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天風吹我不能立

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我應邀參加北京圖書館的館慶,蒙贈一冊按原樣復制的《永樂大典》,留作紀念。這本書令我大開眼界,書高50公分,寬35公分,書厚約2公分,函盒為藍布裝,本書為黃絹封面。這是我有生以來,見到和拿到的第一本巨無霸書籍,而且還是線裝書。

我們知道,《永樂大典》1408年成書,全書22877卷,裝訂成11095冊,由兩千多名寫手抄成,合計3.7億個漢字,是清代《四庫全書》問世前的一部史無前例的類書,也是體現國力的宏大浩瀚的文化壯舉??上В藝撥娀馃龍A明園時,大部分被焚毀,未燒掉的也被劫掠一空。現在,存世約800余冊,散在世界各國圖書館中,國內保存的,大約有數十冊。

這一冊,據館方介紹,是解放后從山東征集到的大典殘本,真字韻,門制類卷,冊第三千五百一十八至第三千五百一十九,全帙應是五十六頁,實際現存僅三十九頁零一角。

僅僅一個“真”字韻的“門”字,把明代以前各類典籍圖書中有關“門”的文字記載,包括門的樣式和制作的細節圖、剖析圖,統統囊括其中。手捧這部有關“門”的著作,大有進入中國文化殿堂,穿過那扇巨闊厚重的大“門”,得窺堂奧的感覺。

你不能不為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那博大精深的成就而自豪;你也不能不為帝國主義的強盜罪行而憤激。但是,冷靜下來,面對這冊巨無霸線裝書,更多的卻是要對編纂這部類書的解縉,那博學,那睿智,那氣魄,那精力而欽服萬分。尤其這位窮盡經典圖籍,閱遍千古文翰的翰林學士,走上在今天來說應該是“總編輯”的崗位時,才34歲,不過一個剛超齡的共青團員的年紀,你就不能不向他脫帽致敬了。

經他磨勘精校,廣搜博覽,披沙瀝金,選優集萃的勞動,1403年至1404年,不到兩年功夫,完成《文獻大成》。在此基礎上,奉朱棣命,與姚廣孝一起重行纂修規模更大的《永樂大典》,又經四年努力,1408年成書,圓滿交卷。匯集了中華文化的萬卷精華,出自矮個子解學士的手中,實在了不起。沒有明之《永樂大典》,也就沒有清之《四庫全書》。

隔朝修史,盛世修書,這薪火相傳的重任,從來是中國知識分子視作神圣的職責。

不過,中國的文人很多,中國有大學問的文人也很多。但是能主持編纂這樣煌煌巨制的帥才,恐怕也就只有明之解縉、清之紀昀,堪當重任,除此以外,再找不到第三位。這以后,清末無,民國無,尤其到了當下,經過長時間厚今薄古的“調教”,幾乎少見通古博今之士,實在是很可悲哀的事。于是,再要出什么套書、類書、史書、集成等等大部頭著作,只好看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南郭先生,上竄下跳,暴得虛名了。

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你有什么辦法?

解縉(1369-1415),字大紳,江西吉水人?!坝追f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時年二十歲。這個地方,還出過一個大文人歐陽修,某種程度上講,這兩位鄉黨,無論履歷、仕途、出身、學位,頗相類似。歐陽、解都為翰林學士,都在帝王身邊做過侍讀學士,一為龍圖閣大學士,一為右春坊大學士。甚至最后,一個為帝王所逐,一個為帝王所殺,這兩位大知識分子的命運,應該說相差無幾。

但是,解縉相比于他宋朝的老鄉,在文章、詩詞、學問、著作上的名聲、成就,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要略遜于這位鄉先賢。無論如何,歐陽修是千古定評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歌賦,傳世至今,仍在口頭傳誦不絕,可謂達到了真正的不朽。而解學士,除了那部破碎殘缺的《永樂大典》,以及他那空有抱負的雄圖大志,以及他那不幸而言中的評人論事外,對大多數后人來講,便了無所知了。

一個寂寞的早逝的天才,上天若不假以歲月,也就只能為之黯然神傷了。

如果,他像歐陽修那樣,活到65歲,而不是44歲被朱棣殺了,多上近二十載揮灑筆墨的生涯,也許那滿腹珠璣,還能多一點地留在世上。所以,我是不贊成那些“憤青”(包括年紀很大的老憤青),總是責備文人之真他媽的軟骨頭,總是責備我筆下為文人之茍且偷安辯,倡好死不如賴活說。其實這些笑話別人軟骨頭,笑話別人貪生怕死,各個年齡段上的“憤青”們,自己也并不實行他們鼓吹的“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的政策。真到天塌那刻,頭縮得比烏龜還快。

其實,骨頭想硬并不難,一挺脖子,刀光一閃,也就吹燈拔蠟,眼睛一閉,腦袋落地,也就狗屁著涼。這時候,還有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可能嗎?想到這一點,你就得設法多活一分是一分,多活一秒是一秒。時下那些甚囂塵上,鬧得沸沸揚揚,被私謚為先知先覺的幾位學界大老,不也曾是跪著活的革命者嗎?如果某公五七年一氣之下跳樓身亡,如果某老在干校撞電線桿自殺,會有后來的仙風道骨,成為真理化身的可能嗎?

解縉同樣,他一無當烈士的必要,二無殺身成仁的義務。要死的話,早死了。明代的監獄,只要進去,不死也得脫層皮的。他這一案,“詞連大理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編修朱,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并及至剛皆下獄。汝玉、貫、引高、得皆瘐死”。然而,他沒有死,他熬了過來。

我在替非要活下來的解學士想:在他的精神世界之中,有一股足以支撐著他堅持的力量,說句不那么好聽的話,也就是賭本,朱元璋的許諾和期待,是他的生命線。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大悲情,總把自己契約于統治階層,椎心泣血地維護其統治,而得到的結果,常常是被主人一腳踹開的一條討嫌的狗而已??稍谖幢货唛_之前,那尾巴還是搖得有板有眼的。

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對他說過:“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北愠闪私K生發揮藥效的興奮劑。他為這鐵券丹書式的圣諭不能死,他為政治投資,權力抱負,那飛黃騰達的夢也不能死。要不然,他不會喝得酩酊大醉,喝到人事不知。

這位才子,可以想象他這一生,在這份圣諭的光照下,該是如何的自信、自負了。尤其他又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在眾目顧盼之中,在齊聲褒揚之下,也就免不了文人的通病,多多少少要自戀、自憐起來。

讀他的《廬山歌》,真有如見其人的感覺:

昔年拄玉杖,去看廬山峰。遠山如游龍,半入青天中。四顧無人獨青秀,五老與我同舂容。手弄石上琴,目送天邊鴻。二儀自高下,吳楚分西東。洪濤巨浪拍崖下,波光上與銀河通。吸澗玄猿弄晴影,長松舞鶴號天風。天風吹我不能立,便欲起把十二青芙蓉。弱流萬里可飛越,因之獻納蓬萊宮。羲娥倏忽遂成晚,往往夢里尋仙蹤。如今不知何人采此景,樹下一老與我襟裾同。披圖題詩要相贈,氣騰香露秋蒙蒙。子歸煩語謝五老,幾時白酒再熟來相從。

明代的牢,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牢,明代的刑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殘暴同時又是最殘忍的刑法。當獄門打開,透過來一絲光亮,見錦衣衛帥紀綱為他端過酒來,起初,他還真嚇得有點魂不守舍,以為是一盞鴆酒。休看知識分子像死了的鴨子那樣嘴硬,到了坎節上,腿一軟,馬上就反彈琵琶,“這,這,這……”囁嚅得都說不出一句整話。幸好,紀綱先啜了兩口,以示無礙,然后告訴他,賀你啦,解學士,永樂爺說,想不到你仍舊活在這個世界上呢!

解縉怔住了。

這場面如果搬上京劇舞臺,肯定會有下列對話:

“當真?”

“當真?!?

“果然?”

“果然?!?

喝著這位警察局長殷勤滿上的酒,他不禁涌上當年洪武爺面諭的回憶:你這個小小的解縉,先回去讀十年書,再來為官。于是,學士不禁忽發奇想,也許,應了萬歲爺的話,難道,這是我長劍出匣,剖璞為玉的一天來臨了?

總是容易往好里想,往有利的方面想,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致命傷,尤其統治者將他往死里整的時候,這種機會主義的自慰心理,麻醉得他刀架在脖子上,還感恩戴德。

如果在百分百必死的可能性中,有百分之零點一的幾率,可能不至于死,可能有存活下來的一絲生機,會全身心地撲過去,會構想出圓滿,會幻化出美麗,會信以為真,會陶醉其中。嗚呼,這位忒聰明的才子?。∷赖脚R頭尚不覺,坐久了牢的那張蒼白的臉,竟出現一絲潮紅。

他一個勁地把喝罄的杯子,伸到紀綱手中的酒壺嘴邊滿上。滿上!其實,解學士自己的詩句中,“天風吹我不能立”,倒是相當準確地描寫了此時此刻的朱棣。大紳先生,陛下已不是跟你對聯湊句,附庸風雅的那個帝王了,而是相當討厭你,嫌棄你,覺得你實在多余,要吹得你“不能立”的那個“天風”了。

但是,喝得醉意盎然的解縉,想起朱元璋的期以父子的恩榮,想起朱棣的不恥下問的寵遇,對著這位不知殺了多少人的近衛軍頭子,不禁滿臉淚水,涕泗滂沱起來。

文皇嘗謂解學士曰:“有一書句甚難其對,曰‘色難’?!苯鈶曉唬骸叭菀??!蔽幕什晃?,顧謂解曰:“既云易矣,何久不屬對?”解曰:“適已對矣?!蔽幕适嘉颉!吧睂Α叭荨保半y”對“易”。上為之大笑。(明·蔣一葵《堯山堂外記》)

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主政《四庫全書》的紀昀,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是以善對聯、好諧謔的才子形象出現的。因此,凡寫到這位解學士者,無不提及他自小就表現出的這種才能。不過,紀曉嵐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解縉《文毅集》的簡介,論及此點,是不以為然的?!翱N才氣放逸,下筆不能自休,當時有‘才子’之目”,他持相當肯定的態度。但是,對于那些演義戲說之類,他認為:“迄今委巷流傳其少年夙慧諸事,率多鄙誕不經?!比欢?,天對地,水對火,驕陽對明月,馬桶對恭盆……既有趣,又無聊,耍小聰明,無大智慧的文字游戲,確是舊時中國文人一門必備手藝。做四六文章,玩詩辭歌賦,還真需要一點不但善對,還要敏捷,還要出彩的基本功。因此,智商高,反應快,擁有的文化資源多,而且具有幽默感的這兩位大學問家,成為佼佼者,也就不稀奇了。

雖然,這是一張退了色的老照片,但卻是解縉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

現在來看,紀曉嵐進四庫館,別看他干活最多,身份地位,總在人下,很難直接面覲萬歲爺,獲得展現才華的機會,頂多遠遠地朝乾隆磕個響頭,謝主隆恩而已??蓳睹魇贰罚骸敖ㄎ乃哪辏ê槲淙迥辏嗽氯勺樱套x解縉、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尋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入直,并預機務?!卑从罉穼饪N說:“代言之司,機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書下也。”這大明王朝的第一任首輔,是從他這兒開始的,可見,“春風得意馬蹄疾”,解學士該是何等的紅得發紫了。

他的老鄉歐陽修,也曾在仁宗、神宗朝入閣擬制,只是比較親信,遠不如永樂對他如此倚重。試想,朱元璋認為跟他“恩猶父子”,那么朱元璋的兒子,還不將他視作小兄弟么?自從明太祖廢宰相后,時正三十出頭的解縉,以翰林學士身份入值,還是個領銜的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風頭出盡,那個紀大煙袋,是沒法比的。

雖然一部電視劇,把紀曉嵐說得神乎其神。其實,愛新覺羅·弘歷是個很驕傲的滿族帝王,對下屬,尤其是文人,不會假以詞色的。從來就是吩咐下去,這樣做,或者,那樣做。做好了,大家都有賞,極少單獨賞紀曉嵐,做錯了,卻是要打他屁股的,雖然沒有當真打過,但犯了事,照樣將他充軍烏魯木齊,喝西北風去。但據明人蔣一葵所記,永樂卻正經地與解學士,拊掌抵膝,探討對對子的學問。至少在他沒有惹煩朱棣以前,君臣之間,甚相得也,大抵也是事實。

解縉早熟早慧,才華橫溢,如果此生只當一個純粹的文人,第一,不會死得那么早,第二,多活若干年的話,文貴老成,也許不低于歐陽修,沒準后來居上。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情結,說來也是一種痛苦的自虐。明知是杯苦酒,但一個個卻巴不得地端起來一飲而盡。于是,只要卷入政治漩渦之中,這個文人,縱使滿腹經綸,縱使才高八斗,也就統統付諸東流了。

文人搞政治,有三等。

一等,聰明一點的,淺嘗輒止,見好便收,激流勇退,金盆洗手。

二等,不那么聰明的,越喝越深,越飲越亂,不能自拔,無法收場。

三等,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并不聰明的,進退失據,內外交困,搭上腦袋,血本無歸。

解學士,大概屬于第三等,說不定還是等外的,一個成也政治,敗也政治的文人。因為像他這樣聰明,機智,有眼力,善應對的知識分子,風云際會,一路揚帆,朝野矚望,志在必得,要他絕緣政治,疏離官場,告別權力,熄滅欲望,是根本做不到的。表現欲,強出頭欲,露一手欲,發出高分貝的聲音欲,成為他的本性。

應該說,解縉二十多歲,登上政治舞臺,一亮相,一出手,還是得到一個碰頭彩的。在那個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與朱皇帝玩的時候,早晨上朝,晚上能否活著回家,是打著問號的。但是,這個年輕人就敢給朱元璋上萬言書,《明史·解縉傳》中,保留著上書的部分章節,文章一開頭,直戳這個殺人狂的最敏感處:

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嘗聞陛下震怒,鋤根翦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賞延于世,復及其鄉,終始如一者也。

臣見陛下好觀《說苑》、《韻府》雜書與所謂《道德經》、《心經》,臣竊謂甚非所宜也。

按老朱以往的脾氣,每一個字都足以殺他一次頭。

但是,在官場中,在政壇上,又有幾個不是呼盧喝雉的賭徒呢?解縉賭齡不長,但敢投機,敢下注,敢出手,把腦袋押在牌桌上的勇氣,不亞于賭場老手。顯然,他揣摸出朱元璋要收刀入鞘,不想再當屠夫下去。自他洪武元年登基起,屠滅功臣名將,殺害勛戚親貴,鏟除膀臂股肱,血洗儒林文士,一直到洪武二十幾年,所殺掉的人,據明史專家吳晗統計,當不亞于他打江山時,南征北戰所消滅的敵人總數。于是,冒一下險,拋出幾句石破天驚的話,讓世人對他解學士刮目相看。

上書以后,他等著進錦衣衛,結果平安無事,初戰告捷。也許政治這東西,容易上癮,而且很難戒掉,他本應按朱元璋所說,回吉水閉門讀書十年。一直到洪武二十四年,仍賴在南京不走,并且介入了為李善長平反的活動中,成為虞部郎中王國用的幕后高參。那封上朱元璋書,就是解的手筆。這一次,行文放肆,鋒芒畢露,對朱皇帝將自己的兒女親家,也以謀反罪處死,竟用了“大謬不然”的指斥語,可見這位個子雖矮,膽量卻大的解學士,在這場政治輪盤賭中,實際上是在賭運,在賭命了。

文章極佳,情理義憤,力透紙背。

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勛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官,人臣之分極矣,藉令欲自圖不軌,尚未可知,而今謂其欲佐胡惟庸者,則大謬不然。(《明史·李善長傳》)

如果不是老朱殺夠了,殺累了,能放過這個上書的王國用,和執筆的解縉嗎?情報系統肯定會向他匯報:陛下,這個矮子太狂妄了,竟敢如此大不敬,是殺,是剁,是斬,還是凌遲剝皮?居然,朱皇帝沒有表態。因為,他在想,這個解縉說得也對,李善長幫著胡惟庸推翻朕,他能得到比朕現在給他更多的富貴嗎?

你得承認這位學士走運,但也得承認他審時度勢之精明,判斷決策之果敢。這第一局他贏得漂亮。接著的第二局,似乎輸了,又扳了回來,不賠反賺,算是小勝。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駕崩,傳位太孫,是為惠文帝。權力進行再分配之時,他認為他不能缺席。從吉水匆匆到了南京,沒想到一下船,被“有司劾縉違詔旨”。因為朱元璋有旨,要他在家讀十年書,至今才八年,不行。不回去補課,就把他派到外地當差。這也是官場摘桃心態,競爭者總是愈少愈佳地排擠。

解縉上下活動,四出求援,無論如何,他是冒天大風險,為韓國公李善長平反冤獄,代王國用上書申訴過的,加之惠文帝登基后,亟想轉變其祖之暴政統治,解縉憑這點政治資本,被惠帝召為翰林待詔。這樣,在南京的他,又成為官場要員,文壇重鎮,自然硔,這也是中國文人至盼的自在極樂境界,甚至到了今天,我的一些同行,也在摩頂削踵地為此而努力奮斗呢!

從明·焦《玉堂叢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馬不停蹄地應酬,四面八方地聯絡,忙得要死的情景:“解大沖素無崖岸,求文與書者日輻輳,率與之,無厭倦意?;蜓杂胁划斉c者,公笑曰:‘雨露豈擇地而施哉?且人孰不可與進者?’”他信奉的人生哲學,就是“寧如有瑕玉,不作無瑕石”,可為,不可為,應為,不應為,如果需要,統統不在話下。到了這一步,他還有什么不能為和不敢為的呢?因此,永樂從北京打到南京,奪了他侄子建文帝的江山,面臨這場不死即降,不降即死的兩難局面,解縉在這第三局的博弈中,簡直和了個大滿貫。

據《明史·王艮傳》:“燕兵薄京城,艮與妻子訣曰:‘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復生矣!’解縉、吳溥與艮、(胡)靖比鄰居,城陷前一日,皆集溥舍。縉陳說大義,靖亦奮激慷慨?!毕嗉s死殉。一方面,解縉信誓旦旦,擲地有聲,他要茍活下來,將來怎么有臉去見太祖和惠帝,非死不可,必死不可,而且要在文廟的大梁上自縊,以儆降者。一方面,解縉連夜趕至金川門燕軍大營,“馳謁,成祖大喜。明日薦胡靖,召至,叩頭謝,李貫亦迎附”。在方孝孺、黃子澄這類重臣拒不合作,更不投降的情況下,朱棣能得到解縉、胡廣之流的竭誠擁戴,也就相當滿足,自然委以重任了。

不足十二個小時,這位學士的兩面派表演,卑鄙得那么坦然自若,無恥得那么津津有味,可謂登峰造極矣!這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連川劇的“變臉”也望塵莫及。盡管如此,我也不想將“小人”這個字眼,加諸解縉頭上。因為,他這樣做,是他自己的生存之道,無可非議;而且,他也沒有拿別人當墊腳石或者當見面禮。也許由于我一輩子,從來沒碰上過這樣一位“君子”式的小人,僅這個緣故,我佩服他。

這個極有眼力,極善揣摩,極能體會,極能迎合的解學士,一夜之間,易主而事,成為永樂的首席寵臣,是一點也不奇怪的。文人要拍馬屁起來,而且是一個高層次的文人來拍馬屁,一定能撫摸得主子通體舒泰,身心安逸的。于是,朱棣馬上給這位解學士派下來修《太祖實錄》,修《永樂大典》這樣極體面,極榮耀,也是極需要學問的重大差使。

如果,他安于此,老于此,解縉很可能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然而,一個太政治化的文人,還有心思坐得下來做學問嗎?他那奇佳的胃口,奇精的腦袋,已經全身心地盤算著那個胖子朱高熾——大明王朝未來的第四任皇帝了。試想,朱元璋、朱允、朱棣,他都無一失手地周旋應付過來,有什么理由不從現在起,就進行前期投資呢?此時,他還不到四十歲,他以為來日方長,若是像歐陽修那樣活到六十多歲,他認為自己很可能還要侍候第五位、第六位皇帝呢!可是,一肚子學問的解縉忘了,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牌桌上同樣也沒有常贏的賭客,他怎么可能永操勝券呢?

據《明史》:“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曰:‘皇長子,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圣孫?!^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高煦,雪由是深恨縉。而太子既立,又時時失帝意,高煦寵益隆,縉又諫曰:‘是啟爭也,不可?!叟?,謂其離間骨肉,恩禮寢衰。”封建社會中的大位繼承,從來就是伴隨著血風腥雨的難產過程。狗拿耗子,用得著你多管閑事么?解縉不自量力地介入這場最危險的宮廷游戲,分明是在找死了。

1410年(永樂八年),他又犯了一個極其愚蠢的錯誤:“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太子而還?!睉撀斆?,卻是一位笨伯,應該靈敏,卻是一只呆鳥的解學士,在這第四場博弈中,連連敗績,現在又做出這等授人以柄的傻事,只好將身家性命統統搭進去了?!皾h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焙昧?,他的故事到此也告結束。1415年(永樂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眴韬簦饪N詩云,“天風吹我不能立”,他要是有一點先見之明,預知最后凍死在雪堆里的命運,還會如此耽迷政治,熱衷名利,酷嗜權力,到成癮成癖的地步嗎?不過,看時下一些同行,經營競逐之積極,張羅奔走之忙碌,上下其手之努力,攀援迎附之熱烈,好像還很難說這位學士就肯消停下來的。

十個文人,九個輕狂,這種說法,也許不無道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爱县| 盐源县| 景宁| 雷波县| 漠河县| 额敏县| 云和县| 通州区| 石城县| 余姚市| 上虞市| 濮阳县| 韶关市| 黄山市| 孟津县| 东辽县| 永城市| 梁山县| 京山县| 商丘市| 厦门市| 化德县| 辛集市| 沽源县| 禹城市| 正蓝旗| 新和县| 蒲江县| 荥阳市| 五峰| 苗栗县| 肇庆市| 辽宁省| 双柏县| 平潭县| 芒康县| 望江县| 剑河县| 临安市| 丹巴县|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