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中醫的整體觀

(一)整體觀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學的整體觀就是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類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過程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中醫將這種機體自身的整體性、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性的觀點,稱為整體觀。

(二)中醫整體觀的范疇

簡單地說,中醫整體觀就是認為人體自身及人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因為中醫整體觀是中醫學對于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以及對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互關系的整體認識,所以中醫整體觀涉及到的范疇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二是人與自然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三是人與社會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作為中醫整體觀范疇之一的人與自然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即中醫學“天人相應”的理論,這些內容在天人相應中會做具體介紹,現在,我們就把人體本身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介紹。

1.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內外聯系、能夠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的有機整體。人體是由若干臟腑、形體和官竅組成的,而各個臟腑、形體和官竅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結構和功能,這些不同的結構和功能又都是整個生命體正常活動的組成部分,它們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關聯、制約和相互為用的。因此,它們都是人體整體生命活動的一部分,從而決定了機體在組織結構上的整體統一性。這種對人體的整體性的認識,就如同一棵大樹,它是由很多枝干和無數片樹葉構成的。在正常的情況下,樹的枝干和樹葉都發揮著各自的功能,維持著大樹的正常生命活動,在異常情況下,如果樹的枝干干枯死去,失去了輸送水分的功能,樹葉就會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凋落;如果樹葉枯萎凋落,失去了光合作用,那么樹枝和樹干也同樣會干枯而死。所以人體就像一棵大樹,在生理上各部分相互聯系,以維持機體生理活動上的協調平衡,在病理上各部分又相互影響,導致各種臨床疾病的發生。

這種人體的整體性不但體現在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而且還體現在臨床診治方面。

(1)生理方面的整體性:人體本身在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構成人體各個組成部分的器官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即五臟一體觀;二是人的形體與精神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形神一體觀。

中醫認為人體由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形體(筋、脈、肉、皮、骨)、官竅(目、舌、口、鼻、耳、前陰、后陰)等構成。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在結構上彼此銜接、溝通。它們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的聯絡作用,構成了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人體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這五個生理系統之間,又通過經絡系統的溝通聯絡作用,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五個生理系統的任何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以五臟為中心的結構與機能相統一的學術觀點,被稱為“五臟一體觀”。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絡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支撐作用完成它們各自的功能。這種五臟一體觀充分反映了人體內部器官是相互關聯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在五臟當中,心居主導地位,故在中醫學中有“心者,君主之官”的說法(《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靈樞·邪客》)的論述,即把心比作是一個國家的君主,君主的一言一行可以影響上到王侯大臣,下至貧民百姓,以至于整個國家的興亡,借此強調了心在人體五臟六腑中所起的主導作用,是五臟六腑變化的主持。心藏神(此處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而神又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故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素問·靈蘭秘典論》)的論述。人體的生命活動正常與否,除心為主導外,還要看五臟之間的功能是否協調。在完成生命活動的過程中,五臟之間是密切配合、協調統一的。如血液在人體的循環,除了依靠心氣的推動,還需要肺主氣,助心行血,肝藏血,調節外周血量,脾統血,防止血液外溢等功能。又如飲食水谷在人體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的整個過程,就是通過胃、脾、肺、肝、小腸、大腸、三焦和膀胱等臟腑的分工合作、協調作用而完成的。

形神一體觀就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形體,是指構成人體的臟腑、經絡、五體和官竅及精、氣、血、津液等。精神簡單地說就是人所有的精神情志活動。如果沒有了形體,所有的生命活動就無所依附;如果所有的生命活動都停止了,那么形體也不可活。所以形神是不可分離的。概括地說,形是神的藏舍之處,神是形的生命體現。神不能離開形體單獨存在,有形才能有神。中醫學認為,精神情志活動由五臟精氣產生,所以說五臟功能正常,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也正常。比如思維反應快捷、語言流利等。如果五臟功能失常,那么人的情志也會出現相應的異常變化。另一方面,精神情志活動的異常也能影響到五臟的功能,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體的生理調節能力,會影響五臟氣機,引起五臟精氣的相應病變。例如有這樣一位女患者,大學畢業后開始出現沉默不語、情緒低落的癥狀,且日趨嚴重,不看書、不看電視、睡眠不安、不愿見人,終日悶坐。經中醫診治屬于肝膽疏泄不利,造成痰阻血瘀而出現以上的精神情志變化,醫生用中藥加減治療后,情緒恢復正常,以上癥狀均消失。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因為“肝為語”,所以肝膽氣郁的病人,多見沉默少語等一系列的精神情志異常,所以治療以疏泄肝膽氣機為基本法則,就收到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2)病理方面的整體性:中醫學不僅從生理的角度探討生命活動規律的整體性,而且在分析病癥的病理機制時,也首先著眼于整體,通過對局部病變所引起的整體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既重視局部臟腑組織發生的病變,又不忽視局部臟腑組織病變對整體臟腑組織的影響。臟腑之間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完成一系列的生理活動,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一臟的病變往往會影響其他臟腑的病變。如肝功能失常,不僅肝臟本身會出現病變,往往還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出現脾胃功能失常的病變,這就是中醫講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按照中醫五行學說的配屬,肝屬木,脾屬土,在五行當中,木克土,所以肝有病,往往要影響到脾的功能。因此,按照中醫的五行生克制化關系,一臟有病,便會影響它臟。根據形神統一的觀點,形與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形的病變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神的異常也會影響到形發生病變。精、氣、血、津液是形體的一部分,而這些精微物質又都是神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方異常,就會影響到另一方。如氣血虧虛的病人,在臨床上往往形體比較瘦弱,肝能藏血,血虛使肝失所養,所以這樣的患者除了形體虛弱外,嚴重的還會出現睡眠差、魂不守舍的臨床表現。

(3)診治方面的整體性:人體是一個內外緊密聯系的整體,因而內臟有病,通過經絡的聯絡作用,便可反映于相應的體表官竅,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孟子·告子下》)。所以通過觀察人體局部的、體表的病變,也可推測人體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進而指導臨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如《靈樞·本藏》說:“視其外映,以知其內臟,則所知病矣。”即通過觀察人體疾病的外在表現,就可以得知人體疾病所屬的內在臟腑。比如黃疸的病人,臨床最早會出現目白睛發黃,中醫認為“肝開竅于目”,所以通過眼睛局部的病變就可以了解人體內肝臟的病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也有“從陰治陽,從陽治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論述。這些都是在整體觀指導下確定的治療原則。

所以中醫學在闡述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對疾病的臨床診治時都貫穿著人體整體觀的思想。

2.人與社會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

人不僅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也生活于社會之中,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人與社會的關系非常復雜,如事業的成敗、貧富的差異、仕途的沉浮、感情的得失、人際關系的好壞等因素,對人心理狀態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比自然界因素對人的影響要強烈且直接得多。人和社會是不可分離的,人生活在紛紜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其生命活動必然要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為人與社會環境是協調統一、相互聯系的。人既是生物個體,又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一員,所以具備社會屬性。人體的生命活動,不僅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且還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政治、經濟、文化、婚姻、人際關系等許多的社會因素,都會影響到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和心理活動,而人也在整個生命活動中認識和改造著其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人通過與其生存的社會的交流,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而且也通過這種活動保持著社會環境的平衡、穩定、協調、有序,這種對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統一性的認識,即為人與社會的整體觀。

社會環境既對人體的生理活動有一定的影響,又對人體的病理變化有相應的影響。良好的社會風氣,可以使人身心健康;動蕩不安的社會生活環境,可以使人精神壓抑,破壞人體原有的協調、穩定狀態,可以引發某些身心疾病,從而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出現相應的病理改變,而且還可以使某些原發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惡化,甚至導致死亡。社會生活環境不同,造就了個體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這是因為社會環境的變遷,會給人的生活環境、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帶來相應的改變,從而給人的身心機能帶來變化。金元時期有一位著名醫學家曾指出,處于戰亂時期的人民,身心健康會受到嚴重損害。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與進步,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問題,比如快節奏的生活、就業壓力等諸多問題,都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因此,目前由社會因素引起精神抑郁的患者特別多見,這就要求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一定要學會適應社會,適當調節自己的心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安化县| 北票市| 太仆寺旗| 桐乡市| 庆安县| 阿拉善右旗| 大冶市| 会同县| 牡丹江市| 廊坊市| 炎陵县| 石楼县| 云林县| 前郭尔| 通城县| 南通市| 珠海市| 苏州市| 郁南县| 阳谷县| 图们市| 延边| 平阳县| 泌阳县| 万源市| 土默特右旗| 阿荣旗| 都昌县| 弥渡县| 会同县| 绥德县| 读书| 梨树县| 石门县| 防城港市| 阜城县| 林口县| 齐河县| 金乡县|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