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和孩子平等地對話
書名: 孩子你為什么不聽話作者名: 魏馨編著本章字數: 4882字更新時間: 2015-04-08 00:07:54
人的一生都處在與他人的交往之中,換句話說,孩子也是在交往之中長大成人的。所謂平等,既不能處處順從孩子讓他高高在上,也不能強行限制和管教把他置于控制之下。君子之交講究真誠,親子之交也要講究平等。高高在上的孩子因為很少經受挑戰和真正的磨練,心理和智力的發展都將趨于落后。在壓力中逆來順受的孩子因為心靈的能量得不到有效的釋放,常常會發生心理障礙,創造性遭受破壞的同時很容易伴發行為問題。
在家庭中,家長和孩子要處于平等地位。平等,就是相信、尊重孩子,讓孩子在被信任中構建自信。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小,把自己的意志總是強加給孩子。不管自己說什么,孩子都得聽,如果孩子反抗,就說孩子不聽話。可是父母有沒有想過,難道自己所有的話都是對的嗎?你與孩子是以平等的態度說話嗎?在很多西方國家的父母看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權利,有自己的尊嚴,作為父母,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要聽聽孩子的意見,站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與孩子對話。父母應該放低姿態,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平等的對話。
與孩子平等相處,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在學校及社會交往中養成良好的品德和氣質,有助于孩子今后的成長。當然,對家長而言,也不失為一種自我教育和鞭策。因為,與你“平起平坐”的孩子時刻都在注視著你的一言一行,督促著你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
1.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周末,爸爸媽媽帶果果和他的表姐一起去公園玩。在車庫拿車的時候,表姐先坐進了汽車,果果有些不高興了。媽媽看到了,蹲下來對噘著嘴的果果說:“其實誰先坐到汽車里都沒關系的,對嗎?”
果果看了看媽媽,會意地點點頭:“嗯,是的。”說完也坐進了汽車,坐到表姐的身邊。
到了公園,果果和表姐都很開心,兩個人開心地跑去買氣球和冰淇淋。表姐沒當心腳下,忽然摔了一跤。氣球飛走了不說,冰淇淋也掉到了地上,還把膝蓋也摔破了。
眼淚在女孩子的眼睛里打轉,眼看就要掉下來了,媽媽急忙走到表姐身邊,蹲下來對她說:“好孩子,你已經不是小寶寶了,你可是個大姑娘了喲,絆一下沒關系的,對不對?”
果果見狀也學著媽媽的樣子蹲下來,對表姐說:“是呀姐姐,你要勇敢啊。”
姐姐立刻收起了眼淚,拍拍褲子,和果果手拉手地去玩了。
案例分析:
家長蹲下來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上談話,同孩子臉對臉、目光對視著談話,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體現了成人對小孩子的事情或問題認真又親切的態度。如果父母總是站著面對孩子,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就不僅是身高上的幾十厘米,而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距離,是一顆心與一顆心之間不能溝通的距離。蹲下來,傾聽,是父母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傾聽,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孩子能夠接受的一種愛護;蹲下來,傾聽,孩子離父母的距離就會縮短;蹲下來,傾聽,營造出來的是一種民主、和諧的相互尊重的大人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再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
2.孩子有同父母平等爭辯的權利
小璟最近學會了上網,他很喜歡在網上看各種各樣的知識,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天地。用不著去翻厚厚的大部頭的書籍,只要輸入一個關鍵詞就可以找到自己渴望了解的許多新奇的事情。
媽媽為此很擔心,她很害怕孩子會沉迷在網絡里不能自拔。于是她總是在小璟耳邊說:“好了好了,看一會兒就行了,一天到晚就知道在網上看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小璟聽了很不服氣,他說:“為什么說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啊?”
媽媽說:“難道不是嗎?網絡帶壞了多少小孩子啊,還說是科技的發展呢,我看是退步才對。”
小璟不認同媽媽的說法:“媽媽,你這樣說就不對了,網絡帶領人類走進了一個新的時代,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天下事呢。”
媽媽說:“你這些詞都是從哪里學來的?再說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人們還是應該走出去學習知識。”
小璟又說:“那為什么又要把小孩子關在學校里學習呢?媽媽你有點偏激喲。”
媽媽很驚奇兒子這樣反駁自己的觀點:“那么為什么很多家長都擔心小孩子上網呢?還有啊,很多小孩子在網吧里玩得連家都不想回。”
小璟說:“那是他們的自制力太差了,我對那些網絡游戲沒有興趣。我覺得呀,網絡可以幫我了解很多的知識。因為畢竟我還小,我還不可以一個人去走天下,所以我可以在網絡的世界里先了解我感興趣的東西,等我有一天長大了,我再去實踐也不晚呀。媽媽,你不是說過嗎?世界上好多東西都是有利有弊,就看你怎么利用它啊。”
媽媽不再說話了,只是贊許地點點頭,她覺得兒子真的長大了。
案例分析:
為人父母的你是不是經常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可能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認為: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挑戰父母,這將大大刺激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在爭辯過程中,孩子必須運用學到的語匯和表達方式,試圖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欲望。孩子在與父母爭辯后發現,父母并非總是正確的,無疑使孩子獲得一種成就感,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因此,有時不妨和孩子辯論一番,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幼稚,他有著自己的思辨能力,在和你辯論的過程中,孩子的智力可以得到發展,并且這有助于孩子個人意志的形成。
3.在孩子面前勇于承認錯誤
爸爸晚上給東東檢查作業的時候,無意中在東東的書包里發現了一個小布包,打開一看,里面是一包煙。爸爸大怒:“東東,這是從哪來的?”
東東看了看,奇怪地說:“我也不知道啊,我的書包里怎么會有煙呢?”
爸爸更生氣了:“怎么敢做不敢認啊,這么小的孩子就學會抽煙了!抽煙還不算,還要撒謊騙爸爸!”
東東有些急了:“我沒有騙你,我也不知道是哪來的。你讓我想想嘛。”
爸爸說:“想什么想,是不是想編個故事來騙我啊。”
東東委屈極了,哭著說:“我沒有騙你,你為什么不相信我。”
爸爸說:“哼,你什么也不用說了,明天我會到學校去問老師的。”說完關門出去了。
第二天早上,爸爸看到床頭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爸爸,我想起來了,昨天放學的時候隔壁班的小勤給我一個包,讓我幫他收著。你教過我,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打開,所以我沒有看,我真的沒有騙你。
爸爸想了想昨晚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后悔了。
晚上孩子回來了,爸爸走到孩子面前,摸著兒子的頭說:“兒子,爸爸誤會你了。爸爸昨晚不該沒有弄清事情的原因就責備你,更不應該那樣大聲的呵斥你。是爸爸錯了,你能原諒爸爸嗎?”
東東看著爸爸,點點頭,撲到爸爸的懷里哭了。
案例分析:
人人都會犯錯,大人也不例外。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還小,就算錯了,自己心里明白,下次不要這樣對待孩子就可以了。當父母的當面向孩子認錯實在是太沒有面子了,也沒有這個必要,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自己做錯了事而向孩子道歉,是對孩子最起碼的尊重。要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錯誤道歉。在孩子面前勇于承認錯誤,這不會影響家長們在孩子面前的權威,相反,會讓孩子更加親近你、尊敬你。你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同時也是為孩子樹立了一個知錯就改的好榜樣。
4.把孩子看成獨立的生命個體
佩佩和汀汀家是鄰居,但是兩家教孩子的方式卻完全不同。汀汀的媽媽喜歡幫女兒拿主意,什么都要女兒照她的意思做。可是佩佩的媽媽就不這樣,她凡事都尊重女兒的選擇。
教師節就要到了,學校組織了一個“把最好的禮物送給老師”的活動,鼓勵孩子們自己做一些手工藝品來當作送給老師的禮物,其實是為了促進孩子們的動手能力。
汀汀的媽媽說:“不用說了,你就寫一副大字送給數學老師好了,老師準喜歡。”
汀汀小聲說:“媽媽,可是我想畫一幅畫送給我最喜歡的語文老師。”
汀汀的媽媽立刻生氣了:“我叫你送給誰你就送給誰,你是我生出來的,是我的孩子,難道不應該聽我的話嗎?”
孩子什么也不說了,因為已經習慣了媽媽這樣為她拿主意,只是委屈地擦擦眼淚。
佩佩家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佩佩的媽媽問她:“女兒,想好做什么給老師了嗎?”
佩佩說:“我像用漂亮的彩紙做一束康乃馨送給老師。”
媽媽說:“康乃馨可是母親節的時候的禮物哦,用來做教師節的禮物會不會不太合適?”
佩佩說:“媽媽,我是這樣想的。你不是常說老師教育我們很辛苦,要我們像尊敬媽媽一樣尊敬老師嗎?既然是這樣,我也想把獻給媽媽的花獻給老師。”
媽媽笑了:“我的女兒真懂事,說得也很有道理,那就照你的意思做吧。”
佩佩點點頭,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雖然是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但是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當他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需要父母為他們指引人生的道路。但是,那并不代表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父母可以決定他們生命中的一切。畢竟他們遲早有一天會走上完全屬于他們的人生道路,他們出現在社會中的標志是某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某人的兒子或女兒。父母一旦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時,就會要打就打,要罵就罵,隨心所欲。只有將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來看,不是作為自己的附屬品,才可以使孩子的人格受尊重。
5.營造平等民主的家庭環境
小彥家的民主氣氛十分濃厚,家里有任何大事需要決定的時候,不但小彥的父母要一起商量,還要和小彥商量。
小彥的奶奶年紀大了,父母想把奶奶接到家里來住。爸爸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征詢大家的意見。
爸爸說:“咱們今天有一個議題啊,奶奶年紀大了,我想把她接到家里來照顧。大家有什么可以發言。”
媽媽笑著說:“我是沒什么意見的。”
爸爸看著小彥:“兒子,你呢?”
小彥想了想說:“我覺得嘛,奶奶來是沒什么不可以的,不過……”
爸爸說:“怎么了?有問題大家商量嘛。”
小彥說:“奶奶看電視的時候特別喜歡說話,我都不能安靜地看。”
爸爸笑了:“人年紀大了,心里會覺得孤單,所以話也特別多,她希望有人多陪她說說話嘛。兒子,理解一下,行不?”
小彥點頭:“嗯,沒問題。”
爸爸又試探性地問道:“還有個重要的任務要安排,不過呢,我希望是個我對他有信心的人。”
小彥躍躍欲試:“什么任務啊?”
爸爸說:“誰能擔負起每天陪奶奶去散散步的任務呢?”
小彥立刻肯定地回答:“交給我吧!爸爸,我保證完成任務!”
爸爸和媽媽都笑了。
案例分析:
正是這種“平等相處”的良好家庭環境,使孩子形成了誠信、大方、爽直、親切、協作的良好品行,同時也使孩子自覺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平等的家庭環境,培養了孩子自尊、自信、自強的心理。當“三自”心理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會在行為上表現出“反常規”。一旦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時,他們的言行舉止就會表現出快樂和十分配合。
6.跟孩子進行深度的溝通
“五一”爸爸安排了一項活動,就是帶小琛去爬山。爬到山頂,俯瞰山下的景色,呼吸著新鮮空氣,覺得心中一片坦蕩。
爸爸看著小琛陶醉的樣子,問他:“兒子,覺得怎么樣?”
“我覺得舒服極了,看著遠處的山峰不知道為什么有種特別激動的感覺,我不知道怎么說呢?爸爸!”
“爬山有時不僅僅是為了看景,有時也是一種人生的體悟。”
“人生的體悟?”
父子倆一起在草地上躺下來,望著藍天白云。爸爸說:“這天真藍啊,像海水一樣藍。”
“爸爸,我還記得上次咱們去海南玩的時候,你曾經說過一句話。你說后半句要在山頂上才能體會到,是什么,我記不清楚了。”
“兒子,那爸爸就重新給你講一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爸,這是什么意思呀?”
“前半句的意思是說,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于不敗之地;后半句是說做人處事必須堅決杜絕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
“啊,說得真好啊。爸爸,你總是用這句話勉勵自己嗎?”
“對啊,兒子。”
“爸爸,原來生活中處處都有做人的道理啊。我記住了,我也要把它當成我的座右銘。爸爸,我真為你覺得驕傲。”
案例分析:
與孩子進行深度的溝通,是一種美妙的經驗。此時父母是孩子的心理輔導老師,可幫助孩子緩解情緒,開啟智能。而這種交流也是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距離的一個好方法。選擇溝通的地點也大有講究。把對話安排在家居之外,更易于溝通。在一個風景秀美之地,父母與子女宛若朋友,敞開心扉暢談,真誠交流思想與情感,必能給未成年人提供終生受用的精神滋養,也是成年人生命的極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