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擁有自主的學習精神
- 李嘉誠財與智的哲學
- 王靜編著
- 1338字
- 2015-04-17 17:57:15
“知識不僅是指課本的內容,還包括社會經驗、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才有競爭力,知識是新時代的資本。”
香港改寫了李嘉誠的人生之路,香港造就出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誠。數十年后李嘉誠重返家園……昔日跟隨父母逃難的單薄少年,已成為蜚聲世界的巨富。
李嘉誠回首往事,如是描繪他少年時的心態:“小時候,我的家境雖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讀書人。抗日戰爭爆發后,我隨先父來到香港,舉目看到的都是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就感到這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因此在我的心里產生很多感想,就這樣,童年時五彩繽紛的夢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李嘉誠的父親李云經雖對香港的商業文化格格不入,但他明白,要想在香港生存,非得融入這個社會不可。他不再向兒子談古數典,對兒子的教育大有改觀。他不再以古代圣賢的言行風范訓子……而是要求嘉誠“學做香港人”。從李云經身上,可以看出潮汕人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他們不論漂泊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與當地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可貴的是,他們及他們的后代,把根留在祖國及家園,不忘自己是潮汕人。
李嘉誠對父親的教誨心領神悟。香港的華人流行廣州話,廣州話與潮汕話屬不同的語系,在香港,不懂廣州話寸步難行。李嘉誠把學廣州話當一門大事對待,他拜表妹、表弟為師,勤學不輟。他年紀輕,很快就學會一口流利的廣州話。
對李嘉誠而言,更困難的是英語關。李嘉誠進了香港的中學念初中。香港的中學,大部分是英文中學,即使在中文中學,英文教材也占半數以上。李嘉誠不再是學校的驕子,他坐在課堂里聽課,如聽天書,不知所云。其他同學,從小學起就開始學英語,李嘉誠深知自己的不足,心底泛出難言的自卑。
李云經詢問兒子上學的情況,他說:“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學會英語不可。”
李嘉誠點點頭,領會父親的苦心。且不論個人的前途,就憑學費來之不易這一點,他也會以苦讀上進來報答父恩母愛。數十年后,李嘉誠回憶父親生病不求醫,省下藥錢供他讀書……母親縫補漿洗,含辛茹苦維持一家生計……不禁神色黯然。
李嘉誠學英語,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學放學路上,他邊走邊背單詞。夜深人靜……李嘉誠怕影響家人的休息,獨自跑到戶外的路燈下讀英語。天蒙蒙亮,他一骨碌爬起來,口中念念有詞,還是英語。
李嘉誠天賦高,記性強,經過一年多刻苦努力,終于逾越了英語關,能夠較熟練地運用英語答題解題。
后來,李嘉誠輟學后,依然常年不輟自學英語。在日后的商戰風云中,英語讓李嘉誠受益匪淺。在長江塑膠廠創業的過程中,李嘉誠就靠一口流利的英語跟外商洽談業務,贏得了一系列的訂單。李嘉誠在接受采訪時曾說:“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這種自主的學習精神正是李嘉誠闖出驚人事業、叱咤商場的有力武器!
自主的學習精神是打開人生成功之道的必備素質,作為人來說,能力畢竟是有限的,無論你認為自己學問有多淵博,在知識的海洋里,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真正的成功者,往往都“學然后知不足”,窮其一生,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不斷學習。
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各方面的信息日新月異,我們只有通過每天不斷的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和信息,不斷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修養,更好地武裝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