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二輯 低調處世,少一些業障禍端
- 跟李叔同學修心,跟南懷瑾悟處世
- 楊承清編著
- 15110字
- 2015-04-18 21:11:28
李叔同說:“ 學一分退讓, 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所以,大師不知多少次勸誡自己的弟子、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低調處世,不可自作聰明地顯示、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實力。
能若不能,智若無留能力和智力是相匹配的,要培養自己的真實智慧,就從培養能力入手。
——李叔同我們不管是在大眾相處時,還是獨居一室時都不能炫耀自己,應該韜光養晦。像啞巴一樣不說話,像聾子一樣別人說什么也聽不見,像一個糊里糊涂的人。把智慧掩藏起來,自己的名聲不要到處宣揚。要培養自己的真實智慧,在大眾相處的時候大腦要動,一個人獨居的時候要靜心思考。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內外都忘。
李叔同就是這么做的。大師才華橫溢,他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嘆服。
可以說,他是一個多種才藝集于一身的大藝術家,甚至一些專門的藝術家的水平都不如他。他不但能作曲、作詞,又能繪畫、寫作、吟詩、賦詞、書法、表演,等等。只要是藝術,他差不多都精通,而且還很出色。
即便這樣,李叔同從不驕傲,也從不炫耀自己。李叔同不是那種張揚的人,他的低調做法使世人更加敬佩。同時,他韜光養晦,專心致志地投身于自己喜愛的事情上,因此,他在每種藝術上都有了很高的造詣。
在為人處世中,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會到處炫耀自己的,因為那樣容易招致人的忌恨,同樣也會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人怕出名,豬怕肥。”此話一點兒都不假,豬一肥,人家就要殺它啦!人一出名,那麻煩就緊跟而來——嫉妒、羨慕、打擊、陷害、毀謗等。所以,我們不要自討苦吃。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應該學學李叔同的做法,不露鋒芒,韜光養晦,在他人不知不覺中進步。
其實,善于韜光養晦的人也善于暗中積攢能量,在時機成熟時,突然迸發,把機會牢牢地握在手中,一舉獲得成功。漢朝的陳平鏟除呂氏勢力就是韜光養晦、以待時機的絕好例子。
高后元年冬,呂太后欲立諸呂為王,先去征詢王陵意見。王陵性格耿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他說:“高帝刑白馬歃血立盟,宣誓說: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現今立諸呂為王,即是違約。” 呂太后非常不高興,然后又去問陳平、周勃,二人都說:“昔日高帝定天下,即以劉氏子弟為王;現今太后稱制,欲以呂氏兄弟子侄為王,無所不可。” 太后聽了大喜。
罷朝以后,王陵責備陳平、周勃:“當初與高帝歃血立盟,諸君豈不在場?現今高帝駕崩,太后欲封呂氏為王,諸君卻阿諛逢迎,背盟違約,日后有何面目見高帝于地下!” 王陵性直,沒有參透陳平的良苦用心,以為他背叛了漢朝,屈于呂氏的淫威。陳平坦然對答:“今日面折廷書,我不如君;日后保全社稷,定劉氏之后,君卻不如我。” 王陵仍不解其意,滿懷氣憤,恨恨無言。
自從漢高祖劉邦死后,陳平眼見主弱臣強,又兼呂后機詐陰狠,生性多疑。他自思才兼文武、志向遠大之人必添震主之威,反會招致疑忌,或許釀成殺身之禍。因此,他便故意裝得胸無大志。在家時,常常伴著美酒和美女,似醉非醉;在朝廷上,事事隨聲附和,若即若離。太后封諸呂為侯、為王,陳平無不聽命。他只是千方百計地把住丞相要位,留待日后舉大事時,也好居中調度。
高后七年,諸呂權勢日熾。陳平憂慮局面長此以往,終致力不能制,必將禍及國家,害及己身。他時常燕居深念,以致不能自已。
一日,陳平獨坐靜思,竟絲毫沒有察覺陸賈走近身邊。陸賈自行就座,然后打趣說:“丞相的思念何其深遠。”陳平驟然一驚,見是陸賈,忙問:“先生猜猜我正作何想?”陸賈微微一笑,說道:“足下富貴已極,想來再無貪欲;既然還有憂念,不過是顧忌諸呂。” 陳平深感知音難得,連忙請教:“先生所言不差,但不知如何應付?” 陸賈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協調,則士民依附。如此,天下雖有變,極不能分。君何不交歡于太尉?” 這話正與陳平心意相投。于是,二人促膝交頸,密商起來。
事后,陳平用陸賈之計,花500 金為太尉周勃祝壽。太尉也是有心自然依例報答。兩人借故你來我往,過從甚密,無形中,使呂氏的陰謀受到阻抑。
高后八年八月,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詳審時勢,將呂氏勢力徹底崩潰。
有句俗話:難得糊涂。聰明易得,糊涂難求,尤其是糊涂的得體,糊涂的逼真更是平常之人難以學得來的!陳平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能臣,面對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不為所動,韜光養晦,連王陵都看不出來,功夫也是做到家了,同時也騙過諸呂,最后聯手周勃完成最后一擊,獲得成功。
三國時,魏國的王昶在家訓當中告誡子孫,“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能以一時的委屈為了后來的伸展,以暫時的退讓為了最后勝利的獲得,以暫時的懦弱為了強大,那么人世間就根本不會有辦不到的事情!古語有云,大智若愚,大巧似拙,這都是表現真正有才華、有頭腦的人不輕易地把優秀展露出來而是藏起鋒芒,韜光養晦,說通俗點兒就是揣著明白裝糊涂,保存自我,創造時機。
在為人處世中,韜光養晦是生存之道,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得已而對敵示弱、獻媚甚至不惜用苦肉計,為的就是麻痹敵人,以求得喘息、發展的空隙。其精髓就是孫子兵法里所說的“能而示之不能”。
不能都由著性子處世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李叔同李叔同說:“為人處世,不可一切都由著自己的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辦就怎么辦,要有所克制,克制任性的方法就在干一個‘ 忍’
字。與人相處,不可違背人性,要通順人情,方法就在于一個‘恕’字。”
李叔同看到,任性的人做起事情來總是不管不顧,只要自己愿意,就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更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結果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別人。因此,李叔同在這里借這句禪語,對那些做事由著自己的性子的人提出了忠告。
在為人處世中,做事任性的人到最后總會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價,有時甚至是寶貴的生命。魏晉時期的嵇康就這樣一個因為過于任性而丟掉性命的人。
嵇康是魏晉竹林七賢的杰出代表,也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音樂家。他憤世嫉俗,做事總是任性而為,根本不去管別人怎么看。
正是嵇康的任性決定了他一生悲劇性的結局。
鐘會是魏國大臣鐘繇的兒子,司馬氏新貴剛一得勢,他立即伏首依附,成為司馬集團的重要人物。有一天,他帶眾賓客衣冠錦繡、乘駿馬特地去拜訪嵇康。嵇康非常精于鍛鐵,當時他正在宅內的大柳樹下揮臂揚錘干得正歡。鐘會一行人皓蕩而來,嵇康非但不輟工相迎,連他們到后站立在自己身邊時也毫不理會,視若無睹,仍干個不停,仿佛鍛鐵真是件其樂無窮、令人不忍罷手的大事。
鐘會已久聞嵇康的放蕩不羈,又是專程前來討教,開始與眾賓客垂手一默立一旁,靜靜等候。誰知一等就是一個時辰,而嵇康仍揮錘如初,絲毫無停歇之意。鐘會心想,能讓我這么耐心等一個時辰的,世上恐怕別無二人了,嵇康你也太張狂了。心中怏怏不樂,正欲打道回府,卻不料一直不曾言語的嵇康在這時竟開口說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這話不說倒也罷了,鐘會一聽恨從心起:你小子當著這么多賓客的面給我冷臉我也就忍了,你非但無絲毫歉疚,竟還敢出言譏諷揶揄我!鐘會強壓怒火,硬邦邦地扔下了句“有所聞而來,有所見而去”,撥馬就走。隨意慣了的嵇康過后并未將此事放在心上,而鐘會卻一直耿耿于懷,伺機報復。后來呂巽、呂安兄弟的糾紛終于讓其遂了心愿。
呂巽呂安兄弟倆都是嵇康的好朋友。有一天,呂巽奸污了呂安的妻子。事情敗露以后,由于嵇康竭力從中和解,兄弟倆暫且平息了干戈。
豈料事隔不久,呂巽竟然惡人先告狀,誣說呂安不孝,虐待老母,并誹謗中傷呂安。由于呂巽是鐘會的紅人,呂安有口難辯,竟身陷囹圄,被判處發配邊地。呂安激憤難抑,上訴申冤,言辭中提及嵇康。嵇康向來耿介,仗義忘危,挺身陳述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也牽連入獄。曾被嵇康冷落戲弄的鐘會大喜過望,欲就此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在司馬昭面前進讒說:“忠于曹魏的將領毋丘儉起兵造反時,嵇康曾企圖響應,并且嵇康、呂安等人平時言論放肆,菲薄湯武,攻擊名教,為帝者不容,應予除滅,以正風俗。”司馬氏對嵇康批評政治的激烈言論也早就不滿,鐘會這一搬弄口舌正中下懷,殺心頓起。不久,嵇康被殺于洛陽東市。
嵇康的被害不能不說是因為任性而為造成的悲劇。
一個人要成就大的事業,不能隨心所欲、感情用事,對自己的言行應有所克制,這樣才能使自己的錯誤、缺點得到抑制,不致鑄成大錯。高爾基說:“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兒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德國詩人歌德說:“誰若游戲人生,誰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所以在為人處世中,要主宰自己,必須對自己有所約束、有所克制。
處世不可居功自傲人在立下功勞以后,往往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把別人就不放在眼里了,殊不知,這樣做隱藏著很大的危險。
——李叔同“在做某件事情時立下了功勞,自己因此而感到高興,這也是人之常情,但一定不要居功自傲,如此才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不懂得這個道理,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李叔同常用這句話來提醒一些人:
人在立下功勞以后,往往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把別人放在眼里了,殊不知,這樣做隱藏著很大的危險。
南北朝時期的賀若敦和其子賀若弼就是因為居功自傲而最終惹禍上身的。
南北朝時,賀若敦為晉的大將,自以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們之下,看到別人做了大將軍,唯獨自己沒有被晉升,心中十分不服氣,口中多有抱怨之詞,總想找個機會好好表現自己,以便求得加官晉爵。
不久,賀若敦奉調參加討伐平湘洲戰役,打了勝仗之后,全軍凱旋。他自以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賞,不料由于種種原因,反而被撤掉職務,為此賀若敦十分不滿。晉公宇文護知道后,十分震怒,把他從州刺史任上調回來,迫使他自殺。臨死之前,他對兒子賀若弼說:“定江南,為國效力,而今未能實現,你一定要繼承我的遺志。這舌頭把命都丟了,這個教訓你不能不記住呀!”說完便拿起錐子狠狠地刺破了兒子的舌頭,想讓他記住這血的教訓。
光陰似箭,斗轉星移,轉眼幾十年過去了,賀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領大將軍,但他沒有記住父親的教訓,常常因自己功高而官位卻比他人低而怨聲不斷,自認為當個宰相也是應該的。不久,還不如他的楊素卻做了尚書右仆射,而他仍為將軍,未被提拔,賀若粥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了,不滿的情緒和怨言便時常流露出來。
后來賀若粥的一些不滿之詞傳到了皇帝耳朵里,結果賀若弼被逮捕入獄了。隋文帝楊堅責備他說:“你這個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為是,自以為別人不是的心太猛;隨口胡說、目無長官的心太猛。”
因為賀若粥有功,不久也就被放了。但他還不吸取教訓,又對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間的關系,說:“皇太子楊勇跟我之間,情誼親切,連國家的機密也都對我附耳相告,言無不盡。”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詞,更加對其不滿了,于是,就把他召來說:“我用高熲、楊素為宰相,你多次在眾人面前放肆地說‘這兩個人只會吃飯,什么也不會干,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廢物不成?”賀若弼回答說:“高熲是我的老朋友,楊素是我舅舅的兒子,我了解他們,我也確實說過他們不適合當宰相的話。”這時因他居功自傲,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連,都揭發他過去說的那些對朝廷不滿的話,并聲稱他罪當處死。
隋文帝說:“大臣們對你都十分厭煩,要求嚴格執行法度,你自己尋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賀若粥辯解說:“我曾憑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長江活捉了陳叔寶,希望能看在過去的功勞的分上,給我留條活命吧!” 隋文帝說:“你將出征陳國時,對高熲說:‘陳叔寶被削平,問題是我們這些功臣會不會飛鳥盡良弓藏?’高熲對你說:‘我向你保證,皇上絕對不會這樣。’是吧?等到消滅了陳叔寶,你就要求當內史,又要求當仆射。這一切功勞過去我已格外重賞了,何必再提呢?”賀若粥說:“我確實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賞,今天還希望格外賞我一條活命。”隋文帝考慮了一些日子,念他勞苦功高,最終沒有殺他,只是把他的官職撤銷了。
父子兩代人,同樣因為居功自傲而心生怨恨,結果一個被殺,一個被免官,他們從前的功勞也就沒有任何用處了。看來,在為人處世中,如何對待自己的功勞還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有一點一定要記住,不管怎樣都不要居功自傲,如若不然,最后只能是自討苦吃。
持戒,必有福報深藏不露就叫持戒,必有福報。張牙舞爪,還沒做什么就敗了。所以為人要裝聾作啞,絕群離俗,安然覓道,他的道才會被世人信奉。
——李叔同李叔同說:“深藏不露就叫持戒,必有福報。張牙舞爪,還沒做什么就敗了。所以,為人要裝聾作啞,絕群離俗,安然覓道,他的道才會被世人信奉。”
的確,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應該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
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舊時是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時,各路英雄會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濫殺功臣之事,所謂卸磨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
讀過《三國演義》后可能會注意到,劉備死后,諸葛亮好像沒有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滿腹經綸、鋒芒畢露了。在劉備這樣的明君手下,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猜忌的,并且劉備也離不開他,因此,他可以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輔助劉備,打下一片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劉備死后,阿斗即位。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當著群臣的面對諸葛亮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于地說:“臣怎么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說完,叩頭直至流血。
劉備再仁義,也不至于把江山讓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怎么知道沒有殺諸葛亮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一方面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面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制”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當卻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
所以李叔同說:“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為自己掘好了墳墓。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在為人處世中,深藏你的拿手絕技,你才可永為人師。因此,你演示妙術時,必須講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領都和盤托出,這樣你才可長享盛名,使別人永遠唯你是從。在指導或幫助那些有求于你的人時,你應激發他們對你的崇拜心理,要點點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詣。含蓄節制乃生存與制勝的法寶,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槍打出頭鳥”這個道理相信大多數人都明白,鋒芒畢露可能會招致自身毀滅,所以,做人要靈活不該出頭時別出頭。
仔細觀察周圍一些有人緣的人你會發現,他們與鋒芒畢露的做法完全相反。他們“和光同塵”,毫無棱角,言語如此,行動也是一樣。個個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他們都是庸才,其實他們的才能,頗有出于你之上者;好像個個都很訥言,其實其中頗有善辯者;好像個個都無大志,其實頗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談舉止上露鋒芒,不肯做出眾人物。
有句俗話說得好:“人怕出名,豬怕壯。”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露鋒芒,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為自己前進的阻力,成為自己成功的破壞者。行動露鋒芒,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將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壞者,在這種形勢之下,你的立足點就會被推翻,哪里還能實現你有所抱負的目的呢?
有些人往往會狂妄自大,樹敵太多,與同事朋友之間不能水乳交融地相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語言表達上、行為舉止上鋒芒太露,以致影響到他人。言語、行為之所以鋒芒太露,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緣故,這也是遭人妒忌的最大原因。
當然,采取這樣的辦法是不是就永遠沒有人知曉了呢?其實,只要一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你把握住這個機會,并做出過人的成績來,大家自然就會知道你、贊賞你。這種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出的成績不能令人特別滿意。你如果已經具有真實的本領,就要留意表現的機會,如果還沒有真實的本領,就要趕快準備。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無此器難辦,有此器不患無此時。鋒芒對于人來說,有的是害處,而好處卻很小。這種鋒芒好比是額頭上長出的角,額上生角必然會很容易觸傷別人,如果你不去想辦法磨平自己的角,時間久了別人也必將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傷害也就太大了。
李叔同的人生經歷也告訴我們,做人要靈活,不要太露鋒芒。太露鋒芒很有可能招致毀滅,而蓋其鋒芒方可圖日后更大發展。
炫耀是做人的最大障礙凡事喜歡張羅,好玩耍,愛交朋友,這是修行的大障礙。
——李叔同李叔同說:“你的信心很深,但凡事喜歡張羅,好玩耍,愛交朋友,這是修行的大障礙。應該沉靜下去,默默祈禱,則好處是不可限量的,注意啊!修行光有信心還不夠,還必須謹慎修行,不能炫耀。”
李叔同的修行之道同樣適用于做人。在生活中,當有人出類拔萃,與別人不一樣時,人們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好,而是眾人共同出擊,把他拉回到跟自己一樣的地步。
社會希望人們從眾,與團體保持一致,無論這個團體是我們的朋友、家庭,或是同事,對著裝、舉止、說話和思想都明顯的有規定好的“準則”,當我們對這些準則有所偏離時,我們就不會被社會接納,就會受到他人的嘲笑。
如果你把一只螃蟹放進桶里,它會想辦法用爪子鉤住桶的邊緣而逃走。然而,如果你把幾只螃蟹放進桶里,就沒有一只螃蟹能逃走,因為只要一只螃蟹靠近桶邊,其他的螃蟹就會一擁而上把它拉回來。當然,螃蟹并不可能有意識地去阻撓同伴的成功,但是,這種現象似乎很典型地反映了人類的行為。這種表現,通常來源于人類的嫉妒之心,人們可能會感到他人的成功會映襯出自己的失敗。
為人處世,遵守規則是遠遠不夠的,更應掌握的,還是要了解人性,學會潛規則。過度表現自己是大忌,這只會讓人心生厭惡,產生誤會,無形中多了不少敵人。
新記者鄭宇,報社把他分到娛樂版,跑劇院和影視娛樂圈,這可是個外快不少的美差,其他記者甚是羨慕,可第一天采訪就遇見怪事。
開完記者會,導演突然偷偷塞了一包東西在鄭宇的口袋,鄭宇一看是錢,趕緊擋了回去。沒想到上車后,導演把錢扔進了車窗,而司機居然不聽鄭宇喊停車,急忙開上馬路。“拉拉扯扯不好看!”司機解釋,攝影記者也跟著點頭。這怎么好?鄭宇急得一進報社就向主任報告,并把錢呈了上去。沒兩天公布欄貼出記功的告示,嘉獎鄭宇的清廉,辦公室人人都向鄭宇道喜,甚至可以看到嫉妒的眼光。
尤其令人嫉妒的是這種行賄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有一次到外地采訪,某歌星的媽媽,居然半夜敲門,把錢從門縫塞進來,又像賊似的飛奔而去。
采訪組長終于說話了:“以前我和志紅跑影劇,都沒這種事,為什么老發生在你身上?你自己也要檢討,從今以后換志紅跑影劇。”
果然行賄事件不再發生,辦公室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是其他記者都廉潔到分文不取嗎?可能不是!大家拿了紅包,有誰會像鄭宇那樣去交給主任,而且還不止一次,這雖然可以證明自己的清廉而獲贊揚,但是也引來了同事的嫉妒,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擋了他人財路,也成了同事職場生存的威脅,成了眾矢之的。這樣一來,鄭宇被貶“冷宮”也是遲早的事。而懂得什么時候自己露面,什么時候讓同事、讓領導得風光的人,在職場中才能如魚得水,游刃自如。
年輕人失敗,常敗在不知道及時表現自己,也常敗在過度表現自己。
在為人處世中,愈表現,愈得意,得意忘形地忘了別人的存在。
當然,人際之間的進退,是有很大技巧的,有些技巧近乎不合理,甚至可以稱為狡詐。
古代皇帝御駕親征的時候,即使正與敵人對陣的將軍,可以一舉把敵人擊潰,不必再辛勞皇帝,但是只要聽說御駕要親征,就常常按兵不動,等著皇帝來,再打著皇帝的旗子,把敵人征服。
這按兵不動,可能姑息養奸,讓敵人緩口氣,而造成很大的損失,為什么不一鼓作氣,把他打下來呢?
此外,御駕親征,勞師動眾,要浪費多少錢財?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煩,皇帝豈不更高興嗎?
如果你這么想,就錯了,甚至錯得可能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貶了職,甚至掉了腦袋。
其實,微妙就在于皇帝御駕親征是為了親自來“拿功”啊!
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觀,由你打敗敵人,你也得高喊:“吾皇萬歲萬萬歲!”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懾了頑敵。
因此,在為人處世中,聰明人懂得不過度張揚自己,鋒芒過露,遭受他人嫉妒、打擊,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大智若愚,不玩弄聰明做人要安分守愚,鋒芒太露的人必一事無成。
——李叔同“我輩凡夫俗子,只需要安分守己,笨一點兒沒關系,一輩子要干的事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如今我老了,如果有人問我佛法,我就這樣告訴他。”李叔同經常這樣告誡弟子,做人要安分守愚,鋒芒太露的人必將一事無成。
老子曾告誡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話的意思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上看與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無論是謙虛還是謹慎,可能會讓不少人覺得是消極被動的生活態度。實際上,倘若一個人能夠謙虛誠懇地待人,便會贏得別人的好感;若能謹言慎行,更會贏得人們的尊重。
老子還告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夸的人,會贏得成功;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相反,老子告誡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載功,自夸者無長。”而如果一個人鋒芒畢露,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忌恨和非議,甚至引來殺身之禍。
在為人處世中,不難遇到以下情景: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認識到了,卻無一人當眾說出來。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學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楊修是歷史的一面鏡子,他的死殊不可惜,可他的死確實使后人清醒。人出名了,必會招人側目,是惹禍的根由。
所以,欲名而好喜,豈非自招世人的轟恨嗎?因此,應該懂得在名利兩字上瞻前而顧后,適可而止,有所節制。
智者需學會守愚。所謂的守愚,實際上就是培養自己超凡的智慧與美德。鄭板橋“難得糊涂”的字幅四處可見,但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并不容易。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是蘇軾的觀點。他在《賀歐陽少師致任啟》
中說:“力辭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們可以理解為對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來有大勇,卻裝出怯懦的樣子,本來很聰敏,卻硬裝出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時也可不做隨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張揚,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實力。
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孔子的弟子顏回會“守愚”,深得其師的喜愛。他表面上唯唯諾諾、迷迷糊糊,其實他在用心功,所以課后他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地講出來,可見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谷,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兒木訥。其實在“若愚”的背后,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種智慧人生!
建功立業,成名成家,這是每個有抱負的人所夢寐以求的,但立了功,取得了成就,應該如何對待呢?晏子認為應該是“省行而不代,不讓而不夸”。要及時總結經驗,不可驕傲自滿,到處夸耀自己的功勞,沉溺于過去的成功中。一個人的功勞只能代表過去,未來的一切都必須重新開始,因此,做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擺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謙上進的品格。須知,“一將功成萬骨枯”,任何豐功偉績并不是某一個人能建立的,而且功高會招小人嫉妒,自夸功勞必招他人怨恨,兇多吉少。不爭功、不夸耀,像以往那樣盡忠盡德,則會更令人欽佩。
守愚也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積極守愚是以退為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處世方法;而消極守愚,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是不會成就任何大事情的。
“大智若愚”、“難得糊涂”,在為人處世中,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這是一種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紅樓夢》中有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既是封建世家所推崇的處世哲學,也是當今社會行事所需要的處世技巧。蕓蕓眾生共同編織著一張復雜的社會關系網,要想不被人情關系的旋渦所吞噬,必須學會自我保護。而大愚中有大智,木訥中有精明,無疑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自救的捷徑。
勿讓“矜”字壞了事大著肚皮容事,立定腳跟做人。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
——李叔同李叔同說:“盡管你有很大的功勞,都會被自夸自大毀了前程;當你犯了大的罪惡,如果不知道反悔也會毀了前程。”何為“矜”?此處意指自大、自夸。李叔同的這一句警世之言,不僅是在時時提醒自己,更是送給晚輩后生的一份厚禮。
李叔同不愧為一代宗師,對人性、世態的洞察真可謂入木三分。就像富人手中的錢一樣,再多也禁不起無節制的揮霍,一個人的功勞再大,貢獻再突出,也經不起一個“矜”字的侵蝕。在“矜”字面前,再高尚的人也會墮落,再優秀、強大的人也會變得不堪一擊。
“矜”字害人之深,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誠如杜牧在總結秦朝滅亡時所說:“滅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現在我們套用一句俗話:“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正是一個“矜”字讓強大的秦朝自掘了墳墓。有時候我們最大的缺點就是自以為是,明明不懂的事情,偏偏要裝做很懂的樣子,結果到最后鬧出不少笑話,重者命送黃泉,悔之晚矣!
所以有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智者是不會自傲自大、自以為是的,與“矜” 字為伴的只有蠢人!
三國時代,那位漢壽亭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拒曹操,南和孫權”,可是,當孫權派人來見關羽,為兒子求婚時,關羽一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總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說話辦事不顧大局,不計后果,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見,關羽也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本來嘛,人家來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傷人、以自己的個人好惡和偏激情緒對待關系全局的大事呢?假若關羽少一點兒偏激,不意氣用事,那么,吳蜀聯盟大約不會遭到破壞,荊州的歸屬也可能是另外一種局面。
關羽不但看不起對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為后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
“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目空一切,氣量狹小,盛氣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的眼里,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致當他陷入絕境時,眾叛親離,無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敗亡。
不僅是古人,驕矜依然是現代人身上最大的毛病。
有的人依恃著自己的才能、學識、金錢等,目空一切,狂妄自大。
“狂”其實是不好的、要不得的,它的本意指狗發瘋,如狂犬。做人如果與“狂”相結合,便會失去人的常態,便會產生不文雅的名聲。
一般來說,人們稱狂妄輕薄的少年為“狂童”,稱狂妄無知的人為“狂夫”,稱舉止輕狂的人為“狂徒”,稱自高自大的人為“狂人”,稱放蕩不羈的人為“狂客”,稱狂妄放肆的話為“狂言”,稱不拘小節的人為“狂生”。
狂妄與無知是聯系在一起的,“鼓空聲高,人狂話大”。舉凡狂妄的人,都過高地估計自己,過低地估計別人。他們口頭上無所不能,評人評事誰也看不起,總是這個不行,那個也不中,只有自己最好;在他們眼里,自己好比一朵花,別人都是豆腐渣。
有的人讀了幾本書,就自以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無人可比,現時的文學大家、科學巨匠全都不在話下;有的人學了幾套拳腳,就自以為武功高強,身懷絕技,到處稱雄,頗有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氣勢。然而,狂妄的結局只能是自毀、是失敗。
人們常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無本事,本事有多大,別人都看得見,心里都有數,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在為人處世中,沒有多少人樂意信賴一個言過其實的人,更沒有一個人樂意幫助一個出言不遜的人。李叔同不知多少次勸誡自己的弟子、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謙虛為上,不可自作聰明地顯示、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實力。只有這樣,才能不被人妒忌,才能不被一個“矜”字毀了前程。
謙虛處世是為隆重之德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李叔同“聰明睿智的人明智的處世之道是以‘愚’自居;講究道德的人的處世良方就在于‘謙恭’二字。”
李叔同所說的以“愚”和“謙” 自居,確實不失為一種明智的處世姿態,真正的聰明不是用來裝飾門臉的,鋒芒畢露的人最終傷害的反而是自己。沒有人喜歡上來就牛氣哄哄的人,為人處世要時刻收斂起你的傲氣,真正的處世良方就在于謙恭二字。
謙恭不是一種故意做作出來的姿態,而是一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它不因學問博雅而驕傲自大,也不因地位顯赫而處優獨尊,相反,謙恭者學問愈深愈能虛心謹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禮待人。謙恭不是卑下,也不是軟弱,更不是無能。謙恭是一種情韻、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氣質。謙恭也是一種修養,那種臉上沒文化、肚里無墨水的魯夫莽漢是不會謙恭的。與謙恭者在一起,像領略風光美麗的大自然,讓你流連忘返;像喝陳年老酒,讓你回味無窮;像誦讀一首氣韻十足的詩歌,讓你掩卷長思。
而有些人的所作所為卻讓我們很失望,他們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就如井底的蛤蟆一樣令人生厭。
春秋時代,有一天,楚國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先生正和弟子們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當富有的弟子,趾高氣揚地面向所有的同學炫耀:
他家在郊外的一個村鎮旁擁有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
當他口若懸河、大肆吹噓的時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動聲色的老先生拿出了一張包括諸多國家在內的大地圖,然后說:“麻煩你指給我看看,楚國在哪里?”
“這一大片全是。”學生指著地圖揚揚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京都在哪里?”老先生又問。
學生挪著手指在地圖上找出來,但和整個楚國相比,的確是太小了。
“你所說的那個村鎮在哪兒?”老先生又問。
“那個村鎮,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這兒。”學生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小點說。
最后,老先生看著他說:“現在,請你再指給我看看,你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學生急得滿頭大汗,當然還是找不到。他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也沒有。他很尷尬又很覺悟地回答道:“對不起,我找不到!”
這就是了,任何人所擁有的一切,與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與浩瀚無際的宇宙相比,都不過滄海一粟,實在是微不足道。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不管我們擁有什么、擁有多少、擁有多久,都只不過是擁有極其渺小的瞬間。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夸自敗,又增一毀。無論何時何地,我們永遠都要保持一顆謙恭的心。
謙恭,是許多有能力者所缺乏的美德,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擁有不同的才能,你擁有這些,不代表你比別人高明,也絕不要看不起不會的人,因為你會這方面的東西,別人也必有會你所不會的。所以,無論我們擁有怎樣的才干,都不要心高氣傲,不要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要覺得別人都該效法自己,否則,我們就成了“驕傲”的俘虜了!
我們通常所說的謙虛有兩種:自知之明和謙恭。自知之明是智者的標志之一,太多的人由于沒有自知之明而貽笑大方,但是自知之明直接的受益者是自己。所以,在這里我們更看重的是謙恭。謙恭跟傲慢一樣,是在人際互動中表現出來的,但是方向正好相反,謙恭是一種優良的品格。謙恭首先應具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目前的地位和條件。如果有優于別人之處,都是暫時的和相對的;如果不保持努力我們會朝向下的方向滑行,甚至前功盡棄;如果別人努力,很快能在這些方面超過自己。
愛因斯坦是20 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相對論以及他在物理學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然而,即使成功的他,也還是在有生之年不斷地學習、研究。活到老,學到老。
有人去問愛因斯坦,說:“您老可謂是物理學界空前絕后的人才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 愛因斯坦并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了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對那個人說:“在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于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面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這一周長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這是多么好的一個比喻,深刻地闡述了謙虛的內涵。
承認自己無知、少知為智者之舉。謙虛態度和強烈的求知欲,叫人敬仰;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知之甚多者,則恰恰給人一種無知的印象。
老子說:“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的德好似混濁。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易經》中說:“謙虛可以亨通,開始或許不順利,但由于謙遜,必然得到支援,最后能夠成功。”又說:“謙遜,通行無阻。因為天的法則,是陽氣下降,救濟萬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則,是陰氣上升,使陰陽能溝通,所以亨通。天的法則,使滿盈虧損,使謙虛增益;地的法則,改變滿盈,使其流入謙卑;鬼神的法則,加害滿盈,降福謙虛;人的法則,厭惡滿盈,喜好謙虛受到尊敬,發出光輝,在卑賤時也不違背原則。所以,君子能夠有始有終。”《易經》對謙虛的闡釋格調特別高,可見我國傳統文化是如何尊重謙虛的。
多一分恭敬,就會多一分福慧要想從佛理中得到實際的好處,就必須以恭敬的態度感悟它,有一種恭敬的態度,就可以消除一些罪業,獲得一些福業。
——李叔同1922 年,李叔同欲拜慶福寺的寂山長老為師,寂山長老感到很不安,他認為自己佛學修為甚淺,而李叔同聲名遠揚,自己非常尊敬李叔同。于是,再三推辭,不肯接受。李叔同越發謙虛恭敬,再三懇求,又請壁華、孟由二居士勸說,寂山長老這才答應下來。
拜師的那一天,李叔同按照拜師的禮儀去拜見寂山長老。后來,他又鄭重其事,在報上刊登聲明。在此之后,無論在何種場合,或者書信往來,均以師禮待之。
李叔同說:“要想從佛理中得到實際的好處,就必須以恭敬的態度感悟它,有一種恭敬的態度,就可以消除一些罪業,獲得一些福業。”
從李叔同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謙卑、恭敬的高尚之人,對待老師是何等的恭敬和虔誠,也正因為李叔同具有這種胸襟和態度,才使他受到世人和后人的尊敬和景仰。
有人說:謙卑是智慧的開始,恭敬是福氣的源泉。此言不差焉。
《百喻經》記載了一則獵人贈與四個商人兒子獵物的故事。
在梵授王統治的波羅奈國有四個富商。他們各有一個兒子,都長得風流倜儻,且喜歡結伴而行,共闖江湖。有一天,四位商人之子又一起出城,途坐在路邊休息,互相交談自己近來的所見所聞。這時,有一位獵人打獵回來,車上裝了許多獵物,其中鹿就不少。獵人駕著馬車疾馳而來,準備進城賣掉這些獵物。
四個年輕人看到滿載獵物的馬車駛來,其中一個迅速從地上站起來,說道:“我向獵人要塊肉去。”話音剛落,他已經走到馬車前,很不禮貌地說:“喂!打獵的,割塊肉給我!” 獵人見這個年輕人如此傲慢無禮,便不卑不亢地回答:“向人索要東西,怎么能以這樣的口氣呢?要和氣換和氣才對呀!我不會拒絕你的要求,但是會按照你的言辭來決定給你哪一塊肉。”說完這番話,獵人便念了一首偈語:
“公子所要肉,出言欠和遜;
按君言粗魯,只配得筋骨。”
第一位商人的兒子拿著獵人給他的鹿骨,悻悻地退回原來坐的地方。第二位商人的兒子也站了起來,說道:“我也向獵人要塊肉。” 他來到獵人面前,和顏悅色地說:“大哥,能給我一塊肉嗎?”獵人笑著說:
“當然可以。我也會按照你的言辭來決定給你哪一塊肉。” 接著,獵人扶著車把,也念了一首偈語:
“人說塵世中,兄弟手足情;
按君言辭和,送君鹿腿肉。”
第二位商人的兒子拿著獵人給他的鹿腿,高興地回到路邊。第三位商人的兒子也站了起來,說道:“你們都向獵人要了肉,我也去。”
他來到獵人面前,滿臉笑容,用溫和、尊重的語調說道:“老爹,請給我一塊肉好嗎?” 獵人也報以一笑,很爽快地說:“我會按照你的言辭決定給你哪一塊肉的。” 說完這話,他又念了一首偈語:“呼一聲爹,為父心頭顫;按君言辭敬,贈君心頭肉。”
第三位商人的兒子拿著獵人給他的鹿心,愉快地回到年輕的朋友們身旁。第四位商人的兒子迎著他站起身來,說道:“我也去向獵人要肉。”他來到獵人面前,含著親切的微笑,誠懇而又尊敬地說:“朋友,打獵辛苦了。能否賞我一塊肉?”獵人也禮貌地微微頷首道:“沒問題,朋友,我將會按照你的言辭來決定給你哪一塊肉。”第四次念起偈語:
“村中若無友,猶孤居森林;按君言辭美,贈君傾我車。”
獵人恐怕年輕人沒聽清楚,再次強調:“朋友,上車來吧!我要將這整車獵物都送到你家里去。” 第四位商人的兒子也不客氣,讓獵人駕車把滿車鹿肉送回自己家。他吩咐仆人卸下肉后,讓廚子馬上烹煮,熱情地招待獵人。他倆邊飲酒邊交談,吃喝了整整一夜,盡興而散。
向同一位獵人索要鹿肉,但是因為態度不同,結果也是大不相同。
態度傲慢、言語不敬的年輕人得到的只能是筋骨;和顏悅色,以兄弟相稱的年輕人得到的是鹿腿;滿臉笑容,用溫和、尊重的語調相稱的年輕人得到的是鹿心;真誠、懇切,把對方視為朋友的年輕人得到的是滿車鹿肉。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以恭敬的態度對人,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對人多一分恭敬,自己則收獲一分福慧。在人際交往中也是如此,謙卑和恭敬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要想獲得更多的福慧,就要努力做到以恭敬的態度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