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奇跡
伊文斯在克諾索斯發掘出來的不僅是一座古代宮殿,更是開啟歐洲文明之源的鑰匙,他揭開了米諾斯文明的神秘面紗。米諾斯文明是由多個小國創造的,這些小國擁有相同的文化、相同的語言,古希臘神話中的“歐羅巴三子建國”正是反映了這些國家之間的緊密聯系。
人們在克里特島上發現了若干個王宮的遺址,每一個王宮都是一個繁華地區的中心,其中最為宏大、建造時代最晚的便是伊文斯發掘的克諾索斯王宮。
克里特島上地震頻發,因此在歷史上克諾索斯王宮曾經多次重建。王宮的建筑為木石結構,墻壁用規整的石塊砌成,而屋頂、窗戶則是木結構。根據王宮不斷重修的特點,學者們將克里特文化分成王宮前時期(約前3000)、舊王宮時期(約前1900~前1700)、新王宮時期(前1700~前1450)和王宮以后時期(前1450~前1100)。米諾斯文明的形成和初步發展起始于舊王宮時期,大約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達到鼎盛,公元前1400年銷聲匿跡。從發現的遺址看,最初的國家主要興起于克里特島的中部和東部地區,小國諸多,有克諾索斯、法埃斯特、馬里亞、古爾尼亞、菲拉卡斯特羅等。其中以克諾索斯和法埃斯特最強盛,擁有繁榮的城市和港口。

米諾斯王宮遺址
從殘缺的米諾斯王宮遺址中,似乎仍能看見它昔日的恢宏氣勢。
據推測,在舊王宮末期,克諾索斯已成為了島上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并控制了愛琴海上的一些島嶼和希臘半島上的某些區域。在最為輝煌的時期,米諾斯王稱雄愛琴海,他的海上艦隊無人能敵,其商站和殖民點遍及整個愛琴海地區,東可達羅得島和小亞細亞的米利都,西北達希臘本土的邁錫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達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島。此外,克里特和埃及的聯系也很密切,埃及墓室壁畫中經常可見米諾斯人的形象,有的是來朝的使者,有的則是被埃及人擄來的奴隸。
陶瓷器斷代
伊文斯發掘克諾索斯王宮時,雖然發現了泥板文字,但是不能夠釋讀,現在廣泛使用的放射性碳元素斷代技術在當時也尚未出現,因此,要確定這一遺址的年代便成為了一個難題。
所幸的是,當時古埃及的歷史分期已經非常明確,伊文斯根據遺址中出土的埃及文物,尤其是陶器和瓷器(陶、瓷器易碎,使用年限短,具有很高的斷代價值),經過不斷地對比分析,最終測定出王宮遺址的年代。他進而將米諾斯文明分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分為三個時期。伊文斯的分期科學、清晰,一提出便為絕大多數學者所承認,至今仍被人們普遍采用。
米諾斯文明代表了公元前15世紀前后愛琴海地區的高度文明成就,伴隨出土的青銅器、陶器、金銀制品等精美文物都反映出了這一文化的繁榮發達。青銅是指紅銅和其他金屬的合金,因其外表直觀顏色而得名,米諾斯人使用的是銅與錫的合金,稱為錫青銅。與中國大量使用青銅禮器不同,克里特的青銅器主要是工具和武器,也有一些被用來制造首飾、酒器、食器等。其青銅器制造技術高超,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完美的平衡,造型精美典雅,令人嘆為觀止。
島上的陶器雅致秀麗,在黑色的陶體上繪有白色、紅色的花紋,也是難得的藝術品。早期的陶瓷制品以線狀的螺旋、三角、曲線、十字、魚骨紋等為特征;到了中期,普遍描繪魚、烏賊、鳥和百合等圖案;直至晚期,花和動物依然是主角,且反復使用了章魚、海豚、海膽和海盤車等海洋生物作為裝飾的基本圖案。其中在克諾索斯出土了一種特殊器形,其形體近圓球,無頸,圈足,兩旁有短提耳,器體上繪有白色的百合花,藝術水平相當之高。
出于實用目的,米諾斯人發明了文字以幫助記賬,約公元前2000年首先出現了象形文字。由于象形文字煩瑣難用,到了公元前1900年,人們開始使用更為簡單便利的線形文字,這種文字被后人命名為“線形文字A”。這些文字刻寫在泥版上,存放于王宮的儲藏室,本來只是作為短暫保留之用。后來王宮被大火燒毀,泥版被燒成陶片,這些文字竟然陰差陽錯地永久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