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松山潰逃,免罪升職(1)

自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起,原本臣服于明朝的建州女真酋長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國,隨即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此后二十多年間,明金雙方你攻我守,連年交戰。特別是薩爾滸大戰后,隨著明軍的節節敗退,后金先后攻占了撫順、開原、鐵嶺、沈陽、遼陽、廣寧、錦州等明朝關外重鎮,楊稿、杜松、劉鋌、李如柏、熊廷弼、王化貞等明軍將帥先后敗亡。直到天啟皇帝的老師、兵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孫承宗親自督師薊遼,才暫時穩住局勢。他一方面加固山海關防御,另一方面提拔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有才能的官將,使之修筑、堅守寧遠城,終于在公元1626年的寧遠之戰中,依靠堅城巨炮擊敗了努爾哈赤的進攻,并直接導致這位“天命”大汗傷憤而終。隨后,袁崇煥等人趁勢收復錦州、松山、大凌河等遼西重鎮,加筑各處城堡,逐步建立起固若金湯的“關寧防線”(即山海關—寧遠)。

后金方面自努爾哈赤敗亡后,由其子皇太極繼承汗位。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其母是努爾哈赤最為寵愛的葉赫那拉氏。子以母貴,皇太極從小就深得努爾哈赤喜愛,被委以重任,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并稱“四大貝勒”,協助努爾哈赤主持軍國政務。天啟六年在眾人推舉下,皇太極繼承汗位,定年號為“天聰”。

即位之初,皇太極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重局勢。外部,后金政權實際上處在明朝、蒙古諸部和朝鮮王國等三方勢力的包圍下。雖然自努爾哈赤起兵后對外作戰勝多敗少,但由于后金自身生產能力低下,維持戰爭主要依靠對外掠搶,自從寧遠戰敗后,進攻受挫,后金軍補給出現困難,處境十分危險。而在內部,由于努爾哈赤在位時建立的一套軍事民主制的管理方式,軍國政務由各貝勒、旗主會議決定,努爾哈赤在世時可以憑借其德高望重的君主兼家長的地位,力排眾議,彰顯個人權威。但努爾哈赤死后,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實際上是由眾人推選出來的領袖,軍國重務實際上仍由“四大貝勒”“四小貝勒”及眾旗主會議決定。而 “四大貝勒”甚至共同“南面而坐”,儼然“多頭政治”。這樣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導致皇太極徒有“一汗虛名”。

為了改變這一不利局面,皇太極首先采取各種手段,打擊、削弱分權勢力,確立唯我獨尊的君主集權。天聰四年,皇太極以棄守灤州、永平、遷安、遵化等關外四城的罪名,將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處以終身幽禁的懲罰。次年,他又借另一貝勒莽古爾泰同皇太極議事不和發生口角時“御前露刃”,革去其貝勒之銜,幽禁致死。而大貝勒代善雖德高望重,但在努爾哈赤生前因得罪父汗而失去繼承汗位的資格,轉而擁戴弟弟皇太極即位,為人處世也顧全大局,甘處皇太極之下。因此,到天聰六年,皇太極終于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務的舊制,改成自己面南獨坐,取得了大汗的獨尊地位。

另外,為加強中央集權,皇太極仿照明制,創立了六部、文館——內三院、都察院等政權機構,并一改乃父努爾哈赤隔離、屠殺漢人的野蠻民族政策,轉而大量吸納、招撫漢族降人、降將為官,委以重任,極大地提高了后金政權的管理素質和綜合國力。以山東等地叛逃的前明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渡海投奔后金為例,他們不光帶來了數萬精兵,還攜有明朝最先進的紅衣大炮等火器,為后金軍更有效地攻城掠地創造條件。而三人除獲得皇太極的熱情接待外,還很快被封為“王”,史稱“遼東三順王”,他們在后來清朝入主中原的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解決了內部問題后,皇太極仍將注意力集中到對外用兵上。繼第一次寧遠之戰的失敗后,皇太極親自統帥后金大軍再一次將兵鋒指向寧遠。但同上一戰一樣,八旗勁旅在堅墻利炮的寧遠城面前仍然占不到絲毫便宜,被迫偃旗息鼓。此后,明、金雙方在遼西大、小凌河一線陷入拉鋸戰中。期間,皇太極雖曾數次取道內蒙古,從北部長城諸隘口破墻而入,包圍京師,劫掠山東,給明朝帶來了巨大創傷,但始終也無法從正面突破關寧防線,這也迫使后金始終不敢長驅直入。

面對遼西戰線長期相持不下的局面,皇太極及時調整戰略,對明朝提出“議和”穩住對方,同時伺機出兵征服了東面的朝鮮和西面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并進一步統一了黑龍江流域女真諸部,為全力與明朝爭奪天下掃清了后顧之憂。

明崇禎九年(1636年)即后金天聰十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舉行隆重的登基大典,宣布即皇帝位,同時改國號“金”為“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并將女真族名改稱“滿洲”。正式擺出了與明朝爭奪天下的架勢。

作為進軍中原的第一步,皇太極必須突破關寧防線的阻隔,而此戰的關鍵則是必須先拿下寧遠屏蔽——遼西重鎮錦州城。于是,在崇禎十四年(1641年)明清之間又一場重大戰役在遼西大地上爆發,這就是松錦之戰。

此時駐守錦州的正是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早在崇禎四年(1631年),祖大壽曾受命修葺大凌河城(今遼寧錦西縣),不幸被皇太極的后金主力團團圍困。朝廷調遣吳襄父子馳援的部隊也被后金軍擊潰于途中。失去外援的大凌河守軍很快斷糧,在堅守數月突圍無望的情況下,祖大壽被迫獻城投降。皇太極得知死敵出降后非常高興,大肆封賞了祖氏兄弟。而祖大壽則自告奮勇地為后金前往錦州勸降守軍,結果當他進入錦州城后便不再與后金聯絡。惱羞成怒的皇太極并未失去理智,他一方面繼續善待已投降的祖氏族人,另一方面則集中兵力,不斷蠶食錦州周邊地區。而明朝方面也許是顧慮到祖氏家族在遼東根深蒂固的關系,并未追究祖大壽失城的責任,仍令其以總兵之職鎮守錦州。到崇禎十四年(1641)三月,皇太極屯兵義州,終于完成了對錦州城的合圍,這座遼西重鎮危在旦夕。

對于清軍圍困錦州的軍事行動,明朝方面不敢懈怠,為避免重蹈大凌河失陷的覆轍,崇禎帝急令新任薊遼總督洪承疇“設計解圍”。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自幼熟讀經史,尤其喜讀兵書,少負經世之才,24歲便高中進士,此后供職江西、浙江、陜西等地。他在明末清初歷史舞臺上真正崛起,是得之于其在西北圍剿農民起義的成功經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口市| 海伦市| 嘉荫县| 郧西县| 河曲县| 新沂市| 合阳县| 兴业县| 铜鼓县| 定日县| 郎溪县| 富平县| 辉县市| 西乌| 四会市| 沽源县| 中宁县| 阆中市| 吉首市| 宝坻区| 福清市| 苍溪县| 西盟| 郎溪县| 盖州市| 肥西县| 汉川市| 玛多县| 铁岭县| 镇江市| 百色市| 洪雅县| 久治县| 丘北县| 华池县| 丽江市| 含山县| 岱山县| 安达市| 常熟市|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