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天人相應與生命整體觀(1)
- 中醫整體觀:天人相應
- 金開誠
- 3474字
- 2015-03-26 10:28:44
人既然生活在宇宙之中,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等方面就要受到自然界種種因素的影響。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中醫學在探討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問題時,常常把人體與自然環境聯系起來,從整體上把握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在觀察、分析、認識和處理有關人體生命和疾病的病理及治療等問題時,強調要重視人體與自然界之間的統一性。
(一)從“天人相應”談整體生理觀
中醫學在探討人的問題時,不是將人孤立來看,而是把人放到整個宇宙中去考慮分析。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著作《黃帝內經》認為,陰陽學說適用于整個宇宙,是自然界必須遵循的法則和規律,是總括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綱領,作為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自然而然地也適用于陰陽學說,這就是“天人相應”的中醫整體觀念的具體體現。因此,中醫學在討論生命的活動規律時,不僅著眼于人體自身,而且重視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天有方位、季節、氣候等因素,地有谷物、地域等因素,天給人以五氣(風、暑、濕、燥、寒),通于臟腑;地供給人以五味(酸、苦、甘、辛、咸),入于臟腑,達于肌表,使臟腑的功能協調、氣血旺盛,從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論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這里用五味代指各種飲食物。即人體陰精的產生來源于各種飲食物。人體必須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人只有適應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規律,才能有正常的生命活動規律,這一點體現在人的生、長、壯、老、死的生命活動進程之中。
自然界一年有四時的更替,冬寒之極要變生春溫,夏熱之極要變生秋涼,所以四時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萬物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轉化規律,就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適應性變化規律,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同樣也順應四時氣候的正常變化,而在功能活動中作出適應性反應。如春夏之時氣候溫熱,人體的陽氣要順應自然之性而發泄于外。此時,人體的腠理(肌膚紋理)疏松,血管舒張,氣血充盛于體表,津液代謝表現為易出汗而小便少。秋冬之季氣候寒涼,人體的陽氣順應自然之性而收斂于內。這時,人體的腠理致密,血管收縮,氣血等精微物質趨向于體內,津液代謝表現為汗少而小便多。所以,《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人正是適應自然界寒暑氣候的變遷,調節汗與尿的排泄,以維持人體津液正常的代謝。
人生存于自然界之中,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所以人體正常的脈象也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規律。脈象,象指表象、現象、征象,即脈搏動時表現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現象。自然界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長變化規律,而人體的脈象也隨著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發生著相應的改變。隨著一年四時的變遷,脈象呈現不同的變化規律。《素問·脈要精微論》論述了四時正常脈象,原文曰:“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對于四時變遷而引起的正常脈象變化,《素問·脈要精微論》還形象敘述道:“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春季陽氣生發,萬物復蘇,在五行中屬木,為肝所主;夏季為陽氣最隆盛的季節,植物茂盛壯美,在五行中屬火,為心所主;秋季萬物果實飽滿,秋氣內斂,而不外露,在五行中屬金,為肺所主;冬季陽氣閉藏,在五行中屬水,為腎所主。人體脈象隨自然界陰陽的消長變化而變化。春脈弦如規。規,作圓之器,引申為圓潤而光滑,即有一定的飽滿度,春天是自然界陽氣生發的季節,萬物復蘇,生機盎然,所以脈象由表出里而主浮,而天氣猶寒,脈管稍帶斂束,故脈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故為弦脈;夏脈洪如矩。矩,為作方之器,引申為有棱有角,觸摸非常明顯,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隆盛的季節,自然界中的萬物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此時,人體陽氣亢盛于外,氣血也充盛于人體,故現洪脈;秋脈浮如衡。衡,指秤桿,是輕的,要保持平的狀態,秋天天氣轉涼,陽氣束斂,而秋為肺所主,肺位居上焦,所以脈的部位表淺,輕取即得,故為浮脈;冬脈沉如權。權,指稱錘,即應沉重,冬為腎所主,《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所以說腎具有貯藏陰精的功能,人體的氣血收斂,潛藏于內,陽氣也隨之內伏,故脈象偏沉,重按始得。故《素問·脈要精微論》又形象地闡述春天伴隨自然界中陽氣生發,脈象猶如魚兒在水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夏天隨著陽氣的隆盛,脈象相應地在人體肌表,氣血充盛,來盛去衰,有如波濤洶涌;秋天伴隨陽氣收斂,脈象與之相應,則有由表向里的趨勢,就像蟄蟲準備躲藏一樣;冬天隨著陽氣閉斂、內藏,人體脈象也相應地沉伏于里,就像冬天緊密躲藏的蟄蟲一樣。以上從人與自然相應的角度分析了正常脈象在一年四時的變化規律,如原文所說:“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即人體脈象隨自然界四時的陰陽消長變化而變化,與自然界四時變化規律相適應。總之,人體脈象和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息息相關。
人體的這種適應性,不僅表現在順應一年四季陰陽的變化規律上,還表現在順應一日之中晝夜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上,以調節機體正常的活動。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有影響,一日之內的晝夜晨昏變化,同樣對人體生理也有影響,而人體也要與之相適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人體的陽氣在太陽剛升出地平線之時,由里出表,調節腠理開合,以抵御外邪,到了中午自然界的陽氣隆盛之時,人體的陽氣也隆盛,當太陽西下,自然界陽氣開始下降的時候,人體內的陽氣也開始變虛。這時,為了防止外邪入侵,人體的汗孔也閉合了。所以,到了傍晚自然界和人體陽氣具虛之時,人不能再過分地進行體力勞動,不能擾動自己的筋骨,這種人體陽氣順應自然變化,白天趨于體表,夜間潛藏于內里的運動趨向,反映了人體隨晝夜陰陽二氣的盛衰變化而出現適應性調節的規律,只有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人才能健康長壽。
很多現代科學研究也發現人的體溫、心率、血壓、血糖等,都有二十四小時的節律性變化規律。大量實驗研究也證明中醫關于四季、晝夜周期變化對于人體影響的說法基本上是科學的。另外,近年來科學家又發現,太陽黑子周期性活動和人的血沉、血紅蛋白、血壓的周期性起伏有關,和流行病、傳染病、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也存在一定關系。這種研究天體運行和氣候變化對人體影響的科學,叫做“醫學氣候學”。這一門新科學的發展,也有力地揭示了“天人相應”理論的科學價值。
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還體現在由于地域環境的不同,人體的生理活動和臟腑機能也不同。由于地域氣候、文化差異,人們的風俗習慣不同,人的生理、體形等方面也都有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類體質的形成。如南方人體形多瘦小;北方體形多高大;江南地區氣候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稀疏;北方氣候多燥寒,人體腠理多致密。
《內經》中還有許多篇章論述的內容是從人與自然相應的整體觀角度出發進行闡述的。如《素問·經脈別論》論述了飲食水谷在體內消化、吸收、傳輸的過程,必須與五臟陰陽和自然界四時寒暑變遷相協調統一,也即“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二)從“天人相應”談整體病理觀
中醫學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機制時,不但注重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還注重考慮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分析自然界氣候異常變化所引起的人體的病理反映,把自然界的異常變化與人體疾病的病理變化統一起來。如《素問·咳論》提出了咳不僅與肺有關,還與五臟六腑有關的說法,正是基于原文中的“人于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素問·痹論》中按照季節及五體的不同,將痹癥劃分為五類,即筋、脈、肌、皮、骨五種痿證。這些都是由中醫“天人相應”的基本道理所決定的。
人體疾病的發生與人體正氣和自然界的邪氣有關,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認為正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但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氣候變化異常,超越了人體對自然界的適應能力,使得人體不能對自然界氣候的異常變化及時地做出適應性調節,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春季氣候本應該溫暖,可偏偏寒涼,人就容易感受風寒;夏天過于炎熱,人就容易受熱中暑。因此,疾病的發生既與人體正氣強弱有關,又與自然界氣候的異常變化有關。如果人體正氣充足,抗病能力強,則人體一般不會發病;如果自然界氣候變化特別突然或劇烈,人體正氣相對邪氣不足,則抵御邪氣的能力相對減退,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