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
書名: 孩子你為什么不聽話作者名: 魏馨編著本章字數: 4689字更新時間: 2015-04-08 00:07:54
作為家長,你傾聽過孩子的煩惱嗎?你聽過后又作了何種反應?是命令、質問、責備還是說教?當你這些態度一出現,孩子可能就不會再說話了,因為他感到不被理解,以后在家長面前他就會把真實的感情隱藏起來。
也許你會發現,不論孩子的話題多么簡單,如果你想要表現出有興趣的姿態,那么興趣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如果你總是沉著臉,一言不發,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就會令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也會養成對什么事都不關心的毛病。
傾聽是一種愛。有的時候,對孩子要聽話聽音。其實成年人的偏見是很多的,他們覺得孩子沒有什么思維,孩子很簡單,孩子很幼稚,孩子不懂事,其實未必。沒有傾聽就難以發現。有的時候,孩子表達的只言片語都是真實的、可貴的信息。我們要學會翻譯,學會繼續去問。比如這個時候你可以溫柔地擁抱著孩子,問他:是嗎?怎么回事啊?讓孩子用平靜的心情把事實說出來,這個時候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做出恰當的判斷。
孩子越小越愿意傾訴,父母應充滿耐心與興趣地傾聽,因為這是代際溝通的黃金時期。為什么會有許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他們交流。其實部分原因是源于孩子在小的時候傾訴的意愿沒有得到您完全的重視,因而漸漸地孩子也就不愿意和您交流了。其實,孩子年紀越小,越是代際溝通的黃金時期。如果堅持下去,孩子即便大了,也會習慣于與您交流。
認真傾聽,不能只是一種姿態。如果我們將這種態度當作一個技巧采用,只是用此來“騙取”孩子的信任,“套”出他們的真實思想,一邊做出傾聽的樣子,一邊想著駁回的理由和轉變他的想法的途徑,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新觀點中可取之處,只要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就一概否定,內心深處還是認為以孩子的經驗與認識又能懂得多少,如此反復幾次,孩子便有上當的感覺,不再會接受你的親近了。
傾聽需要你的專注、需要你身臨孩子的情境、需要你適當的回應、需要你找出孩子積極的方面并且表達出來。傾聽,在心理學上,是一項技術。運用于生活中,它就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隨時可學,永遠不晚。
1.做出“聽”的姿勢
莎莎的幼兒園組織了一次郊游活動。回來以后孩子顯得很興奮,顯然是玩得很開心。
“媽媽媽媽,你知道郊外的花有多好看嗎?”
“媽媽媽媽,你知道嗎?老師讓我們在郊外深呼吸,我覺得空氣聞起來是甜甜的。”
“媽媽媽媽,你知道嗎?郊外的小鳥唱歌真好聽呀。”
在媽媽接莎莎回家的路上,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向媽媽講述眼中看到的美好事物了。
媽媽走得有些快,因為要急著回家做飯,只是敷衍地答應著“嗯”“知道了”。過了一會兒,媽媽覺得有點不對勁了,低頭看看孩子,孩子正沮喪地低著小腦袋。媽媽想了想,放慢了匆忙的腳步,又想了想,終于將腳步停了下來。
媽媽蹲下身子,平視著女兒,溫柔地扶住女兒的肩膀:“莎莎,媽媽忽然很想聽聽你剛才跟媽媽說過的那些話。媽媽好久沒有去過郊外玩兒啦,真羨慕你可以看到那么多漂亮的景色呀。要是你不介意的話,你愿意再說一次給媽媽聽嗎?”
莎莎低垂的小腦袋一下子就抬了起來,眼里充滿了神采:“當然愿意了,可是媽媽你不是要急著回家做飯嗎?”
媽媽搖搖頭,拉著女兒坐到路邊樹蔭下的椅子上:“能聽莎莎說說話對媽媽來說比什么都重要。”
說完,媽媽面帶微笑地望著莎莎的眼睛,開始專心聽著女兒用稚嫩的話語講述她內心美好的世界。
案例分析:
很多時候,孩子向你講述的原因是因為想要同你分享一些美好的東西。這一份未經過任何修飾的對父母的愛其實是難能可貴的。但是在成人的世界里,父母往往忽略了這種最純真的愛心。傾聽孩子的話語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角度,千萬不要居高臨下,敷衍了事。蹲下來,或者坐下來,讓孩子可以平視你的臉,看到你的表情和反應。既然是“聽”,就應該有“聽”的姿勢。注視著孩子的眼睛聽他說話,這個姿勢可以幫助你看到孩子的內心,可以體會到因為你愿意聽他說話而給他帶來的快樂。其實這個過程不僅僅是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父母也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樂趣。不要因為被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束縛而放棄這個機會。聽孩子說話的時間也許足夠你做一頓飯,打掃一間屋子,或是寫一份工作報告,但是卻會讓父母和孩子錯失一個構建良好親子關系的大好機會。
2.將你專注傾聽的態度傳達給孩子
云云父母的朋友總是覺得云云這個孩子很有禮貌,因為云云從不會像有的孩子一樣總是低著頭玩自己的,不搭理人。無論她是在看電視還是玩游戲,大家跟她說話她總是會抬起頭來,有禮貌地看著別人,回答別人的問題。雖然她還是一個小孩子,但是卻讓跟她說話的人感覺很舒服。
有一次,一個朋友來家里做客,正好聽到了云云和爸爸的一番對話,終于發現了原因。爸爸和朋友坐在沙發上陪著云云一起看《貓和老鼠》的動畫片。云云忽然回過頭來說:“爸爸,你說這只小老鼠為什么這么厲害,連貓都抓不住它,還被它欺負的好慘呢。”
朋友以為爸爸一定會告訴孩子那是因為這是個動畫片,是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中貓才是老鼠的天敵呢。可是爸爸沒有這么說,只是伸手摟住女兒,問:“是呀,為什么呢?”
“那是因為它很聰明,喜歡動腦筋。”
爸爸立刻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說:“原來是這樣呀。”
“爸爸你知道嗎,這只小老鼠還特別的勇敢,它喜歡保護比它弱小的動物。”
爸爸點頭表示贊許:“那它真是只很棒的小老鼠!你能不能再告訴爸爸一些關于它的故事?”
朋友在一邊,聽著父女倆的對話,若有所思。
案例分析:
即使是成年人在發表看法的時候,也會希望聽眾專注一點聽自己說話。給孩子最好的肯定就是讓他知道,他說的每一句話你都認真聽到了。你愿意聽孩子說話,才能讓孩子變成愿意“聽話”的孩子。做為還不是完全成熟個體的孩子們,往往是從父母那里學到怎樣應對別人的態度。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將你認真聽他講述的態度傳遞給他,他會感受到,并且更有興趣說下去。可以使用表情變化來傳達,比如: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驚的樣子。孩子最愛吃驚,用大人的話是“大驚小怪”,他們希望看到大人對自己所說的事情表示出吃驚的表情。能把大人嚇住,說明自己很有本事。也可以用語言表達,在傾聽孩子談話的過程中,用簡單的諸如“太好了!”“真是這樣嗎?”“我跟你想的一樣。”“你的想法太好了,請繼續說!”“我簡直不敢相信!”等等話語來表示你的興趣。
3.為孩子的傾訴安排“專門時間”
波波家每晚都會召開一次特殊的“座談會”。說它特殊,是因為每次“會議”的“主持人”都是波波,而爸爸媽媽是最忠實的聽眾。
波波有時會說到學校里發生的事情,比如“我們種的小樹又長高啦”、“飼養員喂的兔子媽媽生小兔子啦”、“老師今天上課時做的實驗讓我們看到彩虹啦”、“我們小組辦的黑板報受到老師的表揚啦”,有時又會說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苦惱,比如“我不喜歡和女孩子玩,可我該怎么和同桌的女孩搞好關系?”“我在課堂上向同學借了一只鉛筆,可是老師誤會我上課說話”,等等。
爸爸媽媽總是面帶微笑地聽著孩子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們真的是很專注地在聽,有時會對感興趣的事情做些提問,波波很開心地為爸爸媽媽解答,小臉上全是滿足;有時他們又真切地分擔孩子的苦惱,給一些意見。
這樣的“座談會”從沒有因為爸爸要去完成一點未完成的工作,或是媽媽要去洗幾件臟衣服而取消過。久而久之,在波波家形成了這樣的慣例,就是一吃完晚飯大家就坐到沙發上吃著水果開心地談論各種話題。即使爸爸媽媽真的有事情要做,也一定會留出半個小時的時間聽兒子說話。在這樣的過程里,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案例分析:
定期給孩子“專門時間”,意味著你開始尊重孩子的判斷力,并愿意與他分享整個交談的過程。定期用專門時間傾聽孩子的話,孩子會越來越信任你。當孩子有安全感或信任感時,才會向其信任的成年人訴說心靈的秘密。因此,父母應無條件地愛孩子,憂其所憂,樂其所樂。這樣,才有可能經常傾聽到孩子的心靈之音,而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所以,不要吝嗇那一點點時間。因為這一點時間可以幫助你朝孩子的內心世界邁進一大步。
4.當孩子哭泣、恐懼、憤怒的時候,允許孩子宣泄情緒
陽陽雙眼通紅地沖回家。媽媽吃驚地看著兒子:“你怎么了?”
“我恨死隔壁的小池了!”
媽媽放下手中的活,拉著兒子坐下來,沒有說話。
陽陽的情緒很激動:“我們一起踢足球,足球落到旁邊的草叢里,他去撿球,但是半天沒回來,我擔心他,所以過去找他,誰知道……”陽陽停頓了一下,忽然大哭起來,抽噎著說,“他抓了一只壁虎朝我扔過來!”
“我是因為擔心他才過去找他的,可是他還嘲笑我。但是我……我最怕壁虎了!”
媽媽輕輕拍拍兒子的背,表示她一直在聽著。
陽陽邊哭邊大喊道:“我恨死他了,我再也不要和他一起玩了!”
媽媽什么也沒說,只是一直摟著兒子。十分鐘以后,陽陽的哭聲漸漸小了,只剩下低聲的抽泣。
媽媽開口了:“你覺得好點了嗎兒子?”
“嗯。”
“第一,朋友之間有時會開一些有點過分的玩笑,當時雖然應該生氣,不過我相信等你的氣消了,你仍然還是會接受這個朋友;第二,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東西,所以害怕壁虎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
陽陽抬起頭看著媽媽,忽然撲進媽媽的懷里:“媽媽,謝謝你。”
案例分析:
傾聽孩子哭泣或發脾氣而不是要求他“恢復正常”的做法,實際上要比試圖控制并轉移他的注意力或強迫他舉止溫文有禮更容易,也更有益處。允許孩子表露情緒,直到他平靜下來,對孩子是很有益的。孩子開始哭或發脾氣時,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和藹持續地傾聽,親切地留在孩子身邊,溫和地撫摩或摟住他,講幾句關心的話,但不要多。例如,“再多告訴我一些”、“我愛你”、“發生這樣的事我很難過”,等等。假如你能聽聽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企圖“糾正”他,那么孩子會深深地感受到你的關心。孩子把自己的情緒通過發火或哭喊發泄出來后,會重新注意你和他周圍的情況,而且一般說來,他會感到輕松和精神煥發。跟隨著孩子的淺笑或停止暴風驟雨似的哭泣,常常預示著孩子正在重新調整自己的意識。
5.在傾聽中潛移默化地糾正孩子的錯誤觀點和片面想法
泉泉在飯桌上突然冒出一句話:“爸爸,女孩子真麻煩。”
爸爸停下筷子,看著兒子:“哦?怎么說。”
“膽小,沒力氣,愛哭得要命。”
爸爸笑了:“哈,我的兒子還挺有觀察力。”
泉泉看著爸爸,一副找到知己的樣子:“你也這樣認為嗎?爸爸。”
爸爸聳聳肩:“不能否認你說的是女孩子的特性。不過說說你為什么有這樣的看法?”
“今天班上大掃除,小麗拎一桶水都拎不動,看到只毛毛蟲就嚇得把桶都扔了,還哇哇大哭。”
爸爸微笑地看著兒子:“所以你很討厭女孩子,覺得她們麻煩?”
“嗯,對。”
爸爸摸摸兒子的頭:“如果世界上沒有了媽媽,你覺得怎么樣?”
泉泉立刻大聲說:“那怎么可以!”
“但媽媽曾經是個女孩子,她也是那樣長大的。”
泉泉有些遲疑,想了想說:“那……不一樣。”
爸爸又笑了:“好孩子,你剛剛說到的那些女孩子的特性爸爸也很贊同。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世界就是因為同時有了男孩子和女孩子才會變得完整。失去任何一方,都會不平衡。”
泉泉猶豫了一下,說:“嗯……好像也對。”
爸爸接著說:“男生和女生各有特點。比如男孩子很勇敢,可是女孩子很細心。你承認嗎?”
泉泉點點頭。
“個性不同,分工就不同,這不足以成為討厭對方的理由啊。”
泉泉想了想,說:“我知道了,以后我會幫助女同學提水的。”
案例分析:
這種先表示理解、接納,再進行重復的談話技巧并非無原則遷就孩子的思想,而是通過巧妙地重復讓孩子重新審視、推敲自己剛說過的話,確認它是否正確。傾聽孩子的話事實上是給父母把握孩子內心的機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苦惱和迷茫,如果任由他們封閉內心而自行調適的話,很容易讓他們以為自己的錯誤觀點是正確的,并由著自己的個性隨著片面想法發展。一旦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的性格定了型,那時再來關注和糾正,恐怕為時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