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松山潰逃,免罪升職(2)
- 吳三桂降清
- 金開誠
- 3601字
- 2015-03-25 14:21:00
明朝末年吏治腐敗,災害連年,社會矛盾尖銳。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在陜西首舉義旗,全陜響應。從崇禎元年(1628年)至崇禎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后起義,陜境共有義軍一百余部。一部份官軍邊兵,因缺餉嘩變,亦加入義軍,并成為骨干。崇禎二年(1629年),農民軍王左掛、苗美率兵進攻韓城。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臨危受命,領兵出戰。當即率軍斬殺敵兵數百,解了韓城之圍,一時名聲大噪。 次年六月,洪承疇被任為延綏巡撫。成為一方大員的洪承疇一改上司三邊總督楊鶴的“招撫政策”,全力清剿農民軍,甚至不惜“殺降”。幾年間,在陜西各地剿殺農民軍數萬人。 崇禎六年(1633年),楊鶴因剿匪不力被罷官入獄,由洪承疇繼任為三邊總督。隨后,他由陜西到山西、河南等地,一路追擊農民軍各部,連戰連捷。1634年12月,洪承疇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疇率軍在臨潼大敗農民起義軍,將明末農民起義軍中最強悍的“闖王”高迎祥部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三個月。后高迎祥率部從陜西漢中突圍,遭陜西巡撫孫傳庭埋伏,在盩厔(今陜西周至)被洪承疇俘虜,并將其解京磔死。高迎祥余部走歸“闖將”李自成,起義軍推戴李自成為“闖王”。1639年農歷十月,洪承疇又在潼關等處設伏,大敗李自成主力,使其僅余十八騎逃入陜南商洛山中,山窮水盡的李自成面對嚴峻的形勢,幾次試圖自盡。而在此之前,張獻忠也被迫在谷城接收明廷招撫,自此,農民起義暫入低潮。洪承疇治軍有方,鎮壓農民起義連連勝利,俘殺高迎祥,又多次打敗李自成,統治階級內部頌聲大起,稱洪承疇的軍隊為“洪軍”,成為明朝末年最具戰斗力的部隊之一。
當西北來自農民軍的壓力漸輕,而東北錦州告急之時,崇禎帝被迫抽調洪承疇前來救急。崇禎十三年五月上旬,洪承疇奉命接任遼東經略,隨即統兵出山海關,指揮各路兵馬馳援錦州。
經過一番部署,洪承疇先后召集寧遠總兵吳三桂、前屯衛總兵王廷臣、玉田總兵曹變蛟、薊鎮總兵白廣恩,以及從關內增調的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云總兵唐通、山海關總兵馬科,八路人馬合兵十三萬、馬騾五萬匹,會師寧遠。
作為八鎮總兵之一,年僅29歲的吳三桂本是資歷最淺的一個,但論戰斗力,其麾下的兩萬寧遠遼兵則堪稱明軍中的精銳。連統帥洪承疇都認定只有吳三桂與白廣恩、馬科三員勇將可獨當一面,其余五將只有合力,不宜單獨采取軍事行動。次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疇揮師進至松山與杏山之間屯駐,擺開陣勢準備決戰。其中吳三桂所部被部署于左翼之首,充分看出洪大帥對得意門生的信任。而心高氣傲的吳三桂也正想借此一戰揚名,摩拳擦掌地等待著進攻的命令。
洪承疇看出皇太極“圍城打援”的伎倆,吸取以往明軍失敗的教訓,決定集中兵力,以守為攻,步步為營。但是洪承疇這種持久戰略與明廷的速勝主義格格不入,兵部尚書陳新甲指責他借故拖延,徒費糧餉,并搬出崇禎皇帝來催促洪承疇“刻期進兵”。前方監軍太監和兵部參謀人員也與主帥矛盾連連,不斷告打“小報告”中傷洪承疇。無奈之下,洪承疇被迫放棄穩扎穩打的方略,于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進駐松山,向清軍發動進攻。幾番交戰,明軍略占上風。
此時的清大宗皇太極正在沈陽養病,接到前方軍報后,他意識到問題嚴重,不顧鼻血不止的癥狀,在馬上以碗接鼻血,星夜奔赴前線,傾舉國之力湊齊十三萬步騎準備于明軍決戰。到達松山附近后,皇太極馬不停蹄地登山視察地形,很快發現了明軍主力聚于孤城,后翼薄弱,糧道保護不利的弱點。隨即派阿濟格率軍進攻塔山,奪取了明軍在筆架山的大批儲糧,并在松山和杏山之間挖掘三重壕溝,切斷了明軍歸路。
洪承疇發現糧道被截斷的消息后大驚失色,因為此時駐扎在松山的明軍主力只帶有三日行糧,失去補給后,明軍將陷入絕境。于是洪承疇率領明軍各鎮主力于八月二十日、二十一日連續突圍,但都被壕溝阻隔,無法得手。眼看糧草吃盡,洪承疇被迫于二十一日晚召集八鎮總兵商議對策,最終決定由洪承疇留守松山,其余各鎮明日分路突圍到寧遠就餐,然后再運餉回救松山。
可就在當夜,大同總兵王樸為保全性命,不顧軍令,提前率所部人馬連夜突圍逃跑。其他各鎮總兵官一看形勢不好,也都爭先恐后,相繼率隊倉皇出逃,自相踐踏,頓時陷入一片混亂。先逃的王樸和吳三桂先后抵達杏山,再次遭遇清軍堵截,他們且戰且退,逃回寧遠,但所部損失大半。其他將領如唐通、馬科、白廣恩、李輔明、張若麒等也相繼逃出重圍。而曹變蛟、王廷臣突圍不成,退回松山城,與洪承疇固守。五個月后 (崇禎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松山城破,曹、王二將不屈就義,總督洪承疇被俘。而堅守錦州孤立無援的祖大壽也終于在三月八日被迫開城投降,不過這一次他沒有再反復,而是真的剃發歸降了。
被俘之初,洪承疇本想以死殉節,一連幾天,他滴水不進,罵聲不絕,只求一死。皇太極派手下重臣輪番前來勸降,但洪承疇始終不為所動。一天,大學士范文程來到洪承疇囚室,與他“談古論今”,像往常一樣,洪承疇一言不發。就在此時,恰巧房梁上一小撮塵土落到洪承疇的袖子上。不經意間,洪承疇輕輕用手將塵土拂去。范文程頓時心中大喜,趕快回來向皇太極報告說:“我可以肯定洪承疇不會死了!他對一件衣服都如此愛惜,更何況對自己的生命呢!”于是,皇太極親自到洪承疇住處去看望他,并脫下自己身上的貂裘給他穿,還關切地詢問:“先生難道不感到冷嗎?”洪承疇茫然地望著皇太極,看了許久,長嘆一聲:“真命世之主也!”當即叩頭請降。
持續近兩年的松錦大戰,以明軍的慘敗而告終。此戰過后,明軍折損精兵近十萬人,連失松山、錦州、塔山、杏山四城,驍勇善戰的統兵將帥死降大半,使關寧防線暴露在清軍兵鋒之下,直接危及到大明江山的安危。
吳三桂在戰役的最后階段沒有顧及自己的戰友、舅舅和恩師的安危,而是選擇了領兵潰逃。他雖然書讀得不多,但綱常倫理還應該略知一二,他選擇潰逃的時候可能經歷過短暫的掙扎,卻很快打消了殺身成仁的念頭。吳三桂還清楚地記得《漢紀》中的那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是光武帝劉秀在當皇帝前的最大志向,也道出了天下大多數男人的心聲——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娶全天下最美的女人作妻子!每當讀到這里,吳三桂都感到無比興奮,因為這也是他的人生目標。在沒有實現理想前決不能輕易犧牲,這才是他的做人原則。于是,那個令祖大壽、洪承疇等人寄予厚望的軍事天才,在經歷人生中又一次巨大考驗時,選擇了逃避,而在吳三桂看來,或許稱其為“自保”更為貼切。
安全抵達寧遠城后,吳三桂整日提心吊膽,因為不戰而逃的罪責畢竟無法逃避,等待他的很可能是朝廷的的屠刀。他所能做的,就是盡力將各處潰敗的兵士重新收攏起來,并積極參與寧遠城防,希望朝廷能給他戴罪立功的機會。果然,松山之戰中第一個潰逃的大同總兵王樸很快被朝廷逮捕處死,但同樣潰逃的吳三桂卻僅僅被處以降職三級的微懲。不久朝廷又授予吳三桂提督職銜,授權他統一調遣寧遠遼兵以及各地援兵。這種不公平的處理在當時引起了較大爭議,但客觀地說,這也是朝廷方面的無奈之舉。因為經過松錦之敗,明軍中有能力的統兵將領幾乎消耗殆盡,吳三桂雖然資歷尚淺,但在遼西諸將中還算后起之秀,以“敢戰”著稱。朝中大臣也對三桂贊賞有加,稱其為“當今人杰”。加之明朝末年的邊關將兵大都利用姻親、主仆等關系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裝,即所謂的“李家軍”“祖家軍”“吳家軍”等親兵,這些軍隊往往只知有主將,不知有朝廷。當祖大壽等人先后降清后,也唯有吳氏父子才能鎮得住這些驕兵悍將,故崇禎帝只能將守衛帝國大門的責任交到年輕的吳三桂手上。
死里逃生的吳三桂感念朝廷的恩德,果然不負眾望。他盡心收攏殘卒,訓練兵士,很快又組織起一支三萬人的精銳騎兵部隊,并依靠他們為病入膏肓的大明帝國繼續鎮守著寧遠孤城。
松錦大戰后,皇太極很快將兵鋒指向寧遠。面對這座遼西大地上最為堅固的城堡,后金(清)兩代統治者數次兵臨城下,卻都鎩羽而歸。但這一次,皇太極自信可以令“小吳總兵”不戰而降。除了親自寫的勸降書外,他還動員了大量降清的前明將領對吳三桂施以“輿論攻勢”,包括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哥哥吳三鳳、姨夫裴國珍、表兄胡弘先、恩師洪承疇以及好友張存仁等人,都曾奉命致書勸降。但吳三桂對此全無反應,反而幾次率兵襲擊清軍駐地,并成功頂住了清軍對寧遠的進攻。
此時的吳三桂雖然身處危局,但“投降”似乎離他還很遙遠。對吳三桂這樣天生的軍人來說,他可以被擊潰,但決不能投降。更何況31歲的吳三桂已經是明朝駐守關外的最高武將了,即便放眼整個帝國,像他一樣能征善戰的軍事天才也屈指可數,他的人生目標并不需要通過改換門庭才能得以實現。與此相反,他正要施展自己的才華來報答朝廷的不殺之恩,并且利用手中的權力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可惜的是,他忠心效力的大明王朝已經走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