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戰略決策:當機立斷,縱是刀山也要闖一闖(2)
- 管理不“狠”,公司不穩
- 王劍
- 4225字
- 2015-03-24 14:51:39
看看有些公司的財報,你不難發現一個現象:有些公司的戰略相當宏大、有氣魄,相當時髦響亮,看似頗具號召力,可是拿到市場上去競爭,才發現只有象征意義,實際意義非常有限。這不禁讓人對這類“沒有落實到目標和結果上的戰略”產生懷疑。
王府井百貨大樓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資興建的第一座百貨大樓。盡管曾經的它獲得了很多榮譽,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它很快就失去了“中國第一店”的風采。
1996年,為了重振“中國第一店”的雄風,王府井百貨公司的管理層花血本聘請著名的咨詢公司麥肯錫為其制定發展戰略、設計經營方案。在同一年,王府井百貨公司還聘請了安達信公司幫忙開發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在第二年,王府井百貨公司再次聘請麥肯錫咨詢公司為其制定市場營銷和廣告策略。
然而,這個耗資500萬元的企業戰略有些空喊口號,與王府井百貨大樓的實際情況出入甚大,沒有發揮預想的現實指導意義,也沒有落實到目標和結果上,最后不了了之。
如果企業管理者只想把戰略拿來作秀,拿到媒體面前去吹捧自己,那就另當別論。如果管理者希望用戰略指導整個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就必須讓戰略具備很強的操作性,要可分解、可細化,有具體的目標,有可實施手段,有可考核的標準。只有這樣,企業戰略才有實際意義,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管理者一定要明白,企業的戰略不僅僅是一句響亮的口號,更應是一句務實的計策。好的戰略讓人一看,就知道它在說什么,應該怎么去做。好的戰略甚至是可以量化的,也是可以分解的。因為具體的東西才能更好地實現,這樣的戰略才能很好地體現在工作目標和工作結果上去。
由此可見,戰略要落實到目標和結果上面,是要求戰略要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戰略要有可行性。當然,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戰略之后,必須加強執行,要以結果為導向。如果戰略制定之后,沒有去執行,或者執行力度不夠,一樣無法產生好的結果。
馬云說過:“一切的理念、想法、戰略如果不能落實到結果和目標上面,都是空話。”我們經常發現這個員工說:“我努力了。”那個員工說:“我盡力了。”最后發現,每個人都捶胸頓足地說:“我盡心盡力了。”但就是沒有結果。為什么會這樣呢?看看下面這個案例吧!
黎先生是臺灣一家電腦配件生產商,他制定的公司戰略是“走出去,與外商合作”。在執行中,他以及他的團隊只是想著找外商合作,但并沒有設定具體的合作計劃,也沒有具體的目標,所以并沒有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有一次,一位美國客戶到臺灣考察。幾家電腦公司都想爭取這個客戶,黎先生也得知了這一消息,因此,他打算去機場迎接客戶。客戶到達的當天,黎先生匆匆來到機場,發現幾家競爭對手公司都已經在那里等候了。
過了一會兒,外商乘坐的飛機降落了,當客戶走出機艙時,等候多時的黎先生和其他競爭對手準備迎上去,但是他們驚訝地發現:郭臺銘和客戶一起走下了飛機,他們邊走邊聊,似乎聊得很投機。原來,郭臺銘在得知客戶要來臺灣考察時,竟然乘飛機去了美國,然后又陪伴客戶坐飛機來到臺灣。當飛機降落時,他已經和客戶談得差不多了。
每個企業管理者都想把大客戶抓到手,都想今年取得多少銷售額,但是想法歸想法,目標是目標,如果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就無法取得好的效果。就像黎先生以及那些商家,雖然也想抓住那位美國客戶,但是他們的執行力不夠,營銷策略過于平常,而郭臺銘卻能快人一步、高人一招。如果管理者有郭臺銘那種執行理念,那么還有什么戰略無法落實到目標和結果上呢?
這個案例也告訴我們:執行了但是沒有取得好的結果,就不叫好的執行。我們經常強調“執行到位”,就是要求執行出成績、出成果,要以結果論英雄。如果把目標當成一個任務,沒有緊迫感,不去找方法,這樣的執行是很難取得成效的。
5成功的決策者,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在企業經營與管理中,管理者也是決策者,一個決策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執行的效果。重大的決策,還會產生全局性的影響。成功的決策可以讓一堆廢物變成寶,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可以讓企業走出困境。不信?你就看看下面的案例吧!
一位美國出版商的倉庫里積壓了一大堆書,怎樣才能把這本書賣出去呢?他思來想去,想到一招:他給總統寄去了一本書,說是送給總統,但是要求總統給那本書加一句評語。日理萬機的總統隨便翻了那本書,覺得還不錯,就評價道:“這本書很不錯,值得一讀。”然后把這句評語裝在信封里寄給了出版商。出版商如獲至寶,立即把這句評語附在每本書上。讀者們看到總統都在推薦這本書,于是紛紛搶購,出版商的書很快就銷售一空。
看完這個小故事,讓人不由得為這位書商的聰明決策而拍手叫絕。一個新奇的創意,就能讓他的書成為暢銷產品,這讓我們見識到了什么叫“起死回生”。
高明的決策、成功的決策者是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武器。面對瞬息萬變的商機,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行情,面對企業可能遇到的困境,要想抓住商機,要想贏得競爭,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須有“四兩撥千斤”般的決策,必須要有“出奇制勝”的點子。
1980年至1984年,尤伯羅斯擔任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主席。面對公費舉辦奧運會的傳統,他提出了奧運會商業運作的“私營模式”,這不僅改變了奧運會“賠本賺吆喝”的傳統,而且在沒有政府出資的情況下,還贏利225億美元,他把奧運會變成了眾多商人眼饞的“搖錢樹”。
尤伯羅斯原本是北美第二大旅游公司的老板,除了在業界有名氣,外界并沒有多少人知道他。而且,他曾經還反對用納稅人的錢舉辦奧運會,但是由于他愛好體育,具有創辦和管理大企業的經驗,因此他精通公關事務。后來,他被科恩·費里國際公司聘用,并競選奧運會奧組委主席,最后一舉成功。
上任之初,沒人愿意給奧組委提供辦公室,洛杉磯市政府也不提供公用基金,加利福尼亞還不準奧組委發行彩票,當時真的是困難重重。沒辦法,尤伯羅斯只好自己掏腰包,用100美元給奧組委開了個賬戶。然后,他做出了一個個大膽而創新的決策——
出售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由此獲得了36億美元;
與可口可樂等公司實現合作,贏得了860萬美元的贊助費;
放棄了只肯出價200萬美元的柯達公司,轉而與日本富士公司合作,獲得了700萬美元的贊助;
……
通過一系列的高明決策,尤伯羅斯為奧運會籌集了大量資金。奧運會結束后,贏利225億美元,一舉改變了奧運會賠錢的歷史。正因為尤伯羅斯對現代奧運會的貢獻突出,所以,1984年,國際奧組委將杰出奧運組織獎頒發給他。
用商業的眼光,把奧運會當成一家企業來經營,這是尤伯羅斯的高明之處。他在組織奧運會期間,提出的一些列打破常規的決策,為奧運會贏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改變了以往奧運會靠政府出資、只賠不賺的歷史,真可謂化腐朽為神奇。
當然,在企業經營中,有些決策或許不像出版商賣書那么絕妙,也不像尤伯羅斯組織奧運會那么精彩絕倫,它們或許只是一些“土辦法”,但是我們卻不能否認它們的實際作用。一個決策是否高明,一個決策者是否高明,要靠決策執行的結果來評判。
1993年8月,甘肅省醫藥管理局批準了西藏奇正藏藥股份有限公司所申請的“奇正炎痛貼”的生產許可。隨后,公司董事長雷菊芳開展了一場營銷大戰。對雷菊芳而言,營銷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無奈之下,她只好采取最原始的推廣辦法——送藥,送到哪兒去呢?送給男籃、乒乓球隊、體操隊、女排……從各級運動隊一直送到大街小巷里的平民百姓手中。
就這樣,一送就是三個月。送出了幾萬貼,價值幾十萬的“奇正炎痛貼”,送得公司負債累累,送得公司油盡燈枯。不過,幾個月后,送藥活動收到了奇效。從1994年開始,從地方臺到中央臺,還有各行業的報紙,全國數十家媒體蜂擁而至,對“奇正炎痛帖”和奇正公司進行了連續報道。很快,“奇正炎痛貼”的口碑就樹立了起來,求購者聞訊而至,產品供不應求,在3個月內斷貨4次,而奇正藏藥公司也迅速崛起。
雷菊芳的營銷策略非常傳統,非常平常,但是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神奇的。它在短期內為企業帶來了滾滾的利潤。當然,這個決策是冒險的,冒險的背后是對自己的殘忍,這種“狠下心來送藥”的魄力,最終也為公司帶來了很好的效益。
什么樣的決策才是最高明的呢?其實,只要能收到效果的決策,就是高明的決策。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特點,管理者在做決策時,一定要根據公司的具體特點、市場行情來決策,這樣才能在復雜的市場中站穩腳跟,推動公司的大力發展。
6不斷更換項目,無異于一次次失血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這句話頗有道理,但是如果挪動的次數太多,往往會把樹“挪死”。因為每挪動一次,都會損傷樹的根系,還沒等樹恢復元氣,你又把它挪動了,最后樹一點元氣都沒有了,不死才怪。
其實,企業也是如此,如果頻繁地更換經營項目,無異于一次次失血,這樣很容易導致資源高度分散和浪費。對于資金本不寬裕的創業者而言,這是非常致命的危險。而明智的做法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繼續投入到最有優勢的項目上,這樣往往只需度過一段艱難的時期,企業就會進入飛速發展的階段。舉個例子:
溫州有個商人,在近20年的創業過程中,不斷更換經營項目,先后搞過石化、保健品、飲料、采礦、餐飲和白酒等八九個項目,每個項目都是經營一兩年,見沒有多大的成效,就更換新的項目。結果,他每個項目都在盈虧線上掙扎。
其實,這位商人經營的每個項目都有發展潛力,只要他堅持下去,就有做大的機會。但是他賺錢的欲望太大,總覺得手頭的項目賺錢少,又辛苦,于是他不斷尋找“高利潤”、“來錢快”、“輕松”的賺錢項目。為此,他從南方跑到北方,輾轉多地,雖然認識了不少商界的朋友,但終究算不上一個成功的商人。
作為一個商人,如果試圖通過不斷更換項目來創造財富,那么不但容易造成資金浪費,造成無效投入,還會留下一個隱患:創業者的能力無法得到提升,企業無法做精做強,永遠處于“半罐子醋”的低水平狀態。
回頭看一看那些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的成功大都有一個較為長期的堅持。陳宗明能成為亞洲的鋼球大王,是因為他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耐磨材料這一行;周夏耘能創辦亞夏實業有限公司,是因為他愛上賣車這一行。如果他們遇到困難就改行,很難想象,他們會有今天的成功。所以,如果你想把企業做大做強,真正干出一番事業,就要學會專注于你的經營項目,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堅持下去。
有個年輕人曾經營酒店不到一年就關門了,后來看到房地產行業很火熱,就投資房地產,沒過多久,他又賣起了整體櫥柜和衛浴,做了三年,沒賺到錢,反而賠了。再后來,他因為資本不夠,所以不敢盲目投資。后來,他針對自己“做什么賠什么”的問題請教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說自己很倒霉,希望得到那位企業家的指點。