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三輯 知足寡欲,在世無惱也無憂
- 跟李叔同學修心,跟南懷瑾悟處世
- 楊承清編著
- 19602字
- 2015-04-18 21:11:28
李叔同曾這樣說過:“如果一個人不能從生死中解脫,就是因為他貪欲太深,因為貪欲產生怨恨,就不能使一個人有所超脫,更會讓人生產出很多辛苦。”所以,人要想自己過得安穩,要想沒有煩惱,就要做到知足寡欲。
欲望太多會讓人迷失本性人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太多會讓人迷失本性。
——李叔同“為欲念所困,人就會昏庸。隨意動氣,便偏于暴戾。”李叔同很是贊賞這句話。關于人的欲望方面的理解,李叔同有他自己獨到的看法。
在他眼里,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比如滿足自己必需的衣食住行等,這都是很正常的。但在為人處世中,凡事都應該有個度,一個人的欲望如果過于強烈,就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做出一些在別人眼里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事情。
所以,李叔同勸誡我們:人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太多會讓人迷失本性。
佛陀時代,波羅脂國有兩個比丘。一天,聽說佛陀在舍衛國大開法宴,演說妙法,二人便相約一同前去聽佛陀開示法要。收拾了簡單的行囊,二人便向舍衛國出發了。烈日下,二人揮汗如雨地低頭疾行,走著走著,覺得口干舌燥,但一路上卻沒有半點水源,二人只得耐著口渴,繼續往前走。正當二人走得精疲力竭時,突然,眼前一亮!一口井就在前面不遠處!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當他們把水汲出井后,卻發現水中有蟲。這時其中一位比丘,顧不得水中有蟲,就迫不及待地一飲而下。而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于井邊,喝了水的比丘見狀就問:“你不是也很渴嗎?為什么現在卻不喝了呢?”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制戒,水中有蟲不得飲用,飲了即犯殺生戒?!?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勸說:“你還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連佛都見不到,更別說聽經聞法了!” 沒喝水的比丘聽完,不為所動地說:“我寧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茍活!”這位堅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喪命了。
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生到天道,當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達佛所,頂禮佛陀,佛為他說法,便得到了法眼凈。喝了水的比丘獨自一人繼續趕路,直到隔日才來到佛所,一見佛陀,立刻五體投地地至誠禮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發生的事,詢問道:“比丘,你從何處來?有沒有同伴隨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發生的事享告佛陀,佛陀即呵斥說:“你這個愚癡的人!你雖然現在眼睛見到了佛,但是卻沒有真正地見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來見我了?!?佛陀更進一步說:“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雖與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見到我,但我卻不曾見這樣的比丘;若有比丘離我數千里,能精進用功、不放逸,雖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遙,而這樣的比丘卻能常常見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見比丘。”比丘聽完佛的教導,若有所悟,羞愧地頂禮而退。
李叔同曾經引用佛家一句話:“一寸道九寸魔”。這句話說明了修煉品德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時時刻刻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有所收獲。
其實,人就是一種充滿欲望的動物,只有當欲望的洪水將他們淹沒時,他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人的生存過程,就是一個追求的過程,當然,要看追求的是什么。切不可欲望太盛,所求過多,不懂得克制自己,否則就有滑入萬丈深淵的危險。到那時,后悔都來不及了。
克制自己的欲望對于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不是束縛自己前進的繩索,而是披荊斬棘的利劍。它能讓你選擇正確的道路,避免誤入歧途,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用理智戰勝欲望用理智戰勝欲望,遠離物欲,這樣心靈才能獲得永久的平靜和安寧。
——李叔同“要降伏心火,磨煉忍耐的功夫,不外乎用理智控制欲望煩惱。道理明白了,理智的力量強,煩惱自然就會平息?!崩钍逋谶@里引用陳榕門的話,就是要告誡我們:對于欲望,除了正常的以外,最好不要有額外的欲望,假如你有了這樣的欲望,就應該盡力用理智去克制它,只有理智戰勝了過多的欲望,你的心才能永遠保持平靜,處于安寧。
人的欲望包括兩種:精神欲望和物質欲望。為了滿足這些欲望,也就產生了兩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
庸俗淺薄之人常會把追求物質欲望作為人生的追求目標,所以精神追求甚少。德行高尚之人把精神追求作為人生第一目標,物質追求較少。所以,他們比庸俗淺薄之人多承受一些人生痛苦,但是他們能夠戰勝物質欲望,以精神追求為主導,達到一種具有包涵力的心理和諧狀態,即安貧樂道。
一個冬日的清晨,長安下起了鵝毛大雪,北風卷著雪片在空中飛舞著,五更時分,雪漸漸停止了。臨街的店鋪燃起了燈火,早飯的香味從一家家早點鋪里飄逸出來。
一輛馬車在街上慢慢地走著,車上坐著當朝著名政治家劉晏。他官至左仆射,是負責全國財政的大臣。劉晏手中管理著全國億萬錢財,而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他的馬車是舊的,車里甚至沒放炭火盆,衣服質料十分普通,幾乎與普通百姓一樣。車至半路,劉晏對車夫說:“找一家早點鋪,買一些早點充饑,然后再去上早朝?!薄笆?,大人。” 車夫答應著,將馬車停在一家店鋪前。劉晏走下車子,步入店鋪。他一看價格,比別的店貴,猶豫了一下,然后退出去了。車夫感到很奇怪,就問:“大人,怎么不進去?。俊眲㈥陶f:“這家太貴,我們往前找一家便宜些的。”
他們往前走,在一家價格便宜的早點鋪前停下來。他對車夫說:
“你去吧,買些燒餅,夠我們兩人吃的即可?!避嚪蛸I來了熱氣騰騰的燒餅,劉晏急忙摘下帽子,將燒餅放在帽子里。然后,他和車夫一起站在雪地里吃起來。這時,幾個早朝路過此地的官員看到劉晏站在雪地里啃燒餅的樣子,小聲譏諷道:“劉晏身為國家大臣,太寒酸了!”“和一個下人一起啃燒餅,真是有失官儀!”
劉晏聽到了,毫不在意,反倒是他的仆人聽了大家的譏諷,憤憤不平地說:“大人,您是堂堂的左仆射,也該有點威儀,怎么能讓人這樣取笑呢?”劉晏聽了毫不在意地說:“別被那些世俗的說法左右,個人要有主見。記住,仁人君子從來就不是貪圖物質享受的。一個人光講吃喝,那才是真正丟了身份呢!”一席話說得車夫很是慚愧。
劉晏的家位于鬧市,居處人口雜亂。他的宅院既無高樓亭閣,亦無奇花異石。因此,朋友們勸他:“換個地方重新修座庭院,也可有點氣派。”劉晏笑而不答,仍然住在原處。朋友們見他按兵不動,就暗地里為他找了一塊地皮,那里緊挨朝中一些大臣的宅第。若在那里修起豪華住宅,該是令人十分羨慕的。
地皮找好了,朋友就告知了他:“趕快重修宅院吧!我們實在看不過去了。一個普通的官員都比你的宅第強,何況你是掌管全國財富的大臣呢!”劉晏想了想,還是拒絕了:“感謝你們對我的關心,但修建豪華宅院,我劉晏是絕不會干的。住宅能擋風御寒、住人、休息也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豪華。希望各位明白我的主張?!迸笥褵o奈,只好作罷了。
劉晏作為財政大臣,掌管著億萬錢財,卻絲毫不講究吃喝,不貪、不占、不為私欲所蒙蔽,保持著心靈的淡泊寧靜。所以他坦然大公、清正廉潔的美譽才得以不朽于世。
在現實生活中,欲望是困擾人的心靈的蛛網,有許多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貪贓枉法、見利忘義,獲取大量不義之財,從而進行無節制的揮霍、浪費,雖然自己的虛榮心滿足了,可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甚至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因此,在為人處世中,我們要像李叔同說的那樣:用理智戰勝欲望,遠離物欲,這樣心靈才能獲得永久的平靜和安寧。
不要只顧追求享受多一分退讓,其實是得到了一分好處;多一分享受,其實是減少了一分福澤。
——李叔同“多一分退讓,其實是得到了一分好處;多一分享受,其實是減少了一分福澤?!崩钍逋芡瞥邕@句話,尤其是后半句,他更是以親身行動來教育別人莫貪圖享受。他曾經對別人說過這樣一段話:“若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里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還有一把洋傘,也是1911 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受用著哩!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
李叔同的生活十分儉樸,他把物質享受放到了最不重要的位置上,這也是他一生都能過得快樂恬淡的重要原因。
古代那些注重約束自己、修養德行的人,對于物質享受都看得很淡。
郁離子是古代著名的隱士。有一次隨陽公子去訪問隱居在山林中的郁離子。郁離子聽說有貴賓遠道而來,特意端上自己種植的新鮮水果,倒上一杯清茶,盛情款待。
雙方坐定之后,隨陽公子站起來對郁離子說:“我早已聽聞先生的大名了,十分敬仰先生,只可惜事務纏身,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時間,拖到今天才有機會與您相見,因此向您表示歉意。先生在此獨居多年,您受苦了!”聽完隨陽公子的話,郁離子回答說:“我在此同山林為伍,與鳥獸做伴,一日三餐,有米有菜,苦從何來?。 彪S陽公子接著說:
“我想向您談談我的看法?!?
郁離子說:“愿意洗耳恭聽。”
隨陽公子就說:“我有寬闊宏大的房屋和廣闊的大院,宅院四周都用圍墻環繞起來,非常安靜舒適。院中有天庭,地面平坦遼闊,天庭的兩邊高樓環立,屋子里面四季如春,溫暖濕潤,屋檐下有五彩的飛廊。
屋脊層層相繼如天上的彩云。房屋內彩虹般的香木支撐著用來保持平衡的棟梁,雕刻著飛鳥走獸的美石承擔著垣柱。浮柱交錯如星羅棋布,碧瓦琉璃像蕩漾著的水波。光彩奪目的奇花異草即使在冬天里也開花結果,秀美的高林在夏天涼爽宜人,浮光流影進人就變成彩霞,細樂微聲響動便生出清風,搖動如街巷大開,飄忽似管弦齊鳴。
“其間還有美麗的舞女,拖著云煙般的翠絹羅裙,鳴響著像泉水瑯瑯的佩玉,翩翩起舞。華宴擺開,陳上金樽,澄清芳醴,殺牛宰羊烹鹿,加蚌湯魚汁佐餐。把跳躍急流的鮮魴魚切成細片,把高飛云端的天鵝用火炙烤,熬月窟中的兔肺作湯,煮霧谷的豹胎而食。果品有碧華的蓮子,紫英的雪梨。霜柑充滿蜜汁,紅荔猶如凝脂。吃飽喝足之后,獻上清新鮮美的水果,踏著笙簫樂曲的節奏起舞,良宵苦短,直到雄雞報曉,才奏起挽留嘉賓的雅樂。這一切是多么美好!先生才華橫溢,卻在此獨居,清茶淡飯,豈是長久之計?今日我來此,能夠見到先生,也是三生有幸,愿意和先生一起共享榮華富貴?!?
郁離子聽后,淡淡地說:“生活一味追求享受,貪戀香酒美女,如果是一個國君的話,只要占有一樣就可以讓他亡國;如果是一個家庭的話,只要占有一樣就可以讓他妻離子散;如果是一個人的話,只要占有一樣就可以讓他一敗涂地。我可不愿意過這樣的生活啊,或許你認為過著這樣的生活就幸福了,但對于我來說卻不是這樣,你還是請回吧!”
欲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適當的欲望能激發人上進,但要是欲望太盛,那就會給人帶來痛苦。因為欲望太盛的人,常常失望就越大,人們會因為不能得到而徒生煩惱;欲望太盛的人,占有欲也會很強烈,有人會因為占有而不擇手段;欲望太盛的人,就會有強烈的貪欲,有人會因為名利而走向罪惡。
所以,清心寡欲、視錢財與功名如外物的人,最容易滿足,無所謂得到和失去,自然生活在快樂之中。
古人在追求人生幸福的時候,他們懂得“不貪為寶”的道理,隨時控制自己的欲望。東晉時的吳隱之就是這樣一位能掌握幸福之道的人。
吳隱之經好友韓康伯的舉薦,出任“輔國功曹”,因為能力突出,吳隱之在仕途上一帆風順。
吳隱之雖然官越做越大,俸祿也越來越多,但他的日子依然過得很清貧。對此,很多人都不理解,有人問他:“你苦讀詩書才換得了今天的地位,還過著這么清貧的生活,不覺得有點虧嗎?”
吳隱之回答說:“我讀書的確是為了做官,但如果做官只為了貪取富貴,那么我的人生就顯得太低俗,也就沒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對貪圖富貴的人來說,讀書做官是件壞事,是促使其走向痛苦的平臺,這樣的做法讓人感到痛心,我也不想成為這種人。”
吳隱之每次領到俸祿后,第一件事就是接濟生活困難的親友和鄉鄰。為此,他的夫人常常埋怨他:“你一不貪二不占,這在官場上已是很難得。我們家也不富裕,要是再將辛苦所的俸祿接濟別人,你還不如去做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呢!”
吳隱之為了讓妻子支持自己的做法,就勸誡她說:“將貪心戒除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斷的努力才能做到。我擔心自己一旦富裕起來,就會一心去追求享受了,所以,我保持清苦的生活是好事??!”
一天,吳隱之出門辦事,天下起雨來。吳隱之看見一個年輕人抱著一件蓑衣在雨中走,感到很奇怪,便上前詢問:“你為什么不用蓑衣遮擋風雨呢?”年輕人說:“蓑衣是我撿到的,別人的東西披在身上就不合適了,因此只好抱著。”年輕人的做法深受吳隱之的賞識,說:“你的這種做法,我都很難做到啊?!弊詈螅麑⑴畠涸S配給了這個年輕人。
為了褒獎吳隱之清廉有德,朝廷多次下文贊揚他,對他更是十分信任。當時,富有的廣州地區官吏貪污盛行,朝中大臣就推薦吳隱之任廣州刺史,去整治貪污。
推薦吳隱之的人對皇帝說:“一個人要是能做到不貪不占,那么世界上就沒有什么東西能誘惑得了他,這樣做人才能保持公正。在很多貪取機會面前,吳隱之都經受住了考驗,這是當今很多人不可比擬的。”
吳隱之任廣州刺史后,一大批貪官污吏受到了嚴懲,當地的習俗日趨淳樸,大小官吏都奉公守法。
唐代名臣魏征在編修《晉書》時,用“晉代良能,此焉為最”來評價吳隱之。
人生苦短,誰不希望自己過得更舒服些呢?很多人常常被貪欲纏身,欲望讓他吃睡不香。貪欲讓我們的身心都疲憊不堪,看看當下,有人為貪整天煩躁不安;更有甚者,有人會因一個貪字而自毀人生。
人無欲則不貪。吳隱之之所以能夠做到不貪、受人尊重,其中很大的功勞應記在他有一顆無欲之心上。不貪之人,不會因為貧窮而辦雞鳴狗盜之事,更不會因為富貴而變得奢靡起來;不貪之人,不會因為無權而獻媚于人前,更不會因為有錢而魚肉百姓、聚斂財富。因此,在為人處世中,只要我們有一種淡泊明志的心懷,每個人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看淡名利一生輕松很多人在名利場上,是爾虞我詐、你爭我搶、埋伏陷阱……在這種環境里,你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使自己受到很大的傷害。
——李叔同李叔同說:名利,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拼命追求、爭奪的東西。人們為了得到它是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甚至不惜傷害他人性命。
所以,很多人在名利場上,是爾虞我詐、你爭我搶、埋伏陷阱……在這種環境里,你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使自己受到很大的傷害。李叔同在此勸誡我們:放棄對名利的追逐,不要讓名利成為自己不堪重負的枷鎖。
大師的這些話絕不是危言聳聽,歷史上有很多人為了獲取名利而丟掉了身家性命。
楊國忠本是無賴出身,學識淺薄,才能平庸,僅因族妹楊玉環得寵于玄宗才得以重用,由金吾、兵曹、參軍躍居右相,并身領四十余使。
楊國忠生活腐敗,黷武貪功,專橫跋扈。他得勢之后,一些寡廉鮮恥、趨炎附勢之徒紛紛投靠他,以圖分得一杯羹。
當然,也有一些明智之士對這個暴發戶的前途看得十分清楚,陜州進士張彖學問廣,名氣也很大,有人勸他去找楊國忠,謀取榮華富貴。
張彖說:“你們以為他穩如泰山,在我看來,他只不過是一座冰山罷了,一旦太陽出來,這座冰山就會融化,還能做你們的靠山嗎?” 目睹時局的紛亂后,他便隱居到意山去了。
楊國忠當上宰相后,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即就官員銓選問題向吏部作出指示:“文部選人無問賢與不肖,選深者留之,依資據閾注官。”就是說,不管賢才、庸人,升級一律按資排輩。這樣一來,那些候補多年、不能升級的人,一個個得到了滿意的官職。楊國忠這樣做,既廉價收買了人心,又挑選出一批庸庸碌碌、俯首聽命的奴才,可謂一舉兩得。
為滿足奢侈豪華至極的生活,楊國忠還利用職權大肆貪污、聚斂財物。在他家中光是絲織品就積存了三千萬匹。
楊國忠曾對人說:“我本來出身清寒,是靠了后宮的關系才到了今天這樣的地位,以后也不會有什么好名聲,倒不如生前盡情享樂?!?楊國忠這番話道出了這個無賴出身的政治暴發戶內心世界的丑惡。
楊國忠所干壞事較之前任李林甫猶有過之。由于他的竊朝亂政,致使玄宗后期政治更加黑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從而導致了“安史之亂” 的爆發。
當時潼關陷落,長安形勢萬分危急。玄宗依楊國忠的建議放棄了長安逃往蜀中。在前行的途中,隨從護駕的禁軍將士經過一天多的緊張行軍,已無比饑渴勞困,不愿再走。龍武將軍陳玄禮對楊國忠早有不滿,他對將士說:“今天下分崩離析,皇上蒙此大難,都是由于楊國忠的胡作非為一手造成的。如不誅之以謝天下,怎能平息四海的怨憤?”眾軍士回答:“我們早就有這個打算了,除掉了這個奸臣,即使我等身獲死罪,也不后悔!”
這時,有二十多位吐蕃使者因得不到食物,饑餓難忍,圍住楊國忠的坐騎在訴苦。禁軍士兵突然大呼:“楊國忠與吐蕃人在謀反!” 有人發箭射中了楊國忠的馬鞍,楊國忠翻身下馬,逃到馬鬼驛的西門內。眾軍士將西門團團包圍,一齊追上,將楊國忠斬首。為雪心中憤怒,將其尸體肢解,用槍挑著他的腦袋掛在西門外示眾。
其實,歷史上像楊國忠這樣的人簡直是太多了,他們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正如李叔同勸誡我們的那樣:名是枷,利是鎖,塵世的誘惑就像繩索一樣牽絆著眾人,阻礙了人的進步。很多人陷入名利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甚至丟掉了性命。把生命都耗費在名利的爭奪上,到頭來只能是一場空。
在為人處世中,面對名利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呢?就學一學李叔同吧!他的前半生輝煌絢麗:他是一位藝術家,藝術修養全面,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都頗有造詣,他的才華讓人無比羨慕??墒?,就在這人生的最高峰時,他選擇了皈依佛門,放棄令人羨慕的名利,過著苦行僧的生活。面對名利,竟如此之淡漠,可想而知,李叔同心中的境界是多么灑脫,多么寬廣。相比之下,過于看重名利的人是否要慚愧呢?雖說普通人很難達到李叔同的境界,但是我們起碼不要陷入名利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也不要讓名利左右自己的行為。
減小欲望就會減少煩惱人必須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想自己過得安穩自在,要想沒有煩惱,就要做到減少欲望。
——李叔同“欲望少的人,心就坦然,就沒有憂愁畏懼,遇到事情就能夠靈活處置,沒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這是《佛遺教經》中的一句話,李叔同曾經手抄了一些片段,這句經文就是其中之一。
李叔同用這句經文告誡我們:人必須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想自己過得安穩自在,要想沒有煩惱,就要做到減少欲望。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現在很多人感到壓力很大,幾乎喘不過氣來,每天面對的全是煩惱,有人甚至不明白整天一天到晚忙個不停究竟是為了什么?答案很簡單:欲望。因為你有許多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如為了提高自己的物質享受,為了追求更多的聲譽,等等,不一而足。
“欲望無止境”。在如馬拉松似的人生旅途中,你難免會比有些人跑得慢一點。既然如此,何不放慢腳步,拋棄一些欲望,留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欣賞沿途的美妙風景呢?如果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就會發現生活是如此的輕松,如此的自在。
當然,說著容易做到難。面對各種誘惑,誰又抵擋得住呢?一個人要想做到知足常樂、清心寡欲確實不容易,必須要有極強的自我克制能力。在這一點上,晚清的曾國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在《不求詩》中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曾國藩身居要職而能保持心靜,他曾寫過一首《不求詩》,是于同治九年六月赴天津之前寫給兩個兒子的,這首詩反映了曾國藩知足勿貪、于世少求、豁達寬容的人生觀。在他的教育下,這兩個孩子都各有所成。長子曾紀澤后來成為一名學貫中西的外交官,為了祖國的利益與俄國人據理力爭,對保衛新疆的領土完整做出了很大貢獻。次子曾紀鴻精通數學,為同輩人所折服。我們在讀這首《不求詩》時,也可以從中汲取一些有益的養分。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
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
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
未得求速償,既得求勿壞。
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
求榮不知饜,志亢神愈汰。
歲燠有時寒,月明有時晦。
時來多善緣,運去生災怪。
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
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
戚戚抱殷憂,精爽日凋瘵。
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
安榮無遽欣,患難無遽憝。
君看十人中,八九無倚賴。
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
而況處夷涂,奚事生嗟愾。
于世少取求,俯仰有余快。
俟命堪終古,曾不愿乎外。
前四句總括個人應該持有的人生態度:人要知足,這樣就會覺得周圍的空間十分廣闊;如果對周圍的一切都很貪婪,那么你就會感到世間是多么地狹小。每個人當然都有各自的長處,但欲望太多對個人來說實在是個禍害。接下來曾國藩敘述了貪婪的各種表現:一個人在生活簡單的時候總想著日子要過得豐盛些,家庭在拮據的時候總是希求寬裕一些。當然,這些想法倒還有情可原,但人的欲求并非到此為止,因為富裕了就進一步企望更多的榮華富貴,在沒有滿足要求之前只想快快得到,在滿足了欲望之后又想長久保持。如此這般,一個人的欲望永遠都是無法完全滿足的,好了還想更好,芬芳香馨要用椒蘭來比,牢固堅實就與泰山相比,追求榮華富貴從不知道滿足,貪婪日益增多,越來越追求奢侈。難道所有這些都滿足了之后,人生就能一帆風順、風平浪靜了?實際上并非如此,曾國藩筆鋒一轉,著力敘述人生道路之坎坷不平、艱險莫測:季節溫暖的時候也會出現寒冷,太陽明媚的時候也會產生黃昏,大自然的規律與人生道路差不多,時運降臨到你頭上時就會有很多好事,而不走運的時候到處都是災難。倒霉之時,一句話、一個舉動都可能招致災禍,這樣一來,就會整天滿懷憂慮,日久生病了。
由此可見,欲望過多不僅不可能完全實現而且危害不淺,能招來災禍,實在是很不值得。然而,人世遭際紛繁復雜,用什么樣的態度來看待其中的得失呢?
曾國藩告誡兩個兒子:一個人的心胸一定要寬大,抬頭看看世界,多么廣闊,何必把自己的眼光停留、局限在狹小的細枝末節上去呢?有了榮華富貴不要高興得不得了,艱難困苦也不必怨恨得受不住。
最后,曾國藩用幾句話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同時也是對上面的觀點進行總結:“于世少取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終古,曾不愿乎外?!?
對世上的東西不要求太多,一舉一動都會感覺到活得很愉快,隨遇而安,就能永葆安樂。我也不希望你們例外。
曾國藩的這首《不求詩》表達了他克制自己的欲望、心胸寬廣、豁達處事的風格,很值得大家學習。
李叔同曾經說過:“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也就是說,如果能夠以自己得到的或擁有的為滿足,沒有貪婪的欲望,就可以過上無憂無慮、身心安穩的日子。
是啊,淡泊名利、少欲的人都會有相同的感覺:粗茶淡飯,吃得香甜;陋屋木床,睡得安穩。自己的欲望少了,生活中的煩惱也就少了。
如果沒有了煩惱事,生活也就變得悠閑自在起來。
別為虛妄的東西錯過路上的風景世間的色、聲、香、味、觸都是虛妄的東西,要是過于沉溺于這些,人就會獲得不自在。
——李叔同佛理上說,世間的色、聲、香、味、觸都是妄緣,都是不真實的東西,是人心向佛的障礙,要想切實地學習佛法,就要遠離這些虛幻的東西。
李叔同對此深表贊同,在一次演講中,他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乘船渡江時,他看到浩浩蕩蕩的江水,氣勢磅礴,非常欣賞??墒遣痪茫耧L刮來,驚濤駭浪,動天撼地,一葉小舟起伏不定,讓人害怕。他嚇得嘴張得很大,再也沒有心思來欣賞江上的美景。風過后,又是一片寧靜美麗的風光。他靜下心來,想起自己剛才的恐懼,又看看搖船的若無其事的樣子,便問:“你不怕這么大的波浪嗎?”
“怕什么,不就是水嘛!”
李叔同意在告訴我們,無論是波濤,還是靜水,它們都是水??!快樂或痛苦都是生活。被外在的東西所迷惑,就發現不了生活的真諦。如果一個人一門心思只為追求名利、財富、地位、聲譽等,就沒有時間、沒有心情來發現生活的美了。
所以,只有遠離這些虛妄的東西,生活才會輕松起來。
從前,有一對父子共同耕作一塊土地。一年幾次,他們會把蔬菜裝滿那輛老舊的牛車,運到附近的城市去賣。一天清晨,他們套上了牛車,滿載著蔬菜,又開始向他們附近的城市出發了。兒子心想他們若走快些,日夜兼程,第二天清早便可到達市場。那樣他們就可多賣些錢。
于是他用棍子不停地催趕牛車,要牲口快些。
“放輕松點,兒子,” 老人說,“這樣你會活得久一些?!?
“可是我們若比別人先到市場,我們更有機會賣好價錢?!眱鹤臃瘩g道。
父親不回答,只把帽子拉下來遮住雙眼,在座位上睡著了。年輕人很不高興,愈發催促牛車走快些,固執地不愿放慢速度。他們走了四里路,來到一間小屋前面,父親醒來,微笑著說:“這是你叔叔家,我們進去打聲招呼?!?
“可是我們已經慢了一小時?!敝钡膬鹤诱f。
“那么再慢幾分鐘也沒關系,我弟弟跟我住得這么近,卻很少有機會見面?!?父親慢慢地回答。
兒子生氣地等待著,直到兩位老人慢慢地聊足了一小時,才再次起程,這次輪到老人駕駛牛車。走到一個岔路口,父親把牛車趕到右邊的路上。
“左邊的路近些?!眱鹤诱f。
“我曉得,”老人回答,“但這邊的路景色好多了。”
“你一點也不在乎時間?”年輕人不耐煩地問。
“噢,我當然在乎,所以我喜歡看美麗的風景,盡情享受每一刻。”
蜿蜒的道路穿過美麗的牧草地,經過一條發出淙淙聲的河流——這一切年輕人都沒有看到,他心里翻騰不已,心不在焉,十分焦急,他甚至沒注意到當天的日落有多美。
黃昏時分,他們來到一個寬廣多彩的大花園,老人聞著芳香的氣味,聽到小河的流水聲,把牛車停下來,“我們在此過夜好了?!?他說。
“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合作,” 兒子生氣地說,“你對這些毫無價值的東西比對賺錢更有興趣!”
“對了,這是你許久以來所說的最好聽的話。不過,有一點你說得不對,它們并不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它們反倒很有價值,因為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最好的禮物?!?老人微笑著說。
幾分鐘后,他開始打鼾——兒子則瞪著天上的星星,長夜漫漫,兒子好久都睡不著。天不亮,兒子便搖醒父親,他們馬上動身。大約走了一里,遇到另一位農夫,一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正力圖把牛車從溝里拉上來。
“我們去幫他一把。”老人低聲說。
“你想失去更多的時間?”兒子勃然大怒。
“放輕松些,孩子,有一天你也可能掉進溝里。我們要幫助有所需要的人——不要忘記?!?
兒子生氣地扭頭看向一邊。
當他們把另一輛牛車拉回到路上時,幾乎已是早晨八點鐘了,突然,天上閃出一道強光,接下來似乎是打雷的聲音。群山后面的天空變成一片黑暗。
“看來城里在下大雨。”老人說。
“我們若是趕快些,現在大概已把貨賣完了?!眱鹤哟蟀l牢騷。
“放輕松些……這樣你會活得更久,你會更能享受人生。” 仁慈的老人勸告道。
到了下午他們才走到能俯視城市的山上。站在那里,看了好長一段時間,二人一言不發。終于,年輕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說:“爸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于是,他把牛車掉轉頭,離開了那個叫廣島的城市。
在人生路上,有許多事情值得我們去做,也有許多的風景值得我們去看??墒牵泻芏嗳藶榱思庇谧鍪?,而把美麗的風景忽略了。有時候,即使事情做成功了,你卻失去了另外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們應該衡量清楚,生命中哪些東西是虛幻的,哪些東西是真實的。
是地位、名譽、財富重要呢?還是生命、親情、健康重要?當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后,你一定會發現生命中的風景原來是那么多姿多彩。
擺脫人生中的虛浮之事人生貴在活得真實,虛浮之事只能給你帶來人生困擾,它是人生的障礙。
——李叔同1937 年5 月,廈門要舉行第一屆運動大會,李叔同為其寫完會歌后,受青島湛山寺住持談虛法師的邀請去青島弘揚佛法。大師在出發之前,與來邀請之人約法三章:
一、不為人師;
二、不開歡送會;
三、不登報吹噓。
從這個“約法三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李叔同把名利等身外之物看得很淡。
人生虛浮之事很多,名利在李叔同的眼里也是如此。但是,庸俗淺薄之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人生在世,名利、地位等能夠體現生命的價值,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從而陷入名利的深潭中。其實,人生之真實、人生之厚重恰恰在于擺脫這些虛浮之事的困擾。
東漢的名士姜岐就是一個能夠擺脫虛浮之事的人,因此,他的人生比別人的更有意義。
姜岐,字子平,東漢時期漢陽郡上邦縣人。他出生在一個富貴家庭,家里良田千頃,牛馬成群。但是,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病去世了,他與哥哥姜岑生活在一起,共同侍奉寡母。姜岐不但聰慧有悟性,而且性情恬靜,恪守禮教,對寡母尤其孝敬,在漢陽郡內享有很高名望。
在姜岐七八歲的時候,他就表現得非常懂事明理,孝敬母親。母親身體虛弱多病,有時病得厲害,一兩天不能進食,姜岐總是坐在母親床前背誦詩文給母親聽,以寬慰母親;有時還為母親捶背,解除母親的憂悶情緒,常常逗得母親開心地大笑;有時母親不想吃飯,他也不吃;母親因心疼他,只好裝作沒病的樣子有意嚼著飯,姜岐此時才高興地吃起來。
延熹年間,沛國人橋玄任漢陽郡太守。橋玄初到任時,想找一位有影響的人幫助他治理漢陽郡。經人推薦,得知姜岐是有名的賢士,學問淵博,便派人請姜岐任功曹之職。姜岐則以有病為由,不肯應聘。橋玄很不高興,他認為姜岐借口有病不愿應聘,實際是不愿與自己共事,于是就命督郵尹益親自去姜岐住處,逼其赴任。
尹益是漢陽郡人,以前認識姜岐,但沒有深交。他久聞姜歧是位孝子,便勸諫橋玄:“以小人之見,姜岐從小就以孝順聞名,家鄉人都很敬仰他,他的崇高品德,不僅在漢陽郡內,就是在全荊州也很有名。倒不如讓他在家隱居,教化弟子,通過他的影響,使郡縣的民風為之一新,這不是比擔任功曹更好嗎?望大人權衡輕重,三思而行!” 尹益的一番話,說得太守眉開眼笑,他揮了揮手說道:“你的話不無道理,那就照你的話去辦吧!”
自此,橋玄、尹益同姜岐結成了好朋友,他們時常在一起談古論今,吟詩作賦。
后來,姜岐的寡母去世了,辦理完喪事之后,他主動將田產家資全部給了哥哥,自己則同家人到深山里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山區林木繁茂,鳥語花香。姜岐面對美麗的山色,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說:“我為何不在這里喂養蜜蜂呢?”
這里從來沒有人養過蜜蜂,姜岐自養蜜蜂之后,采集了大量的蜂蜜,他將蜂蜜分送給左鄰右舍。人們沒有見過蜂蜜,不知它為何物。但嘗過之后,都覺甜美異常。漸漸地,在姜岐的帶領下,這一帶山民都跟著他學養蜜蜂。人們吃不了,就將蜂蜜運往外地去銷售。
由于大量養蜂,山民們都富了。許多外地人都把家搬到這里定居下來。時間長了,人們都知道姜岐很有學問,紛紛將自己的兒女帶到他家,拜他為師。不久這個山區竟有了近千戶的養蜂人家,姜岐的學館也有了幾百個弟子。山區變得越來越熱鬧了。人們在這里開荒種地,砍柴打獵,紡線織布,養蜂釀蜜,教養孩子。這里居然成了世外桃源。
姜岐隱居山林的消息,終于傳到了荊州刺史那里,刺史便聘請姜岐任荊州從事,可他卻不肯赴任。刺史又推舉他擔任漢代選拔官吏必考科目的主考官,然而姜歧仍不愿離開他那世外桃源。后來,朝廷又任命他為蒲沂縣令,他依然沒有赴任,直到年邁無疾而終。
在很多人擠破了腦袋都要謀個一官半職的社會背景下,姜歧卻能真正做到視名利富貴如浮云,隱居山林,為山民謀福利,他這種淡泊名利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敬仰。
真實厚重的人生是什么?是追求名譽、地位等這些虛浮的東西嗎?
顯然不是。那么,在為人處世中,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呢?
唯有舍棄名譽、地位、財富等虛而不實的東西的束縛,才會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真實、厚重的人生。
抵住誘惑才是快樂的人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李叔同“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這是李叔同的名言,每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都不相同,在李叔同看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眾多誘惑面前能夠不動搖的人,才稱得上是道德高尚的人;遭受種種打擊仍能夠堅定自己立場的人,才稱得上是意志堅強的人。
在這句話中,“花繁柳密”被李叔同看做“種種誘惑”,李叔同對此深有體會,他在面對“種種誘惑”時就沒有動搖過。
李叔同出家后,目的很明確,就是做一個出家人,認真潛心研究佛學。因此,世俗中的種種誘惑對他來說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
他曾被邀請到北大任教,他曾被政府邀請出任大員,他曾被許諾高官厚祿……他經歷了形形色色的誘惑,但是,他沒有動搖,每次都“謝絕”了。如此地堅定,才成就了李叔同“念佛救國、普度眾生” 的人生理想,他才不愧為真正的君子。
歷史上的段干木同樣也是這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段干木是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得意門生。他不愿為官,把精力用在了經商方面,由于他經營有道,講求誠信,極重信譽,所以很快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巨商。
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之后,魏斯當了魏國的國君,也就是魏文侯。魏文侯早已聞知段干木的才名。一天,魏文侯決定親自去拜訪段干木,請他出來輔佐自己治理天下。
當魏文侯一行來到段干木家時,侍從對段干木的家人說明了來意,請家人告之段干木,希望他同魏文侯一見。段干木得知魏文侯來訪,內心確實十分感激。但他已經淡薄了名利,無意仕途,便叫家人轉告魏文侯:“段干木已到外地購貨去了,不在商鋪。請大王不必久等?!蔽何暮顩]有見到段干木,只好掃興而去。但是,段干木在魏文侯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了,魏文侯更加敬重他了。
一天,魏文侯乘車又路過段干木的家門前,他特地站在車上,手扶車前的橫木,專注地盯著段干木的家門,想著段干木能從家中走出來,和他一起共商大計。侍從見此情景,勸說道:“大王,段干木雖有名氣,但太驕傲自大了,連大王您都不放在眼里。我看他只是徒有虛名罷了。他的那點學問,怎能跟大王您相比呢?他不值得大王如此敬重!”
“不要胡言亂語!段干木有治國之道,有不貪圖權勢利祿的美德,不光值得寡人敬重,所有的人都應敬重他。雖然他現在隱居窮街陋巷,但他卻受到百姓的擁戴?!蔽何暮钫f。
侍從仍不服氣地說道:“如果他真有一些本領,那為什么又不敢進宮輔政呢?聽說上次您去他家,他根本就不是下鄉購貨,而是跳墻逃跑了。這哪里是君子的所為?”
“那么,我問你,段干木同寡人到底有何區別呢?”魏文侯問道。
“您是國君,他是賤民,國君和賤民怎能相提并論?您是一塊閃閃發光的黃金,而他就像棄之路旁的石頭。”侍從答道。
“錯了,你完全說錯了!我同他的區別是:他注重品德的修養,而寡人則注重的是權勢的爭奪;他注重的是道義,寡人注重的則是擴大疆土。權勢同品德比,孰輕孰重?疆土同道義比,孰貴孰賤?這樣一來,是非曲直不是很明白嗎?你們因不明是非,不識寶玉,所以只能做一個侍從,而永遠不能做我的大臣啊!”魏文侯語重心長地說著。
金錢、名譽、地位……這些東西對人的誘惑太大了,它們如同金銀財寶在人們的面前閃閃放光,讓人視而不見簡直太難了,真正能夠做到視而不見的,唯有德行高尚的君子。像李叔同、段干木這樣的真君子才能夠做到。
面對誘惑,每個人的態度或許都不一樣。有的人在誘惑面前投降了,這樣的人德行就不高,意志就不堅定;有的人在誘惑面前站穩了腳跟,沒有倒下,這樣的人是德行高尚、意志堅強的人。唯有德行高尚的人,意志堅定的人才是真君子,才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
不多奢求身心自在金錢、聲色、名利這些世人追求的東西,即使擁有再多也不會感到滿足。它們是使人們墮入地獄苦海的工具,我們要厭惡它們,拋棄它們,只有這樣才能擺脫這些東西的束縛,自己的身心才能自在。
——李叔同“對于聲色這些東西,我們要把它們看做是地獄、苦海、火宅,金銀財寶看做是受苦的工具,飲食衣服看做膿血、鐵皮。”
李叔同常用這句話告誡弟子:金錢、聲色、名利這些世人追求的東西,即使擁有再多也不會感到滿足。它們是使人們墮入地獄苦海的工具,我們要厭惡它們,拋棄它們,只有這樣才能擺脫這些東西的束縛,自己的身心才能自在。
李叔同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衣食住行極其簡單,從不過多奢求,所以他不會受到身外之物的束縛,身心很自由。
有一次,李叔同到寧波,住在七塔寺,夏丏尊居士聽說了,前去探望他。
七塔寺云水堂里住了不少的云游僧人,有四五十個。住的地方很簡陋,床鋪分上下兩層,他住在下層。
他對夏居士說,到寧波已經三天了,前兩天住在一個小旅館里。夏居士問:“那家旅館條件很簡陋吧?”
“很好!臭蟲也不多,只有兩三只。主人待我很客氣呢!”
夏居士邀他前往上虞白馬湖小住幾日。大師的行李太簡陋了,鋪蓋是用破舊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馬湖,打開鋪蓋,把破草席鋪在床上,攤開了被子,用衣服當做枕頭,然后拿出一條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邊洗臉。
夏居士說:“這毛巾太破了,幫你換一條新的好嗎?”
“哪里!還能夠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闭f著,他就把那條毛巾打開來給夏居士看。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大師的做人本色,對于吃穿要求很少,也很容易知足,所以他的出家生活過得很自在。
古往今來,有很多不看重名利、不追求富貴的人,因為他們對名利、富貴毫不在意,甘于清貧,所以,他們的生活始終悠閑安逸。嚴子陵是漢光武帝的好友,他就是這樣一個自在的人。
劉秀稱帝后,嚴子陵知道定會封他做官,可他生來厭惡官場,不愿意享受朝廷俸祿。于是,他隱姓埋名,在齊縣境內富春山中過起了隱士的生活。一天到晚,垂釣于溪水之中,怡然自得。劉秀取得天下后,便派人到處尋找他,希望能得到他的輔助。劉秀派人畫了他的畫像,派各級官吏四處尋訪。
有一天,一個農夫上山砍柴,發現了正在富春江邊垂釣的嚴子陵,覺得他就是畫像上的人,便上報官府。劉秀立即命官吏備好車馬,裝上優厚俸祿,想把嚴子陵請出富春山,然而宮車去了又回,均無多大收獲。
這天,官吏又一次來到富春山,嚴子陵說:“你們認錯人了,我只是普通打魚人?!笔拐卟还芩趺唇忉專彩前阉七M了宮車,快馬加鞭,送他到了京城。嚴子陵住進了劉秀特意為他安排的房子,每日飯菜相當可口,數十名仆人為他效勞,然而對于這些他不屑一顧。
侯霸與嚴子陵也是舊時好友。此時的侯霸已今非昔比,他接替伏湛做了漢朝的大司徒。侯霸聽說嚴子陵已到皇宮,就讓手下侯子道給嚴子陵送去一封書信,表示對嚴子陵的問候。
一見嚴子陵,侯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遞了過去。此刻,嚴子陵正斜倚在床上,聽到是大司徒侯霸派人送信,仍然面無喜色。接過信,大概一看,便放在了桌子上。侯子道以為嚴子陵因為侯霸沒有親自看望而不愉快,忙又說:“大司徒本想親自迎接您,因為公事繁忙,一刻也脫不開身,晚上,他一定抽空登門拜訪,請嚴先生寫個回信兒,也好讓我有個交代?!眹雷恿晗肓似蹋腿四贸龉P墨,他說,讓侯子道寫。信中寫道:“君房先生,你做了漢朝大司徒,這很好。如果你幫助君王為人民做了好事,大家都高興,如果你只知道奉承君王,而不顧人民死活,那可千萬要不得。”他說到這兒停了下來,侯子道請他再說些什么,嚴子陵沒有吭氣兒。侯子道只好拿著信回去了。
侯霸聽完侯子道的話面有怒色,覺得嚴子陵不把他這個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嚴子陵的一番話報告了劉秀,誰知劉秀卻說:“我了解他,就這倔脾氣。”
當天,劉秀去看望嚴子陵。皇帝親自登門,這可是件大事兒,得遠迎才對??蓢雷恿旮静焕恚稍诖采橡B神。劉秀進來后,看到他這副情景,并不惱火,走過去用手輕輕地拍了拍嚴子陵的肚子,親切地說:
“老朋友,你難道不念舊情,幫我一把嗎?” 嚴子陵說:“人各有志,你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 劉秀聽后長長地嘆了口氣失望地走了。
劉秀封嚴子陵為諫議大夫,他不肯上任,仍舊回到富春山中過他的隱士生活,種種地,釣釣魚。
建武十七年,劉秀又召嚴子陵入宮,嚴子陵又拒絕了。嚴子陵無意仕途,寄情于山水間,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樂趣。事實上,他的無意仕途也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像嚴子陵這樣的賢士,必定對名利場上的險惡有著清醒的認識,與其為名利爭來斗去,倒不如做山野村夫反而悠然自得,這才是真正悟透生活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覺得自己過得很不如意,整天生活在壓抑之中。這些人應該自己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欲望太多?是不是自己的奢求太多?
太多的人為了財富、名利這些身外之物,把自己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從而使自己的身心不自由,生活也不自在了。
克制貪欲,內心才會純凈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李叔同李叔同說,貪欲乃人之本能。和貪欲斗爭,其實就是和自己的本能作斗爭。因此,要想贏得這個斗爭實在不容易,如果不能夠獲得這個斗爭的勝利,那么我們就會成為貪欲的奴隸,終生要被它左右。如此看來,貪欲真是一件很可怕的東西。
曾經有人問李叔同大師:“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李叔同回答說:“欲望!”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而且永遠無法滿足它,這也是人性最大的弱點。要想克服這個弱點,還是有辦法的,正如李叔同所說的那樣,遠離貪婪這塊烏云,還自己內心一方純凈的天空。
有人認為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欲望一旦產生,就會發生膨脹,根本就沒法控制。其實,這是自己給自己找借口。
那么要怎樣做呢?我們可以像李叔同那樣,從身邊的小事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有一次,李叔同從溫州到杭州去,在溫州時向慶福寺借過一副碗筷,到杭州以后,就托人轉交給慶福寺。碗筷無論怎樣說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是慶福寺的,就不容得別人侵占損壞。還有一次,他的弟子豐子愷給他寄來一卷宣紙,請他寫字,但是宣紙很多,而寫字所需的宣紙較少,于是他就寫信詢問豐子愷,多余的紙怎么處理。豐子愷原本想準備充足一點,剩下的就讓大師自己隨便處置,但是又沒有說明白。李叔同認為這些紙的所有權模糊,一定要問明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別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根本沒必要在乎,可是,李叔同卻不這樣認為,因為在他的心里沒有一絲一毫的貪欲。
可見,貪欲并不是無法克制的。自古以來有許多人都做到了這一點,控制了自己的欲望,塑造了的偉大人格,令世人稱贊和羨慕。吳隱之就是酌飲“貪泉”水、情操仍不渝的一個人。
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縣人。年輕時就孤高獨立、操守清廉。
他忍讓幾十年,諸多將相公卿仿佛走馬燈一般起落浮沉,來去匆匆,連皇帝也換了好幾個?!耙怀熳右怀?,上上下下亂紛紛”,而他則一直身居要職,并且步步高升。許多人認為他是吉星高照,官運亨通,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能戒除貪欲,恪守操行。
在晉隆安之年,朝廷選任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魏晉時代的廣州,治所在番禺,轄境相當于現在兩廣的絕大部分地區。北有五嶺,南臨大海,山清水秀,佳果終年不絕,所產南珠等各種珍寶更是馳名中外。吳隱之攜家小、部屬赴廣州上任,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
當他們抵達離廣州20 里的石門時,發現不遠處有一泓泉水,據當地人說凡是飲過此泉水的人,無不陡起貪念,故名之曰“貪泉”。
貪泉臭名昭著,無人不知,當地居民又添油加醋,說是只要口沾一滴貪泉水,就會立即燃起萬丈貪欲之火,連六根清凈的世外高僧、不食人間煙火的仙道也概莫能外。路人傳言,神乎其神,自命清高的過客避之猶恐不及,生怕玷污了自己的清名;利欲熏心之徒也假裝正人君子,一提起貪泉便掩耳捂鼻;一般人都認為嶺南貪污成風,“風”
源便是貪泉。
吳隱之不信邪,他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嶺南官吏喪失清操的真正原因,我已經知道了?!?于是,他走到貪泉旁邊,俯身舀起一杯泉水,“咕嘟咕嘟” 喝下肚去,仿佛酌飲美酒一樣。喝完咂咂嘴,除了甘甜可口之外,也沒有什么異樣的感覺。
吳隱之微微一笑,當即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款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全詩大意是:古人說這泉水,只要一口沾唇也會頓生貪念,要得千金。假如伯夷叔齊來到這里,不管怎樣大飲特飲,他們那清廉之心,也絕不會改變一毫一分!吳隱之一語道破了他酌飲貪泉,不渝清操的真諦:人貪與不貪在于自己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
果然,他在廣州任職期間一塵不染,更加清廉。雖然廣州物產豐富,可他平常吃的不過是些蔬菜和干魚,帷帳、用具、衣服等都十分樸素。當時有些人還以為他是故意裝裝樣子,以顯示自己的儉樸。不過時間一長,才知道他真是個清官,不是故作姿態。由于他以身作則,廣州地區的貪污陋習也大為改觀。朝廷嘉獎吳隱之的廉潔克己、改變風氣,進號為前將軍。
吳隱之直至逝世,屢屢受到朝廷的褒獎和賞賜,并賜予顯要的官職,廉潔的士大夫無不以此為榮。吳隱之更用自己的廉潔奉公換來了世人的尊敬。
貪欲雖說是人之本能,但能不能驅除貪欲這塊烏云,關鍵在于自己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說貪欲是人的本能,說貪欲的誘惑太大抵御不住,等等,各種說法只不過是騙人騙己的借口,都是為自己的貪欲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總之,貪欲對于人來說不是個好東西,如果你想驅除貪欲這塊烏云,就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遠離它。
人要學會知足貪欲太深,因為貪欲產生怨恨不能使你超脫。
——李叔同李叔同告訴人們,如果一個人不能從生死中解脫,就是因為他的貪欲太深,因為貪欲產生怨恨不能使他超脫,他的人生也會有很多辛苦。
其實,人想快樂很容易,學會知足就行了。無論名利地位,還是飲食起居,皆是如此。李叔同很是贊同這個觀點。這可以從他抄錄的經文中看出來,大師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是這樣做的。
李叔同出家后是過午不食的。有一天,在中午以前,夏丏尊居士送飯菜給他,并且在桌旁陪著他。其實,碗里只有些蘿卜、白菜,可是在李叔同看來,這對他來說幾乎是盛宴了。大師很高興,用筷子鄭重地夾起一塊蘿卜來,他那種神情,讓人見了不禁感動。
李叔同的行為告訴我們:要懂得惜福,要知足常樂。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在名利面前,真正能夠做到知足的人簡直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在名利面前恰恰是不知足,拼命地去追求,結果失去了本該有的快樂,甚至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南宋有一位大臣叫韓侘胄,他在南??h任縣尉時,曾聘用了一個賢明的書生,韓侘胄對他十分信任。韓侘胄升遷后,兩人就斷了聯系。寧宗時,韓侘胄以外戚的身份,任平章,秉國政。當他遇到棘手的事情時,常常想起那位書生。
一天,那位書生忽然來到韓府,求見韓侘胄。原來,他早已中進士,為官一任后,便賦閑在家。韓侘胄見到他,十分喜歡,要他留下做幕僚,給他豐厚的待遇。這位書生本不想再入宦海,無奈韓侘胄執意不放他走,他只好答應留下一段時日。
韓侘胃視這位書生為心腹,與他幾乎無話不談。不久,書生就提出要走,韓侘胄見他去意甚堅,便答應了,并設宴為他餞行。兩人一邊喝酒一邊回憶在南海共事的情景,相談甚歡。到了半夜,韓侘胄問他:
“我現在掌握國政,謀求國家中興,外面的輿論怎么說?”
這位書生立即皺起了眉頭,端起一杯酒一飲而盡,嘆息著說:“平章的家族,面臨著覆亡的危險,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韓侘胄知道他從不說假話,因而不由得心情沉重起來。他苦著臉問:“真有這么嚴重嗎?這是什么緣故呢?”
這位書生用疑惑的眼光看了韓侘胄一下,搖了搖頭,似乎為韓侘胄至今毫無察覺感到奇怪,說:“危險昭然若揭,平章為何視而不見?冊立皇后,您沒有出力,皇后肯定在怨恨您;確立皇太子,也不是出于您的努力,皇太子怎能不仇恨您;朱熹、彭龜年、趙汝愚等一批理學家被時人稱做‘賢人君子’,而您欲把他們撤職流放,士大夫們肯定對您不滿;您積極主張北伐,并沒有不妥之處,但戰爭中,我軍傷亡頗重,三軍將士的白骨遺棄在各個戰場上,全國到處都能聽到陣亡將士親人的哀哭聲,軍中將士難免要記恨您;北伐的準備使內地老百姓承受了沉重的軍費負擔,貧苦人幾乎無法生存,所以普天下的老百姓也會歸罪于您。
平章,您以一己之身怎能擔當起這么多的怨氣仇恨呢?”
韓侘胄聽了大驚失色,汗如雨下,一陣沉默后,又猛灌了幾杯酒,才問:“你我名為上下級,實際上我待你親如手足,你能見死不救嗎?
你一定要教我一個自救的辦法!”
這位書生再三推辭,韓侘胄仗著幾分酒意,固執地追問不已。這位書生最后才說:“有一個辦法,但我恐怕說了也是白說。”
書生誠懇地說:“我亦衷心希望平章您這次能采納我的建議!當今的皇上倒還灑脫,并不十分貪戀君位,如果您迅速為皇太子設立東宮建制,然后,以昔日堯、舜、禹禪讓的故事,勸說皇上及早把大位傳給皇太子,那么,皇太子就會由仇視您轉變為感激您了。太子一旦即位,皇后就被尊為皇太后,那時,即使她還怨恨您,也無力再報復您了。然后,您趁著輔佐新君的機會,刷新國政。您要追封在流放中死去的賢人君子,撫恤他們的家屬,并把活著的人召回朝中,加以重用,這樣,您和士大夫們就重歸于好了。你還要安靖邊疆,不要輕舉妄動,并重重犒賞全軍將士,厚恤死者。這樣,您就能消除與軍隊間的隔閡。您還要削減政府開支,減輕賦稅,使老百姓嘗到起死回生的快樂。這樣,老百姓就會稱頌您。最后,您再選擇一位當代的大儒,把平章的職位交給他,自己告老還鄉。您若做到這些,或許可以轉危為安,變禍為福了?!?
韓侘胄一來貪戀權位,不肯讓賢退位;二來他北伐中原、統一天下的雄心尚未消失,所以,他明知自己處境危險,仍不肯急流勇退。他只是把這個書生強行留在自己身邊,以便及時應變。這位書生見韓侘胄無可救藥,豈肯受池魚之殃,沒過多久就離去了。
后來,韓侘胄發動“開禧北伐”,遭到慘敗。南宋被迫向北方的金國求和,金國則把追究首謀北伐的“罪責”作為議和的條件之一。開禧三年,在朝野中極為孤立的韓侘胄被南宋政府殺害,他的首級被裝在匣子里送給了金國。正是韓侘胄在名利上的不知足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這位書生已經把利害關系擺在韓侘胄的面前,而他對此視而不見,一意孤行,這都是貪欲太深的緣故。
其實,生活中的韓侘胄很多,他們都保持一種貪欲不足的心態,盡管他們都知道貪欲太強不是好事,同樣也知道知足才能常樂,但就是不能擺脫欲望的牽絆,不能真正做到知足,這是他們人性中的一大弱點。
無論如何,為了我們能夠保持持久的快樂生活,我們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真正地做到知足常樂,品嘗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