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陽光。激勵是一種心態,一種教育者的精神狀態。激勵教育源于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孩子與父母健康互動、孩子幸福成長的教育。教育專家指出:激勵猶如孩子的營養劑。只要父母對孩子充滿信心,并且嘴邊經常掛著一些由衷的激勵之詞,便可使喪失信心的孩子恢復自信、使學壞了的兒童懸崖勒馬、表現不錯的孩子更加積極上進。孩子不斷進步,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其中父母的心理激勵則是一把挖潛啟智、培養孩子正常發展、快速成長的金鑰匙。激勵對孩子的成長如此重要,從古到今的中外教育家都有共識:《學記》中提出“強而弗抑”(鼓勵而不要指責壓抑);清代王筠指出“故遇笨拙執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誘之;既得其機之所在,即從此鼓舞之”;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心理學研究證明:激勵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增強孩子的記憶力。而賞識教育專家周弘也曾經說過:“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卻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如果家長總是用消極的辦法來對待孩子,其結果是小孩子改過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會有一點不喜歡父母了。”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少些責罵,多些激勵,親子教育就是這么簡單。
激勵作為一種十分主要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很多為人父母者可能都用過此法。不過,激勵孩子也應當聯系孩子的心理特點并采取適當的方式,不然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好比有的家長老是一味地用美言來激勵孩子,孩子反而“油鹽不進”,毫無“胃口”;有的家長喜歡用拔高的方針來激勵孩子,結果卻常常使孩子心灰意冷;有的家長老是在布滿火藥味的空氣中激勵孩子,最終往往鬧得不歡而散,陷入尷尬的境地。那么,父母應該怎么激勵孩子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呢?
1.珍惜孩子的第一次成功
小雙總是安靜不下來,他是個缺少耐心的孩子。他沒辦法安靜地坐著看電視,也沒辦法安靜地吃飯,更沒辦法安靜地做功課了。
爸爸媽媽對這個過分活潑的孩子很頭疼。因為他太愛動了,總是把大人的計劃弄得一團糟。爸爸說:“小雙,如果要你安靜的坐下來做一件事情大概是永遠也不可能的吧?”
小雙說:“那也不一定呀,爸爸。”
爸爸說:“我覺得那是一定的。”
過了兩天,小雙回家來告訴爸爸媽媽,學校要組織一次釣魚比賽,自己已經報名了。
爸爸大笑著說:“你參加釣魚比賽?那可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你知道釣魚最需要的是什么嗎?”
“是什么呀,爸爸?”
“是耐心呀兒子,你幾乎沒有一分鐘可以安靜地坐下來,你覺得你可以釣到魚嗎?”
“我覺得我可以。”
爸爸說:“那就試試看吧。”
到了釣魚比賽的那天,爸爸和媽媽都去給小雙打氣。他們驚奇地發現,這個孩子居然真的安靜下來了,他那么專注地盯著水面,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小雙這么有耐心地做一件事情。最后小雙真的是第一個釣上魚來的孩子,獲得了勝利。
爸爸說:“我們今天全家去慶祝一下。”
小雙睜大了眼睛:“是因為我贏了比賽嗎,爸爸?”
爸爸說:“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我的兒子第一次用他的耐心成功地做成了一件事情,我覺得很驕傲。原來我的兒子是可以克服困難去做自己原本做不到的事情的。”
小雙激動地點頭:“是呀,爸爸,我說我能做到的。”
爸爸又說:“那我相信我的兒子以后可以有耐心做好任何一件他想做的事,對嗎?”
小雙肯定地點頭,從那以后,他沒有耐心的習慣果然改進了許多。
案例分析:
在孩子的一生中,最具有激勵效果的是他在第一次取得成功時所得到的及時肯定與鼓勵。這將使他對未來充滿自信。第一次成功對孩子如此重要,是因為它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與價值,他為自己的成功而高興,更為自己的能力與價值而自豪。于是他就有了自信,有了進一步努力的動力。所以,珍惜孩子的第一次成功,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養。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積極感受,它代表著一種優秀的心理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與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2.激勵目標要切合實際
天天和小俊是同班同學,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差不多,都能進入班上的前十名。半期考試過了,天天考了第五名,而小俊是第七名。
兩個孩子的媽媽一起去學校接孩子放學,天天的媽媽知道了孩子的成績很高興,說:“好兒子,真聰明,這次比上次進步了一名呢。你還是很有潛力的,咱再加把勁,說不定下次呀就拿全年級第一啦!還有你這次數學考得最好,我的兒子將來有一天可以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呢。”
小俊比上次下滑了一名,有一點失落。媽媽對他說:“小俊,名次并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你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知識。雖然下滑了一名,但是并不代表什么。一個學生,要力求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這是最關鍵的。我們回去看看自己薄弱的地方是哪里,補充一下能量,那咱們不是又可以恢復以前的名次了?”
不久又到了期末考試的時間了,成績一下來,大家都很驚奇小俊的進步,這一次他考了全班第三。再看天天呢?他仍然還是第五名。
案例分析:
由于孩子的進步大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而父母的激勵目標也應具有漸進性。因此,家長不妨由低到高、由易到難地將激勵目標逐步向孩子提出來,切莫一下子就把“標桿”豎得高高的。一般來說,家長給孩子設立的激勵目標,應該是孩子在經過努力奮斗、頑強拼搏之后能夠實現的目標。過高的激勵目標,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還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為目標太過高遠,甚至完全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圍之外,就顯得虛幻而不真實,孩子無從努力,也沒有辦法把握方向,到最后的結果只能是覺得自己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就是一落千丈。所以家長在激勵孩子努力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地為孩子制定目標,讓孩子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
3.激勵孩子也要注意語言的藝術
若若的媽媽是一個清潔工人,每天早出晚歸很辛苦。盡管這樣,她在照顧孩子方面還是不遺余力,無論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無微不至地關心。如果女兒學習上有一點懈怠,她就經常這樣跟孩子說:“媽媽沒念過什么書,是沒辦法啦,就是這個樣子了。你不一樣啊,媽媽這么辛苦照顧你,你要好好念書才行啊。”如果女兒學習有一點進步,她又這樣說:“孩子,媽媽辛苦供你讀書,不容易啊。你看你現在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媽媽一分錢一分錢存出來的,你現在好好念書就是為了將來有出息,不然怎么對得起媽媽呀。”
若若經常聽媽媽這樣說,慢慢地變得悶悶不樂。老師覺得她有些反常,就問她發生了什么事,她說:“我媽媽老是這樣說我,好像她今天關心我照顧我就是為了將來要我回報一樣。她總說她沒有辦法就是這個樣子了,那她為什么不改變一下自己呢?就算她是個清潔工,可是她能掃出最干凈的馬路,我也會很佩服她的,我不喜歡她這樣。”
案例分析:
教育專家為家長們指出誤區:千萬別用這樣的話“激勵”孩子。人人都應該努力,都應該追求美好的未來。孩子是這樣,家長也是這樣。如果總是用這樣的話語來“激勵”孩子,孩子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就是父母今天鼓勵我要多努力并不是為了我好,而是為了他們自己。一旦產生這樣的想法,就喪失了往前走下去的希望和興趣。其實父母只要注意好了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自然會以父母為榜樣。一直不停地對孩子提要求,而且是空洞的要求,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脆弱敏感,覺得自己如果做得不好就愧對了父母。嚴重的還會讓孩子喪失信心,自暴自棄。
4.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激勵
金金家有一個很漂亮的碗,金色的鑲邊,上面畫滿了精美的圖案。爸爸媽媽和金金都很喜歡這個碗,都喜歡用它來吃飯。于是大家有了一個約定,就是如果誰能做到令全家都肯定和滿意的事情,就可以用這個漂亮碗來吃飯。
一天,金金約了甜甜到家里來玩,爸爸媽媽就留甜甜在家里吃飯。金金告訴爸爸媽媽她在班會課上被同學們選為中隊長了,爸爸媽媽很高興。這時甜甜說:“我也被選為中隊長了,我媽媽還買了禮物獎勵我呢。”說著從書包里拿出一個很精美的文具盒。這個文具盒正是金金存錢一直想買的。
媽媽看到了,怕女兒不開心,就悄悄和女兒說:“我知道你可能會有點不開心,尤其你這么努力,得到同學們的認可,選你做中隊長。爸爸和媽媽都為我們的女兒感到驕傲,所以我和爸爸一致舉雙手贊同咱們金金今天應該用最漂亮的碗吃飯!”
金金看了看甜甜的文具盒,想了想,對媽媽說:“媽媽,我覺得最漂亮的碗比文具盒還要棒,因為它是我自己努力得到的!”
案例分析:
金金的父母用“可以拿最漂亮的碗吃飯”來刺激孩子,通過孩子及時的自我激勵來化解外界環境對他的影響,目的是培養孩子對自身行為的正確認識。自我激勵是習慣內化的結果,孩子重視的不再是父母的表揚或者物質上的獎勵,而是對自己努力的肯定,并能正確面對物質誘惑,相反,不恰當的物質獎勵會使孩子變得完全依賴于他人的贊許。幫助孩子形成這種力量的最佳做法是:指出他所做的事情值得給予榮耀,然后提醒他要從內心里承認自己。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激勵是一個長期而細致的過程,離不開父母的尊重、信任、指導及影響,這有助于孩子增強自信心,并保持繼續努力的積極態度。
5.用獎勵激勵孩子
貝貝總是能從媽媽那里得到很多不同的獎勵。媽媽給他編了一張表,里面有很多項目,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收拾自己的玩具、畫一張漂亮的圖畫……很多很多。每天貝貝只要很好地完成其中的一項,媽媽就會在那一欄貼上一朵鮮紅的小花。不過沒有做到的地方,媽媽就會保留空白,并不特意地指責貝貝。
貝貝很喜歡每一欄都貼滿小紅花,看著一朵朵小花他覺得做起事情來特別有勁兒。不過有的時候貝貝也會偷懶耍賴。比如這天早上他就不愿意自己穿外套,因為他頭一天晚上畫了幾張自己很喜歡的畫,他想要媽媽看看他的畫。
媽媽看著賴在床上的孩子,并不急著動手去幫他,而是說:“你希望媽媽看你的畫是嗎?”
“嗯。”
“那你希望媽媽看你的畫是急急忙忙地看一眼就算了,還是可以和貝貝一起好好地欣賞呢?”
“當然是和貝貝一起看啦,貝貝還有畫里的故事要講給媽媽聽呢。”
“那么如果你現在仍然賴在床上的話,媽媽就會沒有時間看你的畫了。但是如果貝貝現在立刻穿好衣服的話,就會節約出很多時間,那么媽媽在送貝貝去幼兒園的路上就可以聽貝貝講畫里的故事了。”
媽媽話音剛落,貝貝就立刻從床上爬了起來,并且穿好了自己的外套。
案例分析:
獎勵孩子的積極行為意味著關注他們做的好事。你關注哪種行為,哪種行為就會增多。當孩子的行為在控制中的軌道上的時候,你需要表示贊賞,將贊賞實物化會加強孩子的印象,讓他們有強烈的興趣朝著你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這種實物化的獎勵并不一定要是禮物,比如一顆閃亮的星星或者漂亮的小花,都可以達到這個效果。而當孩子的行為在控制之外的時候,你不妨試試這個任何時候都有效果的獎勵,就是時間的獎勵。你只需要對孩子說:“如果你現在抓緊時間,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去做你想做的事了。”你只要讓孩子明白,他們配合的真實后果就是他們的確有更多時間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這就足以激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配合你的要求。
6.巧借“名人效應”
小劍晚上放學回家來的情緒很不好,爸爸問了問才知道原來他早上上課遲到了,被老師嚴厲地批評了。
爸爸問:“你是因為什么原因遲到的,能給爸爸說說嗎?”
小劍說:“我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一個耍猴子的,我覺得很好玩,就看了一會兒。結果忘了時間,就遲到了。”
爸爸點點頭:“那你這么生氣是因為老師批評你的原因嗎?”
小劍搖頭:“不是的,我覺得老師批評得對。”
爸爸問:“那你為什么不高興呢?”
小劍說:“我只是覺得自己很沒用,會因為這樣的事情遲到,我還說長大了想做一個偉人呢。我想我是做不了了,那些偉人小時候一定不會像我這樣管不住自己的。”
爸爸拉過小劍:“那爸爸給你講一個故事好嗎?”
小劍眨眨眼,不明白爸爸的意圖。
爸爸講道:“以前有一個小孩子,也是上學的時候遲到了,先生批評他說:‘以后要早到啊。’這個小孩子也跟你一樣覺得很不好意思,他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于是他用小刀在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從那以后,無論刮風下雨,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小劍問道:“那這個小孩子是誰呀?”
爸爸說:“就是魯迅先生。”
小劍睜大了眼:“原來是魯迅先生!他也會遲到嗎?”
爸爸笑了:“傻孩子,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犯錯誤很容易,但是能以這個錯誤來激勵自己,并且堅持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很不容易了。爸爸并不是教你也要像魯迅先生那樣在桌上刻字,但是你可以在自己的心里刻一個‘早’字。讓它督促你,這樣不是也很好嗎?”
小劍點點頭:“爸爸我知道了,我會把魯迅先生作為榜樣,也時刻提醒自己,再也不會遲到了。”
案例分析: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敬佩的人,小孩子更是容易將一些有成就的人當成自己的偶像來崇拜,他們會夢想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那樣的人。因為有這樣的理想,當錯誤發生的時候,他們就特別會容易沮喪,會否定自己。這時的父母就不妨借助一下“名人效應”,給他們講一些名人兒時的勵志故事來激勵孩子,讓他們知道在人生中犯錯其實是很平凡的事。即使是他們想要效仿的這些了不起的人物在兒時也是會犯錯誤的。這樣孩子就容易從沮喪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并重新燃起希望,這時再告訴他們錯誤其實是推動人前進的動力,這樣他們就會很快鼓起勇氣,用自己偶像的事例來激勵自己,避免再有同樣的錯誤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