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丈瀑布雪竇山
坐落于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的雪竇山,被古往今來的名人所夸贊。漢代時,有人把它比作“海上蓬萊,陸上天臺”;蘇軾曾感嘆“不到雪竇為平生大恨”;宋理宗趙昀因先皇宋仁宗趙禎曾夢游雪竇山,賜其名為“應夢名山”,并親筆題寫,今日碑石猶存;近代地理學家張其昀稱雪竇山“兼有天臺山雄偉,雁蕩山奇秀,天目山蒼潤”。
神明降臨的仙山
雪竇山原名“瀑布山”,因山中分布有多條瀑布而得名。山中有一寺院,因“晉時有尼結廬山頂,名瀑布院”。唐武宗時期,寺廟遷址于此并在懿宗咸通八年(867)更名為“瀑布觀音院”。至宋朝,宋真宗看到山下石洞中乳白如雪的泉水自洞中噴出的景象,在欣賞、感嘆之余賜名“雪竇資圣禪寺”,此山因此得名。
雪竇山最高處海拔915米,綿延數十千米,是四明山支脈的最高峰,有“四明第一山”的美譽,主峰名曰“乳峰”,是江南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雪竇山景區溫度適宜,一年四季都有綠色植物和盛開的花朵相伴,將環繞的群山裝點得青翠艷麗,卻不失淡雅之感。為了方便游人觀賞山間奔流的瀑布,人工修建了多個湖區和拱橋。亭臺樓閣的布置都讓人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雪竇寺1700年來的佛緣和佛家氛圍為雪竇山增光添彩。興盛于唐代的雪竇寺在創始之初就以敬佛、禮佛為宗旨,高僧輩出,香火不斷,佛源廣泛。南宋時期被敕為“五山十剎”之一,明代列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民國期間一度躋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國的佛教廟宇中地位頗高。雪竇寺歷史悠久,歷代皇帝對其寵愛萬分,賞賜了大量御制物品,寺內至今尚存5760本“欽賜龍藏”經書、玉印、龍袍、龍缽、玉佛和袈裟等,這讓雪竇山神圣的皇家風范盡顯無遺。
雪竇山與彌勒佛有很深的淵源。相傳彌勒佛化身為布袋和尚常年在雪竇寺進行佛事活動,因此,這里也被稱為大慈彌勒菩薩道場。2008年11月7日至9日,在寧波奉化舉行了雪竇山彌勒大佛落成典禮。彌勒雕像高33米,重500多噸,用錫青銅鑄成,內部用1000多噸的鋼架進行支撐并與底座連成一體。大佛端坐于9米高的蓮花座上,蓮花下是14.74米高的天壇形圓丘,圓丘上層直徑36米,下層直徑88米。遠觀大佛,背倚群山,憨態可掬,笑容燦爛,在陽光的照耀下,仿佛光環繞體,似真佛降臨人間。近處仰望,佛像威嚴無比,氣宇非凡,瞻仰者在體會佛教教義的同時也感受到自身的渺小。

奉化千年雪竇寺山門

雪竇山人間彌勒佛像
大佛坐北朝南,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袒胸露腹。這是一座以奉化布袋和尚基本形態為造型的中國化彌勒佛像。
奇妙壯麗的景觀
雪竇山不僅有深厚的佛家淵源,也囊括了許多秀美的自然景觀。徐鳧巖位于雪竇寺以西大約5千米處,因靠近徐鳧巖村而得名,巖頂海拔476米,其上巨石林立且向外突出,巖壁間有一股山澗流水自躊躇嶺林間隨著山形由四面匯集而來,在瀑布頂端的石壁上匯集成洶涌湍急的河流,在完全沒有阻隔的情況下從山頂垂直飛下,落入山下深潭之中,遠觀似縷縷煙霧,朦朧而幽靜,這條落差達242米的瀑布就是徐鳧巖瀑布。徐鳧巖整體為石頭山結構,崖壁陡峭如刀砍斧劈一般,在懸崖峭壁上還生長著許多青松,倔強的性格讓它們傲立于危巖之上,卻絲毫也阻擋不了它們永遠向上的精神。宋代陳著有《徐鳧皎瀑》詩云:“一流瀑瀉九重天,長掛如虹引洞仙。巖壁鳧飛延歲月,石梁龍滾飛云煙。滿山藥味增新色,夾巖桃花勝舊年。”

千丈巖瀑布
瀑布之水自千丈巖頂瀉下,噴薄如雪崩,飛珠濺玉,五彩紛呈,蔚為壯觀。
雪竇寺面前的千丈巖則壁立千仞,陡峭異常,最著名的景觀是巖石中流淌的落差達186米的瀑布。飛瀑之水來自雪竇寺兩側的山谷之中,經過一路奔襲,突破一切阻隔最終沖出崖口,一鳴驚人。千丈巖瀑布超凡脫俗的秀美讓無數帝王、名人為之傾慕,為其留下墨寶。宋真宗御賜此瀑為“東浙瀑布”,王安石在觀看千丈巖瀑布后贊美道:“拔地萬生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文。”宋代詩人鄭清之在《千丈巖》一詩中寫道:“圓嶠移來東海東,梵王宮在最高峰。試將法雨周沙界,千丈巖頭掛玉虹。”
雪竇山不僅有陡峭堅韌的石巖,更有立于頂峰的奇觀,名曰“妙高臺”。據《金山志》記載:“妙高臺在伽藍殿后,宋元祐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曬經臺。”如此看來,妙高臺最初為佛家曬經之用。妙高臺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身處三面絕壁的險境之中,臺下是萬丈深淵,山頂煙霧繚繞,讓處于較高地勢上的妙高臺看上去仿佛懸空一般。站立在妙高臺之上,感受流云水霧拂面掠過,聽松濤柏浪傾心訴說,紅日當空,山風飄飄,凝神靜氣,憑欄遠眺,心情豁然開朗,一切世俗都隨風飄散而去,也許,這就是妙高臺的奇妙之處。
雪竇山,歷史名山;雪竇寺,千年古剎;一山一寺,千百年來,交相呼應,為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神佛與帝王都賦予了雪竇寺和雪竇山太多的恩寵,讓名山名寺為后世之人永遠敬仰和膜拜。

徐鳧巖瀑布
徐鳧巖巖生草木,叢簇弄影。頂部有巨石橫空突出,森然若撲人,遠望如巨猿倚天而鞠,故稱之為“鞠猴巖”。相傳有仙人騎鳧在此徐徐上天,因而得名。

站在妙高臺上,遠眺溪口群山,仿若指揮千軍萬馬奔騰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