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13世紀的大戲劇家
書名: 偉大的戲曲家關漢卿與元雜劇作者名: 金開誠本章字數: 5144字更新時間: 2015-03-27 17:35:26
關漢卿,號已齋叟,元朝大都人,太醫院尹,是中國文學史和戲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關漢卿的劇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會的黑暗,是元代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一面鏡子。關漢卿一生共寫作了67部雜劇,現留存于世的僅有18部。按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社會劇、愛情劇和歷史劇。關漢卿嫻熟地運用元代雜劇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處理戲劇沖突、運用戲曲語言諸多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關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被后人尊為“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的戲劇創作在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3—14世紀是中國元朝統治時期,戲劇家關漢卿就生活在這一時期。由于記載關漢卿的生平資料匱乏,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窺見其大略。據元代后期戲曲家鐘嗣成《錄鬼簿》中記載: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因此,關漢卿很可能是元代太醫院的一個醫生。也有人說他是祁州(在今河北)或解州(在今山西)人。
關漢卿長期居住在都城大都里,曾在皇家醫院任職,但是他對醫術并不感興趣,對編寫劇本卻十分熱衷。他機智幽默、風流倜儻、博學多才、擅長吟詩,他還喜歡吹簫、彈琴、舞蹈、下棋、打獵等各種技藝。關漢卿是一位熟悉勾欄伎藝的戲曲家,后人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
當時,元朝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冤案多得數也數不清,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關漢卿非常同情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他經常深入社會底層,了解人民疾苦。關漢卿體恤百姓,熟悉民間語言,同時他又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這都為他的創作注入了活力。那時,元朝正流行一種戲劇,叫“雜劇”,雜劇在內容上豐富了民間說唱故事,而且廣泛反映了社會現實,達官貴人和普通百姓都很愛看雜劇。關漢卿借助元雜劇這種藝術形式來揭露現實的黑暗,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他編寫的雜劇不是為了給貴族消閑作樂,而是為了訴說百姓的疾苦。
關漢卿的劇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會的黑暗,是元代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一面鏡子。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寫一個弱小無靠的寡婦竇娥,在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誣為“藥死公公”,斬首示眾。竇娥的冤案具有典型意義,作家以“人命關天關地”的高度和社會責任感,提出了封建社會里“官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這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強烈地控訴了封建制度與民為敵、殘民以逞的罪惡。“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第三折《滾繡球》一曲,通過竇娥血淚的控訴,引起人們對封建社會的現實秩序與傳統觀念的懷疑,將竇娥悲劇的意義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魯齋郎》中,作家寫魯齋郎在光天化日之下先后強占銀匠李四和中級官吏張珪的妻子,而清官包拯卻必須瞞過皇帝,把“魯齋郎”的名字改成“魚齊即”才能斬首。在《望江亭》中,楊衙內憑借皇帝賜予的勢劍金牌便可以為所欲為,到潭州殺人奪妻。這些劇作批判的矛頭,有意無意地指向最高的封建統治者。在《蝴蝶夢》中,倚仗皇親的葛彪以農民王老漢沖撞他的馬頭為借口,三拳兩腳將他打死后便如無事人一般揚長而去。而王老漢的兒子因替為父報仇,打死葛彪仍須償命。作家通過這一不合理的官司,提出了“使不著國戚皇親,玉葉金枝;便是他龍孫帝子,打殺人要吃官司”這樣閃爍著民主主義光輝的思想。在《救風塵》《金線池》《謝天香》中,關漢卿描寫妓女的不幸遭不僅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而且還彌漫著昂揚的戰斗精神。關漢卿在世時就是戲曲界的領袖人物,他的雜劇不僅在當時鼓舞了勞動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而且對后來的戲劇創作有著巨大的影響。
關漢卿一生共寫作了67部雜劇,現留存于世的僅有18部。關漢卿非常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深邃復雜的心理,在中國古典戲劇作家中,還沒有一個人能像他一樣塑造出如此眾多和鮮明的人物形象。
在關漢卿的筆下,寫得最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婦女形象,竇娥、妓女趙盼兒、杜蕊娘、少女王遇,為這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下層婦女喊出了要求自由、要求平等的心聲:“我看了些覓前程俏女娘,見了些鐵心腸男子輩,便一生里孤眠,我也直甚頹”“你道是金籠內鸚哥能念詩,這便是咱家的好比擬,原來越聰明越不得出籠時”。在《詐妮子》中,貴族小千戶用花言巧語誘惑了婢女燕燕,轉眼就愛上別人,使燕燕的身心承受極大的痛苦。在《拜月亭》中,尚書王鎮反對女兒無媒自聘,逼女兒撇下了重病臥床的丈夫,硬把她從客店里拉回去。關漢卿雜劇中的這些描寫,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官民之間、男女之間、主婢之間、父女之間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批判了“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
關漢卿創作的劇作,瑞蘭、寡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們大多出身卑微,蒙受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凌辱和迫害。關漢卿描寫了她們的悲慘遭遇,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又贊美了她們強烈的反抗意識,歌頌了她們敢于向黑暗勢力展開搏斗、寧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爭的主旋律。關漢卿劇作中的婦女形象,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都是極為突出的。
關劇還深刻揭露了一小撮騎在人民頭上的封建統治者橫行霸道、貪贓枉法的丑惡行徑,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封建統治階級的“百丑圖”。這其中有權豪勢要、皇親國戚、貪官污吏、土豪劣紳、衙內公子、鴇母嫖客、流氓地痞……由這些人織成一張元代社會的大黑網,正在捕掠著一個個弱小無辜的生命。像權傾朝野、“嫌官小不為,嫌馬瘦不騎,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人皮‘的魯齋郎’”;“我是個權豪勢要之家,打死人不償命”、“只當房檐上揭片瓦相似”的惡霸葛彪;草菅人命的貪官桃杌和心狠手毒的張驢兒;“花花太歲為第一,浪子喪門世無對”、倚仗“勢劍金牌”為非作歹的楊衙內;玩弄女性的官僚子弟周舍;逼女為娼的老虔婆李氏……,這些騎在人民頭上為所欲為的人,正是元代社會各種黑暗勢力的代表人物。關漢卿揭露這些人本性的惡毒和本質的虛弱,在文學史上也是空前的,表現了一個人民戲劇家鮮明的愛憎與戰斗的本色。
關漢卿還在歷史劇中塑造了各種英雄人物形象,像《單刀會》《單鞭奪槊》《哭存孝》《西蜀夢》等,這類戲以贊頌英雄業績為主,展開正義和非正義的沖突。如在《單刀會》中,作者歌頌了忠心耿耿維護漢家事業的關羽;《西蜀夢》通過關、張的陰魂托夢劉備,要求他起兵報仇,突出了關、張雖死猶生的氣概;《單鞭奪槊》塑造了著名的草莽英雄尉遲敬德的形象;在《哭存孝》中,譴責李克用在取得軍事勝利后誣殺功臣良將的行為。在這些歷史劇中,關漢卿贊美正義,歌頌英雄的業績,表現了一個正直戲劇家的愛憎,這和他在其他劇作里所體現的精神是一致的。
關劇是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一個高峰。關漢卿嫻熟地運用元代雜劇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處理戲劇沖突、運用戲曲語言諸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
關漢卿的劇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竇娥冤》自始至終把戲集中在竇娥身上,先寫她悲慘的身世,繼而展開她和流氓地痞的沖突,再集中寫貪官污吏對她的壓迫,最后寫她的復仇抗爭。《單刀會》中烘托關羽的英雄氣概,即便關羽未上場也產生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一個戲曲家像關漢卿那樣塑造出如此眾多而又鮮明的藝術形象。像妓女趙盼兒、宋引章、杜蕊娘、謝天香等各具不同的個性。同在魯齋郎的壓迫下,都有著妻子被掠占的不幸遭遇,但中級官吏張珪和工匠李四對事件的態度就截然不同。在《竇娥冤》《望江亭》《拜月亭》《西蜀夢》《詐妮子》等劇里,出色的心理描寫打開了作品人物內心世界的窗扉,成為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藝術手段。
在處理戲劇沖突方面,關漢卿善于提煉激動人心的戲劇情節。這里有善良無辜的寡婦被屈斬而天地變色的奇跡(《竇娥冤》);有單槍匹馬懾伏敵人的英雄業績(《單刀會》《單鞭奪槊》);有忍痛送妻子去讓權豪霸占的丈夫(《魯齋郎》);有讓親生兒子償命而保存前妻兒子的母親(《蝴蝶夢》);有被所愛的人拋棄而被迫為他去說親的婢女(《詐妮子》)。這些情節看來既富有傳奇色彩,又都是扎根在深厚的現實土壤里的。關劇緊湊集中、不枝不蔓,省略次要情節以突出主要事件。《竇娥冤》在這方面最為突出,它除用楔子作序幕,交代竇娥身世外,接下的四折戲都帷幕啟處見沖突。至于竇娥的結婚、丈夫的病死等事件均一筆帶過,甚至連竇娥丈夫的名字作者都吝于交代。關劇善于處理戲劇沖突還表現在它的過場戲簡潔,戲劇場面隨步換形,富于變化。這在《望江亭》《拜月亭》《單鞭奪槊》《哭存孝》諸劇尤為突出,如《哭存孝》劇中,劉夫人到李克用處為李存孝說情,眼看李存孝就要得救了,突然劉夫人出去看打圍落馬的親子,李存信乘機進讒,存孝隨即被車裂。這樣處理戲劇場面,搖曳多姿,變化莫測,出乎觀眾意想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效果十分強烈。
關漢卿的語言風格是汲取大量民間生動的語言,熔鑄精美的古典詩詞,創造出一種生動流暢、本色當行。關漢卿的元曲被稱為本色派,關劇的本色語言風格首先表現在人物語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聲口,符合人物身份。如竇娥的樸素無華,趙盼兒的利落老辣,宋引章的天真淳樸,謝天香的溫柔軟弱,杜蕊娘的潑辣干練,皆惟妙惟肖,宛如口出。語言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這是關劇藝術描寫上的一大特色。關劇本色的語言風格還表現在作者不務新巧,不事雕琢藻繪,創造了一種富有特色的通俗、流暢、生動的語言風格。像《竇娥冤》中這段普通的說白:“(正旦云)婆婆,那張驢兒把毒藥放在羊肚兒湯里,實指望藥死了你,要霸占我為妻,不想婆婆讓與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藥死了。”這樣樸素無華的說白,多么像竇娥這個封建社會里小媳婦的聲音,從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加工的痕跡,就像生活本身那樣自然、貼切、生動,正是這些再平凡不過的話語,鮮血淋漓地揭示了這個從小就給人做童養媳的小媳婦屈辱的地位與悲慘的命運。關劇在詞曲念白的安排上也恰到好處,不愧是當時戲曲家中一位“總編修師首”的人物。
作為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是中國的驕傲,按照《祁州舊志》可以斷定關漢卿是“祁之伍仁村”(今河北省安國縣內)人。這里面還有一段軼事:
《祁州舊志》說,伍仁村里有座廟,廟旁有座高房基,那就是關漢卿的老屋。想當年,盡管漢卿高才博學,但一生坎坷,沒有謀得一官半職,他就把不滿都用筆寫了出來。相傳,他最后寫的一個劇本是《西廂記》,可惜還沒寫完就過世了。因此,人們在晚上經過關墳,總能聽見關漢卿哀哀不止的哭聲。有一天,一位名叫董君章的狀元特意去吊唁關漢卿,也聽到了哭聲,十分吃驚。后來他發現了關漢卿的《西廂記》遺稿十六出,就對著關墳說“已齋叟,我知道了您痛苦的原因,您是在記掛著這本尚未寫完的《西廂》。您老就請放心吧,我一定試著為您續完它!”董狀元帶走了遺稿,關墳中的哭聲也就停止了。董狀元續寫好《西廂記》后,使得此劇風行天下。
關漢卿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自己說一生中萬事“不曾落人后”,終身具有一種進取、頑強的精神。他百般珍惜人生美好的時光,立誓說“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因此,他“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當時流行的一切文藝體育項目,他樣樣精通。這種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成為他創作的生活基礎。
一位天才決然不會是孤立無援的,在他身邊必然有一大批哺育天才、輔助天才的人。以關漢卿為核心的“玉京書會”,便是一個負有盛名的書會。其中容納和吸引了一大批熱愛戲劇創作和批評的知識分子,這些知心朋友像眾星捧月一樣環拱著關漢卿。
楊顯之是關漢卿的“莫逆之交”。所以關漢卿只要是寫了東西,都要請楊顯之一起來推敲字句、斟酌文情。楊顯之提的意見往往又相當中肯,往往稍微增刪一些字句,調整一下結構,便會使劇本增色不少。所以關漢卿稱這位“寰宇知名”的朋友為修補劇本的“楊補丁”。
梁退之是關漢卿的是一位世交好友。此人雖做官做到知州,談起文章來只崇尚韓愈、柳宗元的風格,提起詩歌來就把李白、杜甫崇拜得五體投地,寫起詞來連蘇軾等人都不放在眼里,但卻特別喜歡關漢卿的劇本。高興起來,他和關漢卿飲酒宰羊,擁翠聽戲,無所不至,恨不得連肥馬輕襲都不分你我。
關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后人將他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的戲劇創作在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元雜劇的鼻祖”;關漢卿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也享有盛譽,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1958年,曾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開了關漢卿創作700周年紀念活動。同年6月28日晚,國內至少有一百種不同的戲劇形式,1500個職業劇團,同時上演了關漢卿的劇本。他的劇作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