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綱目中的100種養生藥材
- 李興廣
- 1464字
- 2019-01-01 16:14:21
中藥里的養生密碼
中藥的四性五味
⊙中藥的四性
中藥的性質可以分為寒、涼、溫、熱四種,簡稱中藥的四性。中醫認為藥物是通過調節機體寒熱變化來糾正人體陰陽盛衰的,因此,性質不同的中藥其效用各不相同。
溫熱性質的中藥:具有散寒、溫理、化濕、行氣、補陽等作用,主要用于寒證或機能減退的證候。如干姜、當歸、何首烏、地黃、紅棗、桂圓肉、鹿茸、海馬等。
寒涼性質的中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養陰或補陰等作用,主要用于熱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如桑葉、葛根、金銀花、綠豆、梔子、蒲公英、板藍根等。
平性的中藥:藥性平和,多為滋補藥,用于體質衰弱或寒涼和溫熱性質中藥所不適應者。如黨參、太子參、靈芝、蜂蜜、阿膠、甘草、枸杞子等。
中醫上講“熱則寒之,寒則熱之”。就是說寒涼藥用來治陽盛熱證,溫熱藥用來治陰盛寒證,簡潔地指出了不同藥性所適用的癥狀和體質。一旦用反,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
⊙中藥的五味
中藥的五味是指其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種最基本的滋味。中藥的五味有兩種意義:一是指藥物本身的滋味,這是五味的本義;二是指藥物的作用范圍。
辛味藥:“能散能行”,是指具有辛味的中藥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用于治療外感表證、氣血瘀滯等疾病。所謂“辛散”,指中藥具有發散表邪的作用;“辛行”,是指其具有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如木香行氣除脹。
甘味藥:“能補能和能緩”,是指其具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用于治療虛證、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證。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陰補精血。
酸味藥:“能收,能澀”,是指其有收斂、固澀的作用,用于治療虛汗、久瀉、尿頻及出血證等。另外,酸味藥還能生津開胃消食,可用于食積、燥渴、胃陰不足等疾病。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
苦味藥:“能瀉能燥能堅”,是指其具有瀉下、燥濕和堅陰等作用。另外,輕度的苦味還具有開胃的作用,但苦味藥用量過大,不但會引起惡心、嘔吐,抑制胃液分泌,影響食欲,而且還會傷胃。苦味藥多用于熱證、火證、喘咳嘔吐、便秘等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降氣平喘。
咸味藥:“能下能軟”,是指其具有潤下和軟堅散結的作用。所謂“能下”,是指咸味藥有潤下通便的作用,可以用于大便干結;所謂“能軟”,是指咸味藥有軟堅散結的作用,用于治療痰核等疾病。
正確服用增藥效
⊙服藥的時間
一般中藥可一日服用三次。惡心、嘔吐時應少量頻服,可減少對胃部的刺激,不致藥入即吐。
中藥應于飯前或飯后1小時服用,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藥效的發揮。如果服用補益類的中藥,尤其是入腎經的中藥,那么最好是在飯前服用,這樣藥力可以直入下焦,如果服用的是治療上焦疾病的藥物,則最好在飯后服用,這樣療效更好。
服用中藥也不是必須一日兩次或三次,病情緊急時,就需頻服。古代醫書中經常記載此時要大鍋熬藥,隨時服藥。在治療咳嗽或者咽部疾病時,最好的服藥方式為小口頻呷,也就是小口喝,然后在嘴里含一會兒,再慢慢地咽下去。
⊙服藥的禁忌
煎好的中藥湯劑一般應溫服,如果是寒證時宜熱服,熱證時應涼服。
服用中藥時的飲食禁忌也很重要,它有助于增強療效。比如《傷寒論》中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桂枝湯,張仲景讓患者在喝完藥之后,再喝一些熱稀粥,這樣可以幫助人體生發胃氣,祛邪外出。所以,服用中藥以后最好是清淡飲食,切忌生冷、辛熱、油辣、腥膻,因為這些因素會影響藥物吸收,而常喝一些小米粥、山藥粥則可以幫助人體的胃氣迅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