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天人相應

(一)“天人相應”的內涵

天,指人生活的整個自然界;應,即相應、貫通之意;天人相應,是說人與自然界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統一的。“天人相應”理論是中醫學整體觀的范疇之一,是中醫整體觀念具體體現的一個重要方面。該理論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類之所以能在自然界中生活,是因為自然界中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類作為一種有生命的實體。要不斷地在自然界獲取生存所必需的空氣、陽光、水以及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資料,而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自然界。故《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論述:“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說明了人與自然界具有相同的規律,自然界的變化影響著人體的功能變化。《靈樞·邪客篇》說:“人與天地相應也。”《靈樞·歲露論》也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本神》又論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德,指自然法則、規律;氣指成形的物質。這句話就是說天賦予了人類形成的法則,如陽光和雨露,而大地提供了形成人類的物質,如糧食蔬菜,這樣天德下流,地氣上交,就產生了人類,這是古人的自然觀和生命觀。

自然界有一年四時的變遷,而四時又各有所主,即春主陽氣生發、夏主陽氣盛長、秋主陽氣收斂、冬主陽氣閉藏。根據“天人相應”理論,機體順應自然界陰陽的消長變化規律,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了圣人(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應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的養生規律。即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春夏順應自然界溫熱之性調養機體的陽氣,秋冬順應自然界寒涼之性調養機體的陰氣。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受這種變化的影響,人體相應地發生著生理或病理上的變化。因此,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是息息相應的,人的生、長、壯、老、死等過程與自然界密切相關。

(二)中醫“天人相應”與儒、道的“天人合一”

1.“天人相應”的理論淵源

人生活于天地之間,與萬物共存,而天文歷法、地理學和物候學三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均與人體生命活動息息相關,這些學科所取得的成就為中醫學“天人相應”理論奠定了自然科學基礎,特別是秦漢以前的哲學思想,為“天人相應”理論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文化的知識鋪墊。“天人相應”的理論不但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而且還是中醫理論的精髓。

中醫“天人相應”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與儒家、道家思想關系十分密切。中醫“天人相應”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有著深厚的思想文化淵源的。

天,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早在殷商時期,人們認為天有意志,有目的,賞罰分明,是主宰一切的神,世間的一切事物都要受到它的調控。在秦漢之前的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儒家思想對其產生的影響并不深刻,但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中醫“天人相應”理論的產生卻有一定的影響。《禮記·樂禮篇》中寫道:“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天動地靜,與之相應的有禮和樂,禮樂分別與天地的分與和相對應,其中蘊涵著深刻的“天人合一”思想。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感嘆:“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同》)試圖通過主觀努力去改變人類的命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觀點。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說,認為性根于心,又是天賦的,將心、性、天統一起來,提出了儒學“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學“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凡事只要盡心、知性,通過理性思維去喚醒善性,就可以知天,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頗有不同,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給予了高度概括,為中醫學對天的認識又進一步啟發。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為人與“道”要統一,要最終達到天人“玄同”的境界。老子主張天道自然無為,認為人只要順應自然,就能把握天道,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這種尊重自然規律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老子這種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盲目順從自然規律的思想,對人類發展又具有消極的影響,人不能只被動地適應自然,要采取積極的措施主動地改造自然,這樣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老莊把“道”視為宇宙的最高法則和規律,強調作為萬物之長的人,應該遵循自然法則和規律,通過無為而治。

中醫學接受了道家自然之天的觀點,“天人相應”理論中的天即為自然之天。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是指人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臨床診斷治療等都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相適應,這種樸素唯物論思想的形成與道家對天的認識有重要關系。作為中醫學理論基礎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多次使用“道”的概念,但這“道”已不再像老子和莊子所論的“道”那么抽象,而是指事物本身的法則或規律,如天地之道、生化之道、養生之道等等。中醫之“道”秉承了老莊之“道”的客觀重要性,并將其具體化,使之成為天和人各自的和共有的內在規律的代名詞。經過儒、道等哲學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中醫學獨特的“天人相應”理論,可以說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是繼承了先秦諸子哲學思想的唯物主義理論成分而形成的。

2.“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

中醫“天人相應”理論高度概括了人與自然協調統一的關系,主要是在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所以在《黃帝內經》中提出了“人與天地相應也”。即人與自然界是相互通應、相互影響的,從而形成了中醫“天人相應”的自然觀。

中醫“天人相應”與儒、道“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都把人與自然界看成是一個整體。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體,從而引起人體相應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人與自然界息息相應。

“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思想的產生,是以陰陽為基礎的。陰陽屬于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有名而無形,必須依附于具體的事物或現象才能體現出來。中醫學認為天地分陰陽,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述天地形成的過程時提出“積陽為天,積陰為地”,《素問·天元紀大論》提出“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素問·陰陽離合論》提出“天為陽,地為陰,人亦應之”。而中醫學認為人體也分陰陽,人的表里、上下、內外、臟腑皆可以用陰陽進行劃分,天地陰陽與人體陰陽兩者是彼此相應且貫通的。因此,“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均認為人與天地都有陰陽之分,且天地之陰陽與人身之陰陽是彼此相通的,人體陰陽隨著自然界四時陰陽的運動變化而發生著相應的改變。

“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均認為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給人類提供給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即天給人類提供了風、暑、濕、燥、寒五種氣候變化,而大地給人類提供了成形所需的酸、苦、甘、辛、咸五種飲食。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要受到自然變化的影響,而人類在與自然環境長期的斗爭中,形成了相應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如《春秋繁露·同類相動》所述:“天將陰雨,人之病故為之先動,是陰相應而起也;天將欲陰雨,又使人欲睡臥者,陰氣也。”認識到自然界氣候的陰雨變化,可引發人類疾病的發生。由此可見,“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均是以自然界的某些變化來解釋人類的生理變化和病理現象的,皆以天地與人相應的自然觀去認識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中醫學“天人相應”理論與哲學之“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完全等同。可以說“天人相應”觀與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雖然人與天地相應的基本觀點相同,但這兩種觀點對“天”和“人”的認識卻有所區別。“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的區別在于二者對“天”和“人”的認識有所不同。

中醫的“天人相應”,“天”是指人生活的自然界,而“人”則指人的生命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各種功能反應,“天人相應”則是人以適應自然界規律為主的一種自然天道觀;而儒、道的“天人合一”著重論述人的各種活動與“天”和神的關系,這是一種比較強烈的天命觀,著重強調人的精神道德“受命于天”,將“天”神化,從而擴大了“天”的內涵,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因此,從哲學角度說兩者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本質區別。

“天人相應”是探討人與自然界關系的理論,其理論淵源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其形成以《內經》為標志。《內經》吸取了古代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主要吸收了儒、道兩家“天人合一”學說的合理內涵,并賦予其醫學內容。“天人合一”認為天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感應,人如果違背天意,就會受到天遣,人的行為和精神活動能感動天。因此,“天人合一”既包含神秘的神學論的內容,也包含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問題。儒、道兩家都主張“天人合一”,道家傾向于把人自然化,以天道推論人道,將人道融入天道;儒家傾向于把自然人化,以人道推論天道,將天道融入人道,承認自然規律,承認自然規律對社會、對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作用。而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則融匯儒、道兩家之說,認為人是自然和社會的統一體,較詳細地解釋人體生理、病理與自然界息息相應的關系,強調人體本身不僅具有適應自然的能力,人類在適應自然界變化的同時應當積極、主動地去改造自然。因此“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是兩種不完全相同的思想,二者不能混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兴城市| 南投县| 枣阳市| 丘北县| 北安市| 池州市| 金阳县| 五家渠市| 清河县| 平顺县| 鸡东县| 盖州市| 清水河县| 莱芜市| 深圳市| 黑龙江省| 东丽区| 恭城| 安康市| 剑川县| 盱眙县| 安顺市| 渑池县| 沁水县| 高要市| 讷河市| 清水县| 滁州市| 贵南县| 固始县| 牟定县| 三穗县| 吉安县| 遵义市| 新晃| 阜南县| 建德市| 上杭县| 津市市| 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