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GDP不是萬能的
- 讀懂世界的第一本經濟學書
- 梁小民
- 1921字
- 2015-04-10 15:10:08
有一陣子,人們對GDP愛得要命,唯GDP論英雄,為追求GDP增長而舍棄一切。這陣GDP熱過去之后,人們發現,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了、環境污染加劇了,于是又開始恨起GDP來,倡導不具操作性的綠色GDP,甚至要取消GDP。這GDP到底怎么了,讓人愛來,又讓人恨?
其實GDP僅僅是衡量一國整體經濟狀況的一個數字指標,愛與恨都大可不必。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和企業都要根據整體經濟狀況做自己的決策,政府要根據宏觀經濟運行勢態制定政策。這就需要一個具體的指標來反映整體經濟運行狀況。而且,這種指標必須具體、明確,讓人一看就懂。于是經濟學家建立了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創造了GDP這個指標。自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建立這個體系以來,GDP這個指標一直在使用和改進中。應該說,GDP是能基本反映一國整體經濟運行狀況與歷史趨勢的。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能提出為公眾接受的另一種指標體系來替代GDP,也沒有一個國家不使用GDP這個指標,或有放棄GDP統計的計劃。人人都用這個指標,我們有什么理由放棄?
經濟發展的基本目的是提高所有人的福利。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或者從世界各國來看,GDP增長與人民福利的增長是同方向變動的。GDP表示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這代表一國的經濟實力和財富,是人民福利增加的基礎。沒有GDP的增長,絕不可能有福利增加。追求GDP是各國政府的共同目標,何罪之有?
當然,還應該強調的是,GDP并不是衡量一國經濟和人民福利的完善指標。首先,GDP的統計并不是準確的,難免有重復計算或遺漏。GDP是計算物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不進入市場交易的物品與勞務就無法計算進去。例如,毒品、娼妓等非法交易;雖然合法但為逃稅而產生的地下經濟及相應的灰色收入;自我服務的家務勞動或自給自足的物品生產,等等。法治越不完善,市場化程度越低,GDP遺漏的就越多。據經濟學家統計,就全世界而言,這一部分占GDP的2%~7%。而且,經濟越不發達,這一部分越大。
其次,GDP沒有反映出為增加GDP而付出的代價。例如,在GDP增長的同時環境惡化了,自然生態破壞嚴重,資源枯竭。這種代價無法算入GDP中,但對人民福利有負面影響。再如,當把更多資源用于軍備時,GDP也會增加,但GDP反映不出用于提高人民福利的物品與勞務的減少。正基于這個原因,經濟學家早就區分了反映生產水平的GDP和反映人民福利的凈經濟福利(NEW)指標。
最后,GDP是總量指標,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狀況。在經濟發展的某一階段,隨著GDP增長,會出現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現象。這時,GDP增加反而會引起人民福利的下降。GDP也好,人均GDP也好,都無法反映收入分配狀況,從而出現“富裕中的貧困”這種不正常現象。
由于這些原因,各國都不把GDP作為衡量一國經濟狀況的唯一指標。在衡量經濟與福利狀況時還有物價指數、失業率、貿易總量、人均收入、環境污染指數、基尼系數等指標。同時,由于各國市場化程度不同、匯率不同,也很難僅僅用GDP來比較各國的經濟與福利水平。
許多經濟學家認識到GDP這個指標所存在的各種問題,也在努力地完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和GDP指標。但仍然是理論上的分析多,實際的可操作性小。例如,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就提出了凈經濟福利這個指標,但至今仍沒有一套可以操作的計算方法,至今未被各國和聯合國統計當局采用。至于綠色GDP云云與凈經濟福利指標也并沒有什么根本差別。在沒有更好的、可替代GDP的指標出現之前,我們還不得不用GDP。無論你愛GDP也好,恨GDP也好,使用GDP都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
對我們國家來說,不是要不要用GDP指標的問題,更不是用綠色GDP來代替GDP,而是要完善GDP統計工作。從以往經濟普查之后中國GDP數字較大幅度的調整來看,GDP的統計工作還有缺陷。總體上是低估了,但不同省份有的遺漏較多,有的還有“注水”。這就要嚴肅統計工作立法,更全面、準確地收集統計資料,并運用更先進的統計技術手段,使GDP更真實、更準確。GDP越接近于真實,經濟政策的失誤就越少。
這些年來,中國GDP的增長率相當高,但由于底子薄、人口多,GDP總量和人均GDP都不高。因此,追求GDP增長、保持較高的GDP增長率,仍然是重要的。GDP不是萬能的,但沒有GDP卻是萬萬不能的。和諧社會的建立,GDP增長還是基礎。我們要糾正的是唯GDP的那個“唯”字。這就是說,我們在追求GDP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并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如果把唯GDP作為“右”,把放棄GDP指標作為“左”,在GDP問題上就要既反“左”又防“右”,走一條中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