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原版序
- 性學三論
-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889字
- 2015-04-07 18:06:48
在戰爭的狂潮漸漸平息之后,我們欣慰地發現,全世界對精神分析研究的興趣并未減退。但是,并不是這一學說的各個部分都受到了平等的待遇。
精神分析學說中純粹心理學方面的創造與發現,如潛意識、壓抑作用、致病的矛盾沖突、疾病的益處、癥狀形成的機制等,正日漸得到人們的認可,甚至得到了宿敵們的重視。
而與生物學相關的這部分學說——即是這本小書包含的要義——卻一再引起爭議,致使一部分一度熱心研究精神分析的人也放棄了它,轉而尋求從其他的途徑來定義性因素在正常和病態的精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這部分精神分析學說,同純粹的心理學那部分一樣接近真相。
無論是通過不斷回溯,還是一再的事實檢驗,都令我更加堅信:這部分內容同樣源自細致而公允的觀察。
而世人對此大相徑庭的反應,本身也不難解釋。
首先,只有那些擁有足夠耐心和精湛技藝的人,才能將分析深入到病人早年的生活之中,從而證實我關于人類性生活本源的說法。
但是,醫學治療往往要求迅速見效,這也就使得這種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時,只有那些擁有精神分析理論基礎的醫生,才具備相關的知識,從而能夠不受自身喜惡和偏見的影響,做出專業的判斷。
如果人們早就學會觀察孩童,那我也就根本不必再去寫這些文章了。
此外,我們也不應忘記,本書一再強調性生活對人類一切行為的重要意義,并嘗試將性行為的概念拓展,這才是促使一些人抵制精神分析的最主要原因。
為了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說法,有些人甚至不惜將精神分析歸作“泛性主義”,并無端指責它將“一切”都用“性”來解釋。
如若我們尚不能理解——人可以在情感作用下混淆是非,甚至選擇性遺忘——那一定會“震驚”于這樣的說法。
其實很久以前,哲學家叔本華就曾指出:性沖動決定人們的行為和追求——他所說的性沖動難道就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性沖動嗎?我相信,全世界的人不可能一下子把這番發人深省的警示忘得一干二凈!
至于說到對性學概念的“延伸”,這是在分析孩童和所謂的性變態現象時所不可避免的。
那些高高在上、對精神分析指手畫腳的人,都應該回想一下精神分析所擴展的性學觀念,與圣人柏拉圖所說的“愛”何其相似。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維也納,19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