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戰的高盧人
時間
約公元前7世紀起
人物
高盧人
高盧人是凱爾特人的分支之一。從語言上看,他們屬于印歐語系,最初的發源地可能在黑海北部沿海地區。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們開始向外遷徙,有一支在中歐地區扎下了根,并以此為據點逐步向四方擴展。公元前1500年前后,凱爾特人的某個分支逐漸擴展到塞納河流域和北方,形成了原始高盧人。原始高盧人與當地居民和陸續到來的新移民逐漸融為一體。公元前7世紀,“高盧人”這一族群宣告形成。

自殺的高盧人
圖中的雕塑表現了一個戰敗的高盧人不甘做俘虜,先殺死妻子,然后用劍自刎的情景。
好戰的高盧人
高盧人十分好戰,自公元前4世紀起,他們就開始向東南方推進,沿多瑙河谷而下,所到之處必大肆劫掠。公元前387年,高盧人兵臨羅馬城下,羅馬人不戰而敗。公元前297年,高盧人入侵古希臘,洗劫了神圣的特爾斐神廟,搜刮了大量黃金滿載而歸。鼎盛時期的高盧人占據著從葡萄牙到黑海之間的大片土地,幾乎可與后來的羅馬帝國媲美。然而,他們最終未能形成統一的國家,這與高盧人散漫好斗的民族習性密切相關。
高盧人沒有自己的文字,根據古希臘、古羅馬的學者記載,他們身材魁偉高大,面色紅潤,金發白膚(有時把皮膚染成藍色),貴族往往蓄長須,以示威猛。據后來征服高盧的愷撒記載,當古羅馬人遠征高盧時,便因為身材相對矮小而受到高盧人的藐視。
其他民族為了利益而戰,而高盧人卻是為了戰爭而戰。沒有對手時,高盧人內部便會起紛爭,互相殘殺。他們爭強好勝,戰斗力強大,不僅是男人,女人也是如此,以至于一位羅馬人這樣描述道:“一支軍隊也無法抵抗一個高盧人,如果他叫上老婆幫忙的話。”
在戰斗中,高盧人是最不畏懼死亡的戰士。面對如林箭雨,他們不是躲閃,而是敞著胸膛朝敵人撲去,只要還有一口氣,便不會放棄戰斗。即使被長矛射中了胸口,高盧人也依然勇猛向前,有些人甚至會拔出長矛投向敵人,簡直像喪失了理性一樣。戰斗結束之后,高盧人還會砍下敵人的頭顱,帶回家掛上屋頂或者鑲嵌在墻上。高盧人對戰爭的狂熱給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曾多次在著作中充滿畏懼地提起這些高盧人。
文明的“蠻族”
高盧人雖然被周邊的民族稱為“蠻族”,但他們其實是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他們很早就學會了冶鐵,可以制造鐵犁、鐵鏵等農業工具以及劍、矛、弓等兵器。高盧人還是技術精湛的工匠,他們加工青銅、金、銀等金屬的水平高超,并掌握了鑲嵌、鍍金和鍍銀的技術。他們生產的帶有裝飾圖案和雕刻花紋的手鐲、別針等飾物廣受歡迎。
此外,高盧人致力于發展商業貿易。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城邦向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區移民,陸續建立了一些移民城邦,馬西利亞(今馬賽)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高盧人通過這些城邦與希臘發生了密切的商業聯系。他們建立了高度發達的貿易網,用鐵器、鹽、牲畜、皮革制品交換珊瑚、象牙、玻璃、酒、青銅器皿、貴重金屬等奢侈品。高盧人喜歡戴上各式各樣的首飾,將自己打扮得光彩奪目。
高盧人的信仰世界
高盧人信仰德魯伊德教,因其祭司被稱為“德魯伊德”而得名。高盧人很少為神建立神廟,也很少塑造偶像。他們的宗教祭祀儀式很隱秘,地點多在樹林里,德魯伊德身穿白袍,用金鐮刀割下槲寄生枝條,并用白色公牛獻祭,祈禱豐收或者軍事勝利,有時可能也用活人獻祭。
德魯伊德教是多神教,具有明顯的自然崇拜色彩。在他們看來,山川萬物皆有靈性。與古希臘等級森嚴的奧林匹斯神系不一樣,高盧人的神靈世界沒有嚴格的譜系,一般都是地方神,沒有受到廣泛的尊崇。騎馬神埃波娜是為數不多的例外之一,“埃波娜”之名來源于凱爾特語中的“馬”,她是整個凱爾特地區崇拜的對象。埃波娜通常與馬或者馬駒一起出現,被認為是母性的象征。
高盧人的口頭文學非常豐富,神話傳說、故事比比皆是,以至于后來基督教徒情不自禁地記錄下了其中的一些內容,并將之移植到教會傳奇中,這也成了后世無數作家汲取靈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