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個朋友給我打來電話,一開口就滿嘴的抱怨。朋友說現在的人都怎么了,租我房子的都不是什么好人。
原來,我的這個朋友有一套閑置的房子,他想著空著也是空著,干脆租出去,還能掙些錢。其實,這樣的想法是挺不錯的,但是我的這位朋友在租出去幾回后,就開始感到后悔了。
我問他原因。他說第一租他房子的人看起來文質彬彬,長得也讓人挺信賴的,按照規矩朋友的,初次租房至少要交半年的房租。結果,這位房客說了很多好聽的話,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得到我的這位朋友的同情,能不能先交三個月的房租,剩下的等月底開工資一定給清。朋友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三個月后,我的這個朋友如期而至,不料租房之人已經不見蹤影。
有了這次教訓,之后朋友租房不再做讓步,租金一定要先交齊。第二次的房客是一對男女,一番交談后,朋友覺得他們聽耿直的,事情也就定了下來??蓻]過多久,朋友的鄰居給他打電話,頭一句就劈頭蓋臉的責備道,“租你房子的都是些什么人??!每天晚上打麻將吵得要死,太不像話了……”弄得朋友半天沒吱出聲來,醒悟過來后,連忙道歉。第二次出租房子的結果也可想而知了,朋友沒有再租給他。
第三個房客是一個50多歲的老太太。朋友心想,這下應該不會再出什么問題了,大概過了一個月的樣子,鄰居又打來電話,這回倒不是一開口就劈頭蓋臉的架勢,而是很神秘的說,“你可要當心喲,小心惹上麻煩,最近老有一些不速之客聚集在你出租的屋子里。”朋友覺得很納悶,這都什么事啊!不會是走私販毒吧。還是不租給他了……就這樣,朋友對租他房子的人都覺得有問題。
一開始,我還想反駁他,可能都是他看到的表象,不一定是事實。但朋友給我列舉了很多證據,這些證據顯示他的推測基本是準確的。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混蛋”都跑他那兒去了呢?熟悉《周易》的朋友們,應該會對下面這段話感到熟悉——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什么意思呢?簡單的說,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再換一種說法就是,我們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如果我們看到的世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對于這一部分我們會怎樣處理呢?
根據美國神經生理學家沃爾特·弗里曼的研究發現,經由感覺刺激引起的神經活動會在到達大腦層皮的時候就消失了。這意味著什么呢?說通俗點,就是我們的大腦在接收外在信息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信息都被我們拋棄了,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會進入我們的大腦。于是,我們會很習慣性的以為,我們所接收到的信息,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卻構建的內心世界就是等同于外界所構成的世界。
打個比方來說,我們知道,戴上有色眼鏡去看待一個人是不會全面的,就像你戴著的是一副看不見的鏡片在看世界一樣。再比如,我們在考試的時候,如果遇到填充成語,像在“一”和“一”間,我們會很自然的填入“心”,然后組成“一心一意”。其實,這樣的填寫并沒有通過大腦的加工,而是通過以往的記憶完成。同樣的道理,我們學英語的時候,雖然能讀出很多單詞,可是讓我們去寫出來,這個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好了,現在回到一開始的那個例子上。對朋友而言,他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租他房子之人不良的信息。久而久之,在他的思維定勢里就形成這樣一個模式,他會認為凡是來租他房子的都不是什么好人。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豈能憑借這樣的標準?如果把朋友的大腦比作是一個設計程序的話,那他的大腦就在運行著自己內心的程序——來租他房子的都不是什么好人。因此,當下一個租他房子的人出現,朋友大腦里的那個自己構建的內心程序,就會很自然的反饋給他這樣的信息——看來這個人也不是什么好人,還是不租給他算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主要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
第一,我們是按照過去的經驗或者常規判斷,也包括記憶的功能,并以這樣的思維定勢來接收我們看到的一部分世界。實際上,正常的接收信息應該是一個全部。然后,我們憑借著這一部分被世界在自己的大腦里構建了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還是以朋友為例,因為他在之前有過被房客弄得很尷尬的局面,于是,他就把“租他房子的人”看成都不是什么好人。
第二,我們可以用吸引力法則來解釋??梢哉f,朋友接收到的那一部分信息,是被他自己吸引過來的。因為,他對租他房子的人所帶給他的信息判斷——你看,前面幾位租我房子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以后來租我房子的也不會是什么好人,而這種自己構建的內心世界是他所需要的。換句話說,他“需要租他房子的都不是什么好人”,這樣一來,才能將自己的思維判斷投射出去。很顯然,這兩種解釋是可以互為補充的。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常以自己構建的內心世界去對待外界事物。比如,當我們看到一件事情,我們會很自然地說,“唉!這也太常見了,一定是……”、“根據我的判斷,準是這么一回事……”其實,如果一件事情真的是如我們這樣簡單的判斷就能夠看出本質,那這個世界也太簡單了。直到我們發現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時候,才徹底醒悟,“哦,原來是這樣啊”、“我要是能看明白這事,也不至于失去這么好的機會”……你看,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構建了一個錯誤的世界模型,才導致我們的判斷失誤啊!
一個因貧困多次失戀的年輕人,他會對女人抱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女人都靠不住,或者都是吃軟飯的。真實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與他交往的女性可能十之八九都是“拜金主義”者,于是,他就據此構建了自己的內心你世界,女人都是靠不住的,或者是吃軟飯的。
一個班上的學生,都是同一個老師在教??蔀槭裁从械氖斋@小,有的收獲大?
同樣是一個本書,為什么不同的人看后發表的觀點會不一樣?
同是一個晉升職位的好機會,為什么有的人就像看不到似的,有的會立刻行動,緊緊抓住不放……
究其原因,并不復雜,盡管他們都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出自同一個世界,然而他們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佛語常說“相由心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凈則土凈”……這些佛語換成通俗的話不就是——你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你的內心繪制的心智世界,而這個心智世界對你來說,都是你相信的心智模式。
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樣的思維方式或者說思維定勢呢?最重要的一點,要明白我們看到的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自己自己內在投射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要有這樣一個明確的意識。一旦有了這個意識,就會很自然的提醒自己,看待問題不能是想當然怎么樣,而是要先看清自己。
這樣的心理過程不能忽視,這是認識你自己,覺察你內在的心理變化的一個過程。唯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迷失自己于外部世界中。因為,你看到的外部世界,其實是你自己的內心投射出來的一個心理游戲罷了。
因此,從現在起,你不妨試著改變一下,可以試試多去看自己的內心,不再怪罪外部的世界,或許你最后會體驗到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你的收獲也會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