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從興趣入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 怎樣幫助孩子愛上閱讀
- 王凱編著
- 3305字
- 2015-04-15 17:18:21
在教育界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沒有靈感”。興趣對讀書來說特別重要。有時候,人們讀書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或為了功利性目的,任務驅動或功利目的驅動,往往掩蓋了讀書的天然樂趣。
濃厚的閱讀興趣,可以讓孩子愉快輕松、不知疲倦地讀書,父母應當盡最大努力利用多種方法,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孩子一旦產生了“我要讀書”的熱情和興趣,就會自覺地抓緊時間讀書學習,這樣的效果是任何強迫命令都不能達到的。
1.激發興趣是孩子愛上讀書的前提
興趣是最大的動力,興趣是最高的效率,有興趣,才能夠輕松愉快地,才能夠不知疲倦地,才能夠進入樂此不疲的讀書境界。越學就越有勁頭。
大部分孩子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會覺得愉快、輕松,就不會覺得痛苦,就會煥發精力和創造力。
反過來,如果讓孩子做一件很頭痛的事情、不喜歡的事情,他還沒有做,就已經開始厭倦疲勞了。所以,興趣能使人愉快輕松、不知疲倦地進行實踐。
課外閱讀是自由的閱讀,一定讀什么或一定不讀什么,不該由別人去決定,而該由興趣決定。有些家長對孩子的閱讀內容過于干涉,如一看見孩子讀幽默故事、武俠小說就加以阻止,要求孩子讀名著。我們要知道閱讀名著需要一定的閱讀基礎,對處于閱讀初級水平的孩子來說未必適合。家長若迫不及待地讓孩子讀名著,孩子因為難以理解,而對名著產生厭惡情緒,結果適得其反。還有的甚至規定孩子讀書時一定要摘好詞好句或寫讀后感,結果導致孩子把讀書當作一種負擔。其實,如果把讀書等同于摘抄、在書中圈點畫問,寫讀后感就是鉆牛角尖了。試想一下,孩子一開始讀書就碰上這些枯燥無味且帶有強迫性的要求,很容易對讀書產生厭倦情緒,讀之無味,還可能會打消讀書的念頭,這與家長本意背道而馳。成人尚且喜歡尋一處幽靜的地方喝茶看書,悠然自得,為什么偏偏要孩子看書,就要正襟危坐,還要寫無感可發、無言下筆的讀后感呢?因此,給孩子閱讀的自由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對初接觸閱讀的孩子來更是如此。
美國圖書館教師蘇珊·羅森韋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計劃閱讀,那注定不會長久。”家長除了需要對真正有害孩子的書刊進行控制外,不應對孩子所讀書刊的內容、類型和范圍進行人為的約束和控制。通常,孩子對所讀書刊的內容范圍越廣越好。
家長要經常帶孩子到閱覽室,瀏覽書架上擺放的那些五彩繽紛的畫報、書刊。孩子們注意到閱覽室里讀者的表情,就知道書里有好多好看的故事,大家喜歡看,感覺到人們渴求知識的心情。此時,不妨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愛的書,并贊賞他選的書。使他感到挑選書籍是一種快樂。家長經常帶孩子參觀書展、逛書店,并給孩子買書,讓孩子理解書籍對人們生活的作用和意義。
2.讓賞識和鼓勵陪伴孩子閱讀
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有個年輕的母親正在廚房洗碗,她才幾歲的兒子獨自在撒滿月光的后院玩耍。年輕的母親不斷聽到兒子蹦蹦跳跳的聲音,感到很奇怪,便大聲問他在干什么。天真無邪的兒子也大聲回答:“媽媽,我想蹦到月球上去!”這位母親并沒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樣責怪孩子不好好學習,只知道瞎想!而是說:“好啊!不過一定要記得回來呀!”
這個孩子長大后真的“蹦”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上的人——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
賞識和鼓勵是孩子最好的動力。平時,父母盡可能騰出時間與孩子在一起,鼓勵孩子把書上看來的故事或知識講給別人聽,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故事能引起別人的興趣時,就會感到很自豪,由此激發進一步閱讀的愿望。如飯桌上,散步時都是我們和孩子交流的最佳時機。
當孩子在講話時,我們要認真地傾聽,對孩子每一句話都適時地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用非常贊賞的眼光看著他。有時,還需要用言語給予鼓勵,如“你真棒!小腦袋里竟然能裝這么多東西”。人們常說只有努力,才會成功。其實不然,對于孩子來說,只有成功才會去努力。也就是說孩子只有在閱讀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時才會去努力。因此,家長若能對孩子在閱讀中的發現表示驚喜,表示興趣,并加以贊賞,讓孩子有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就會進一步激起其獲得更大成功的欲望,增強孩子進一步閱讀的興趣。
3.靈活誘導,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孩子對閱讀缺乏好感,與他們閱讀經歷中總是習慣于被強制有關,因此,讀書是只可以被勸而不可以被強迫。書一旦成為人們加入太多的功利化,那么人們只會憎恨書,而不會敬重書。
如何培養讀書興趣?解鈴還須系鈴人,讀書的興趣還是從讀有興趣的書開始,讀書興趣是慢慢培養的。如果孩子的讀書興趣不是太高,那么就讓他從簡單的書讀起,讓孩子的閱讀能力和書本中的內容相匹配,讓閱讀者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成就感,就會慢慢地產生興趣。
讀書是一個讀者與作者進行思想溝通的過程。假如不了解書的內容,讀者與作者就無法進行思想溝通,再有價值的內容,也不會讓讀者產生興趣。給孩子閱讀的書的難度要適中,太難的書孩子讀不懂,也就沒有興趣;太容易的書又會讓人覺得有老生常談的感覺,提不起孩子閱讀的興趣。有研究表明:學生上課所用的課本,讀者最好能讀懂內容的50%;用作自學的書,讀者最好能讀懂70%。低于此標準,讀者就會覺得沒興趣。興趣是維持讀者繼續讀書的關鍵。例如,初學英文的人,想讀《莎士比亞全集》,就是好高騖遠,而且,這樣做對培養興趣和成就都是有害無益的。
培養讀書興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讀書興趣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專家認為這個過程一般需要經過以下的三個階段。
(1)直觀興趣階段。
(2)自覺興趣階段。
(3)潛在興趣階段。
要培養讀書興趣,首先要經過“知之”階段,也就是說要經過培養直觀興趣的階段。
直觀興趣階段對于有讀書興趣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問題。但是,對那些沒有或缺乏讀書興趣的人來說,則需要認識一下,培養讀書興趣的重要性。
不但要他們真正懂得:知識就是力量,在現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不積累知識,就會在工作中不斷碰壁。
還要讓他們知道:很多知識都被保存在書里,只有通過讀書才能獲得前人學以致用的經驗。
要誘導他們結合個人愛好,讀那些有益的書,吸取書中的知識,使之嘗到“開卷有益”的甜頭,產生濃厚的讀書興趣,養成讀書的習慣。
并且,要堅持下去,在經過一段時間后,就能成為一個“知之者”,完成讀書直觀興趣階段的培養。
然而,由于直觀興趣的不穩定性,它易起易落,如不及時進行鼓勵,不繼續堅持,就很可能會來如煙,去如風。
因此,你還應做“好之者”,把讀書興趣由直觀興趣階段向自覺興趣階段過渡和發展。
由直觀興趣向自覺興趣過渡,需要一個過程。因為,自覺興趣是愛好和志向的結合體。
自覺時期的讀書興趣,已經是一種有明確目的的興趣。它不僅伴隨著感性的讀書愛好,而且,還包括了在感情支配下的記憶與聯想,由求知向思維推進。這時的讀書興趣,具有了自覺性、主動性。
譬如說,一個對技術非常感興趣的人,在得到一部有關的技術書時,必然會一睹為快。
他會帶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產生濃烈興趣的同時,分析書中的理論是否成立,數據是否準確,是否在實際中可行。并且,自覺地、積極地向更深的層次開掘。
試想,當你讀書的興趣達到了孜孜以求的“好之者”階段,并進入了自覺興趣的境界之時,你還會“厭倦”書嗎?
進入讀書興趣“好之者”階段的人,一般都有了自覺讀書的興趣,進入了比較穩定的階段。
但是,如果把“好之者”與“樂之者”相比,還有很遠的差距。
“好之者”,只是對讀書有了熱情,對讀書有了鉆研精神和自覺自愿的興趣。
“樂之者”,卻是在經過一段探索后,有了深刻的體會和收獲,把讀書作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捧起書來,如醉如癡,達到了讀書興趣的最高階段——潛在興趣階段。
那些步入潛在興趣境界的“樂之者”,并不僅僅是愛好讀書,也并不僅僅是自覺地驅馳,而是在愛好讀書與自覺的基礎之上產生了堅強的意志和追求的快樂。
當你讀書的興趣達到“癡心”的程度時,就不會感到讀書是一種苦役和負擔了,而會感到讀書是一種享受。
濃厚的閱讀興趣,可以讓孩子愉快輕松、不知疲倦地讀書,父母應當盡最大努力利用多種方法,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孩子一旦產生了“我要讀書”的熱情和興趣,就會自覺地抓緊時間讀書學習,這樣的效果是任何強迫命令都不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