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中國美麗安徽
- 王越
- 3229字
- 2019-01-01 16:30:55
皖地的流金歲月
從上古時期的神秘遺跡到先秦時期的歸于一統,從兩漢時期的群雄并舉到隋朝初期的開皇之治,從大唐盛世的和平富庶到兩宋時期的國破家亡,再從明朝時期的劃地而治到清朝時期的動蕩之變,安徽在塵世變遷中歷盡滄桑。如今,這片豐茂的土地在和平時代下煥發了新顏,以嶄新的姿態再度崛起。而它身后那跌宕起伏的斑斕歲月,正映襯著古籍史料中的點滴文字,悄然演繹著一段悠長的歷史。
早期的人類足跡
安徽是我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幾十萬年前,甚至幾百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了人類活動。我們很難探知這片土地上當時發生的具體情況,只能從星星點點的遺址里不斷地追尋著上古人類的痕跡。
1973年,安徽和縣西北處善厚鎮一帶,工人興修水利炸山開渠,50多種史前動物的化石因此露出地表。最驚人的是,在附近的龍潭洞還出土了一具猿人頭蓋骨化石。據科學考證,和縣猿人的出現時間大約在35萬年前。這個發現表明,至少在35萬年以前,此地就有了人類活動。
1979年,在潛山縣王河鎮永崗與利華兩村交界處挖掘出薛家崗遺址。遺址包括墓葬、灰坑、殘房基等遺跡100余處,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等生產生活用具及裝飾品3000余件。這些證據表明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也曾在此留下活動的痕跡。
1989年,亳州蒙城縣東北的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相繼出土。這片遺址包括房基78間、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禮坑等,出土了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貴文物數千件。它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部落遺存,被史學界專家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
1998年,安徽繁昌縣“人字洞”被公布于眾。在這座人字洞穴里,專家發現了中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它還原了歐亞大陸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的冰山一角。人字洞位于繁昌縣孫村鎮瘌痢山南坡,海拔高度100米,是一處發育在三疊紀巖層中經水溶蝕形成的洞穴,是早期人類較為理想的生息場所。洞穴堆積厚度約30米,寬8~12米,由于洞穴自然剖面呈人字形,故稱人字洞,自上而下分為8層。人們發掘出土76種史前動物的6000件化石標本和石制品、骨制品等,這將當地古人類的活動時間直接推進到250萬~200萬年前。
上古時期無史可考,只給后世留下了點滴遺跡。到了有文字記載的先秦時期,安徽的歷史才漸漸清晰起來。大約在公元前16~前11世紀,商朝的開國君主湯一度在安徽北部的亳州建都。公元前278年,秦楚之戰楚國戰敗,楚國放棄了在今天湖北荊州一帶的郢都,遷都至安徽壽縣,當時取名壽春。不幸的是,壽春在50多年后又被秦軍攻陷,楚國從此滅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征服六國統一天下,將安徽大部分地區劃歸九江郡,北部的少部分地區劃歸泗水郡和碭郡。

尉遲寺遺址
尉遲寺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我國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遺存。該遺址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存,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

繁昌“人字洞”遺址
從楚漢相爭到蒙元入侵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項羽與劉邦在中原大地上展開一場武力與智慧的角逐。戰爭的天平沒有向逞勇一方傾斜,英雄蓋世的西楚霸王最后被逼至絕境,困在了安徽靈璧縣東南處。當他帶著八百壯士沖至烏江時,再也無路可去。西楚霸王項羽痛別江東,與心愛的女人虞姬拔劍自刎。今天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浦便是昔日英雄的飲血之地。
最后的勝者劉邦揭開了漢王朝的歷史大幕。漢朝的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原在浙江溫州一帶的東甌國遷到了廬江郡,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舒城。東漢王朝末年,群雄并起,軍閥袁術在壽春建起軍事基地,并逐步擴大至江淮地區。他死后不久,同時期的另一軍閥、誕生在亳州的曹操后來接管了壽春一帶。
兩晉與南北朝時期,驍勇善戰的游牧民族頻繁北下,整個南方尚且安全,但華北地區先后被吞食鯨吞,處于南北之間的安徽北部于是成為最激烈的軍事前沿,戰火不斷。383年,北方前秦與南方東晉在安徽壽縣的東南端展開了歷史有名的淝水之戰。今天安徽淮南市和壽縣交界的八公山景區,仍然保留著那場古戰場遺址。

淮南王劉安墓
隋朝統一以后,安徽擺脫了南北朝期間作為“南北對峙”主戰場的困境。隋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令江淮地區的經濟得到恢復,很快發展成當時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隋末年間,也就是610~624年間,一度寧靜的土地重又陷入一片戰火。后來,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在太原率兵而起,終結了隋王朝,令唐王朝成為歷史舞臺上的主角。
大唐盛世持續了一個多世紀,安徽這片土地也難得地享受到一個多世紀的和平與安寧。755~763年爆發的安史之亂,使安徽北部的淮河地區再次淪落鐵蹄之下。唐末,各地農民軍揭竿而起,王仙芝與黃巢率軍從河南經過安徽和縣渡過長江,直入皖南,而后兵至福建、廣東,再回馬一槍,疾速折返安徽,一路攻入唐都長安。天下重陷大亂,唐王朝接連受創,元氣大傷,很快就滅亡了。
北宋時期,不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安徽人日子都不好過。和平時期,由于全國的經濟重心完全南移,江淮地區成為當時的賦稅重地。戰爭時期,金兵入侵,安徽北部的淮河地區又一次成為南北對峙的前沿陣地。1161年,金朝的完顏亮出兵伐宋,被臨陣換帥的宋將虞允文在馬鞍山采石磯打得潰不成軍大敗而逃。然而可惜的是,隨著1276年元朝兵馬大舉入侵,南宋徹底淪陷。
明朝至今的歷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明政府將現在的江蘇省與安徽省納入直屬中央六部,稱為直隸地區。該區域地跨長江和淮河南北,包括今安徽北部平原區的鳳陽府(今皖北一帶)、安徽南部山區徽州府(今黃山市一帶)、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的太湖流域。1369年是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第二年,這位明朝的開國皇帝便在鳳陽大興土木,籌建規模宏大的明中都。6年過去了,明中都基本建設完畢時,朱元璋下令罷建。后來,位于鳳陽的這座明代建筑屢遭戰火蹂躪,許多皇陵宮殿與附屬建筑被毀去不少。

采石磯
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千米處的長江東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這里峭壁千尋,突兀江流,名勝眾多。
明王朝在鼎盛之時,在安徽境內設有七府,其中徽州、寧國、太平、池州四府位于長江以南,安慶、廬州、鳳陽三府位于江淮之間,淮河以北全境未再設府治,均屬鳳陽府管轄。當時的徽州府下轄6縣,府治今歙縣縣城;寧國府下轄6縣,府治今宣城市區;太平府下轄3縣,府治今當涂縣城;池州府下轄6縣,府治今池州市區;安慶府下轄7縣,府治今安慶市區;廬州府下轄4縣1州,府治今合肥市區;鳳陽府下轄5州13縣,府治今鳳陽縣城。
明成祖時期,明王朝遷都北京,將原先的直隸地區改稱南直隸。明王朝覆滅后,清朝建立。清軍攻占了南京,并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1667年,又將江南省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重新劃定兩省,安徽地界方才初步穩定下來。
清末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曾國藩的湘軍和陳玉成的太平軍拉鋸戰中,安徽再度淪為主戰場。受戰亂影響,安徽境內滿目瘡痍,經濟凋敝,人口損失巨大。直至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以后,從江西、湖北、河南移來大批居民,此地經濟方才得以慢慢恢復,文化習俗卻因遭受沖擊而有所改變。
民國時期,安徽下設安慶道、蕪湖道和淮泗道。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這里又成為日偽、國民黨軍隊和新四軍力量的交織之地。1941年這里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國內戰爭期間,這里成為淮海戰役的主戰場。
新中國成立以后,安徽一度以長江為界,劃為皖北和皖南兩個行政公署,1952年即被合并。1955年,安徽地界有小幅的調整,盱眙與泗洪劃歸江蘇,江蘇的蕭縣和碭山劃歸安徽。新中國的誕生,使安徽這片歷經滄桑的土地方徹底結束了動蕩之變,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社會發展走上正常軌道。
回望過去的千年歲月,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安徽,迎來了社會主義時期的快速發展。在最近半個多世紀的和平治世下,在經濟、科技、農業、教育、交通、旅游、礦產、水產養殖等各方面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華東地區的大省。
愿這片走過滄桑歲月的廣袤大地在迎來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之后,大步邁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鳳陽明皇陵,位于縣城南7千米處,是明太祖父母等人的陵墓。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于涇縣城郊的水西山。

合肥城市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