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南北氣候分水嶺
淮河,古稱淮水,位于黃河與長江之間,是我國的七大江河之一。淮河由淮河水系和泗、沂、沭河水系組成,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千米和8萬平方千米,流域總面積約27萬平方千米。淮河流域位于中國東部,干支流密布河南、安徽、江蘇。自古以來即被看作是我國東部地區的一條南北氣候分水嶺。
古老的淮河
淮河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被列為中國最早的歷史地理典籍《禹貢》中記載“導淮自桐柏”。這里的“桐柏”是河南省桐柏縣境內的桐柏山,此山下有無數條小溪匯成小河,直至縣城以西的小鎮固廟才形成河床,此處便是淮河之源。
淮河大體呈現自西向東的流勢。它一路流經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三江營注入長江。這條河道全長約1000千米,總落差196米。安徽境內的淮河段約長430千米,屬于淮河中游段,流經阜陽、六安、淮南、蚌埠與滁州等市。
淮河流域位于東經111°55′~121°25′,北緯30°55′~36°36′。它的西端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漢水流域分界;北端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河流域分界;南端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漢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黃海。據統計,這片流域的總面積約為27.5萬平方千米,其中流經安徽省的面積約有6.69萬平方千米。
淮河水系的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千米;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上游,長490千米;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千米。淮河的中上游支流眾多,位于南岸的支流都發源于大別山區及江淮丘陵區,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東淝河、池河;位于北岸的支流有洪汝河、沙潁河、西淝河、渦河、漴潼河、新汴河、奎濉河。淮河的下游有射陽港、黃沙港、新洋港、斗龍港等濱海河道。黃河曾經奪淮入海,現在的淮河以那時留下的黃河故道為界,可以分作淮河水系及沂、沭、泗河水系。黃河故道也叫廢黃河,它的南邊為淮河水系,北邊為沂、沭、泗河水系。
沂、沭、泗河水系位于淮河流域東北部,從屬江蘇與山東兩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組成,多發源于沂蒙山區。泗河于灌河口燕尾港入海;沂河在江蘇省入駱馬湖,由新沂河入海;沭河在大官莊分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至新沂市入新沂河,新沭河東流經石梁河水庫和沙河故道,至臨洪口入海。
南北氣候各有不同
我國地理學家習慣上把長江與黃河之間的秦嶺、淮河一線看作是東部地區的一條南北方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基本上沿著秦嶺、伏牛山呈東西走向,到方城縣折向東南,再經板橋往東進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蘇的蘇北灌溉總渠延伸入海。
分界線恰巧也處于我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區,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區。這里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1~16℃。氣溫變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內陸遞增,極端最高氣溫達44.5℃,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4.1℃。蒸發量南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900~1500毫米,無霜期200~240天。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與氣候條件,淮河被認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一條自然分水嶺。
安徽省屬于中緯度地區,太陽輻射良好,大氣環流豐富,南北氣候差異較明顯,既有暖溫帶氣候,又有亞熱帶氣候。淮河流域作為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水嶺,南部的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于0℃,雨季時間較長,年平均降水量為750~1300毫米,以北屬暖溫帶范圍,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季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過800毫米。

淮河特大橋
淮河特大橋全長15576米,跨越淮北大堤、董峰湖、淮河、壽西湖和東淝河,連通徐州至明光。
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狀況大致是由南向北遞減,山區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內陸。這一流域內有三個降水量高值區,一是伏牛山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以上;二是大別山區,超過1400毫米;三是淮河下游近海區,大于1000毫米。
由于歷史上黃河長期奪淮,使淮河入海無路,入江不暢,再加上受季風和梅雨影響,夏季降水量有逐年增大的趨勢,隨之引來一系列旱澇災害。皖北地區經常遭受春旱或春夏連旱,淮河以南常常飽受夏旱或秋旱之苦,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則往往澇災較多。
據歷史文獻記載,從14世紀到19世紀的500年里,淮河流域發生過較大水災350次,平均不到兩年便有一次。在黃河奪淮初期的12世紀~13世紀,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35次,14世紀和15世紀每百年水災75次,16世紀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94次。新中國成立以后,大約每10年發生一次較大的水災。

蚌埠南北氣候分界標志雕塑
蚌埠南北分界標志,由美術大師韓美林設計,青銅鑄造,高39.9米雕塑按照中國傳統,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設計了青銅鑄造的青龍、朱雀、白虎、龜蛇,頂端是一條欲飛的蒼龍,象征著南北相望相守的融合。
豐富的流域資源
雖然淮河流域水患不斷,但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讓這片流域擁有豐富的各類資源,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產資源等。淮河流域的平均水資源量為85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621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為374億立方米,干旱之年還可以北引黃河南引長江以補水源。這片流域的水能蘊藏量高達151萬千瓦,可開發的約為90萬千瓦,已開發的近30萬千瓦,主要都分布在上游各大支流。
淮河流域的土地資源很可觀,這里有1.8億畝耕地,沿海一帶尚有近1000萬畝灘涂可供開墾,沿岸河床上還生長著大量的柳條、荊條、淮草、蘆葦等耐澇植物。由于水源充足,光照強烈,氣候溫和,這一帶極適宜發展農業,適合種植小麥、水稻、玉米、薯類、大豆、棉花和油菜等農作物,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之一。
在礦產資源里,淮河流域的煤炭和鹽礦豐富。這里初步探明的煤炭儲量有700多億噸,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魯西南、蘇西北等礦區,具有品種全、煤質好、埋藏淺、分布集中等優點。此流域的蘇北沿海一帶一直是我國重要的鹽產區。近年來,淮南、豫西等地先后又發現多處可開采的大型鹽礦。

佛子嶺水庫
淮河流域擁有許多淡水湖泊,大型的有洪澤湖、南灣湖、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城東湖、城西湖、南四湖、瓦埠湖、成子湖、駱馬湖等,再加上流域內河渠縱橫、庫塘眾多,為大量淡水魚提供了棲息之地。目前,這一帶有2000多萬畝水面已被列為我國重要的淡水漁區,其中生長著以青、草、鰱、鳙、鳊魚為主的100多種魚類。
山丘地區也是淮河流域的一片寶藏之地。大約9萬平方千米的廣大山區,不僅雨量充沛,還蘊藏著一定的水力資源,使這里宜農宜牧,宜林宜果。值得一表的是,山丘地區的沙石竹木等資源儲量大、品種多,適合用于建筑材料,可列為重要經濟優勢之一。
不論是從環境、氣候,還是從資源、物產等方面來看,淮河流域都有極大的發展前景。但近些年來,人類對淮河造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沿岸許多城市的工業部門將污水、廢氣排放入河,引發了多種人畜疾病與各類隱患。目前,國家已將治理淮河列為重中之重,我們期待這條大河重新造福于江淮人民。

淮河蚌埠閘位于蚌埠市西郊許莊淮河干流上,為淮河中游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響洪甸水庫

淮河航道局清理淮河中的無主沉船

安豐塘又稱期思陂,古名芍陂,春秋時期楚國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