就容易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了對方的能力。于是聽得不耐煩了,心理上引起了反感,開始“頂牛”,和你對著干;個性弱一些的也來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消極抵抗。正所謂過猶不及,話說得過于絕對,也容易失誤,更會降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破壞和諧的友誼。

說在明處,說得恰到好處,見好就收,就算可以了。心有靈犀一點通,只要達到能夠提醒對方的作用,就可使對方的聰明才智得到發(fā)揮,并且最為重要的,對方會感受到一種受到尊重的感覺,從而信心十足。再者,一般人都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說話者若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豈不更好。

對朋友的批評也不要過于明確、“求全責備”,而是要留半句。在不利于朋友接受真話的場合,你對他說了真話反而對他來說認為你是故意給他丟丑。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旁敲側(cè)擊,或者說一半留一半。對方明白過來就行了,不必說得清清楚楚,讓其他人聽到。

當我們想了解事情的真相時,更要拿捏準確說話的“度”,起到“投石問路”的作用。《鬼谷子·反應(yīng)篇》中詳細闡述了“釣”人之語的詳細方法:“以無形求有行,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若張置網(wǎng)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wǎng)也。”就是說,只說一部分話,用含蓄而隱約的語意,而不把話說透,更容易引誘對方說出事實的真相,也就是釣出別人的話。

樹與樹之間,留有間隔的余地,才能長得更大。預留一些余地給他人,因為“山不轉(zhuǎn)那水在轉(zhuǎn),低頭不見抬頭見”,別人犯了錯誤也要得饒人處且饒人,手下留情,適可而止。即使人有千般不是,也不該斬盡殺絕;分人一杯羹,留一點時間和空間給別人,總會得到別人的回報。這就像建筑法中的建蔽率,只準你蓋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就是要你留些余地給陽光、空氣、庭園,這樣才能增加生活的品質(zhì)。

現(xiàn)代人要時刻保持“半半主義”的彈性。點亮他人,給自己節(jié)能,讓自己的生活保留一個開放性的結(jié)尾,給別人留下廣闊的發(fā)揮空間,以求得到更為新穎和豐富的結(jié)果。

凡事留有余地,收放自如,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從而在適度和完美之間找到新的平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昌县| 洪雅县| 兰坪| 石景山区| 婺源县| 日喀则市| 吉林市| 南阳市| 柳江县| 潞城市| 宣城市| 株洲市| 吴旗县| 文山县| 扶绥县| 德庆县| 交口县| 依安县| 苏尼特右旗| 休宁县| 连江县| 包头市| 白玉县| 绥滨县| 隆子县| 县级市| 泌阳县| 陵川县| 西华县| 南丹县| 古交市| 庆阳市| 金坛市| 沙湾县| 通河县| 北碚区| 华池县| 津南区| 昌乐县| 南川市|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