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靜心,先要看破外相

對許多人來說,《金剛經》這部佛教經典并不陌生,甚至有些朋友還能很流利地背誦出全部或部分經文。這很好!《金剛經》被公認為是佛教的根本大法,其中所講的道理深奧廣博,直指人心,只當下一刻便能化解人心中的無數煩惱。若是能夠把《金剛經》中所講的道理融會在生活之中(一切佛法智慧本就應該融會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便不難發現,這些道理十分適用于我們處理日?,嵤?。

大家不要覺得這些日?,嵤潞懿黄鹧?,就可以完全忽視掉它們。其實,正是這些不起眼的事情,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全部或者大部分。也正是因為它們,我們的心才有了種種悲喜愁苦。對于有些人來說,甚至一日之中盡是為了一些瑣碎事情而煩惱掛心頭,竟無一刻能得安寧。這樣的日子,您覺得幸福嗎?作為女性,我們的心思本就比男人細膩,考慮的事情自然也多,有時思來想去,竟是給自己找來了百千的煩惱。難怪有無數女子慨嘆:做女人真難!能靜下心來,更難!

若問世間有無讓女人靜心的秘訣,那么這部《金剛經》正是能讓女性靜心、清心、安心、舒心,擺脫煩惱,開闊心量的殊勝經典。若問這部經典為何能有如此功效,我們還需從頭說起。

不被外境干擾,靠的是智慧

《金剛經》的開頭部分是這樣描寫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此地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我曾經聽佛這樣說過:那時候,佛陀帶領著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一起修行,他們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這座園子是舍衛國的長老給孤獨施舍給佛陀的。這一天,到了吃飯時間,佛陀穿上袈裟,端著飯缽,赤足走進舍衛城里去乞食。在乞食之后他回到住處,用餐完畢便收拾起袈裟,將飯缽洗凈,再用清水清洗雙足,然后安靜坦然地坐下。

這幅畫面平常又簡單,這段文字平實又凝練,但它分明傳達給我們這樣一種感受:越是簡單平常的生活,越是能讓心靈祥和安寧、平靜安適;越是以一顆簡單平常的心面對生活,越是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呈現出的平靜安適。

也許你會驚嘆:偉大如佛陀者,每天的日常生活也只是這樣嗎?那他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看來似乎沒有什么兩樣啊。

其實,佛陀也是從平常人一路修行而得到覺悟,在世間解脫的。最初,他與我們本沒有兩樣,和我們一樣有著各種煩惱。但是他比普通人更愿意思考,他從生老病死的現象中思考,雖貴為太子,卻能擯棄常人難以舍棄的財富地位進而參悟到無上甚深的真理。因為悟到了這些真理,佛陀成為世間最有智慧、活得最為安適自在的人。

佛陀經過多年苦修,參悟到無上的真理。他認為人們的心靈本來是純凈而無瑕的,人們的生命也能達到一個相對來說圓滿、自在、喜悅的狀態??蔀楹问廊诉€會覺得生命苦難重重,身心疲憊呢?佛陀說,那是因為人們的心被“無明”困擾,因無明又生出貪嗔癡三毒,攪擾得人們內心不安、日夜不寧。人們的那顆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當遇到順境時,人們便歡喜這順境,并產生執著之心;當人們遇到逆境時,便會對這逆境生出極大的嗔恨。這顆心就這樣反復變化著,讓自己永遠活在疲累之中。

有時候,我們還會把自己焦躁不安的情緒傳染給別人。佛陀告訴我們,不論外境如何變化,我們也根本沒必要恐懼、焦慮,因為一切事物本身就是因緣和合而成,都在不停的變化之中,而你的心若能安定,便可輕松應對一切,根本無須恐懼。

若是真能把心靜下來,歸攏到一處,我們也可以像佛陀那樣,即便吃著簡單的食物,穿著粗糙的衣服,一樣能自得安樂。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這種感受平靜祥和,給人以溫暖和慈悲的力量。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金剛經》第二品《善現啟請分》)

在佛陀為數眾多的弟子中有一位須菩提長老,他從座位上站起來,袒露著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十,十分恭敬地對佛陀說:“難得啊,世尊!您一向以慈悲為懷,護持、惦念著各位菩薩,囑咐各位菩薩。現在,如果有一心向善的世間男女,發愿追求無上正等正覺,追求成就最高的佛道,請問世尊,他們應該如何長久地保持這個發心,讓這發心長駐不退呢?他們又該如何降伏心頭的妄念呢?”

佛陀對須菩提說:“你的問題問得很好!須菩提,就如你所說的那樣,如來總是護持、惦念各位菩薩,總是囑咐各位菩薩?,F在,你仔細聽我來講,我將告訴你,那些一心向善、發愿成就最高佛道的男子女人應該如何護持求道之心,又應該如何降伏心頭的妄念。”

須菩提回答:“好的,世尊!您能做出教誨,我們心里很是歡喜,我們愿意聆聽您的教誨!”

在這段簡短的對話里,佛陀的慈悲平和、須菩提的恭敬精進,都躍然于我們眼前。我們讀著這樣的文字,心里也覺得舒坦起來,繼而心量大開,頓感心頭煩惱減少,這就是《金剛經》的神奇之處——僅僅是幾句經文,也能讓我們煩亂的心趨向寧靜、安然。

在當前這個充滿競爭的快節奏社會,人們的心頭總是充滿各種抱怨、焦慮和恐懼,而社會上也是戾氣橫行,難以讓人安樂。人人都喊著“心里很累”,人人卻又都在拼命地追求財富和地位。在傳統觀念里,人們都認為女性可以活得很輕松,但恰恰卻是女性更累心、更煩躁、更不安。這個時代的女性普遍都追求經濟上的獨立,渴望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其實,這是一件好事。但我們追求成功、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與靜心修心并不沖突。而且,在靜心修心之后,反而對自己的生活和事業更有幫助,這種幫助也許并不是體現在讓你年薪翻倍,讓你獲得異性更多的愛,而是體現在生命狀態的整體提升上。

這也是為何在本章節一開篇,我便先描述出《金剛經》第一品中的場景。我想告訴廣大女性朋友的就是: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平常的,但這平常的生活也能給我們帶來安樂。我們不要把生活中的瑣碎太過當真,也不要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而自生煩惱。

也許你會覺得好笑:很多事情明明就發生在眼前,還有何真與不真的分別?

《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正因為一切外相外境都是虛妄的,所以,無論是好境遇還是壞境遇,是順境還是逆緣,終將有過去的時候,它們不會伴隨我們一生。當我們身在順境之中時無須得意,在面對逆緣時自然也不必惶恐。生活中的一切,都也只是暫時的存在,如此而已。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被外境干擾到自己,有智慧的女人,總能在紛擾變化的世間自在而無牽絆地生活著。

《金剛經》告訴女人的第一個靜心智慧便是:外境隨時變化,本來無須掛牽;若能安心一處,處處都得順遂。

對于大多數女人們而言,她們天生缺乏安全感,所以也害怕生命中出現的各種變化,因為她們擔心自己無力承擔外境變化所帶來的種種后果?!督饎偨洝犯嬖V我們,這世間萬物,哪里有永遠不變化的呢?

相愛時,戀人說“我會愛你一萬年”。相信多數女性都只會心生感動而不會太過當真——因為我們知道人的壽命也不過百年,愛情再堅牢,也不會有萬年之久,即便愛情能有萬年之久,可我們的身體早已腐朽。能這樣去想,這就是一種智慧。但可惜的是,很多女人在這個問題上能看明白,但對生活中別的事情卻看不明白,這種智慧卻沒能延伸到現實生活里其他的方方面面之中,著實很可惜!譬如有位女子與愛人正處于熱戀狀態,在她看來,這整個人生都將變得充滿浪漫色彩??墒?,這甜蜜的愛情生活沒維持多久,她就遭到愛人背叛的慘況。在失戀之后她便頓覺人生中再無幸福可言,乃至天地之間都覺得充滿痛苦,從此心頭煩惱苦痛常相伴,沒有一天心能安寧。所以說,我們還需要一種大智慧,能讓我們把人生中的各種事相、各種境遇都看得通透。

愛情的變化還只是外境變化中的一種,而自己那快樂或痛苦的感受,實在與他人、與外境沒有什么必然聯系。你的悲喜情緒,也只是因為對外境的依賴和執著,不如就這樣觀察外境,告訴自己:既然一切人事物都有生滅變化,都在分秒之中變化無盡,那一切人事物自然是無法依靠的,既然無法依靠,又何必執著?

如此去觀察我們周遭的一切,原本緊閉的心便豁然洞開,原本心頭堆滿的煩惱也會豁然釋放。這個時候,你的心應該能靜下來了。

能于日常生活中觀察到萬事萬物的遷變易逝,這便是《金剛經》告訴我們的人生大智慧。女性們若是將此種智慧運用在工作、生活、愛情之中,還怕有什么會捆綁住自己那靈妙安適的心嗎?因為你無所執著,所以你的心頭也無所掛礙,你的心自然是平靜安適的。

【靜心禪語】

看得破,方能放得開;

看通透,才得真自在!

心上不執著,無所掛礙無恐懼;

保持隨緣心,煩惱焦慮全放下。

生活中,處處是道場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陀對須菩提說:“各位大菩薩,應當這樣降伏迷妄之心: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不論是卵生的、胎生的,還是濕生的、化生的,也不論是有形質的還是沒有形質的,有心識活動的還是沒有心識活動的,以及既非有心識活動又非有心識活動的,這所有的生命體,我都要使他們達到寂靜安樂的涅槃境界,讓他們得到徹底的解脫。如此這般度脫了無量無數的眾生,但實質上,又沒有什么眾生得到了度脫。為什么呢?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中有了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生命存在的時間相狀,那么就不能成為菩薩了。”

佛陀這就開始給須菩提和其他大比丘說法了。他們不是在廟宇,也不是在圣壇,而是在一處園子里。佛陀說法,沒有固定的場所,也不是在多么特殊的建筑里,這也是在告訴我們,生活中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成為我們修行、安心的道場。

我們活在世間,總得勞作奔忙來維持生活,即便身為女人,可以選擇做家庭主婦,不必終日在外奔忙,可到底還是每天都為家庭、為親人操勞。但是,如果以《金剛經》教授給我們女人的靜心智慧來指導生活,那么即便身在勞作和忙碌之中,我們的內心也會時刻充滿喜悅、自在,而絕不會是煩惱、焦慮和恐懼。內心的平靜安樂反映到容貌上來,自然會給人一種難以言表的美感,這是任何化妝品和時髦服裝都不能帶來的效果。

有些女性朋友可能會覺得我這話有夸大的成分,因為她們覺得僅僅依靠這么一部經書就能解決掉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那簡直是太難以置信了!

在這里,我要說明的是,《金剛經》雖然為我們指明了一條讓心靈解脫、安適的道路,可我們到底還是要經由自己的實踐才能得到內心的安然平靜,不把修行落實在生活里,任憑是多么好的方法,也不會給我們的生命狀態帶來任何改觀。

說到這里,我們便不得不提一句,若要真修行,若要真靜心,那么便該明了,生活中處處是道場,時時都是修行時。我們不要妄想靠著一兩部經書就一定能在短時間內釋放掉內心的全部煩惱,因為釋放煩惱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修行過程。不過,若是你壓根兒就不讀經書、不修行,那內心的煩惱絕對會愈加深重從而更加難以解脫、難以靜心。

譬如我們都希望自己成為被人包容、受人喜歡的女性。有些女性認為,只要外貌美麗就好,有些女性覺得,內在品質更重要。其實,這涉及的是一個“自我改變”的過程。我們總是害怕出現“變化”,可如果這變化能讓自己過得更幸福、更有意義,又何來害怕之說呢?雖然,外境的變化我們無法掌控,但我們內心的變化卻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啊。比如修行,這就是生命個體的自我內在變化。

“修行”二字聽來似乎和我們的現實人生距離很遠,但我們放眼看看自己的生活,再審視一下自己的生命便會發現,修行貫穿著我們生命的每一天。我們在單位里,在家庭里,和在道場上有什么不同呢?

在單位里,我們不明白如何抵擋外界的干擾,有時候因為工作壓力大,我們不是怨天尤人,就是到處發脾氣。在家庭里,我們因為生活瑣事而與家人生氣,鬧不愉快。雖然《金剛經》不會告訴我們,如何處理好職場上的各種問題,如何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但是,它卻在當下提升了我們的生命境界,使我們的心不受外境的干擾和束縛。以一顆靈活的心、包容的心、隨和的心去面對問題,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也許,在以往的人生中,你事業上取得了成功。但你卻把“成功”當作了人生的全部,除此之外,你再看不到人生中的其他樂趣,再沒有對其他事物的追求。于是,這“成功”便成為你心頭的執著,它綁縛了你的心,而原本你的心應該是自由而自為的。盡管你在事業上很出色,令他人羨慕,但你還是對人生有一種無所適從感,而你的心也處在一種空虛、不滿足的狀態之中。

如果,你從前在事業上或家庭生活、情感生活等方面經受過挫折失敗,現在你時刻都執迷著“失敗”,你就和那執著“成功”的女性一樣,感受不到生命的喜悅和自在。

既然生活中處處是道場,那么這“成功”和“失敗”等種種感受自然也是我們修行的所在。若是從《金剛經》的角度來看,人生根本不存在得到與失去、成功或失敗。因為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外相,把那變動不居的外相當作真實的存在,這可不是智慧的做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

(《金剛經》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須菩提,菩薩布施的時候,對于一切都應該沒有執著。他不執著于形色而做布施,也不執著于聲音、香氣、味道、觸覺、意識而布施。須菩提,菩薩就應該這樣不執著于外相而做布施。為什么呢?因為菩薩如果不執著于各種相狀而修行布施,那么他獲得的福德就是不可思議和無法估量的。須菩提,你覺得如何?東方的空間是可以想象并度量的嗎?”

“不是這樣的,世尊!”

“須菩提,那么南方、西方、北方、東南、東北、西北以及上下方的空間,是可以想象并度量的嗎?”

“不是這樣的,世尊!”

“須菩提,菩薩不執著于外相而做布施的福德,和這十方虛空同樣不可思議、無可度量。須菩提,菩薩就應該是這樣不執著諸相,自然就不會生起妄念,真正安住在清靜的菩提本心之中?!?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可以根據如來的身體相狀來認識如來的真實本性嗎?”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根據如來的身體相狀去認識如來的真實本性。為什么呢?因為如來所說的具足相好的身體相狀,并不是真實存在的相狀。”

佛陀告訴須菩提:“一切的現象,都是虛妄的,不真實的,如果你能觀照到世間諸相的這種虛妄不實性,那么你就能證見如來了?!?

在這里,佛陀為我們開示了一個無上的真理:不執著于外相,就不會生起妄念,妄念不生,我們的心自然就不會生出焦慮、恐懼和擔憂等種種煩惱。而且這個外相,本來就是隨時變化著的,所以才說它是虛妄的、不真實的。

曾經有位女性朋友說她的心中總是充滿了恐懼。她害怕失敗、擔心生病,只要一想到工作上和情感上的變化,她的內心就充滿了焦慮和恐懼。她說自己無法保持一種清醒的覺知,而且很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

很多女人都缺乏一種對人生真相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其實人人皆可具備。如何具備?那便是將自己放在生活中修行。與愛人的爭吵、與同事的矛盾,諸如許多這種瑣事,都可以成為我們修行的機緣——別看不起生活中的小事兒,對于女人來說,能讓我們煩惱的是小事兒,能讓我們覺悟頓生、保持一種洞察力的也正是這些小事兒。正所謂“修行事中無大小”,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當我們奔走于職場上時,當我們忙著家務勞動時,如果我們的內心生起了一絲煩亂,那么我們就該先停下手里的那些事,問問自己,是什么讓自己心煩、心亂?是什么讓自己焦慮不安?你覺得是外部環境不好,比如某個效率低下的同事拖了你的后腿,或者是家人不注意,把你剛剛拖干凈的地板又給踩臟。但是《金剛經》告訴你,讓你不高興、焦慮、恐懼、不安的真正原因是你,而不是別人。

就拿剛才提到過的那位特別懼怕發生變化的女士來說吧,她在讀了《金剛經》之后,生起了無上的信心,她堅信《金剛經》的智慧能夠幫助她靜心,于是就開始這樣對治自己的恐懼情緒。

每當她身邊出現各種突發情況、讓她煩亂不安時,她就告訴自己,現在的這些變化都有著各自的內因外緣,僅僅是自己恐懼就能阻止變化嗎?不能!那還恐懼什么,焦慮什么?當然,這是她做出心理調適的第一步。下面,她就會想到《金剛經》里佛陀說的那句話“是實相者,即是非相”。這便說的是“空性”的道理?。∪f物皆變,所以才說是萬法是“空”。既然是空,我們又何必與那本屬空無的人事物較勁兒呢?

如此去想,那顆原本被焦慮不安纏裹的心便豁然開朗起來!這位朋友說她剛開始還心存疑惑,因為她并不覺得這個辦法能對治自己的焦慮和恐懼。但是,她把自己的對治方法落實到現實生活中之后,再過了一段時間才猛然發覺,自己的內心果然要比以前更安寧了!以往的她,每每遇到生活中、工作中的一些變動馬上就會坐立不安,甚至吃不下、睡不安??蛇@么一顆煩亂的心,最終還是被《金剛經》中所闡述的空性智慧給醫治好了。她說現在她不覺得人生中的變化有什么可怕的,從另一個角度去想,變化即是新生啊!沒有變化,那我們的人生豈不是死水一潭了?

我們應該用一種智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身邊的變化。因為就連我們自己的心,我們都把握不住,又何必想要掌控外境的變化呢?既然我們無力把握,倒不如淡然一些,隨變化去吧,這樣反而能讓自心的煩惱減少。

當然,有了這種正向的心念還不夠,我們還要將它們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工作的壓力算什么?生活上的繁忙算什么?佛陀的修行還不也是在現實人生之中嘛。我們看看那些佛教故事里的描述,便可知道佛陀每天的日常生活與我們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差異。他也要吃飯,也要找地方住,當他困倦時,也會倒下休息。

可是,佛陀的日常生活和我們又有著極大的不同。他的心,安放在一個純凈安寧的狀態之中。外境的變化絲毫干擾不到他,他本然而自在地活著,比我們大多數人要快樂得多。

再轉而看看我們大多數人,我們完全淪為了生存的奴隸,我們在生存,而不是在“生活”。生活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像佛陀那樣知足淡然,保持著清醒和警覺,保持著對所有一切眾生的終極關懷,保持著對人生最高解脫境界的追求,那么我們的生活才能真正發生變化,有所起色。安住于這個生活狀態下的女人才算是最有智慧、最有魅力的!

【靜心禪語】

真正的自由,來自于心靈的覺醒;

真正的幸福,源自于不執和慈悲。

正向的心念,能帶給女人心上的安寧;

淡然且淡泊,此心不為名利物欲牽絆。

所謂修行:專心做好眼前的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金剛經》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對佛陀說:“世尊!世間那許多眾生,聽到您的這些教誨,能夠生起堅定無比的信心嗎?”

佛陀告訴須菩提:“千萬不要這樣說!在如來滅度之后的第五個五百年,會出現持守戒律、修福積德之人,能從我所講的這些章句中生起真實堅定的信心。像這樣的人,不只曾經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那里種下了善根,而且在遙遠的過去,在無量千萬佛的所在處種下了深厚的善根。所以,一旦聞聽我所講的這些章句,就會在一念之間生起堅定不退的信心。須菩提,我完全能知道,也完全能看到,這些眾生將得到無邊無量的福德。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善根眾生,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的分別妄執,同時也沒有了法相和非法相的分別妄執著。這是什么緣故呢?如果這些善根眾生在心念上還是執取于各種相狀,那么依然會執著于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的分別,如果這些善根眾生對于存在的相狀做出‘有’的判斷,那么也會執著于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了。但是,如果他們對存在的相狀做出‘無’的判斷,那也會執著于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所以說,不要執著于存在的相狀,也不要執著于空無這樣的念頭。正因為如此,我才經常告誡眾位比丘,如來所說的法,就好比我用那船筏渡你們一樣,渡過了河,到了彼岸,那么船筏就應該舍棄。連佛法都要舍棄掉,更何況是那些迷妄顛倒的念頭呢?”

從這里開始,佛陀為我們演說修行的最高境界“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實在有些“無為而為”的意味。

“修行”二字說來容易做來難,不論如何給它下定義,說到底,修行就是專心做好我們眼前的事。之前發生的種種都已經過去,不論你是怨恨還是追悔,都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未來的事,極少有人能預料得到,我們更無須為此而煩惱。所以,安住在當下,收拾好自己的心,專心做好眼前的事,這便是讓自己不散亂、不焦躁、不生恐懼的最好辦法,這也是最實在的修行。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將心安靜下來,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專心”去忙當下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女性,她們每天都在忙,處理著各種事務,但卻能忙而不亂,始終保持著喜悅的心情,自己的生命活力也絲毫沒有受到瑣碎事務的影響。而有些女性,她們即便不忙于處理事情,什么都不做,依然是一副焦慮不寧、惴惴不安的樣子。若問起她們擔憂的是什么,答案還真是五花八門,有人擔心愛人出軌,有人擔心升職加薪的問題,甚至有些女性僅僅是因為某件得不到的物品而不開心、不歡喜。她們不僅為當下的、眼前的事情而焦慮、擔憂,還要為以后的甚至不存在的事情焦慮擔憂。如此一來,她們的內心又如何能保持一個安寧平靜的狀態呢?心一亂,煩惱生;煩惱生,人生境遇便有了大不同。

一切讓你心生煩惱的念頭皆是妄想雜念,修行便是打掉這些妄想雜念,打掉這些煩惱。對于一個沉浸在當下時刻、沉浸在當下事件之中的女人來說,她不會分心去想自己的愛人是否出軌,自己升職加薪是否有望,甚至也不去想那些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她們呈現出的那種安詳寧靜,正是因為她們的心思很單純。這樣的女人,她們自心之中就很難生出妄想雜念來,她們也極少會受到煩惱的攪擾。

煩惱都是自找的,此話極恰!作為一名女性,當你眼中心里只有當下這個時刻的時候,你會頓覺世間真的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讓自己恐懼或憂慮。這樣的定力不是別人“賜予”你的,而是你自己覺悟的結果。而覺悟的緣起,則是《金剛經》中所說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人的心靈,本應該是活潑的,富于創造力的。特別是女性,女人的心更應該是靈明的,而做一個無所拘牽、心靈自由的女子,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金剛經》里的那句經文分明就是在告訴我們,想做一個心靈活潑、無所拘牽的女子嗎?那就不要把自己原本自由活潑的心滯留在任何物質之上,不要讓它滯留于聲音、氣味、味道、感觸和任何存在或道理上,也不要讓它滯留在某一種情感或感覺上。菩薩為何能自在自為?佛陀的心為何能圓融無礙?就因為他們有一顆對一切都不執著的心。這顆活潑自在的心,既不滯留在好的事物上,也不滯留在壞的事物上。在這顆心上,從無好壞的分別,自然也不會有悲喜煩惱。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第七品《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如來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了嗎?如來真的說過什么教法嗎?”

須菩提說:“如果按照我理解的佛所說的道理,并沒有什么固定的法可以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什么固定的法是如來所宣講的。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如來所說的法,都是不可執取的,也是不可言說的,這些既不能說是法,也不能說不是法。為什么呢?因為一切得到覺悟的圣賢,他們所證悟的都是無有生滅的境界,只是證悟的程度有或深或淺的差別而已?!?

對一切都不生起執著和貪愛,將身心全然地安住于當下,這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著一種心靈的覺醒和洞察力——一切無有定法。隨時隨地保持著內心警醒的女性,無論在什么時候,她都能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各種事務,因為她清楚地知道,唯有眼下的事情才最真實,所以才能心無旁騖地處理事情,不會對與當下無關的任何事、任何人費心思。所以說,這樣的女性也是智慧的,她們更容易安住于平和寧靜的心理狀態之中。

也許你要問:“如何做才算是不生起執著和貪愛?那些修行者、開悟者是如何做到的?”我想,我們可以從一則禪宗故事里一窺究竟。

古時候有個叫龐蘊的人,他年輕時看到身邊的人都在追名逐利,覺得這些人活得這么疲憊,真是想不開。于是他就來到石頭禪師那里,問道:“禪師啊,哪種人不會被世間萬法束縛自心呢?這種人真的存在嗎?”

石頭禪師只是微微笑著,什么都不說。

龐蘊雖然覺得石頭禪師的舉動頗有深意,但他還是想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所以過了不久又去找道一禪師請教了同樣的問題。

道一禪師和石頭禪師一樣,都是一言不發,臉上掛著微笑,靜默地看著龐蘊。

龐蘊此時倒是似乎領悟到了兩位禪師的苦心。他還寫了一首禪偈:“十方同豪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心空即是法空。若是心在萬物萬法之中都不做滯礙,萬物萬法又怎么能干擾到空無狀態中的心呢?

用這種無掛礙、無牽絆的心去處理眼前的事,這是一種修行;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眼下的事物上,不去琢磨那過去的念頭、過去的事,也不琢磨未來的事,這也是一種修行。

修行的方式和途徑有很多種,而修行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便是讓自己隨時隨地能保持內心的清明、安寧,保持生命的覺醒狀態。這種狀態下,世間便沒有什么能夠成為我們的障礙,因為我們體悟到了空性智慧,任何人、事、物在我們看來都具有這種“空”的屬性,在空性智慧的覺照下,我們內心的恐懼、擔憂、焦慮等煩惱便一起瓦解掉了。

也許,覺悟這個空性智慧需要花上我們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一生的時間。但是,我們可以先把未來的事情放一放,而關注眼下的修行——做好當下的事,讓自己的身心全然地處在當下。我們不要總想著晚上約會時穿什么、吃什么,也不要去想明天的工作報表如何填寫,下班時如果正趕上交通擁堵該怎么辦,等等。這些問題,并不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什么新的起色,反而會讓我們越來越煩亂。我們在自己臆想出的各種場景里忽而歡喜忽而悲傷,甚至不能安心做好眼下的事情。

身邊有不少女性朋友就是這樣——當然,以前的我也是這樣。我們很難把自己的心念安放在當下。我們期待著遇到一個十分理想的異性朋友,我們期待趕快領薪水然后去買最時髦的衣服,因為我們穿著這些衣服時會覺得自己能成為全世界的焦點,我們期待著浪漫甜蜜的約會,在與對方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時,我們也許還會皺起眉頭,很矯情地說:“我現在還不想結婚,我不喜歡婚后那種捆綁式的生活?!彪m然嘴上這樣說,但我們心里充滿了各種矛盾,既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而失去一個可心的伴侶,也擔心以后的日子里對方會不會一如既往地對自己那么好。

我們先是對未來的生活設定了各種期待,你期待能收獲美滿的愛情、你期待能得到上司的垂青,這些期待不能說都是錯誤的,但心上一生起執著,便生出了綁縛自己的繩索。在期待落空之后,我們的心也漸漸地沉重起來。于是曾經的期待變成了當下的煎熬,在期待中,還伴隨著煩惱。未來是個什么模樣我們誰也說不好,但我們在最為真實的當下里卻品嘗到了不安和焦慮的苦頭。

其實,我們倒也不必像龐蘊那樣體悟到“空無”狀態中的心靈是個什么樣子。因為這個過程對于現代人來說顯得太過耗時——當然,如果有誰真能體悟到心靈的空無狀態,并領會那“空”的智慧,一定能將自己的生命狀態提升到另一個新的層面。有了這樣的提升,不僅整個人生與以往的那種混亂徹底說再見,而且以后的人生更是會過得精彩異常。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讓自己于忙碌雜亂中也能安定心靈的方法。我們誦讀《金剛經》,并把《金剛經》中所蘊涵的佛法智慧應用在世間生活里,也是為了寧心靜心。世人都說“女子心量小”,可佛陀卻告訴我們,一旦心量打開,在心上生起覺悟,一切眾生皆可自我解脫。

在解脫之前要做的功課,便是先“空掉自己”:過去的一切經驗,空掉;過去的所有經歷,空掉;世俗的善惡評判,空掉;心頭的好惡分別,空掉。

以一顆空掉的心,去應對那眼下的事、當前的事,這時的你必然是滿心歡喜地置身在工作中,卻不會在心上充滿壓力和煩惱。

【靜心禪語】

無生無滅的境界,源自于無我之心;

自在自為的生活,是因為心無掛礙。

一旦心量洞開,人生中無處不精彩;

心靈上的纏縛,要靠般若智慧解開。

斷妄想、破妄相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們這今生今世百十年也只不過是一個很短的片段,短到只是那么一瞬間而已。但是,這百十年的人生對我們而言卻是意義重大。在我們看來,這一生一世才是最真實、最確定的,縱然有前生后世,可到底今生今世才是我們更應該把握住的。

其實,我們不妨就把那前生后世當作是存在的吧,因為這樣去想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心胸放開,放長遠地去看,不論是前生還是今世,它們都是平等的。我們如今所做的事業是暫時的,我們愛的那個人也是如此。不論今生是貧富還是貴賤,一樣都是暫時性的存在。如此去想,你還會對物質產生執著嗎?你不執著,當下一刻心靈便從以往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剛經》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在你看來,如果有人用能夠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珍寶,全部都用來布施,你覺得這個人因此獲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為何這么說呢?因為這種世俗層面所說的福德,其實它們并非是根本上的福德,在世俗意義上,如來才說這福德很多。”

“如果有人,能夠信守這部經書,哪怕只是奉持其中的四句佛偈,并向他人宣說,那么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果報,就比之前的那位要多得多。為什么呢?須菩提,因為所有的佛以及他們所具有的無上正等正覺法,都是從這部經書中發源。須菩提,所謂的佛法不過是一種方便法門,從根本上來說,其實并不存在絕對的佛法?!?

《金剛經》五千余言,其實所講的道理無非是讓我們識破世間萬事萬物的“相”,打破心頭妄念,熄滅心中煩惱。要想生活得自在安樂,不僅要從外部破除那個“相”,而且更要把內心的“妄念”給斷除掉。如此,才能真正達至一種靜心的狀態,我們的生活才能真正地有所改變。

那么,《金剛經》是如何教給女性“破相”(破除外相,斬斷煩惱)的智慧呢?

在《金剛經》里佛陀告訴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的人,要想降伏自己的妄心,就要先從破除“四相”開始,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多次了,因為破除對外相的執迷,這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重要,這不僅需要對空性智慧有所領悟,而且還要有持之以恒、磨煉心性的意志。

這四相便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內心沒有對這四種相狀的執著念頭,他們的心頭自然也不會有什么煩惱生起。執著了“我相”,便生出對自己的執著,認為世上一切都該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唯有自己才是那真正度眾生的人;執著了“人相”,便有了對“自己”與“他人”的分別,因為這樣的分別,就會減少了那份慈悲和寬容;執著了“眾生相”,就會在內心生起對眾生貴賤高低的分別,這樣就會產生傲慢的心理;執著了“壽者相”,就會產生希望通過救度眾生而延長自身壽命、增加福德的想法,這其實是把原本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降低到一個有限的程度。

所以,佛陀才一再告訴須菩提,要破除掉這四相,才算是真正地證悟到無上正等正覺。

有些女人,她們心頭的妄想實在很多,因此控制欲也很強,煩惱隨之增多,便難以靜心安心地生活。她們恨不得天天都讓愛人在她們的視線范圍內活動,如果愛人一旦走出她們的視線,她們便會認為對方做了什么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她們也見不得有人背著她們交談,她們總覺得那些人做出如此行為,一定對自己心懷不滿,于是她看到那些人總是要擺出一副臉色來。

其實這些事情都是這些女人自己臆想出來的。這些臆想出來的畫面卻比現實生活更使她們身心煩亂??纯催@多可笑?。∶髅魇遣淮嬖诘氖虑?,明明是自己想象出的畫面,竟然能把自己搞得如此這般的心煩意亂。末了,為了安撫焦灼不安的心靈,還要到處找大師求教“安頓心靈的法則”。這難道不是一種顛倒的生活嗎?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金剛經》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認為證得須陀洹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認為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為什么呢?須陀洹的意思是入流,但實際上卻沒有什么可入的,不執著于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法界,因此才可以稱作是須陀洹。”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認為證得斯陀含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認為已經證得了斯陀含果位?”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但實際上又是無所往來的。心中沒有了往來與否的分別,所以才能叫做斯陀含。”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認為證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認為已經證得了阿那含果位?”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但實際上又是無所不來的,心中沒有來與不來的分別,所以才能叫做阿那含。”

佛陀繼續問:“須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認為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認為已經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為什么呢?因為實際上沒有什么法叫做阿羅漢。如果阿羅漢產生‘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的想法,那么就會黏著于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這些外相了。世尊,佛說我已經達到了寂然平等的無諍三昧境界,是修行最高的人,是徹底斷絕了欲念的阿羅漢。但我自己不會認為自己已經證得了這樣的境界,如果我自認為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世尊就不會說我是處于寂靜、樂于清靜修行的阿羅漢了。正是因為須菩提已經徹底舍棄了分別執著的種種念頭,也不執著于自己的一切功德,所以才把須菩提稱作是樂于在寂靜處的修行者?!?

我們天天都在向別人求教“安心的法則”,但我們卻忘記了自己腦中的妄念才是制造出混亂人生的“罪魁禍首”。我們始終達不到須菩提長老那樣的修行境界——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依然還能不執著于這個果位??墒?,須菩提的這個果位也是他自己安心修行才證得的啊,而不是別的什么神靈“賜予”他的。

寫到這里,我忽而想起一則禪宗故事,想必許多朋友也曾讀過它吧。

在古時候,有位年輕僧人名叫慧可,他為了能得到菩提達摩的真傳而在雪地里站立了好幾天。這位僧人為了證明自己求道的決心,還揮刀砍斷了一條手臂。菩提達摩終于被其感動,便問他有哪些困惑要解除。

慧可便說:“弟子我內心著實煩亂,日夜不寧,希望您能慈悲我,幫弟子安定這顆心。”

“哦?那你就把這不安的心拿出來給我,我現在就讓它變得安穩?!逼刑徇_摩如是說道。

慧可當時是怎么想的,我們現代人實在難以想象出來,但我們可以猜想一下:他一定是滿臉驚詫,然后小心翼翼地說:“我的心?我找不到它?。 ?

那么菩提達摩又是如何回答的呢?根據歷史上的記載,菩提達摩很平靜地告訴慧可:“你看,我幫你把這顆心安好了?!?

“自心自度,不假外緣”便是由這里來的。有些女性其實本來是冰雪聰明之人,這個道理自然一點就通,當然,如果只是在道理上明白也算不錯了,若能在現實生活中也能隨處安穩自心,那更了不得?。〔贿^,我們只有先接受這個道理,想明白、想通透,才能在心上破除那些妄念,屏蔽一切妄想。心若一變,人生境界、生活境遇便有了極大的不同。

【靜心禪語】

自心上的煩惱,只有自己解得開;

不對外界攀緣,心上自然無牽絆。

妄想顛倒的生活,無非是我們自作纏縛;

超越生死的束縛,徹悟世間的一切真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荣县| 闻喜县| 文化| 申扎县| 五河县| 长乐市| 英德市| 南宫市| 乐清市| 盐城市| 崇义县| 石城县| 平度市| 鄄城县| 湘潭市| 江川县| 望谟县| 禹州市| 滨海县| 时尚| 峨边| 沭阳县| 资溪县| 彩票| 灵山县| 如皋市| 水城县| 黔东| 宝山区| 泸西县| 米林县| 恩施市| 泾阳县| 武安市| 丘北县| 梁平县| 乡宁县| 罗山县| 阜康市| 临海市| 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