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艱難的抗爭——武昌起義前聲(2)

  • 武昌起義
  • 金開誠
  • 3257字
  • 2015-03-24 17:30:43

1900年夏,隨著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大批義和團開始進入京津地區,直接危及著清朝的統治。統治者深知,如果繼續與義和團對抗,清朝統治就面臨著被義和團運動的浪潮吞沒的危險。于是,清政府不得不將剿殺義和團的政策逐漸改為利用義和團以自保。在這樣的情況下,6月9日,慈禧太后“決計不將義和團匪剿除”,而是認為“以之抵御洋人,頗為有用”。6月16日,慈禧太后又召集親王大臣舉行御前會議,發布上諭:將民團“年力精壯者,即行招募成軍”。于是,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由“剿滅”改為“招撫”,承認義和團的合法地位,企圖加以控制利用。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勢力,也使得帝國主義列強不斷發出武裝干涉義和團的叫囂。1900年4月,英、美、德、法四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限令兩個月內將義和團剿滅,否則就直接出兵“代為剿平”。5月25日,駐京各國公使聯合發出照會,脅迫清政府懲辦鎮壓義和團不力的官員。5月29日,各國艦隊從大沽口派出陸戰隊闖入天津。5月31日至6月2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八國侵略軍四百五十多人先后開進北京。6月10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國組成八國聯軍,共兩千一百多人,由英國海軍上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向北京進犯。6月17日,侵華聯軍向大沽炮臺發動進攻,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正式爆發。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由于八國聯軍的血腥鎮壓,此時義和團力量已遭到嚴重摧殘,不再構成對清政府的威脅,而八國聯軍的強大侵略勢力直接危及著清朝統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統治者迎合侵略者的意愿,于9月7日下令對義和團“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可恥地出賣了義和團,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下失敗了,但它的失敗也有其自身的深刻原因。義和團運動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自發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種種弱點。義和團對帝國主義的認識還處在感性階段,對清朝封建統治更沒有本質的認識,它主觀上只反對帝國主義,不反對清朝封建統治,以致被清政府蒙騙利用,這是義和團失敗的主要原因。此外,與之前的太平天國運動相比,義和團運動沒有提出政權的要求,更沒有建立政權,它進行了武裝斗爭,但沒有建立正規的軍隊,也沒有統一的作戰計劃和戰略部署,它進行了英勇的大規模的斗爭,但又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嚴重的分散性。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卻缺乏完整的斗爭綱領,一方面籠統、盲目排外,另一方面又對清政府缺乏本質的、理性的認識。雖然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主要是“扶住中國”,成為“滅洋”的一種斗爭策略,并且在客觀上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同時也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都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使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時至今日,當我們回顧歷史時可以看到,義和團運動在客觀上依然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加速了后來清王朝的滅亡。

(四)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成立

從19世紀70年代起,中國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由于它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主義的摧殘,所以發展非常緩慢。到20世紀初期,中國的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的發展。1911年,投資在萬元以上的廠礦企業已有五百多個。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也逐漸形成獨立的階級,并產生了一大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這批民族資產階級中的先進者對民族災難有著深刻的認識和深重的憂患,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們紛紛向西方學習,積極發行各種進步書刊,宣傳民主革命思想,還組織各種革命小團體,積極開展愛國革命活動,其中較著名的有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他們當中有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代表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他們雖然也介紹過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說,參加過愛國宣傳活動,但他們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只要求取得參政的權利,不愿與清王朝決裂;同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資產階級中下層的利益,他們主張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為發展資本主義開拓道路。

革命形勢的急速發展客觀上要求有一個全國性的統一政黨來進行領導革命的工作。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率先舉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幟。興中會的誓詞中鮮明地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為日后的革命起義奠定了基礎。1895年與1900年,孫中山在廣州和惠州(今惠陽)三洲田組織了兩次起義,雖然起義失敗了,但這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武裝反清揭開了序幕。此后,孫中山積極奔走,進行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促成了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在同盟會成立大會上,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為庶務。會議還通過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并決定暫設總部于東京,在國內外分設支部,支部之下設立各省區分會,同時將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為《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刊物。在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了“三民主義”的學說,即“民族、民權、民生”。同盟會的成立,使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全國性的統一政黨,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05年到1911年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迅速發展達到高峰的時期。同盟會成立后,一面同改良派展開激烈的論戰,堅持只有推翻清朝君主專制統治,中國才有前途;一面積極在國內外發展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在同盟會的領導和影響下,各地革命黨人積極著手準備發動武裝起義,從1906年起先后發動起義十多次,其中一部分是以運動會黨為主發動的起義,另一部分則是以運動新軍為主的起義。前者如1906年12月湘、贛邊界的萍瀏醴起義,1907年5月的廣東潮州黃岡(屬饒平縣)起義,6月的惠州七女湖(屬歸善縣)起義,9月的欽州防城起義,12月的廣西鎮南關起義,1908年3月的廣東欽州上思起義,4月的云南河口起義,此外,還有光復會領導人徐錫麟、秋瑾發動的皖浙起義。會黨是一支有組織的力量,其成員大多處在社會最底層,富有反抗精神,且與農民群眾有較多的聯系,在反清起義中常常起到沖擊的作用,因此革命黨人常依靠會黨發動起義。但另一方面,會黨的成分復雜,紀律松弛,既缺乏明確的政治方向,又缺少訓練與充足的軍餉,一般都是倉促起義,很難取得成功,也不能堅持長期的斗爭。

另一種起義是多以運動新軍為主的武裝起義。由于當時的新軍士兵多數來自比較貧苦的農民家庭,容易激發其革命情緒,而且,新軍的選募有一定的嚴格要求,需要粗通文墨,其薪餉也高于舊式軍隊,所以,許多貧寒的知識分子為尋求出路而選擇“投筆從戎”的現象比較普遍,而他們也更容易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此外,新軍的中下級軍官多從武備學堂的學生中選拔任用,還有的是從日本等國的軍事學校留學歸國的學生中選拔,這樣,就有一大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進入新軍,他們中有些人還是同盟會員,利用合法身份秘密地從事革命活動。此時,經過革命黨人的積極活動,開始出現了以新軍為主的起義高潮。包括1908年11月由熊成基等領導的安慶馬炮營起義, 1910年2月由倪映典等率領三千新軍進攻廣州城的起義,以及1911年4月27日爆發的著名的廣州黃花崗起義。但這些起義多數都勢單力薄,缺乏統一指揮,沒有與當地群眾廣泛地聯系起來,都以失敗而告終了。但是,頻繁的武裝起義引起了清廷極大的震驚,統治者開始嚴令各省督撫加強對新軍的防范,而革命黨人也在不斷吸取經驗教訓的過程中,激勵了革命斗志。

在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輾轉多國,積極奔走,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并努力爭取外國政府的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與此同時,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革命的聲勢逐漸壯大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原县| 扬州市| 马鞍山市| 乐至县| 苍梧县| 平舆县| 长春市| 贺兰县| 肥城市| 昭苏县| 虞城县| 高淳县| 什邡市| 富民县| 望城县| 宜丰县| 辽阳市| 静海县| 侯马市| 临猗县| 铜陵市| 龙胜| 宁蒗| 息烽县| 宝清县| 金门县| 延长县| 浠水县| 平和县| 同心县| 贵阳市| 双辽市| 台山市| 平利县| 新津县| 沂南县| 万山特区| 诸暨市| 正安县| 禄劝| 闽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