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黃河古象 200萬年前的大型草原動物

甘肅在遠古人類史前期就作為生命活動的重要地域而倍受學術界注目。1973年春天,出土于甘肅省合水縣板橋鄉穆旗村馬蓮河畔的一具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時代最早、個體最大的劍齒象化石,就是震驚世界的一例。因馬蓮河屬黃河流域,所以,古生物學家和文物考古學家將它起名為“黃河劍齒象”,簡稱“黃河象”,又稱“黃河古象”。

早在第四紀大冰期出現以前,甘肅隴東地區地勢平緩,氣候溫暖,雨水充足,河湖交錯,一片草原景象。黃河象、劍齒象等大型草原動物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水草豐茂的自然環境中。黃河象食性與非洲象相似,它們不吃草,只以樹葉、樹枝甚至是很嫩的樹干和樹根為主食;它們有長而粗的門齒作為抵御侵略者的武器,喜成群結隊地生活。后來,隨著地殼運動和黃河流域自然環境與氣候發生急劇變化,優勝劣汰,黃河象也最終走向衰落和滅絕的命運。

現藏于北京自然博物館并經專家們精心粘接、加固、裝架而復原起來的這具古象化石標本,身長8米,體高4米,門齒長3.2米。它完全是遠古史前生物的真實再現。根據它的頭骨愈合程度,骨盆的形態,牙齒生長和磨蝕程度,一般推斷它為百歲左右的劍齒公象,依照地層對比和共生的脊椎動物化石,研究人員認為它是在大約200~300多萬年前失足陷入泥沙里被埋起來的。

關于黃河古象的發現和挖掘過程,甘肅省作家馬步升先生在《“黃河古象”出世目擊記》中作過生動、傳神、有趣的描寫:“工作人員手執小鏟,輕輕地刨掉化石周圍的土,將碰掉的骨片用石膏粘在象體上。大象的頭骨呈土灰色,森白的石膏貼上去,在陽光下發著耀眼的白光,大象的頭就有許多灰白相間的斑點。此后,大象的脊椎、肋骨、肩胛骨、盆骨、腿骨、趾骨相繼暴露,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完好。對群眾吸引力最大的是大象的膝蓋骨,比籃球還要大許多,呈渾圓形,藏于地下200多萬年,仍白得眩目,引來一陣又一陣的驚嘆聲。大象除了頭骨是端正的,其他部位呈趔趄狀撲在那里。”但馬先生在這里沒有提到當時出土的黃河象化石是缺失尾椎骨的。在發掘過程中,工作人員也曾迷惑不解,他們在原地附近的巖石層里經過多次挖掘,也沒有見到尾椎骨的化石。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除尾椎骨缺失外,大象其余的骨骼都很完好,甚至連鼻子內鼻骨和腳趾上直徑僅3.4厘米的末端趾骨都完好如初。這在世界象類化石發掘史上,可謂是一個奇跡。

那么,“黃河古象”的尾巴“跑”到哪里去了呢?馬步升先生只“據個介紹”推測說:“這頭大象每天需喝6噸水,吃4噸青草,它在河邊喝水時正逢地震或坡地滑動,將它砸成趔趄狀,埋在這里。”但人們雖然并不滿足這個一般性的推測,也未提到黃河古象尾巴缺失之謎。而目前大多數考古學家則依據當時熱帶亞熱帶水草豐茂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大象喜成群結隊、互相救助的生活習性以及大象自身巨大沉重的身軀所產生的承載力等,逐漸編織了這樣一個帶有許多感情色彩的并令人心揪而悲傷的故事:有一天,一頭老公象的失足,使整個隴東大地都被黃河象群的吼聲震顫了,一片悲哀籠罩在草原之上。原來這頭公象口渴了,到河邊想大喝一頓,但一不小心,前腳踩在泥沼地上,前半個身體陷下去了。公象發出了求救的吼聲,整個象群都跑了過來,但為時已晚。公象的頭和大半個身體已陷入泥沼里,只有臀部和甩動的尾巴還露在水面上。領頭的母象奮力用長鼻子抓住公象的尾巴死死不放,只想把它從泥沼里救出來,但泥沼像一只無形的巨手緊緊抓住公象,公象越陷越深,突然間公象的尾巴被拉斷了,公象完全消失在泥沼之中。象群發出了一陣陣的哀鳴。但一切都不可挽回了,它們只好把公象的尾巴拖到空曠的草原上,然后,每一頭象抓一點樹葉把公象的尾巴蓋住。它們以此來表達對公象的無限哀思。公象的軀體沉到了河底,被泥沙迅速埋起來。經過幾百萬年的地下埋藏,公象的肌肉腐爛消失了,只有骨骼保留下來,變成了化石。可是,公象的尾巴在草原上長期遭受日曬雨淋,天長日久,最后風化消失了。人們推測,由于這個原因,這具非常完整的古象骨架缺了尾巴。

復原后的黃河古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工布江达县| 城步| 察隅县| 菏泽市| 义乌市| 塘沽区| 尼勒克县| 禹州市| 彭州市| 西宁市| 调兵山市| 革吉县| 太康县| 玉山县| 临朐县| 全椒县| 北京市| 宜宾市| 游戏| 阳江市| 石景山区| 遂宁市| 曲沃县| 沐川县| 新闻| 宿州市| 获嘉县| 岑巩县| 夏河县| 合阳县| 偏关县| 含山县| 陈巴尔虎旗| 威宁| 永济市| 平遥县| 清涧县| 西林县| 福鼎市|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