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作戰(2)

部隊駐扎所在,一下子來了那么多人,周圍的物價“騰”地就飛漲上去了,特別是圍城。太平天國,清軍在金陵周圍設江北、江南兩個大營,一圍就是好幾年。那周圍茶樓酒肆,煙館妓院,繁榮得不得了。物價飛漲,周圍的老百姓也得跟著忍受那么高的物價,他們的錢就不夠用了。

財竭則急于丘役。

“丘役”,是春秋時魯成公的丘甲制。張預注云:“國用急迫,乃使丘出甸賦”,相當于稅收翻了四倍!這賬是怎么算的呢?

古代征兵制度,按土地和人家來,《司馬法》說:“六尺為一步,一百步為一畝。一百畝為一夫,三夫為一屋,三屋為一井,四井為一邑,四邑為一丘,四丘為一甸。”

征兵役以甸為單位,每一個甸,出一輛戰車,也就是四匹戰馬,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還要出牛十六頭。

這樣我們也可從軍隊規模折算出國力。比如我們前面說千乘之國,是有一千輛戰車,七萬五千人軍隊。根據征兵制度,就可算出他的地盤是一千甸,有一千個鎮子吧。

魯成公干了什么事呢?他一繼位,就推出“丘甲制度”,還是一輛戰車,四匹戰馬,甲士三人,七十二步卒,十六頭牛。但不是一個甸出這么多,是改為一個丘出這么多。四個丘才是一甸,這等于翻了四倍。所以大家都說他亂來,非把國家整垮不可。

《孫子兵法》反復算這些賬,就是強調戰爭很貴,人很貴,馬很貴,牛很貴,糧很貴。戰爭成本很高,打不起!

那我們反過來想,如果有一個辦法,能把某一項成本大幅降低,不就天下無敵了嗎?這跟經營一樣,低成本總會打敗高成本。

想到這個革命性辦法的人,拿破侖開創了一個新的戰爭時代,叫人民戰爭。人民戰爭降低了哪項成本?主要是人命的成本,不怕死人,沒什么“役不再籍”之類考慮。不光是可以無限征兵,兒童團、婦女隊,全都可以投入戰爭。所以拿破侖得意洋洋地說:“現在人命比塵土還便宜!”并夸口他可以經得起一個月犧牲三萬人的消耗。而歐洲其他各國君主的貴族軍隊和雇傭軍,成本就比他的人民軍隊高太多了。人民戰爭還降低了資源的成本,把國家的一切資源都投入戰爭。

毛澤東,就把孫子和拿破侖的思想,都發揮到了極致。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不知柴米油鹽貴者不可當家原文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萁(qí)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華杉詳解

戰事拖久了,就力屈財竭,從政府到百姓都要破產了。原野之民要運糧輸餉,以財糧力役供軍之費,家產內虛,十去其七。

政府要供應軍火物資,戰車戰馬、甲胄弓弩、戟和戈是一類,是殺敵的武器;“楯”和“蔽櫓”,都是可以遮住全身的大盾牌;“丘牛大車”,輜重車和拉大車的牛;這些物資,十去其六。

所以智將一定想到要吃敵人的。食敵一鐘,相當于自己的二十鐘。

鐘和石都是古代計量單位。石(dàn),一石,是十斗,張預注解說是一百二十斤,這么算一斗是十二斤。鐘,杜牧注解說六石四斗為一鐘,那就是七百七十八斤。

為什么食敵一鐘,相當于自己二十鐘呢?因為二十鐘,是我們運一鐘糧食到前線的成本!千里運糧,靠牛車拉著,比人走得還慢,要勞伕力役,要運糧部隊保護。出發時運兩萬一千鐘糧食,運糧部隊去的路上一路吃掉一萬三千鐘,到前線交割一千鐘,再帶七千鐘回來路上吃,不然就餓死在半路回不來了。就這么一筆賬!

人要吃,牛馬也要吃,運糧的牛馬,也得拖著自己路上來回要吃的草料,這就是萁稈。萁是豆稈,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便是。稈是禾藁,都是牛馬吃的草料。也就是食敵萁稈一石,相當于自己二十石。

秦攻匈奴,使天下運糧,從山東開始運,三十鐘才能運到一石,這么算成本不是二十倍,是二百倍!因為運糧靠人力畜力,效率低,時間長。漢武帝通西南夷,數萬人運糧,也是十幾鐘才能運上去一石,一百倍的成本。所以孫子說的二十倍,還只是春秋時期國家之間開仗,都是平地,已開發地區。后來征匈奴,征西南夷,翻山越嶺,不毛之地,運糧成本就更高了。

日本侵略中國,先拿下東北,再拿下江浙,就獲得了給養基地,如果在華日軍全部要從日本運糧運物資,他就支持不下去。所以中國堅決不投降,拖住他,也使中國有資格成為四大戰勝國之一。

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在糧食上的成本領先也是關鍵。游牧民族,在草原上趕著牛羊走,每天羊奶牛奶,羊肉牛肉,牛羊一邊走一邊生小牛小羊,所以他部隊一開拔,就不需要后方運輸。到了前線,打下城池,就吃敵人的,這是他的戰鞭能揮那么遠的關鍵因素。

孫子的要求:“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成吉思汗做到了。

激怒與利誘,讓士兵變成亡命徒

原文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華杉詳解

殺敵靠憤怒,奪敵靠獎賞。

軍隊開出去,必須給士兵一個殺敵的理由,讓每個人都成為“激情殺人”的亡命徒。這就要利用人的感情。有兩種感情可以讓人忘記生命危險,一是憤怒,怒氣上來,就什么也不顧;二是貪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先講怒。

杜牧注:“萬人非能同心皆怒,在我激之以勢使然也。”

什么意思呢?千萬人的軍隊,你要他們都恨同一個人、同一件事,所謂同仇敵愾,就要想辦法去激他。

典型戰例是燕國攻打齊國,圍了即墨。田單守城。當時燕軍把齊軍俘虜鼻子都割了,齊國人非常憤怒,更加堅守。田單就想把這憤怒放大,化悲憤為力量,去殺破燕軍。

他派出間諜,到燕軍中散布謠言,說齊國人最怕燕軍掘他們城外的祖墳,如果辱及他們的祖先,他們肯定崩潰了,投降求燕軍停手。

燕軍上了鉤,就在城外掘祖墳,燒死人。齊國人在城墻上看見了,每個人眼睛都恨得噴出火來。田單見士卒可用,率軍出城作戰,齊國人殺紅了眼,大破燕師。

毛澤東是把利用仇恨發揮到極致的大師。在解放戰爭和解放后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整個宣傳戰略和文化藝術,就是圍繞仇恨展開,仇恨和憤怒,不僅是軍人,而且擴展到普通民眾,甚至搞人人過關,仇恨考核,每個人必須對階級敵人恨起來,怒起來。于是就出現了演《白毛女》,小戰士端起槍要殺“黃世仁”的情況。這樣深入每一個人心的仇恨戰略,不僅軍隊同仇敵愾,敵人的間諜也沒法滲透到我們的后方來。

再講賞。

曹操注解說:“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杜牧注:“使士見取敵之利者,貨財也。謂得敵之貨財,必以賞之,使人皆有欲,各自為戰。人知勝敵以厚賞之利,則冒白刃、當矢石而樂以進戰者,皆貨財酬勛賞勞之誘也。”

我們常說什么部隊軍紀好,什么部隊軍紀不好。其實這軍紀好與不好,都在于主帥的戰略目的。軍紀好,秋毫無犯,那是有政治目的的。軍紀不好,燒殺搶掠奸淫,那是激勵機制。往往一個城久攻不下,城里人死守不投降,對敵人秋毫無犯的必要也沒了,主帥就會作激勵動員:“破城之后,大掠三日,或七日,城里東西隨便搶,姑娘也隨便搶,搶到都歸自己。”

這士兵們就瘋狂了。

湘軍攻破金陵,啥軍紀都沒了,燒殺搶掠,奸淫婦女。搶光了財物,為毀滅證據,一把火把天王府燒了。之后給太后匯報說:南京什么財物也沒有!

敢情這洪秀全是個清廉模范!

曾國藩是當世大儒,他的部隊怎么會這樣呢?這顯然是之前的承諾。朝廷也沒什么錢給我們,我們湖南人民自愿來為朝廷打仗,那打下來,土地城池歸太后皇上,錢財歸兄弟們,這就是潛規則。

慈禧太后怎么樣呢?沒有就沒有,根本不問財物的事,睜只眼閉只眼,知道你們都運回湖南老家了。

有時候皇上自己就會公開宣布這樣的政策,宋太祖將伐蜀,攻打四川的時候,趙匡胤就下令:所得州縣都歸我,倉庫財貨全部賞給士卒,“國家所欲,惟土疆耳”。

古今名將,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舍得給大家分錢。最典型的,就是凡是搶得敵人或民間財物,全部分給兄弟們,自己分文不取。我只要皇上賞賜的,搶來的都歸你們。因為他自己不參與分,覺得分得不公平的人也沒話說。這樣大家都愿意跟他打仗,他的勝仗就多,升官就快了。

要看清楚誰第一個登上城墻

原文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華杉詳解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為什么呢?要繳獲俘虜對方十輛戰車,我們知道一輛車的編制是七十五人。陣車之法,五車為隊,設仆射一人,十車為官,設卒長一人。所以十車是一個七百七十人的戰斗編制。要把他們全俘虜了,我方投入的至少上千人。這一千人如果全部封賞,那濫賞無度,不能真正起到激勵作用,國家也沒那么多錢。

所以“賞其先得者”,就是奪得第一輛戰車的士卒。因為先得者,往往是倡謀者。他先發動,大家才跟著一哄而上。

攻城也是一樣,第一個登上敵方城墻的人,一定中大獎,這樣才能人人奮勇爭先。所以對于站在后面指揮的主帥來說,看清楚誰第一個登上去的,是和指揮戰斗同樣重要的事情。因為你如果搞不清楚該賞誰,下回就沒人奮勇爭先了,那啥指揮也白搭。

交戰本身是相互搶掠軍火物資,以敵益己。電視劇《亮劍》里,李云龍每次打勝仗,總是高興地說“發財了!”,就是這道理。

古人用兵,必使車奪車,騎奪騎,步奪步。吳起與秦軍作戰,號令三軍說:“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這就是一個考核標準,不是殺敵戰勝就行。戰車部隊一定要奪得對方的戰車,騎兵要奪對方騎兵的馬和裝備,步兵要繳獲敵方步兵武器,這才能記功領賞。

奪了敵方戰車,馬上拔了他的軍旗,插上我方旗幟,混編到我們的車陣里投入戰斗。

俘虜了敵方士卒呢?孫子說卒善而養之,要對他們好,講清楚我們的政策,爭取他們加入我軍,為我所用。

孫子能這么想可不容易,古代戰爭,殺降很普遍。因為你俘虜了幾十萬人,不好控制,不敢信任,還得管他們吃喝,所以往往一坑了之。長平坑趙卒四十萬,就是典型戰例。項羽作戰,更是遍地萬人坑,一次坑秦軍二十萬,秦人對項羽恨之入骨。

優待俘虜,為我所用,最典型戰例是漢光武帝劉秀。劉秀破銅馬賊于南陽,俘虜了十幾萬人,整編到自己的部隊里。但是人心未安,因為銅馬賊之前降過一次,又叛,又被打敗,最后又降的,所以賊帥們覺得劉秀不會信任自己。

劉秀也知道他們的心思,說你們各歸本營,我來慰勞將士們。之后劉秀僅率十余騎,親探銅馬大營,展示了以命相托的絕對誠意。賊帥們感激涕零,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把自己的一顆赤心放到別人肚子里,那么大的誠意!這就是“推心置腹”這個成語的由來。劉秀得了銅馬,兵勢大振。這就叫“勝敵而益強”。

如果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那不是勝,是兩敗俱傷,只不過對方敗得更慘而已。

所以孫子的思想是“求全”,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勝,最好把敵人也保全。他的整個軍事思想,是慎戰的思想,不戰的思想,和速戰的思想。

“兵不可玩,武不可黷。”《孫子兵法》,開宗明義,軍事是國家人民生死存亡之道,無比險惡,必須謹慎。首先廟算、“五事七計”,沒有勝算就不要發動戰爭。有勝算,發動了,要追求一戰而定。

“兵貴勝,不貴久。”曹操注解說:“久則不利,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也。”結果他自己也在赤壁被一把火燒了。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司命”,是天上管人生死壽命的星宿。大將就管著人民的生死壽命。長平之戰,趙國由廉頗做司命,大家的命都還在。換趙括做司命,四十萬人就沒了,國家也危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成了絞肉機,斷送無數年輕人的生命,也是那些民之司命們的罪責。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死存亡之道”,我們常說記者是“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無論你手里是槍還是筆,還是汽車的方向盤,你的舉措都關乎他人的財產生命安全,孫子就教給我們這樣的敬畏心和責任感。

附錄:《作戰篇》全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腾冲县| 鄢陵县| 富平县| 闵行区| 察雅县| 巴林右旗| 平潭县| 昌平区| 吕梁市| 齐齐哈尔市| 闵行区| 彭阳县| 五峰| 化德县| 朝阳区| 泾源县| 秭归县| 漳浦县| 合山市| 兴国县| 武乡县| 唐山市| 蕉岭县| 南康市| 应城市| 古丈县| 阿拉尔市| 如东县| 荥阳市| 龙州县| 绥德县| 当涂县| 探索| 楚雄市| 高州市| 曲麻莱县| 云浮市| 灵川县| 彰武县| 庐江县| 三门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