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中國美麗甘肅
- 董恒年
- 2620字
- 2019-01-01 16:14:50
黃河石林 大自然成就的奇異地貌
都說黃河九曲十八彎,在流經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時,大浪東去的黃河水自東向西拐回了一個大彎,向西流后又神龍擺尾一般迂回曲折著東流而去,這就是龍灣河曲。這個灣里,有一個世外桃源般的村子靜靜躺在那里,與之相依的則是一抹古黃河沉積地層中形成的自然奇觀—黃河石林,2004年正式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石林的形成過程
黃河石林北距景泰縣城70千米,西南距蘭州136千米。北臨黃河干流龍灣河曲,南接連綿不斷的侵蝕丘陵,黃河由東向西流過。區內陡崖凌空,造型千姿百態。石柱、石筍的相對高度一般在80~200米之間。據專家評定:甘肅黃河石林集中國地質地貌之大成,組合優異、動靜結合,屬國內罕見、西北獨有,堪稱“中華自然奇觀”,是一處極具開發價值的自然生態旅游景區。在這里,挺拔偉岸、牽人心魄的峽谷石林,與迤邐綿延、蕩氣回腸的黃河曲流山水相依,剛柔互濟;古樸潤澤的龍灣綠洲,與豪放的壩灘戈壁隔河而望,兩種環境對比鮮明,反差強烈。
景泰黃河石林的形成過程和巖石組成,與喀斯特石林等地貌截然不同。就發育過程而言,它雖然也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其外力作用以物理風化和流水侵蝕為主,僅有極少部分是化學侵蝕作用。黃河石林群生成于距今400萬年前的第三紀末期和第四紀初期。由于新構造運動造成地殼上升、河流下切,加之風化、雨蝕和重力坍塌,最終形成了石林地貌奇觀。從巖石組成看,黃河石林主要由砂礫巖構成,與形成喀斯特石林的石灰巖完全不同。有學者認為黃河石林區的砂礫巖是古黃河地區形成的一套黃褐色河湖相砂礫巖。也有學者認為,構成黃河石林的是被地質專家稱為“五泉山組”的礫巖和砂巖層,也稱它為“五泉山礫巖”,是一套冰水沉積形成的砂礫巖。
黃河石林區的這些砂礫巖,本來是一組完整的巖體,在遭受地殼運動的擠壓和抬升等作用過程中,巖層中形成了數組交叉的垂直裂隙,就像網格狀的刀鋒把巖層分成了一個個方柱,地面流水的侵蝕作用主要沿這些裂隙進行,使巖層逐漸被切割分離,峰叢峰林便開始形成。隨著溝谷的擴展,峽谷兩側的巖體在重力作用下,必然要發生坍塌和崩落等現象。黃河石林許多特殊的象形景觀就是這樣形成的。

飲馬溝峽谷
經過歲月的變遷和雨水的侵蝕、河水的沖刷,飲馬河大峽谷兩邊形成了黃色砂礫巖為主的堅硬峭壁。這些峭壁又變換成為溝壑縱橫的萬重山谷,氣勢磅礴。
形成黃河石林的砂礫巖,并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堅硬巖石,由于形成較晚,膠結程度較低,尚未固結成為致密的堅硬巖石。
黃河石林能夠形成和保留到現在是與這里的氣候密不可分的。景泰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干旱少雨、降水集中、蒸發量大,風沙天數較多。如1971~2000年景泰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83.5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2361.0毫米。正是由于這樣的氣候特征,黃河石林才得以形成和保存。流水和風力侵蝕,加上黃土的直立特性才成就了峽谷蜿蜒、千壑競秀、絕壁凌空、萬峰爭奇的石林景觀。因為這里特殊的地質基礎和干旱氣候條件,使得石林區難以形成茂密的植被,讓人們能在一片荒鞠中一睹其廬山真面目。

石林中的峭壁
黃河石林大部分都呈連體式的峰叢狀,下部基座切割不深,僅上部分離,只有谷坡較陡、溝谷較深的飲馬溝、老龍溝中下段兩側,集中出現切割分離較完全的峰林或石柱,這也使景觀出現不同層次的變化。飲馬溝、老龍溝與黃河交匯的曲流凹岸處的侵蝕作用最強,切割最深,峰林也應發育最好,但因黃河曲流的擴展,崖岸崩塌比較強烈,已形成的峰林、石柱反而不易保存。五泉山組地層由礫巖、砂巖等粗細不一的碎屑物質構成,不同巖層的抗風化能力存在差異,使峰景、石景在縱向上富于變化,塑造了許多奇特的景觀,也使黃河石林在整體上表現出臺階式的特征,層層疊疊、高低錯落。風化脫落的碎屑物降落堆積在石林巖體的臺階上,生長著稀少的耐旱草被。
由于該地降水集中,暴雨不斷沖刷著巖體,在巖體表面形成了明顯的凹槽。黃河石林地處我國西北干旱多風區以及騰格里沙漠南緣,地表可供搬運移動的碎屑物質多,年平均風速2.4米/秒,平均年大風日為27.9天,最大風力可達11級,平均年沙塵暴日為21.9天,最多達47天,為風蝕地貌的發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常常在石柱、峰叢、峰林表面形成千姿百態的風蝕洞、風蝕穴、風蝕龕和風蝕槽等。大風攜帶的沙礫等碎屑因粒徑和重量的差異呈現分層分布,從而使風蝕微地貌在不同高度上出現差異。另外,風蝕微地貌常常集中在溝尾、溝口、溝谷交匯處或轉折處等風速較大的迎風巖面上以及軟弱巖層中。風力和流水就像造詣頗深的雕刻家,對黃河石林的景觀進行著富有創意的藝術加工。
奇異的石林景觀
黃河石林規模宏大,石林景區內有八條溝,主要景觀是以龍灣曲流凹岸一側兩條深深的大峽谷——飲馬溝和老龍溝——為主線展開的。游客沿著這兩條如地縫般的峽谷行走,就像進入了繽紛的畫廊,充分感受到兩側巨大突兀的峰叢、峰林和石柱的震撼效果。在這巖石裸露、幾乎寸草不生的干旱山峽中,以黃色調為主的群峰與石柱更給人以蒼涼冷峻之感。
石林區最大的一條溝是飲馬溝,也是黃河石林景區最有代表性的一條溝。相傳,蒙古人曾經在此牧馬,因而得名。到達溝口后,豁然開朗,別有洞天。對面的戈壁、沙丘和綠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只可惜黃河隔斷了去路。人們沿著平緩的山溝往里走,形態多樣的石峰風格迥異,造型逼真,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或匆匆急行,或緩緩漫步,峰回路轉,曲徑通幽,猶如迷宮一樣變換萬千的景象,給人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仿佛一組組宏大而又形神兼備的雕塑群,不由讓人嘆服天公之妙。
當你順著飲馬溝或老龍溝上行至溝尾時,溝谷漸寬漸淺,并引導著你逐漸登上山頂的塬狀平臺,由此往下俯瞰黃河石林,則有另一番感受。黃河兩岸及其支溝的峰丘溝壑,由大起大落逐漸上升過渡到平緩開闊的山原面,峰叢、峰林正是山原面被逐漸分割切蝕而形成的。現在的山原面正是峰叢、峰林發育之前的原始地形,生動地呈現出地貌演化的連續畫面。
石林景區內懸掛在崖壁上的石柱頂部形似圓錐體,中下部形似圓柱體,宛如準備就緒,等待發射的火箭。遠觀千山聳立、陡崖凌空、千溝萬壑、曲折蜿蜒;近看姿態各異、景象萬千、峰回路轉、步移景換。各種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天造地設,不同凡響。“出殼鸚鵡”憨態可掬,“百舸爭流”乘風破浪,“獵鷹回首”神形兼備,“雄獅怒吼”氣壯山河。聳入云端的石柱、石筍、石幔,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觀賞的角度不同,站立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石林造型和姿態就會不同;觀賞者的見識和心情不同,看到的石林造型也各不相同。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