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多元文化
幾千年歲月的磨礪,幾十個王朝的更迭,中華民族創造出浩瀚的炎黃文化。作為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的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安徽文化又稱皖文化,由于地形地貌、歷史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不同,呈現出三大區域文化并存的多元狀態,這三大區域文化是指淮河文化、皖江文化與徽州文化。它們源遠流長,各具特色,是整個安徽文化的鮮明印記。

壽縣古城墻
位于壽縣壽春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縣城墻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甕城依然保存。
淮河文化
淮河文化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區構成的區域文化帶,這一區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蘇三省,與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產生交集并相互滲透,具有兼容性和過渡性的特點,如新石器時期的河南新鄭的裴李崗遺址、蚌埠懷遠的大禹文化等。
淮河文化可以從歷史人物與遺址古跡兩方面來看。在歷史人物方面,從春秋至秦漢時期,這里有老子、莊周、管仲、劉安等人形成的淮南學派。而且東漢的哲學家與經濟學家桓譚,著名學者桓榮、桓郁、桓焉祖孫三代,文學家桓麟、桓彬父子,兩晉時期的桓彝、桓溫、桓沖、桓玄三代政治家、文學家等都誕生在蚌埠懷遠。
東漢末年,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以華佗為代表的醫藥學,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學術水平。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和劉伶,著名書畫藝術家戴逵及戴勃、戴嗣父子,均是安徽譙沛地區人。唐朝亳州畫家曹霸因為擅長畫馬,曾被詩圣杜甫題詩稱贊。北宋時期,歐陽修在潁州建起了“西湖書院”,吸引了眾多風流名士。元朝時期,與關漢卿同時代的亳州戲劇家孟漢卿創作了傳世之作《魔合羅》。
到了清初,亳州一帶誕生了書法大家梁巘,梁巘與浙江的梁同書在書法界齊名,當時有“南梁北梁”之稱。晚清時期,壽縣一帶又出了狀元孫家鼐,他與翁同龢均為光緒的老師。后來,晚年的孫家鼐主辦了中國第一所大學京師大學堂,即現在北京大學的前身。他的后代也英才輩出,涌現出不少企業家、著名學者與藝術家。
近代時期,北京出現了由魯迅倡導發起的“未名社”。除去主要成員外,“未名社”的李何林、李霽野、臺靜農、韋叢蕪、韋素園等人均為六安霍邱縣人,而且后四者都是霍邱葉集鎮的同班同學。葉集一帶還出現過一位文學家蔣光慈。蔣光慈同蕪湖的錢杏邨等人共同創辦了另一個較有影響力的文學團體“太陽社”。

渦陽天靜宮中的老子像
淮北蕭縣也是人才輩出之地,在歷史上它是有名的書畫之鄉,若是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劉裕父子,他們都是蕭縣人。進入當代,這里又誕生了劉開渠、肖龍士、卓然等一批文學家、藝術家。
從古跡遺址方面,也能看出淮河文化的深厚底蘊。春秋時期的楚令尹孫叔敖在芍陂(今天壽縣安豐塘一帶)建有古老又著名的水利工程,曾被譽為“水利之冠”,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那座位于淮河南岸的壽縣古城始建于宋朝,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還有聞名遐邇的鳳陽明中都,以其規模宏大而著稱于世。
近些年來,一批古跡文物又先后出土。比如蒙城尉遲寺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和近5000件文物;渦陽天靜宮出土的大批文物;蚌埠固鎮發掘的新石器遺址和漢墓群等,都證明了淮河文化的源遠流長。

貞靖羅東舒先生祠
該祠堂坐西朝東,包括照墻、欞星門、前天井、兩座碑亭、正門、兩廡、大庭院、大堂、后天井、寢殿及南側之女祠、北側之廚房雜院,規模宏大,占地3300平方米。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指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和婺源(今屬江西省)等六縣的各種文化現象。這六縣在隋朝曾設新安郡,在明代設為徽州府,所以也被稱作“新安文化”。它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一種地域文化,也是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儒學文化。
從唐宋以來,徽州一帶誕生了許多學派與名人。比如,理學、經學方面,代表人物有朱熹、戴震、俞正燮;醫學方面興起了新安醫派;建筑學方面,有著名的徽派建筑和徽州四雕;經濟方面,有活躍在明清商界的大批徽商;繪畫方面,有新安畫派、黃山畫派,代表人物有弘仁、石濤、黃賓虹等先鋒人物;書法篆刻方面,形成了皖派,代表人物有何震、程邃、黃士陵等;在版畫方面,這里被列為中國版畫發源地之一;在出版方面,這里有元代的王禎首創木活字印刷術,有清代的涇縣人翟金生再創泥活字;在方言方面,這里保存著許多古代語言,為語言學家提供了許多研究對象。在傳統技藝方面,獨成一派的徽菜名列中國八大菜系,盆景制作也自成風格,形成了徽派盆景,徽劇曾孕育出國粹京劇,而且此地還是文房四寶之鄉,具有悠久歷史的徽墨、歙硯、宣紙與毛筆,向來為文人名士所推崇。

徽州潛口方氏宗祠牌坊
方姓崇文重儒,因此在牌坊上刻有精美雕刻文魁星。這座牌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四柱三間五樓,材料用徽州的白麻石,通體遍飾高浮雕,上枋和額枋的圖案全都鏤空,最高的浮雕高出底板28厘米。
徽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近代又催生了不少名人。著名的有學者胡適、教育家陶行知、《語絲》的發起人江紹原、文學家葉以群、音樂家張曙、數學家江澤涵等。由于明清時代徽商盛起,徽州文化隨著徽商足跡漸漸向安徽境內外雙向滲透,境內延伸至宣州、蕪湖一帶,境外延伸至揚州、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等地。宣城梅文鼎便受其影響,成為當時世界上三大數學家之一,其他在數學方面卓有建樹的還有休寧縣珠算專家程大位等人。
徽州人興學又從商,在學業上屢有成就,在明清時期更是發展成全國第一大商幫,享有“儒商”之稱,且因具有吃苦耐勞之精神,又被稱作“徽駱駝”。徽商是當地的一個鮮明印記,在徽州文化里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皖江文化
皖江文化包括整個皖西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涉及的地域范圍比較廣,包括指安慶、蕪湖、馬鞍山、銅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績溪縣)和滁州市東部。皖江文化中居于鼻祖之位的要數薛家崗文化,但最具影響力、最有代表性的要數桐城派。
薛家崗遺址于1979年在安徽潛山縣薛家崗挖掘出土,這片遺址面積約有2000多平方米,出土了幾座殘房地基和近3000件文物,包括石鏟、石刀、石錛、三孔刀、磨刀石、鼎、鬶、壺、罐、缸、盆、缽、碗、紡輪等。據考證,這一片遺址的年代約在公元前3500~前2800年之間。其后不久,考古工作者又在皖鄂交界及江淮之間發現多處與薛家崗文化同類型的多處遺址。

安徽黟縣宏村承志堂前廳
承志堂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的住宅,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豐五年(1855)。整棟建筑為木結構,內部磚、石、木雕裝飾富麗堂皇,總占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古民居建筑。
桐城派在皖江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實早在桐城派出現之前,舒城、桐城、潛山、廬江一帶就很有名。西漢時期,這里出過大教育家文翁。魏晉南北朝時期,薛瑩撰寫過《后漢記》,何之元撰寫過《梁典》,當時有名的廬江何氏也涌現出何楨、何充、何尚之、何晏注等人。這里還有宋代精通詩畫的李公麟,明末的哲學家、科學家方以智與一代名臣左光斗,清代有文學家、史學家戴名世等。這里是戲劇的故鄉,有程長庚、楊月樓、楊小樓等一批京劇泰斗,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舒繡文與黃梅戲大家嚴鳳英等皆出于此。
皖江文化的桐城派大約持續了200多年,集合了文學家1200多個,留下傳世之作2000多種,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劉大櫆、姚瑩、吳汝綸等人。就連近代洋務派的領袖人物、清代名臣曾國藩也自稱是桐城派門下。近代知名的桐城派學者有文學家方東樹,史學家、教育家馬其昶、精于詩書的吳芝瑛,美學大師朱光潛、哲學家方東美、詩人方令孺、紅學專家方殊德、冶金學家孫德和等人。近代還出現了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陳獨秀、著名小說家張恨水、書法家與篆刻家鄧石如、兩彈之父鄧稼先等人。
除了桐城派以外,持續千百年的皖江文化還包括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涉及安徽的宗教、政治、經濟、科技、民俗風情等眾多領域。
安徽三大區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兼容并蓄,構成了光輝燦爛的安徽文化。在歷史變遷與朝代更迭中,它不斷融合著外來文化,也不斷創新著本土文化,在整個炎黃文化中一直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透視安徽文化,我們會發現這片土地所形成的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深沉,豐韻靈秀。

安慶市皖江文化園
皖江文化園以弘揚五千年華夏傳統文化,挖掘、整理、展示民族民間鄉土藝術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