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江帶淮,山水奇秀
“兩根筷子夾著碗,屏障在西也在南,東面不平北邊平,黃山勝過九華山?!边@首民謠形象地描述了安徽省的大體地理風貌。它把地處安徽中部的巢湖比喻成一只碗,長江和淮河如兩支筷子夾在碗南與碗北,西部的大別山與南部的黃山、九華山猶如兩道天然屏障,共同護衛著兩河一湖,北部則是一馬平川的淮北平原。凌空俯瞰,整個安徽呈現出襟江帶淮、承東啟西之勢,彰顯出華東腹地的大省風采。
地理風貌
安徽是我國華東地區的一個內陸大省,地跨長江南北與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清初時,安徽隸屬江南省??滴跄觊g,江南省被拆分為江蘇與安徽兩省。安徽正式建省后,從當時的安慶、徽州兩府中各取首字而得名,簡稱為“皖”,省會定為合肥。
安徽省東西寬約450千米,南北長約570千米,總面積為13.92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45%。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從地理地勢來看,安徽境內的地形大體呈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勢,南北地貌迥異復雜,類型多樣,大體以平原、丘陵和山地為主。其中,平原面積在全省總面積中比例最大。安徽省的氣候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
安徽分布著長江、淮河與錢塘江三大水系。長江與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省,前者流經安徽中南部,境內全長416千米,形成了流域6.6萬平方千米;后者流經安徽北部,境內全長430千米,形成了流域6.7萬平方千米;新安江是錢塘江正源,境內全長242千米,形成了流域0.65萬平方千米。
發達的水系將安徽順勢分為三大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這三大區域各具特點,淮河以北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勢坦蕩遼闊,沃野千里;江淮之間西部聳立崇山峻嶺,東部丘陵綿延,長江兩岸地勢低平河湖交錯,屬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區層巒疊嶂、峰奇嶺峻,以山地丘陵為主。

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主要山岳有黃山、九華山、牯牛降、齊云山等。

江淮丘陵地帶的茶園屬暖溫帶小丘陵地區。該區茶園主要包括含山,無為、桐城、巢湖市的部分鄉鎮。

蚌埠境內的淮河以穿過市區的淮河為主,另有北淝河、天河、龍子河等支流。

新安江山水畫廊
位于安徽省歙縣境內,景區全長約50千米,兩岸徽派古民居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新安江穿行而過。這里的四季景色各異,泛舟其中,好似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故稱之為新安江百里畫廊。
景觀林立
安徽自然景觀奇絕出眾,旅游資源豐富。這里的大小河流有2000多條、湖泊110多個,著名的有長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如果稍微留心一下,就會發現,這里的山水很多被列入了國家級或省級保護名錄。
目前,安徽入選國家5a級與4a級旅游景區的有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瑯琊山、齊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謎窟-漸江、太極洞、花亭湖、八里河、八公山、西遞、宏村等景區,另有200多處入選國家a級景區的名勝景點。
國家自然保護區有鷂落坪自然保護區、牯牛降自然保護區、金寨天馬自然保護區、宣城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升金湖自然保護區、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
國家森林公園有黃山、瑯琊山、天柱山、九華山、皇藏峪、徽州、大龍山、紫蓬山、皇甫山、天堂寨、雞籠山、冶父山、太湖山、神山、妙道山、天井山、舜耕山、浮山、石蓮洞、齊云山、韭山、橫山、敬亭山、八公山、萬佛山、青龍灣、水西國家森林公園等。
此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有淮北市南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淮南市十澗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入選國家水利風景區的有龍河口、太平湖、佛子嶺、龍子湖、梅山、響洪甸、華亭湖、淮河蚌埠閘、青龍灣、六安橫排頭、盧湖竹海等。
這些林林總總的山水景觀,如錦繡霓裳,為安徽增添了無數亮麗色彩,使它既有襟江帶淮之氣勢,又有奇山秀水之風姿,理所當然地成為華東腹地旅游勝地。
名人名城
按照行政區劃,安徽現轄16個地級市、6個縣級市,43個市轄區與56個縣。這16個地級市分別是:合肥市、黃山市、亳州市、安慶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宣城市、銅陵市、蚌埠市、六安市、阜陽市、宿州市、池州市、滁州市、淮南市和淮北市;6個縣級市分別是:巢湖市、寧國市、桐城市、明光市、天長市、界首市。
2000多年前,這片土地已很繁榮。春秋時期,安徽位于吳頭楚尾,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一直被列為征戰、交通與貿易的重要之地。在安徽漫長的歷史中,誕生了許多名人,遺留下大批的人文景觀與古跡建筑。
據統計,全省境內現有歙縣、亳州、壽縣、安慶、績溪五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桐城、鳳陽、潛山、渦陽、蒙城、宣州、和縣、黟縣和貴池9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屯溪老街、萬安古鎮、陳村古鎮、東流古街、上莊—馮村、大坑口—湖村—石勘頭古村落等11處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花戲樓、芍陂遺址、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和縣猿人遺址、廣教寺雙塔、新四軍軍部舊址56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胡氏宗祠、許國石坊、潛口明代民宅、寶綸閣、棠樾牌坊群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處。

郭沫若像

潛口民宅是古徽州明代漢族民居的縮影。

寶倫閣,又稱羅東潤祠,全稱“貞靜羅東舒先生祠”。位于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
安徽人才輩出。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先秦時期的管仲,三國時期的曹操、周瑜,隋唐時期的詩人汪倫,宋朝的包拯、方臘、畢昇,明清時期的朱元璋、朱棣、戚繼光、張廷玉、李鴻章、丁汝昌等。近代的有楊月樓、吳樾、詹天佑、陳獨秀、馮玉祥。當代的有畫家黃賓虹、教育家陶行知、學者胡適、作家張恨水與林散之等,還有李克農、王稼祥、鄧稼先、嚴鳳英等人。在合肥市西郊的蜀山風景區,建有一座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安徽名人館,里面展出了50位安徽名人的蠟像。
經濟交通
改革開放以來,安徽全省經濟獲得長足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2006年,安徽的經濟發展速度大幅提升,不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中部各省份也躋身前列。安徽加強道路、電力、環保、水利、教育文化衛生等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同時大力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主動承接長三角區域的產業轉移,現已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區域經濟板塊。
安徽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交通設施的構建與完善。目前,已成功架構起航空、鐵路、公路及水運等立體交通網絡。

蕪湖航運
在航空方面,安徽省有合肥、黃山、安慶三大機場,與大多數省會城市通航,并開通了直達香港的航班。在鐵路方面,全國鐵路三大干線京滬、京九、隴海在安徽省境內通過,加上淮南鐵路、寧銅鐵路、皖贛鐵路、合九鐵路、宣杭鐵路、合寧鐵路及與“大京九”接軌的漯阜、睢阜、淮阜、商阜鐵路等,全省共有15條鐵路。在公路方面,安徽公路運輸發達,形成了以合肥為總樞紐,與淮南、阜陽、蚌埠、宿縣、蕪湖、安慶、宣州、黃山等地市連接線為主干,通往全省各市縣的公路網。全省現有國道9條,省道66條,總長度達17.4萬千米,已建成合寧、合蚌、合蕪、沿江、合銅黃等多條高速公路以及銅陵長江公路大橋,蕪湖長江公路、鐵路兩用橋。在水運方面,長江沿岸的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四市均建有船舶口岸,而且蕪湖港和銅陵港被批準為對外籍輪船開放港口,遠洋運輸直通日本、新加坡等地。

黃山市屯溪國際機場
快速的經濟發展與完善的交通網絡帶動安徽全力躍進,省會合肥也力爭在2020年以前成為長三角地區僅次于上海的城市。如今,不論是從山水景觀、人文古跡還是經濟建設,這片昔日的吳頭楚尾之地早已退去了千年舊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合肥港綜合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