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中國的太空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
書名: 國家命運:中國“兩彈一星”的秘密歷程作者名: 陶純 陳懷國本章字數: 2382字更新時間: 2015-04-10 13:50:19
茫茫太空,星河燦爛。中華民族對自己頭頂上的浩瀚星空,充滿了深深的敬畏與神往之情,女媧補天、嫦娥奔月是人人皆知的古老傳說,飛天夢想一直伴隨著中國的悠久歷史,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在導彈、原子彈、氫彈研制成功后,紛紛把目光瞄向了天空。1957年10月4日,蘇聯搶在美國前面,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伴侶一號”,開創了人類進軍地球外層空間的新紀元,“伴侶一號”是個重184磅的金屬球,由運載火箭送到了距地球表面一定的高度,這個高度使金屬球不至于被地球引力吸回到地球上。它以每95分鐘繞地球一圈的速度,不停地掠過地球的上空,并且發出“滴撲—滴撲”的無線電訊號,令美國朝野一片震驚。美國加緊追趕,1957年12月6日發射“先鋒號”人造衛星,未升空先爆炸,發射失敗。1958年2月1日,美國的“探險者一號”終于發射成功,它的重量僅有8.2公斤。而此時,蘇聯的第二顆人造衛星已經在一個月前上了天,而且它的重量高達1120磅。
1958年5月17日,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有位代表重新提出了中國應該重視人造衛星。毛澤東聽到這個發言,說:“看樣子,人造衛星把我們都攪得不得安生呀!蘇聯拋上去了,美國也拋上去了,我們怎么辦呀?”
會場一片安靜。毛澤東突然大聲說:“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眾人歡呼聲中,他又說:“當然啦,我們應該從小的搞起,但是像美國雞蛋那樣大的,我們不放。要放我們就放他個兩萬公斤的!”
人們歡呼過后,冷靜下來想想,中國走向茫茫太空的征途,尚處于“天問”階段。中國的太空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每一項偉大的事業,都有偉大的先行者。
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前,1957年10月,致函中國科學院,希望中國能建立衛星觀測站,幫助配合觀測蘇聯衛星。不久,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即組織人員,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等地開展了對蘇聯衛星的光學觀測,計算衛星軌道。著名科學家陳芳允受命對衛星進行射電觀測,他用一臺改裝后的半導體,對衛星進行了無線電多普勒頻率測量,并和天文臺的同事一起,計算出了衛星的軌道參數,該方法成為以后我國發射人造衛星所采用的跟蹤測軌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他們還推測出了衛星里面可能有什么內容,后來與蘇聯方面對照,竟然高度吻合。陳芳允堪稱中國航天測控的主要奠基者。
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導彈研究院院長錢學森,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重要奠基人。蘇聯人造衛星成功后,趙九章、錢學森積極奔走,為中國人造衛星上馬多方呼吁。同時,北京、上海、浙江等中國一些著名高等學府紛紛設置相關專業,進行研究人造衛星的人才培養和探索工作。
毛澤東發出了指示,八屆二中全會剛結束,聶榮臻便于5月29日召集部分航委委員開會,聽取了錢學森關于導彈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的協作分工,以及研制與發射探空火箭、人造地球衛星、洲際彈道導彈的設想意見的匯報。在討論時,錢學森提出了研制衛星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研制探空火箭,第二步以中遠程運載火箭,發射第一顆衛星,第三步以原子能為動力的火箭,發射性能更先進更重更大的衛星。
聶榮臻同意錢學森所談的意見,也同意錢學森提出的分三步走的方案,由導彈研究院負責研制探空火箭,中國科學院負責衛星本體的研制工作。
聶榮臻深信,研制人造衛星,探索宇宙空間,對我國的科技事業,無論是在民用和軍用方面,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早點動手比晚動手要好。
8月20日,聶榮臻簽署了上報中央的《關于12年科學規劃執行情況的檢查報告》,在其中,正式提出了研制人造衛星的建議。這是吵嚷了半年多來,第一次在上報中央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衛星的事。
報告上說:“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將使尖端科學技術加速前進;開辟新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領域,為導彈技術動員后備力量。同時,大型的衛星上天,是洲際彈道導彈成功的公開標志,是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集中表現,是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向高層空間發展不可少的工具。圍繞人造地球衛星的研究,一系列工作將被帶動起來……實施的步驟:首先發射探空火箭,展開高空物理研究工作,解決遙控、遙測技術和觀察中的一系列問題。”
1958年10月,由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等科學家起草了我國第一份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正式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發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射一二百公斤重的衛星;第三步,再發射幾千公斤重的衛星。方案獲得通過后,被中國科學院列為1958年第一位的任務,據此制定了一個代號:“581”,成立了以錢學森為組長,趙九章、衛一清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并打算籌建三個研究院,分別從事人造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總體、控制系統、空間物理和衛星探測儀器的研究、設計與試制工作。因種種原因,這個計劃當時沒能實現。
此后,中國科學院加快了成立衛星運載火箭及總體設計院的工作。同年11月,為充分利用上海的科研力量,經聶榮臻批準,這個院遷往上海,組建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專門從事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
錢學森等人起草的規劃草案被中央批準后,“581”隨即成為中國人造衛星工程的代號。
中國“兩彈一星”,衛星工程上馬最晚,按說兩彈已經為它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鑒的經驗,但在1958年這個特殊的年份,注定它一開始就不可能在一條正常的軌道上運行。
北京西郊的西苑旅行,是“581”工程辦公室所在地。一群年輕科技人員和他們的所長趙九章沖突不斷。大躍進、放衛星的年代,荒唐事不斷出現,各省都有放人造衛星的計劃。所里的年輕人提出,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按毛主席說的,不放山藥蛋那般大的,一上來就要搞高能火箭,高能發動機,要放幾噸重的大衛星,還要放什么小月亮。趙九章無服說服他們,常常是不歡而散。
一天,又是一番爭執后,幾個年輕人氣極敗壞地把趙九章制作的一個衛星模型從三樓扔了下去,差點砸中推著自行車的趙九章。
趙九章手中的自行車倒了,目瞪口呆的他慢慢地蹲下,用顫抖的手撿著碎片,淚水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