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沙山月牙泉 沙泉共生,亙古不變
在甘肅敦煌南郊7公千米處,有一處沙漠奇觀——鳴沙山與月牙泉。鳴沙山因其山上的積沙騷動有聲而大名燦燦;月牙泉,則因形似彎彎新月而芳名遠揚它們與敦煌的壁畫成就了“沙漠三絕”。
沙鳴泉月兩相宜
所謂鳴沙,并非自鳴,而是因人沿沙滑落而產生鳴響,有人將其譽為“天地間的奇響,自然界的美妙樂章”。當你從沙山下滑,流沙如同一幅錦緞張掛沙坡,若金色群龍飛騰,鳴聲隨之管弦,繼若鐘磐和鳴,進而金鼓齊奏,轟鳴不絕于耳。自古以來,產生了不少動人的傳說。
據《沙漠圖經》載:鳴沙山“流動無定,俄然深谷為陵,高巖為谷,峰危似削疑無地”。此段文字描述鳴沙山形成多變,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據《后漢書》等史書記載,鳴沙山與月牙泉成為沙漠奇觀己有2千多年的歷史了。鳴沙山的峰崗,如黃濤翻滾,在陽光下,一道道沙梁呈波紋狀,明暗相間,層疊分明。清代詩人蘇履吉詩云:“雷送余音聲裊裊,風生細響語喁喁。”
在沙山環抱中,有一池碧水如彎月,這就是月牙泉。泉水清澈見底,甘甜清涼。千百年來,人們面對沙漠之中的兩大奇跡,始終抱有一個難解之謎。茫茫戈壁沙海,飛沙走石,傾刻間就可埋沒大片田地、村莊。而奇怪的月牙泉卻為何“月泉曉澈,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呢?鳴沙山又為何安然盤踞,千年不變呢?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感嘆為“山之神異,泉之神秘”。
關于鳴沙山有三種觀點:一是靜電發聲說。認為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匯集,聲大如雷。二是摩擦發聲說。認為天氣變熱時,沙粒特別干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生爆裂聲,眾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而鳴。三是共鳴放大說。沙山群峰間于形成壑谷,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共鳴箱的共鳴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了巨大的回響聲。
沙泉共存亙古謎

交相輝映的鳴沙山與月牙泉
鳴沙山與月牙泉共生共存,這神奇的自然奧秘,吸引著許多科學家去破譯。終于,經過專家大范圍的考察和研究后發現,鳴沙山的流沙和月牙泉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地貌現象。月牙泉自史書記載以來不涸不腐,鳴沙山山體不變,沙不埋泉,是因為月牙泉有東北、西北兩個風口。當風進入任何一個風口以后,在特殊的地形地貌的影響制約下,又分為三股不同方向的氣流,沿著月牙泉周圍的山坡作離心式上旋運動,把山坡下的流沙刮到山頂,拋向山峰另一側。即使經年累月,月牙泉周圍沙山上塌下來的沙子,總要被離心式上旋的氣流送到四面的鳴沙山脊上,而不往下流。數千多年來,正是因為這獨特的地形和氣流運動,使沙山與泉水保持著矛盾而又和諧的天然共生共存狀態。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決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質結構、低洼的地形條件和較高的區域性地下水位等三個方面的因素。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區地下水位比70~80年代地下水位高10米左右,在較高水位條件下,來自南部和西南部的地下水通過地下徑流進入泉域后,在地形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較高的區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條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數千年長期不干的基本保證。
歷史上的月牙泉不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極大。有文獻記載,清朝時這里還能跑大船。20世紀初有人來此垂釣,其游記稱:“池水極深,其底為沙,深陷不可測。”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記載和詩詞歌賦中,一直是碧波蕩漾、魚翔淺底、水草豐茂,與鳴沙山相映成趣,在當地老百姓中有鐵背魚、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寶的說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沒有大的變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積22.5畝。20世紀70年代中期,當地墾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邊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導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從而月牙泉水位急劇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時間是在1985年,那時月牙泉平均水深僅為0.7~0.8米。由于水少,當時泉中干涸見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兩個小泉不再成月牙形。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會消失”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此后,敦煌市采取了多種方式給月牙泉補水。
甘肅省敦煌市為了全力拯救“沙海明珠”月牙泉,推行了禁止開荒、打井、移民的“三禁”政策,實施了關閉機井、壓減耕地的“關井壓田”和補水、節水、引水等措施,有計劃地為月牙泉“輸液”,初步控制了月牙泉水位下降趨勢。至2010年10月,月牙泉水位穩定,平均水深維持在1.7米左右。

月泉閣夕照亭

古樸月泉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